第一百一十七章 身不由己

第一百一十七章 身不由己

「神宗皇帝共有十四子,目前存於世者僅有六人。我聖朝皇嗣不昌,先帝仁宗皇帝無後,英宗皇帝為仁宗皇帝螟蛉之子,英宗生神宗,當今聖上為神宗皇帝六子,端王為神宗皇帝十一子。。。」何執中緩緩的對李三堅說道。

神宗皇帝十四個兒子,目前活下來的只有六人,分別是皇帝趙煦、穆王趙佖、端王趙佶、燕王趙俁、憲王趙似和越王趙偲,其中穆王趙佖是除了皇帝趙煦之外,是年齡最大的,為神宗皇帝第九子,而憲王趙似是太妃朱氏所生,是宋帝趙煦同父同母的親兄弟。

到目前為止,李三堅雖不明白何執中為何要向自己談及此事,但也是頗有興趣。

皇嗣不昌?何執中之意大概是指生得多,而活下來的少的意思吧?李三堅心中暗道。

神宗共生十四子,按理說已經算是不少了,可活下來的僅僅六人。這個世上醫療水平落後,嬰兒存活率低下,平民百姓如此,皇室也無法避免,因而無論是皇帝還是平民百姓為了後嗣綿延,就幾乎採取的是以數量取得優勢的方法,生個百八十個,總有活下來的吧?

話說李三堅家中也同樣如此,符二娘生了三子,僅僅存活了李三堅一人。。。

「我聖朝祖宗家法父終子及,不過也有兄終弟及之事,本朝太宗皇帝就是如此。」何執中接着說道。

「太宗皇帝?」李三堅聞言沉吟道。

李三堅這段時間以來,在端王府也讀了不少的史書,甚至還讀了一些野史,對歷史,特別是對宋史多少了解了一些。

野史上說的是趙匡胤是死於趙光義之手,野史之上的「斧聲燭影」說的就是此事。

而正史之上記載的卻「金匱之盟」,也就是兄終弟及。所謂「金匱之盟」,指的是趙匡胤、趙光義生母杜太后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交代未來的皇位繼承問題,勸說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其弟趙光義。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

到底是「金匱之盟」還是「斧聲燭影」,到目前為止,已經無從考究了,沒有一個人能夠說清楚的。

根據宋嚴防死守之國策,宋太宗趙光義弒兄篡位的可能性不大,李三堅在讀過這段歷史之後,心中也是暗暗猜測,宋太祖趙匡胤最開始之時應該也想將皇位傳給其親弟趙光義,畢竟趙匡胤奪得柴氏江山社稷也與趙光義分不開的,其後隨着皇位坐的越久,心中應該是有了悔意,應該還是想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子嗣,而不願意傳給其弟趙光義,可趙匡胤正在逐漸削奪趙光義之權時,正緊鑼密鼓的安排將皇位傳給自己子嗣之時,忽發疾病,暴病而亡,那麼此時趙匡胤的子嗣力量還很弱小,無法與趙光義相抗衡,皇位也因此就落入了趙光義的手中。

無論怎樣,自宋太宗皇帝趙光義起就開啟了兄終弟及的先河。

何執中此時忽然提及此事,李三堅也大概明白怎麼回事了,趙煦無子這是眾所周知之事,李三堅來到宋東京開封府已近一年時間,如果還不知道的話,可真的是孤陋寡聞了。

趙煦無子且體弱多病,若情況得不到改變,那麼面臨的直接問題就是皇位繼承問題,此時按宋兄終弟及的先例,那麼皇位的繼承人有很大可能是從神宗剩餘的兒子之中選取。

昨日李三堅金蟬脫殼之計,使得趙佶避免了處於尷尬之境地,甚至可以說,使得趙佶繼續保有競爭皇位的機會,這麼說來,李三堅還真是立一大功,李三堅想到此處,不由得有些飄飄然了。

可為何何執中口中又言李三堅此舉又妨礙了趙佶?李三堅心中不解,但並未問這個問題,而是問了其他的問題:「今上青春鼎盛,無。。。子的情況就不會改變嗎?再說。。。」

李三堅一些話難以啟齒,於是就顯得有些吞吞吐吐的了。

何執中見狀微微一笑,指了指桌上的香茶道:「不急,坐下來喝口茶,你想說什麼?不急,慢慢說,今日之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決無第三人知道。」

這還差不多,李三堅心中暗道,犯忌的話李三堅已經吃過虧了,不過今日李三堅喝了一些酒,常言道,酒壯慫人膽,因此李三堅就暢所欲言了。

「聖人云,不成規矩,無以成方圓,廢父終子繼之制,行兄終弟及之事,實乃古之取亂之道也。當今聖上雖暫無子嗣,可何人又能說如此情形就不會改變嗎?況且就算聖上一直都無子嗣,那麼可以仿效先祖,從宗族之中擇一人為其子嗣便是,如此才是我聖朝長久之計,方能保我大宋國泰民安。」李三堅猶豫良久后說道。

若兄長死了,即行兄終弟及之事,那麼就會破壞了規矩,任何皇室宗親都可以說是有資格爭奪皇位,那麼皇室之間也許就會自相殘殺,天下大亂,那麼到了那個時候,苦的就是普通百姓了,李三堅雖無為國為民的大志,但自己出身於微賤之家,因此李三堅心中是極不願意見到如此情形的。

何執中聞言頓時怔怔的看着李三堅,震驚不已,何執中萬萬沒有料到李三堅如此年幼,是個十七八歲的少年兒郎,居然有如此這般的見識?

李三堅說的一點都沒錯,廢長立幼、廢嫡立庶、兄終弟及,壞了規矩,在歷朝歷代確實是取亂之道,多少次的後宮傾軋,多少次的骨肉相殘,不都是如此嗎?

「李三郎真乃我聖朝忠臣也。」何執中尚未說話,端王趙佶從門外進來后說道:「李三郎能為我大宋之江山社稷殫精竭慮,真是難能可貴。」

我哪裏是為你趙氏江山「殫精竭慮」?李三堅心中暗暗嘀咕道,我是害怕你們幾爺子在台上亂搞,搞亂了天下,禍害了百姓,自己如此微賤之家也會被殃及池魚的。

忠良之臣?目前李三堅哪裏算的上是臣,最多只能夠算是忠良之小民而已。

「見過殿下,在下胡言亂語,望殿下恕罪。」李三堅雖心中犯嘀咕,但見趙佶進來之後,還是連忙施禮道。

「哎,三郎。」趙佶笑着擺擺手道:「本王早已說過,你我二人乃是兄弟,是無話不談的兄弟,既然如此,有什麼話直說便是,我決不怪罪於你。」

「多謝殿下。」李三堅感動的謝道。

「你先別忙着謝我。」趙佶隨後說道:「本王要說的是你此前之言也對也不對。」

李三堅點點頭應道:「殿下此言何解?」

趙佶聞言看了何執中一眼,何執中會意開口道:「殿下之意就由我來解釋吧,先帝仁宗皇帝無後是收了宗族之子為其子嗣,並繼承了皇位,是為英宗皇帝,我朝皇嗣也因此得以綿延,可當時的情形是真宗皇帝六子僅存仁宗皇帝一人,如此,仁宗帝哪裏還有兄弟?最緊要的乃是仁宗皇帝實惟盛德,天下懾服,仁宗帝又是守成之君,因而當時並未兄終弟及之舉。而當下卻不一樣了,當今聖上體孱,數年間僅生一子,且早已夭折,我等遍問醫師,說是陛下再生子嗣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最緊要的神宗皇帝尚餘五子,且母壯子健,如此豈容皇權旁落?李翰韌,你可明白?」

李三堅聞言點了點頭后沉默不語,何執中說了半天,母壯子健就是關鍵,作為母親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繼承皇位,如此,其他宗室子弟如何能夠有機會?

「本王今年剛過十八歲,我可不想如此渾渾噩噩的過一生,翰韌,你可願意助我一臂之力?」良久之後,趙佶忽然開口問道。

皇位之爭就是如此,進則生,退則死,趙佶若失敗,性命也許無憂,可就會被人像養頭豬般的圈養一生,這不但趙佶受不了,李三堅想想也是感到難受。

趙佶此時忽然詢問李三堅,李三堅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了,爭奪皇位如此兇險之事,自己一介落第書生又有何用?李三堅真不明白趙佶為何說出這樣的話,難道是讓自己做炮灰嗎?一個小卒,隨時可以丟出去,丟卒保帥,其後自己就必將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境地。

不過趙佶對自己有恩,此時李三堅又如何能夠開口拒絕?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了,李三堅也已無拒絕的可能了,進也死,退也死,不如向前博一場,也許能夠險中取勝。

李三堅想到此處關鍵,於是李三堅斂衣施禮道:「在下願追隨殿下,甘效犬馬之勞。」

「哈哈」趙佶見李三堅爽快的答應此事,不由得心花怒放:「吾有翰韌相助,大事可成矣!」

我有那麼重要嗎?李三堅心中萬般疑惑。

自己只不過想貢舉混個前程,讓娘親過上好日子,可誰知道居然捲入了宋皇位之爭?如此,今後的道路將會是兇險無比,李三堅心中哀嘆,不如就此帶着娘親離開京師,回瓊台賣海鮮算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時雪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宋時雪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七章 身不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