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這叫什麼事啊?

第一百八十八章 這叫什麼事啊?

宋元符三年四月初某日,宋皇宮通往集英殿的御道之上。

這叫什麼事啊?這叫什麼事啊?這叫什麼事啊?

李三堅排在頭一個,在宮中內侍、諸班直的宿衛的「押解」之下,向集英殿走去。數百名新科進士排成四排,浩浩蕩蕩的走去向集英殿。

走在路上的李三堅翻來覆去的想着就是這句話。

諸路舉子擊登聞鼓,質疑此次省試的公平性,並強烈要求舉行殿試,重新排定新科進士的名次。

朝廷對舉子們的訴求格外重視,趙佶當即召集朝廷各大臣緊急議事。

歷來朝廷都是格外重視貢舉的,原因就是稍不小心就會引起人心動蕩,甚至天下動蕩。

議事結果就是趙佶隨後下旨,省試結果沒有任何問題,並張示舉子們的考卷,以示公平。同時下旨,此次貢舉應舉子們的訴求,舉行殿試,重新排定舉子們的名次,一改朝廷以往在皇帝大行期間不舉行殿試之制,趙佶化悲痛為力量,不顧自己正處於服喪期間,親試新科進士,為國舉士。

事情的起因是一名名叫張運朋的湖州舉子,張運朋其實已經是金榜有名,可他不滿意自己名次靠在最後,於是就攛掇舉子們擊鼓鬧事,意圖舉行殿試,重新排定新科進士的名次。

要知道不但登科極為重要,新科進士的排名也是較為重要的,排名靠後與排名靠前相比,不但是官職超別較大,還被列入選人之列,差別之大,令排名靠後的進士是垂涎欲滴的。

選人或稱選官,是宋朝廷候缺官員。

宋之選人與李唐不同,李唐的選人居選人院待銓選后入仕,在此之前是不能作為官員的。

而宋之選人已有官職,是朝廷官員,但其只有官職,而實際上是無所職掌的,也就是說無差遣,無實職,無實權。

選人得寄祿官之後,還要差往各地視事,有視事經歷,方可改官。同時還要經過磨勘、舉薦、辟舉等等才能改官,才能得到差遣,才有一定的實權。

榜上有名的選人被稱作「有出身選人」,在改官上優於恩蔭補官或齋郎參選的「白衣選人」,也就是無出身的選人。

選人若想改官,要經過磨勘、舉薦、辟舉、資質等正規渠道,不過也可以賄賂執官,走走路子,還可以以錢通關磨勘,賄成改官。而寒門選人卻求薦主無門,買京削少錢,只能沉於選海,長久得不到遷轉。

張運朋此人沒別的本事,就是嘴皮子厲害,因此稍一攛掇,就說動了上千名舉子擊登聞鼓,要求朝廷舉行殿試甚至重新舉行省試。

舉子們之中當然有許多未中進士的,他們抱着一線希望,望能夠渾水摸魚,混入新科進士名單。

不過他們的希望破滅了,朝廷張示省試考生們的試卷,以示公正,同時趙佶還下了嚴旨,若再有人鬧事,就以擾亂國政之罪論處。

這叫什麼事啊?李三堅心哀嘆,自己的狀元及第還不到三天,還未焐熱乎就不翼而飛了。。。

其實當初的李三堅對於狀元不狀元的,真的不是那麼在意的,只要能夠金榜題名就行了。

但此時狀元得而復失,使得李三堅是異常難受,是情何以堪?李三堅已經留意到周圍之人幸災樂禍的神情了。。。

不過此時的李三堅仍是省元,是肯定中了進士了,,並且排名肯定是靠前,但殿試之後就不一定是狀元、榜眼、探花了。。。

如此朝令夕改,算怎麼回事?李三堅心中對朝廷,對趙佶是頗有怨言。

要不然你就遵從祖制,說不舉行就不舉行,堅持到底,要不然就不要宣佈不舉行殿試,該怎樣就怎樣,豈能因聚眾鬧事而改變國策?

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李三堅此時忽然想起了已經泄露出來的章惇之言。

「省元李三堅以下者覲見。」此時,宮中供奉官梁師成大聲唱道,梁師成隨後看着李三堅,露出了一絲安慰的神色。

李三堅還以無可奈何、幽怨的目光。。。

宮中內侍隨後引着數百新科進士向集英殿殿內走去。

「臣等叩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臣堅叩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

待百官常朝畢,方才引著諸士子進拜,之後諸進士列於殿下,等新帝趙佶發話。

「眾卿家平身。」高高坐在龍椅之上的趙佶開口道:「先帝棄天下而去,吾心甚哀,然本朝以儒立國,乃設科取士,本欲得賢,以共治天下。國初取進士,循唐故事,每歲多不過三十人。太宗即位,有意於修文,特取一百九人,自唐以來,未之有也。。。朕臨軒親試,唯秉至公,以為取捨。。。」

坐在殿中的趙佶說完之後,還看了如鶴立雞群般的,站在左側第一位的李三堅一眼,目光之中帶着一絲歉意的神情。

李三堅低頭順目,不敢與趙佶對視,同時也不敢露出一絲埋怨的神情,站在殿中,隨後面無表情的臉上露出了惶恐之至的神色。

李三堅雖仍是還年少,但也明白皇帝可以對臣下表示出歉意,但臣下可不敢「還以顏色」,同時還要表現得極為惶恐,極為不安。

若不如此,李三堅將大事不妙。。。

此所謂人臣之道也!

趙佶此時看着李三堅微笑不語,滿意得點點頭。

皇帝趙佶發話之後,就開始了正式的殿試。

此時眾士子早已從殿外的混圖之上查找到了自己的位次,殿中也早已設好了帷幔,數百士子分兩邊而坐,等待髮捲。

每名士子桌上均有一個三尺木牌,木牌之上寫明了各士子的姓名、籍貫、座次等等,並且不得移動或污損。

須臾,宮中宦官開始發放御題,士子們首先將御題抄錄於卷頭的紙張之上,並將御題裝入黃紗袋掛在脖子上,如此,是為了防止造成御題破損。

如若不然,如有污損,將會被視作不恭,將會拒接士子所納的考卷。

如此方顯皇帝至高無上的威嚴,不容士子有絲毫冒犯。

此為李三堅參加的第一次殿試,說不緊張那是假的,李三堅非但是緊張,還異常緊張,心理壓力有點大。。。

話說趙佶與自己已被非議,如此,殿試考不好的話,豈不是更加會落人口實?

不過七年間的跌宕起伏,早已練就了李三堅的心如堅石。於是李三堅很快就穩定住了心神,重重的呼出一口濁氣,拿着考題,細細斟酌。

「朕以菲薄,獲承丕緒,循堯之道,兢業萬機,罔敢逸豫,亦惟治古帝王是訓是式。。。自去冬大雨雪,至於春二月不止,人大失職,廣罹凍飢,殍死者眾。。。夫常寒之罰,久陰之異,必有以召之,其故安在?。。。」

這就是此次殿試的策題。一般來說,殿試只考一道策問題,也就是考一道時務策。

自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一場罕見的大雪席捲了整個宋東京開封府一帶,方圓數百里,雖瑞雪兆豐年,但也使得不少地方受災,牲畜、人口等等凍死了不少,貧寒百姓是流離失所、苦不堪言的,恰逢此時是趙煦歸天,趙煦繼位之際,如此,趙佶有些心驚肉跳、忐忑不安的,以為天降大災,是對趙佶繼位不滿,同時京中也有了不少非議。

因此趙佶出了這道策問,問眾士子此大雪天意味着什麼?為何會出現如此大雪天?朝廷該當如何應對?

殿試只一道策問,要求當日答完,兩日或三日之後,最多不會超過十日,就會出結果,決定進士的名次。

只有深刻理解趙佶出題的本意,才能更好的答題,才能使趙佶滿意,才能再次奪得桂冠,李三堅心中暗道。

要知道殿試的策問不但要求學識優長、詞理精絕、才思該通、文理周密等等等等,最主要的還是要迎奉上意,要深得趙佶之意。

如此,你要是將天降大雪怪在趙佶繼位的頭上,不但進士排名排不到前面去,也許還有被黜落的危險。

雖然宋之貢舉目前幾乎不會黜落士子,但幾乎不等於沒有,若觸怒了皇帝,那麼也會有黜落之事發生的,如此先例是比比皆是。

不但不能將雪災怪罪到趙佶的頭上,還不能露出半點這方面的意思。

「運啟元聖,天臨兆民。。。」李三堅考慮良久之後,提筆破題。

李三堅首先闡述了天象非人之過,當然天災也不是什麼凶兆,甚至大雪還是吉兆,瑞雪瑞豐年,雖有個別地方受災,但受益者更多。

出現天災之時,朝廷調集物資,賑濟百姓,舉措得到,使得雪災的損失降至最少,百姓們也是就此安心抗災,待來年開春重新耕種,

天災無情人有情,李三堅最後闡述了朝廷今後當更有所準備,以應付各種自然災害,以備不時之需。

此聖皇之所為,李三堅最後贊道。。。

李三堅答完之後,滿意的檢查了一遍,隨後就將卷子交了上去。一些士子見李三堅已經交卷,頓時就有些慌張了,於是就不敢多想,一個個隨意亂扯,紛紛成篇出場。。。

才思敏捷,也是衡量一名士人是否能夠排名靠前的標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時雪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宋時雪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八章 這叫什麼事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