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釋義

第三十七章 釋義

所謂經義,就是以文釋義,採取註疏的方式解釋儒家經典之深意或者大義,其關鍵並不在於全記註疏,而在於能否通達經典義理,並加以文采清楚詮釋。

除此之外,就是書法,或者說是附加能力,也就是說一篇文章,你不但要義理通達,文字你也要寫得漂亮,對此李三堅頭痛不已,通達經典義理,李三堅還可通過從前的中文基礎,再加上李三堅的聰明、勤奮還可以勉強理解,可書法就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了,沒有數年乃是數十年的侵淫,如何能夠寫出一手龍飛鳳舞、入木三分的書法?

李三堅在讀書之時,同時盡量習練書法,讓自己的文字看起來不至於那麼難看。

一本書或者一句話,還可以參照前人的註疏,加以理解,不過一句儒家經典前人的註疏有很多,各種理解都有,你就要從其中判斷正確的理解,並加以詮釋。

詮釋的關鍵就在於破題,破題貴簡而切,當含蓄而不晦,一句兩句破題者為上也,其次三句,又其次四句,寫得啰里啰嗦的一大堆才破題,那就是廢柴一個,在科舉之中遇到這種情況,考官會直接將你的卷子扔了。

破題上所用字,皆是一篇之骨,無虛下者,後面應須照應,這就是一篇文章的基本骨架。

除此之外,還有認題、承題、立意、造語等等。

「子曰(冒號):(前引號)「夷狄之有君(逗號),不如諸夏之亡也(句號)。(后引號)」

欽州靈山縣縣學教授黃渙緩緩的念了念本次公試的題目。

令李三堅感到暗暗好笑的是,自己呈於黃渙的句讀之法,黃渙此時居然當眾念了出來,似乎是生怕其他生徒不懂似的。

不過這也難怪,李三堅轉念想到,黃渙能夠迅速掌握這種句讀之法,可其他生徒理解力與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的,黃渙如此也不失是個好辦法。

同時也表明了李三堅的句讀之法已經得到了黃渙的認可,相比從前,如此句讀之法不但能使縣學生徒,能夠較容易、能夠較快的理解經義。

黃渙出的這個題目摘自《論語》八佾篇。

欲解經義,首先需了解這句話的意思,李三堅先將這句話用自己的語言在心中翻譯了一遍。

所謂八佾就是六十四人,佾,行列的意思。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據《周禮》,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也就是禮儀的問題。

李三堅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夷狄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諸國沒有君主。

當然此僅為字面之上的理解,而要貫通經義,必須文意貫通,而不能斷章取義,斷章取義或能有一孔之得,當終究其義難恰。

欲探究「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之義,須將論語八佾通篇解讀。

論語八佾全篇言禮樂,直指禮崩樂壞之現狀,八佾第一章言季孫氏僭越禮制,享用天子之八佾舞,次言孟孫、叔孫、季孫三家在祭祀終了奏天子之樂,也就是奏《雍》歌,是極為僭越之舉。

孟孫、叔孫、季孫三家乃是魯國家臣,公然僭越禮樂之制,值此情況之下,孔子對此是極為不滿的,質問,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遵守禮儀有什麼用?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禮樂又有什麼用?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此就是孔子八佾全篇立論之論點。

孔子認為,魯國三家奴敢公然僭越禮樂之制,最根本的就是在於仁之缺失。

而孔子面對禮崩樂壞之現狀,主張恢復禮樂文化,而要理解孔子之意,還要聯繫當時周室的情形。

禮崩樂壞之現狀,自周室東遷之後,周天子權威下降,至春秋時期天子與諸侯的實力進一步發生了變化。當此之時,天下無道,諸侯凌駕於天子之上,周室名存實亡,孔子就主張恢復禮樂文化,恢復禮樂之制,尊王攘夷。

「夫夷狄尚有君,而華夏已無君長矣。。。」李三堅沉吟良久,明白了其中的關鍵,於是就提筆破題,一般來說釋義文章第一句話就是必須使用對偶句來破題,並且要簡明扼要,迅速進入主題。

李三堅在破題之後就開始闡明自己的觀點,或者說是自己對八佾這句話的理解。

李三堅寫明了自周室南遷之後,王室漸微,春秋諸路諸侯崛起,五霸迭興,相互征戰不休,禮崩樂壞。而諸侯之內,國君勢微,大夫執掌國政,故魯國季孫氏僭越而用八佾舞、旅祭泰山,行禮不盡心,政出私門、目中無君,故僭亂隨之而來。

李三堅認為孔子此篇宣明自己的禮樂觀念,意在恢復周禮代禮制,重現三代禮樂文明,而季孫氏的作為正於此背道而馳。

夷狄之人質樸,尚有上下君臣之位,而諸夏僭亂不堪,因而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這句話的意思歸根結底就是夷狄尚有君臣之分,而諸夏卻僭亂不堪,目無君長,禮崩樂壞。

「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舜東夷,文王西夷,又豈以東西別之乎?正統必有所系!」

李三堅最後風雲急轉直下,在文章的最後一句話將孔子狠狠的諷刺了一次。

《論語》八佾這句話,孔子多少有些「夷狄觀」,多少有些「夷夏之防」的意思。

李三堅父親雖是漢人,可母親卻是黎人,在世人的眼中就是夷狄,最起碼算得上半個夷狄。

為此李三堅心中深為不喜,古之賢君尚能容夷狄,你孔夫子為何要「夷夏之防」?

李三堅此時忽然能夠書寫文章,跟前段時間做了那個夢有很大關係,李三堅此時已經回憶起了往事,或者說是已經繼承了從前那個李三堅的一些技藝,父親李清對自己的敦敦教誨,母親符二娘對自己的倍加關愛,諸如此類的,李三堅與從前那個李三堅已經合二為一,但從前那個李三堅是個痴獃兒,他的記憶極為有限,不過父親李清「填鴨式」的教授,使得李三堅識得了這個世上的大部分文字,並且得到了從前的不少知識。

。。。。。。。。

「夫夷狄尚有君,而華夏已無君長矣。。。」

公試之後就是評優了,若縣學之優,有很大可能被推薦進入州學,其後就有可能進入太學了。

此時欽州靈山縣縣學學諭曾儐讀完李三堅的文章之後,不由得贊道:「妙哉!老夫很久未讀到如此絕妙之文了,釋義通達,就是這。。。字。。。也太。。。」

李三堅的書法確實是太平常了,平常得丟人堆里根本就看不見了。

不過李三堅釋解經義確實是較為準確,並且標新立異的,與其他生徒的引經據典,引用前人註疏,甚至是直接照搬前人註疏是完全不一樣。

最關鍵的是李三堅自己的見解,並且文理通暢,有理有據的。

「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舜東夷,文王西夷,又豈以東西別之乎?正統必有所系。。。」黃渙讀到李三堅的最後一句話,不由得搖頭道:「聖人他居然也敢有嘲諷之意?」

「哈哈哈哈」眾學官聞言愣了片刻后,均笑了起來。

李三堅其母是個黎人,這個事情眾學官早已知道了,具狀之中早已寫明。

眾學官均覺得李三堅有些沉不住氣,有些少年心性,不過這也難怪,眾學官均轉念想到,李三堅本來就是個不到十五歲的少年郎。

同時眾學官對這篇文章出自一名不滿十五歲的少年之手,感到異常驚異。

「此次當以何人為優?」黃渙隨後問道。

「非儋州生徒李三堅莫屬。」曾儐答道。

這次公試主要還是李三堅、司馬都還有曾鞏三人文章較為出色,曾鞏是靈山縣縣學學瑜曾儐之侄,曾儐是個忠直之人,舉而避親,就推舉了李三堅,況且曾鞏的文章確實不如李三堅。

「李三堅文章雖妙,可其書法也太。。。稀鬆平常了。」一名張姓學官反對道:「生徒司馬都文章同樣出眾,釋義通達,且書法、文采俱佳,司馬都次次公試均為上上之等,因而我以為此次公試亦當是司馬都。」

若此次公試李三堅超越了司馬都,成為了優等生,同時再來數次的話,李三堅很有可能替代司馬都進州學聽讀,因此此名學官有些焦急。

。。。。。。。。

「翰韌,我等欲推舉進州學聽讀,你以為如何?」黃渙對李三堅說道。

進州學聽讀?李三堅聞言有些吃驚,不說是此次進州學的名額已經給了司馬都了嗎?為何黃渙此時有此一說?

李三堅當然明白進州學的好處,那就是距離太學僅一步之遙,同時州學無論是從規模、藏書還是生徒的待遇都比縣學要好的多。

李三堅面對如此誘惑,該又如何應對?。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時雪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宋時雪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七章 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