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十八章:升任前線總指揮(上)

第一千零三十八章:升任前線總指揮(上)

3月17日下午5時,日軍第八旅團主力四千餘人抵達藤縣外圍,並對被圍困在吉山的日軍第39聯隊展開救援。

由於缺乏重武器,尤其是缺乏反坦克武器,再加上所部多為騎兵,因此石勇峰命令吉山方向的部隊放棄圍殲敵39聯隊的計劃,全部撤到城裏。

而日軍方面,在得知第39聯隊只剩下一千一百餘人之後,也暫時停止了進攻,全部兵力撤到藤縣以北的方向固守待援。

藤縣城裏,馬錚所部整齊列隊,為陣亡的川軍將士收斂遺體並緊急救治傷員。

待將陣亡者的遺體全部收斂之後,石勇峰這才命令部隊立即檢修城裏城外的防禦工事,並將情況上報到軍部。

此時,馬錚等人已經嘉祥的南寨山一線了。

接到石勇峰從前線發來的電報之後,馬錚整個人沉默了。

他沒有預料到王銘章師長竟然犧牲了,要知道按照史料記載,王師長是3月17日下午犧牲的,而城裏的部隊一直戰鬥到18日上午才全部犧牲,戰鬥才算是結束。

所以當初馬錚才會命令石勇峰等人務必在中午之前抵達藤縣。

但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石勇峰雖然按照他的命令,在規定的時間內抵達了藤縣。

然而,王師長卻沒能等到他們,最終犧牲在了藤縣。

這算什麼?

難道是歷史的慣性嗎?

在得知122師在城區的部隊只剩下八百餘人了,馬錚當即命令石勇峰接手藤縣的指揮權,並將相關情況上報軍委會。

之所以是上報軍委會,而不是第五戰區長官部,完全是因為眼下馬錚所部無法聯繫上第五戰區,只能通過軍委會聯繫。

而馬錚所部的電報發到軍委會之後,再次引起了一波大地震!

武漢城裏,國軍高層上上下下都在關注著津浦線上的戰鬥,蔣委員長也不例外。

如果說在戰前,蔣委員長心裏還懷有一絲和談的僥倖的話,那麼現在的他已經死了這份兒心了。

在南京淪陷后不久,日軍在北平建立了以漢奸王克敏為首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十天後,日軍相繼佔領了杭州和濟南等大城市,兵鋒幾乎控制了整個中國的沿海地區。

而近衛內閣發表的聲明,聲稱今後不以中國的國民政府為對手,而期望建立一個與日本合作的中國新政權。

日本人此時徹底的狂妄了,甚至於比幾個月前的淞滬會戰前的態度還要蠻狠,以至於連希特拉主宰的德國也難以理解日本這種橫蠻無理的態度。

在此情況下,德國駐日本大使狄克遜對日本外交大臣廣田弘毅說:「我可以理解日本不能忍耐中國的拖延和令人不滿的態度,但在全世界人的心目中,日本要對斷絕談判負責。」

這樣一來,蔣委員長已經充分的認識到,日本這是要徹底的滅亡中國,在沒有達到這個目的之前,他們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更讓武漢方面感到不安的是,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日軍更加專註於迅速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

進入1938年後,日軍的第一個戰略目標就是要連貫南北戰場,打通津浦路,使華北日軍和華東日軍能夠會師武漢!

而想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和集中在徐州地區的中國軍隊主力大戰一場。

卧躺在黃河與淮河之間的徐州,地據山東、河南、安徽和江蘇四省的要衝,是津浦和隴海兩條鐵路的樞紐。

徐州的安危,直接關係到抗戰的大局。

但是前線的敵情同樣令人揪心,日軍針對徐州集中了八個師團、五個旅團約二十四萬人的兵力。

從1938年1月下旬,日軍分成南北兩路,從南京和山東南部會攻徐州,企圖南北會合,然後沿隴海路西進,殲滅鄭州與武漢之間的中國軍隊,一舉拿下武漢。

中國第五戰區先後調集十一個集團軍和軍團,共六十四個師,約六十萬兵力,防守徐州地區。

主力集中在徐州以北,抗擊北線日軍南犯,其餘兵力部署在津浦鐵路南段,阻止南線日軍北進。

南線日軍的指揮官是畑俊六大將,指揮三個師團,約八萬兵力,先後從鎮江、南京和蕪湖渡過長江北上。

藤田進第三師團主力攻陷滁縣后,順着津浦路正面向北推進到盱眙和張八嶺附近;另一部分攻佔了揚州,隨後進攻邵伯和天長一線,以掩護鎮江防線。吉住良輔的第九師團一部攻陷裕溪口,順着淮南鐵路北進到巢縣和全椒,企圖直奔蚌埠。

從一月底到3月底,在長達兩個月的戰鬥中,國軍在南下雖然取得了一定的局部勝利,但是依舊無法阻擋日軍北上的步伐。

眼下日軍已經攻佔了重鎮蚌埠,一旦日軍拿下北線的台兒庄,整個徐州戰場將徹底的變成大潰敗。

武漢南郊林木清翠的珞珈山公館里,蔣委員長倚杖遠眺武漢城區,心潮起伏,感慨萬千。

中、日全面戰爭進入第二個年頭。隨着華北、華東大地的相繼陷落,武漢,就像個秋後熟透了的果子,孤零零地懸掛着,隨時都可能落向地面。

貪婪的日本人垂涎它,是想把這顆肥大的碩果揣入腰間,再給中國一次重擊。

中國人關注它,是想抵住外來強盜的暴虐,保護已越來越少的果實。

當1938年第一縷春風吹綠武漢的千花萬木時,焦躁不安的武漢再沒有像往年那樣,被春的魅力、綠的誘惑煽起激情。

大路上、田野里,一批批攜金帶銀的商賈官吏、絕望無助的難民傷兵,像一股股令人沮喪的混亂的潮水,湧進武漢的大門。

國民政府各部門名義上雖說是遷往重慶,可到了這兒,都沒有再向西挪一步。

一隊隊西遷的工廠、學校、民間團體,也極其自然地在這裏紮下腳來。

工廠又冒出了煙,商店一家家地增多起來,政府的一些軍事、政治機關也開始運轉。武漢成了當時中國的戰時首都——「戰時首都」使武漢三鎮背上了不堪忍受的重負。

洋樓私宅、旅館寒舍,只要是個能棲風避雨的地方,都擠得滿滿當當,街巷市面上同樣是人滿為患。

房租、糧米菜價,隨着人潮的蜂擁而至,也像是雨後冒出的春苗,「呼呼」地往上竄。

大武漢從未像今天這樣,擁擠膨脹得像是要裂開來。

對於蔣委員長而言,自退出南京后,他變得從未像今天這樣對武漢充滿依戀。

想當初,國民政府建都金陵,蟄居秦淮,武漢從未真正打動過他的心。

每年夏天,他一般都要在廬山的清涼中度過些時日。

可每次上廬山、回南京,他似乎都沒有注意到咫尺之外的武漢三鎮,今天,他卻突然覺得,武漢成了他手中最後一塊明珠寶地。

不久前,他曾充滿感情地對武漢衛戍司令陳誠說:「武漢之價值,今日才真正體會到。這裏地處長江、漢水交會口,平漢、粵漢鐵路必經此地。可以說是中部地區的水陸交通摳紐,『九省通衢』名不虛傳。」

「向南,武漢連接華南地區,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援助,經香港、廣州運到我們手裏。向東、則直通蘇皖浙,是我們日後收復失地的橋頭堡。向北,武漢又依傍中原大地,是我們發起全面反攻的前沿陣地。可以說,控制武漢,足以控制東西、威震南北。」

他看到了這一點,日本人也看到了這一點。

所以1938年新年剛過,日軍不待休整,便擂響了西進的戰鼓,從戰略上說,仰攻武漢,必先控制翼側的安全。

為此,東京日軍軍部,先拿右側翼廣袤的中原大地開了刀。

徐州會戰一浪高過一浪的槍炮聲和隨風飄來的陣陣硝煙,時時都在提醒著蔣委員長——武漢血戰已不會太遠了。

能不能守住武漢,徐州戰場是關鍵!

然而,這段時間徐州戰場傳來的都是噩耗,這讓他的心裏充滿了焦躁和不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抗日之超級戰神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抗日之超級戰神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千零三十八章:升任前線總指揮(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