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日軍撤兵

第一百七十四章:日軍撤兵

喜多誠一的這份報告再次在關東軍司令部里掀起了軒然大波,因為根據坪井善明以及平田幸弘等人的彙報,關東軍司令部基本上已經可以確定,鳳凰山上的那支部隊就是鐵血團的主力。

畢竟僅憑地形優勢就能擋住大日本皇軍一個加強旅團的瘋狂進攻,這顯然不是一般的作戰部隊,即便是東北軍的精銳也難以達到這個地步,因此必然是鐵血團主力無疑。

然而喜多誠一的調查結果卻讓武藤信義等人感到疑惑,不是說鐵血團的主力在鳳凰山嗎,怎麼竟然會出現在白城附近?

但是很快關東軍司令部就意識到了他們的思想陷入了誤區,誰說鐵血團只可能有一支主力?

大日本皇軍都有四個師團的兵力,對方就不可能有兩個團或者是更多的部隊了,也許鳳凰山上的敵人只是人家的一支部隊,白城附近活動的部隊是另一支主力。

有鑒於此,關東軍司令部迅速做出決定,暫停對鐵血團的圍剿,鳳凰山外圍的部隊立即撤回吉林和舒蘭一線。

日軍之所以會如此乾脆的撤兵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所部久攻不下,部隊傷亡慘重,嚴重打擊了前線日軍的士氣。

而根據前線傳回來的情況來看,不管是重傷的坪井善明大佐還是進攻受挫的平田幸弘大佐都一致認為,眼下的氣候環境不適合進攻鳳凰山這樣地形險要的地方。

因為東北的氣溫實在是太低了,一來是影響戰士們的行動,穿着厚厚的棉衣進攻敵人工事完備的防禦陣地,笨拙的士兵們就像是活靶子一樣,很難靠近對方的陣地。

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大日本皇軍的火力優勢以及擁有制空權的優勢很難全部發揮出來。

這樣說吧,也許上午他們消耗了十噸彈藥,終於將守軍前沿陣地的防禦工事給摧毀的七七八八了,但是下午的時候,支/那人只要在前沿陣地上澆上幾桶水,連一個小時也用不了,零下幾十度的氣溫就能將這些水全部凍成堅固的冰坨坨。

這樣一來,守軍殘破的陣地就會被修補整齊,幾乎沒有什麼成本。

於是乎前沿發生了這樣令日軍吐血的情況,他們前一天好容易將守軍的陣地給摧毀的差不多了,結果過了一夜,對方的陣地再次恢復了原樣,是這樣比以前還要堅固。

鳳凰山外圍的戰場在短短半個月的時間裏至少消耗了日軍五百噸彈藥,結果呢,守軍的陣地幾乎是巋然不動,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大日本皇軍幾乎全部的優勢都被抵消了。

日軍撤兵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他們要對熱河動手了,所以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將大批的精銳牽制在東北腹地。

相比於盤踞在熱河以及平津地區的東北軍主力,不管是鐵血團還是其他抗日部隊,都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存在。

這些勢力的存在會讓關東軍不舒服,但是卻不致命,回過頭再收拾也沒關係。

但是東北軍卻不一樣,滿洲事變之後,不管是南京的蔣還是北平的張,都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對日本的態度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尤其是兩年前未發一槍就撤到了關內的東北軍,他們從總司令張到下面的士兵,普遍要求反攻東北,收復失地。

不久前,大本營的情報部門截獲了一封蔣發給東北軍統帥張的絕密電報,電報的內容並不長,但是卻讓日軍方面坐立不安。

「北平、張主任漢卿兄勛鑒:中(正)本日到滬,明轉杭(州)檢閱空軍。倭寇北犯侵熱,其期不遠。此間自中(正)回京后,已積極籌備增援,期共存亡。並已密備6個師,隨時可運輸北援。糧秣彈藥,中(正)到滬亦已備辦,甚望吾兄用預定計劃,火速佈置勿稍猶豫。今日之事,惟有決戰可以挽救民心,雖敗猶可圖存,否則必為民族千古之罪人,請兄急起,如何盼復。中正!」

短短百餘字,不但表明國民政府這邊已經預料到大日本皇軍要進犯熱河,同時還指示北平的張準備反擊。

這對關東軍而言絕對不是什麼好事情,東北軍雖然戰鬥力一般,但是其武器裝備還是很強悍的,且兵力眾多,直屬於張指揮的就有二十五萬人以上。

一旦對方孤注一擲拚死反抗的話,對於兵力僅有十餘萬人的關東軍來說還是很有壓力的,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關東軍決定先發制人。

所謂的先發制人,就是要在進攻熱河之前蔣國民政府在關內的部隊全部趕出去或者是消滅掉,改變眼前這種不利於日軍的態勢,首當其衝的便是連接關內關外的重要屏障山海關。

所以從1931年1月份開始,關東軍司令部就在準備奪取山海關,但是由於馬錚所部的突然出現打亂了關東軍司令部的安排。

眼看着鐵血團的威脅短時間內無法根除,所以武藤信義大將決定暫時停止針對馬錚所部的行動,將主力集中到南線,先把山海關方向的戰事解決了。

山海關,又稱榆關或臨閭關,位於秦皇島東北15公里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

俗話說得好,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山海關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天下第一雄關,自然也是兵家必爭之地,這裏是連接關內關外最重要的咽喉,因此中日兩國都非常的重視。

只是令人鬱悶的是,這樣重要的地方不僅僅中國軍隊駐紮於此,日軍也有一部分兵力駐紮該地。

說到日本人為什麼能在中國的領土上屯兵,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與諸列強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最屈辱的《辛丑條約》。列強通過該條約,不僅向清政府勒索4.5億兩白銀,還附加了許多苛刻條件,其中一條就是外國軍隊可以駐紮於京師和從京師到山海關沿線的12個戰略要地。

實際上,早在《辛丑條約》簽訂前的4個月,日本政府就以「護僑」、「護路」為名,宣佈成立「清國駐屯軍」,任命大島久直中將為第一任司令官,司令部設於天津海光寺,兵營分別設於海光寺和東交民巷,兵力部署於北平、天津、塘沽、秦皇島、山海關等地。

作為大清帝國的首都,北平及其周圍的戰略要地,本來應該是中國最核心的守備區域,但這裏卻駐紮着日本和其他列強的龐大武裝,這在今天來說是不可想像的,而在當年卻是確鑿無疑的事實。

這支龐大的武裝,猶如一隻登堂入室的惡狼,對中國人民不僅是一種威脅,更是一種創深痛巨的民族恥辱。

清朝滅亡之後,日本將「清國駐屯軍」改名為「中國駐屯軍」。因該軍駐紮華北,通常被人們稱為「華北駐屯軍」,截至目前,日本在中國境內屯兵已有整整30個年頭了。

因為日軍在山海關也有駐軍,所以關東軍司令部當即命令所屬的第八師團立即從錦州南下,直撲山海關,同時山海關的駐軍也接到命令,全力配合第八師團奪取這天下第一雄關。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抗日之超級戰神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抗日之超級戰神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四章:日軍撤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