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六章:蘇木山保衛戰(十九)

第八百九十六章:蘇木山保衛戰(十九)

在場的都是馬錚的心腹,大家都知道他的為人,師座通常是不會隨意評價一個人的,尤其是高層人物。

但是今天卻說的如此不客氣,顯然是對南京那位頗為不滿。

鐵血團接受國民政府的改編已經超過兩年的時間了,對於大家卻對南京方面依舊沒有一點歸屬感。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南京方面對於鐵血團的態度令人捉摸不透!

這兩年下來,國民政府對於鐵血團完全屬於放養狀態,明明是接受了他們,卻只給了一個地方民團的番號,令人膈應。

明知道他們兵力上萬,卻只給了一個雜牌旅級作戰單位,只給解決一般人的糧餉問題,且還不能按時下發。

反倒是一遇到問題,第一個想到的便是鐵血團,完全將他們當成了救火隊員。

所以,馬錚這樣評價南京城裏的那位,大家心裏都是認可的。

但相比於麾下的這些軍官們,馬錚看的更加的透徹。

他很清楚,那位蔣委員長是不可能真正信任他這個土匪頭子的,因為他壓根兒不在人家的重用的人員範圍內。

了解蔣的都知道,他主政民國總統長達27年,先後他歷經辛亥革命,到民國成立,北伐,八年抗戰,解放戰爭期再到灣島,一生大起大落,政治手腕極為驚人。

而他在用人方面的原則也是出了名的,只要達到三大標準,一定能得到他的重用!

他的第一大標準是黃埔生,蔣能在這個時代幾起幾落,大多是靠了他黃埔軍校的那些門生的鼎力支持,所以黃埔系出身的軍官都會收到他的青睞,因此也被稱之為嫡系,例如抗日鐵軍第74軍,第5軍,第52軍都是嫡系部隊,而且軍長都是黃埔生。

而非嫡系是指地方部隊,地方將領領導的軍隊,例如國軍第七軍,第35軍都是地方部隊。

相信在電視上都看到過,只要是嫡系黃埔生,一般都稱他為校長,這一類將領,往往都會被高看一眼的。

第二大標準重用同鄉,都知道蔣是浙江奉化人,可以說蔣念鄉很重。而在他麾下將領中像陳誠、湯恩伯、胡宗南、戴笠、毛人鳳都是浙江人士。

三大標準對他忠心之人與聽話之人,如果一個人再厲害,再牛逼但不聽領導話,相信沒有那位領導喜歡。

而蔣多次與他學生強調,一個主義、那就是三民主義,一個政黨、那就是國民黨,一個領袖,那就是他自己。

像胡宗南,劉峙他們雖然打仗不行,但是十分聽話,因此能得到重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天子門生第一任」胡宗南,既是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有時浙江人,蔣最注重的兩條他都符合,關鍵是胡宗南還對蔣言聽計從,所以,胡宗南在國民政府中混得風生水起。

雖然此人能力不足,但仍然是黃埔軍校將領的領袖,狂砍黃埔將領中的「五項第一」,第一個將軍、第一個軍長、第一個兵團長、第一個集團軍司令、第一個戰區司令長官,這位被評價為常敗將軍的國民黨將領的官途讓人驚嘆。

除此之外,民國特工之王戴笠也是一個典型。

戴笠是胡宗南介紹給蔣的心腹幹將,也是浙江人,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他被人們稱為蔣的佩劍。

這位戴局長掌握著國民政府最重要的情報特工部門,是蔣的耳朵和眼睛,就好比明朝的錦衣衛、東廠,代替皇帝監察天下和百官,可見戴笠在蔣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雖然他到死也只是一個小小的國軍少將,但是民國政府的上將見了他都要客客氣氣,至於其他中將、少將,戴笠根本不放在眼裏。

這些人見了他,都要恭恭敬敬稱呼其一聲「戴局長」。

反觀自己以及自己麾下的這些將領們,和這幾個原則沒一個沾邊的,那位能真心信任自己才有鬼了。

這一點從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南京方面對他本人的安排就能看得出來,在所有國軍部隊全都撤到長城以南,卻唯獨將他們留在綏察地區就能看出一二。

而且戰爭爆發到現在,他的部隊先後參加了平津外圍戰役、張北——張家口戰役、天鎮戰役等一系列的大戰,但是國民政府給予的實際獎勵和補充卻少之又少。

不說武器裝備和彈藥了,說好的兩個團的新兵還沒到就在路上被打散了,軍餉也有三個月沒有給發了。

這樣的待遇能和嫡系相比嗎?

既然如此,馬錚自然不會在意對方的看法。

當然了,這事兒也是有一個前提的,那就是有這個必要得罪南京方面。

如果沒必要的話,大家保持這種相安無事的狀態也是可以接受的,畢竟馬錚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安心打鬼子。

但涉及到八路軍這邊,馬錚就不敢大意了。

八路軍現在看起來確實不咋地,但是馬錚可是知道這支部隊的發展潛力,今後他們將會成為華北抗日戰場上的中流砥柱。

可能會有不少人對於這個評價持有懷疑的態度,認為國軍在戰場上的貢獻遠比八路軍要大。

你說你一個在敵後打黑槍的游擊隊,怎麼就成了中流砥柱呢?

很多答案專註於殺了多少敵人,也有很多答案說死了多少自己人,在馬錚看來這都是小打小鬧,根本抓不到問題的重點。

戰爭是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類資源的爭奪,也是兩個國家全方位的比拼,殺敵只是手段,如果只關注這個,那戰爭和村口械鬥又有什麼區別?

殺敵的目的是為了光復領土,一比較這個,不少人就明白了。

首先從戰爭的目的來看,日本侵華並不是一時興起,而是早有預謀。

日本戰爭機器的開動必然需要原料,可是日本是一個原材料奇缺的國家,不僅僅是石油,其他的原料也在驟減;

日本也意識到這一點,於是誕生了著名的『戰時三法』——即《臨時資金調整法》、《關於進出口商品等臨時措置的法律》以及《國家總動員法》;其中《關於進出口商品等臨時措置的法律》限制了日本國內資源的出口,《國家總動員法》更是將科技、文教、新聞報道、工業、交通運輸、金融貿易集中管控。

那麼這裏的結論是:日軍千里迢迢殺到中國來,不是為了來當志願者做慈善,而是為了資源而來,誰能讓日本人拿不到中國的資源,誰對抗戰的貢獻就更大。

而關於中國資源的分佈,國軍戰神蔣百里早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就闡述了農業國和工業國資源分配的特點。

中國是農業國,國力中心不在都會,即使佔領它最重要的沿海地區也不要緊,農業國是鬆散的,沒有要害可抓。

敵人封鎖了內地隔絕的上海,只是一個死港,點綴著幾所新式房子的南京,只是幾所房子而已,它們與中國的抵抗力量,完全沒有影響。

反觀工業國就不是這樣了,例如法國,他們從殖民地榨取所有的工業成品和戰爭資源均來自於城市的工業區,丟失了城市就丟失了工業成品,進而丟失了資源,失去了戰爭潛力,那麼這個國家基本上也就歇菜了,因為佔領國能夠在城市中直接吸收這個國家的資源形成新的「戰鬥力」。

這就是為什麼工業國扭轉勝負的戰役基本上都發生在城市攻防戰——例如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保衛戰,它們的結果影響了歷史。這也就是中國在城市攻防戰不論勝敗都無法改變其大局的原因。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國,幾乎所有的資源都來自於農村,農村一來是原材料的產地,二來是成品傾銷的市場。

作為農業國的中國,工業少自然能夠被直接掠奪的工業成品也就少,能被掠奪的大概主要是工業原料,然後運到作為工業國的日本製成新的工業產品,但工業原料和具有極大規模的勞動力都來源於農村,這是中國的弱點,也是中國的韌性之所在,換句話說守住了農村就佔據了中國的資源,得農村者得天下。

因此中國的抗日戰爭,即使丟掉了瀋陽,北平,上海,南京,廣州,甚至重慶和成都,哪怕所有的大城市都丟掉也不打緊。

因為在農業國大城市除了成為一片特定區域的行政中心以外,只不過是幾座房子和一堆需要鈔票養著的高消費人口罷了,真正能夠使得日軍形成新的戰鬥力的資源在廣袤的農村,只要消化不了佔領區(農村)的資源,長此以往,日寇必然燈枯油盡,

而農村的抵抗者是誰——八路軍,這也是為什麼八路軍能在八年中越打越多,戰略地位越來越高,直至被稱為中流砥柱的原因。

當然了,上面那些都是虛的,真正讓馬錚願意幫助八路軍的原因是,歷史證明,人家才是最後的贏家。

至於眼下看起來如日中天的國民政府不過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了,所以他是不可能將數萬將士的生命前途押在一艘即將沉沒的破船上的,即便這艘船眼下是豪華郵輪以及航空母艦。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抗日之超級戰神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抗日之超級戰神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百九十六章:蘇木山保衛戰(十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