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三十六章 大國交戰,小國站隊

七百三十六章 大國交戰,小國站隊

趁著敵軍勢墮,以葛從周的作戰風格,當然還要趁勢窮追猛打。李嗣恩即便敗了這一陣,畢竟他也是久經戰陣的將軍,與符習一併統領麾下部眾且戰且退,盡量力保不會被葛從周所部敵軍衝垮陣列。

然而休說是拿下揚武軍治所巨鹿城,結果卻打了這場敗仗,李嗣恩也唯有且戰且退,直至又退出了邢州地界。至於拿下了洺州的周德威,於不久后,當然也得知了葛從周已經殺回揚武軍,並且挫敗先主義兒李嗣恩的戰報。

將州府事宜交由太原隨後派來的官員打理,周德威也遣快馬與周圍幾處袍澤互通聲息。卻是與葛從周似有默契一般,各自統領軍旅,而朝着揚武軍治下邢、洺二州接鄰的地界殺出。

至於揚武軍湧現出來的軍中青壯謝彥章,因為年紀尚輕,自然也就不是威名遠播的宿將。然而經此一役,他也可說是聲名鵲起。李天衢自知若是按謝彥章原本的軌跡成長下去,他以後再與後唐軍隊交手之際,也會有讓晉人往往會奔走相告,而不禁聞名色變那般的威名。

而魏朝、後唐之間的戰爭,在昭義軍、揚武軍地界已經打響,汴京這邊也同樣沒閑着。朝廷立刻昭告四海,斥責晉王李存勖冒天下之大不韙,僭號以前朝唐廷自居,明明是得國姓賜名的沙陀朱邪部,祖宗、血脈都不是一個,那你河東李家憑甚麼改國號為唐,而宣稱延續前朝宗廟?

此後無論是聲討還是交涉,李天衢的魏朝在國書中對河東李家的稱謂仍是晉。就好比漢末三國劉備於漢獻帝被迫禪位之後宣稱繼承漢室,稱帝建國號為漢,可是曹魏政權也只會稱呼他那一方勢力為蜀一般。而在魏朝境內,軍民口述也會說及後唐,倒與後世相符,而刻意要把沙陀人河東李家與唐朝宗室區分開來。

然而劉備即便早年以織席販履為生,也會有人對他漢室宗室旁支,本是帝室之胄的身份有所質疑...起碼他劉皇叔的名頭在後世也是深入人心。可李存勖宣稱繼承唐室宗廟,結果無論血緣還是民族上,與唐朝李氏八竿子打不著,這事全天下人都清楚。魏朝發檄文聲討李存勖,當然也絕對不可能承認他唐朝皇帝的身份。

既然魏朝、後唐明面上已經完全翻臉,並相互斥責對方才是僭號擅自稱帝的逆臣。

其實李天衢也很清楚,無論是自己還是李存勖,也都是在朱溫弒帝滅唐之後,才建制稱帝的。然而明面上彼此還要斥責對方才是亂臣賊子,說白了在這個禮崩樂壞的亂世,到底還是要看誰的拳頭更大,而方今以國力而論,當然還是魏朝更強,所以目前諸國各藩大多也仍是傾向於李天衢一方。

便如吳越王錢鏐、楚王馬殷、閩王王審知,以及被李天衢封為粵王的劉隱,還有如今方才十歲出頭大小,

而被徐溫以及幾方對立宿將擺在王位的傀儡君王楊隆演那一方勢力,也宣稱仍是支持魏朝為主,對李存勖只以國主喚之,而對外不會承認他繼承唐室宗室的帝位身份。

不過李天衢也早已發現那幾方君王所發出的檄文措辭也都十分留意,也明顯不願意將後唐李存勖給得罪得狠了。即便又強鄰在旁,他們也只得向魏朝稱臣,卻也正是因為各自治下疆土與晉人並不接鄰,所以那些君主與李存勖沒有領土爭端,不存在任何衝突,李天衢心說也只是因為抹不開他的面子,所以才會站到魏朝一方搖旗吶喊。

「如果是當年,只怕李存勖也要效法朱溫那般,暗中遣使聯繫吳王楊行密,圖謀我朝腹背受敵,而形成夾擊之勢...可是現在他若仍有此打算,想必也終究無法得逞......」

御書房內,李天衢一邊尋思著,一邊喃喃說道。如果十國第一人楊行密還在世,以他的雄心壯志,也必然會聯合北地雄主逐鹿中原。而且倘若其餘諸國君王對外擴張的野心很強,那麼魏朝要與晉國對抗,的確時刻還要留意後院失火,是否又有那一方勢力會臨陣反水。

然而以如今這般形勢,吳越王錢鏐、閩王王審知自從身為一國君王統掌一方之後,都是自顧發展,很少對外用兵,也都是不愛惹事的主;

至於吳國那娃娃君王楊隆演身後,徐溫與同為追隨楊行密打天下的三十六英雄出身的宿將爭權奪勢,內鬥的程度也要比正史線嚴重了許多,自顧不暇,也根本沒有餘力對外擴張;

還有楚王馬殷,仍是施行上奉中原王朝,下安黎民百姓的國策,就算要打仗,也是發兵向南去和粵王劉隱對着干。揮師北望,覬覦中原?馬殷沒那實力,也更沒那心思;

而粵王劉隱,更沒有必要去顧慮他那一方勢力,他對內吞下了靜海軍安南之地,卻也要忙於鎮壓到底土豪世家的抵抗勢力,對外也有馬殷這個對頭與他有領土爭端。疲於應對,也更不願與魏朝交惡。而且粵國兩廣地界遠離中原,劉隱與他兄弟也完全沒有必要摻乎進魏朝、後唐兩大勢力的戰事當中。

不過李天衢也很清楚,這些君王雖然明面上支持魏朝,但一個個也都是抱着隔岸觀火看戲的心思。畢竟另有一大國牽制住魏朝,那麼雄踞中原的皇朝對他們的威脅也就越小。何況萬一李存勖如果真能殺入中原,繼朱溫、李天衢之後,不還是名義上供著中原皇帝為正朔,而我們自顧自掌管治下疆土便是?

所以其他諸國君王,也都打算與李存勖之間留有翰旋的餘地。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以後也都說不住是否中原又要易主,所以李天衢自知照常讓那些臣屬藩國上貢交納錢糧,用於戰時軍需之外,也不能指望他們會痛快答應出兵出力,而去與後唐對抗。

至於李存勖那邊,除了趁著耶律阿保機兵敗北返,而發動兵變囚禁自己的義父上位,又為勢所迫倒向河東的北平王王都之外。後唐倒又拉攏來一個立場鮮明的跟班,統掌夏、綏、銀、宥、鹽五州的定難軍節度使李思諫,宣稱所轄藩鎮,與諸部牙軍,治下黨項、漢兒軍民,便如當年受唐廷冊封那般,而願奉李存勖為唐室正統。

換而言之,李思諫帶領着麾下族人、治下子民,已經完全走到了魏朝的對立面上。

而李思諫篤定心思投從李存勖,這倒也有些出乎李天衢的意料之外。按說他黨項族人於五代十國初期沒有什麼存在感,正史線直到後唐滅梁,定難軍也一直願意奉朱溫為主。然而現在佔據中原的既然是魏朝,眼下黨項拓跋部在當地也要沒有經過今百年治理,而有自據一方的實權,李思諫便敢與中原王朝作對...這對他而言不也算是鋌而走險?

不過轉念一想,李天衢大概也能相處個中因由。畢竟李存勖現在與原本的軌跡不同,他更為迫切的需要拉攏其它勢力倒向自己的陣營。李思諫如今的處境,不似正史線那般後唐殺過黃河,奇襲汴梁,便滅了梁國那五代第一朝,也根本沒有他定難軍出場的機會......

然而如今魏朝、後唐兩大國已經拓張到自己家門口,李思諫的心態大有不同,而後唐更會處心積慮拉攏他投從。以李存勖的外交手腕,再加上他們同樣身為轉遷至中土棲息繁衍的北地族裔...也極有可能達成了某種共識,所以李思諫經過思前想後,還是決定狠下心來,把自己的基業、族人的前程堵在李存勖的霸業上。

李天衢心中尋思著,旋即又暗忖道:

定難軍那一方藩鎮,於關西地界也與我朝接壤,也就是說要準備用兵的目標,又多出了一方勢力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唐末大軍閥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唐末大軍閥
上一章下一章

七百三十六章 大國交戰,小國站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