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成癮者的生活危機

易成癮者的生活危機

易成癮者的生活危機

曾有一個案例,12歲的他同時面臨三大難題:父母離異;他隨母離開原籍轉學到新學校;然後母親因工作繁忙,只能把他放在寄宿制學校。母親沒想到孩子的生活就這樣在短時間內完全被毀了。起初這孩子雖然在原籍學校也表現平平,不算出類拔萃,但他也無憂無慮,屬於普普通通倒也健康的孩子。可他在寄宿制學校里的表現一塌糊塗,學習成績全班倒數,和宿舍所有孩子都合不來,而且還招惹得同學要揍他,最後他只能天天偷跑去網吧玩遊戲。

以上個案面臨的三大難題是父母離異、轉學和寄宿,這裏還要提醒大家另兩大危機——學習成績下降和喪親。

任何一種生活中的變化,都使人面臨着一種新的適應,要求我們去改變舊有的生活習慣或情感依賴。而舊有生活的慣性往往對我們產生保護作用,它能讓我們的大腦節約很多資源。如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會讓我們神經放鬆而自在,在一段美好而親密的情感中我們覺得安全而美好,這些都是讓人非常愉快的感受。

轉學、寄宿或學習成績下降都要求人就環境重新做出自我調整。而父母關係惡化乃至離異,或喪親(主要是指成長中的重要他人如祖輩等),則需要情感上的調整。

轉學

轉學或搬家意味着孩子必須離開那些親密的朋友,離開自己曾經賴以信任的團體,即使有信件往來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不能解決當下自己孤單的狀態。這和失去好朋友差不多是一個概念,孩子也同時失去了對團體的歸屬感。由此產生的結果是消極的。其中孩子最為普遍的反應是感到孤單、消沉、煩躁、憤怒等。

與朋友分手,尤其與親密的朋友分手,無論什麼原因,對孩子的生活都是一種危機。父母容易低估朋友的喪失對孩子的影響,認為那些都是小事,無須認真關注。

對於友誼的終結,孩子之間的反應各不相同,有的能保持相對的平靜,有的則會表現出徹底的失落。不管什麼表現,總的來說,失去朋友是孩子人生中一個嚴重的應激事件。

進入新的環境后,孩子會覺得新團體中的同學們彼此早已相識,只有自己對他們是陌生的,要想加入這個新團體、結交新朋友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尤其是到童年後期,舊相識們已經結成較為牢固的團體,新來的成員要想加入,難度還是較大的。

我認為,父母應該認真對待孩子遭遇的此類事件,設身處地與孩子談論喪失朋友的現實,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悲傷、憤怒、委屈等情感,給孩子提供即時的心理支持。

另外在學習上,孩子也要去習慣新老師的授課方法和課程之間的銜接等,要和新老師之間重新構建關係。正因如此,許多孩子在轉學時如果不能適應,就會轉而避開人群,去網上找樂子。

所以,轉學和寄宿對於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是個較大的難題。對於性格偏內向、不是特別活躍的孩子來說尤其如此,他要努力地使自己這個「外來人口」融入當地「土著」的氛圍。

入鄉隨俗並非輕而易舉,說隨就能隨,孩子去接受新鮮的人和事需要一個過程。友誼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才能形成的,對班級和學校的歸屬感更是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才能獲得的重要心理體驗。

並非說,遷移最終只能給孩子造成消極影響,如果處理得當,孩子有能力從失去朋友的悲傷中迅速恢復過來,並且在新的環境中建立新的友誼。通過這樣的鍛煉,孩子反而將增強交友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學校寄宿

寄宿意味着離開父母、獨自生活,要孩子有自我管理的能力,他在生活還有學習上都要懂得安排時間。生活上要學會自己照顧好自己,合理安排作息時間,按時吃飯、睡覺,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只有身體健康得到保障,人才能有好的精神狀態去學習。寄宿還對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天生活學習在一處,碰撞的機會太多了,如何應付處理都是學問,很多大學生在一起都處理不好以上這些問題,更何況小小年紀的初中生呢?

校方對學生更多的是採取封閉式管理。大門一關,雖保證人身安全,但不可能顧及每個孩子的內心狀態,更不可能像父母那樣對他們殷殷關切。

尤其是寄宿的孩子,如果不能融入宿舍的小群體,又不能及時獲得爸媽的支持,那他就會產生小小的年紀所不能承受的壓力,更別談讓他放心去學習。

初中階段以下的孩子,需要更多地從家庭中學習到生活自理的經驗、照顧自己和安排自己的能力,然後再將其運用到將來的生活中,而不是急匆匆或者很突然地到一個過度獨立的環境中,強行自立起來,這無異於拔苗助長。

所以,在此我也呼籲父母儘力不使孩子在高中以前去寄宿,再高級的貴族學校也比不上一個簡單完整的家。如果一定要轉學,父母也最好和學校老師有較為完整的溝通,來幫助孩子儘快接納生活的新變化,並提前對生活和學習環境有個心理和現實的準備。

學習成績下降

學習成績,對於中國孩子來說,一直是自信快樂的重要指標,所以我個人也一直認為學習成績是和心智成長一樣重要的事情,這是和中國國情相吻合的一種態度,我們的口號是:「要心靈成長,也要學習成績。」所以在下一章中我也特別討論了關於學習的內容。

對於學習成績這個問題,我想奉勸父母:對孩子不需要力求拔尖,一旦拔尖了意味着他已經沒有了上升的空間,而只有下降的空間。這有點像是給他堵死了往上走的路。同時,為了拔尖,付出的精力和體力必然要多於常人,會佔據他去關注其他生活內容的時間,一味沉醉於遙遙領先的滋味,誰又能保證他能一直走在別人的前面呢?

一個一直走在別人前面的人,承受不起走在人後面的壓力。大丈夫才能做到能屈能伸能上能下,一個孩子堅韌十足地面對變故,能屈能伸,恐怕不是常態吧!

尖子生往往平時信心十足,意氣風發,但一經挫折(如當不上班幹部、學習成績不如人意等),便立刻心灰意冷,找不到前進方向,不知如何應付,表現得比他人更脆弱,自信與自卑可謂僅一步之遙。

就像在「案例呈現」里的個案A,曾經可謂「三千寵愛在一身」,最後他的感覺就像「落毛鳳凰不如雞」,在他的內心感受中,失去的不僅是學業上的分數,還有媽媽的愛和老師的愛。當時住院治療時,是由父親送他過來,整個治療階段,其母親始終沒有露面,我只能通過電話和她聯繫,在電話里她依然只想說一些A的昔日輝煌,不願討論這個讓她顏面無光的A的現狀,她一直在為已經遭到破壞的自戀而痛苦。

(續表)

父母離異、關係惡化或喪親

有很多的書籍已經談過父母離異對孩子的不良影響,在此我不再多言。這同樣是孩子一生中印象深刻的情感喪失事件,家長離婚越早,對年幼的孩子傷害越大,在孩子2歲時離婚和20歲時離婚,其傷害肯定有很大的區別。

在此類生活變故面前,小孩子不可能有足夠成熟的心理應付能力,不可能理解大人間的情感變化和自己沒有什麼直接關係的道理,他們會以為是自己不夠好才導致父母的不和。另外,我們也不能夠小瞧孩子的感受力和觀察力,即使父母沒有一紙離婚協議,但依然彼此關係惡化,搞得家中無安寧和溫馨,孩子也會是直接受害者。所以說為人父母不易,自己在情感中痛苦不堪,卻更要騰出思路顧慮孩子的感受。

「家」,它本身是個具有生命意義的概念,不是簡單地指幾個人聚在一間房裏過日子。只有擁有親密關係的家才有生命,才令人產生歸屬感,才讓人內心獲得安慰。如果只是彼此厭煩或麻木不仁地聚在一起勉強度日,這個家會名存實亡,其中的人也沒有什麼生機,因為人的心失去了歸屬,就和街頭的流浪漢一樣無處安身。小孩子的心更容易到處流浪,去網上尋覓所謂的歸屬。所以古語說得好:「家和萬事興。」

喪親指的是生命中重要的人的離世,如父母或者祖輩中與孩子有深厚感情的人的離世。我經手的三個個案,都是祖輩離世的喪親,孩子不僅要第一次面對死亡的人生課題,更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與親人間的親密情感已陰陽相隔。這三個個案的相同點是其父母在早期養育中不太作為,全部交付給老人,孩子情感完全倒向老人,安全感的建立和情感的需求都由祖輩完成,可想而知老人去世這樣的喪失,對孩子情感所造成的損傷之大。

以上談的都是網絡成癮的早期預防和需要關注的人群,如果很不幸在早期沒有做好預防措施,那怎麼辦呢?在網癮大爆發之前,採取一些必要措施,也還是來得及的。

接下來要談的是如何發現有網癮徵兆的孩子,並在其成癮程度加深之前儘早干預,來達到更為有效的治療結果。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愛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愛養
上一章下一章

易成癮者的生活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