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自序

幾年前,我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藝術學院的部分學生,開設了一門課程,內容是中華文化史。這門課程的進行方式比較特殊:一、師生之間有很多討論,每次課後學生又會提出很多文化問題要我快速問答,名曰「閃問」;二、全部課程都由**鳳凰衛視播出。

我們的課程在電視台播出的第一個月,就有很多讀者來信要求出書;從第二個月開始,參與課程的一些北大學生已經成了「亞明星」,不少觀眾能夠隨口說出他們的名字。一位台灣教授問我:「男學生都那麼帥氣,女學生都那麼漂亮,學問和口才都十分了得,是不是你特意挑選的?」我說:「沒有挑選,這是青春的自然美色。當這種美色與古老話題聯在一起的時候,新舊之間互相映襯,產生了一種特殊的魅力。」

這本書的初版叫《問學余秋雨》,是一個根據錄音整理的粗疏版本,但在大陸很受歡迎,很短的時間內就銷售了十二萬冊。據讀者反映,大家最感興趣的居然是「閃問」部分。台灣頂級出版家高希均教授、王力行女士讀了之後竭力主張此書在台灣出版,又建議加入台灣大學學生對我的「閃問」。我覺得這是一個好主意,就把我的初版書稿交給一部分台灣大學學生傳閱,然後請他們提出問題。台大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快就來了,我一一作答,並在台北的「人文空間」與他們進行了當面交流。與此同時,我又補充和刪除了與北大學生的一些問答。

相比之下,北大學生的問題比較銳利、重大、活躍、有趣,台大學生的問題比較含蓄、雅緻、誠懇、天真。我把與兩所大學學生的問答,放在全書之前。

由於兩所大學學生的共同參與,我這本書的新版就變成了現在的書名——《中華文化四十七堂課:從北大到台大》。

書中的主體內容,就是我在北大開設的課程。這是一部我心中的中華文化史,明顯側重於早期。理由是,那個時期創建了中華文化的奠基元素,安頓了中華文化的精神魂魄。相比之下,後來那些漫長的歷史走廊,儘管故事多多,則不妨快步走過。這種格局,我在《尋覓中華》一書中已經有過書面表述。

我與兩所大學的學生進行了那麼深入的心靈交往,感到十分愉快。文化可以滋潤生命,生命也可以滋潤文化。中華文化的前途,就看有多少年輕而又美好的生命來滋潤它。

余秋雨

二〇一一年四月六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華文化四十七堂課——從北大到台大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中華文化四十七堂課——從北大到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