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那樣的時刻,中華文化將會變成什麼模樣?那是我們難以預想的了。就像先秦諸子無法預想唐代文化,就像晚清學人難於勾畫今天景象。只希望,它能夠與全球文明親切相融,偶爾又閃現出一點幾千年積累的高貴。

這不是出於炫耀,只是因為所有的古文明只剩下這麼一支持續了,它應該承擔一點時間所交給的義務。時間交給的義務,既是一種聚集,又是一種淘洗。因此,最複雜,也最簡單。

最後只剩下了一個意念,那就是:足以感動全人類的大愛和至善。這樣,中華文化也就成了人類詩意生存、和諧生存的積極參與者。在終極意義上,我不認為它還要有什麼別的特殊訴求。

點評一:

這是作者的文化自敘狀。他講述自己的文化信念得以產生的過程,既是心路歷程的坦白,也是鏗鏘的自我辯護。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對文化遭際的怨憤,和著巨大的悲憫,化作殷切的期盼袒露一個真文人的心聲。(老愚)

點評二:

「苦旅」不易,「摩挲」、「尋覓」中貫穿著作者的憂患、悲憫、良知、道義、抱負、使命……「尋覓」作者大詞背後的「正心誠意」,然後「摩挲」作者的「格物致知」。作者尋覓個人心中的文化史,我則呈現一己的閱讀方式;作者激發了我的文化想像,我也寄望於激發讀者的閱讀想像。(馬策)

點評三:

中華文化的現狀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生態?作者以自己的切身經歷與感受揭示了文化在當代的起落進退。

作者下筆就理性地表明了對當代中國文化的態度,那就是「有一些比較正面的體諒」,敏銳地指出「這是在多年戰亂之後,一種遲來的文明生態在進行着匆忙填補」。文化再次迎來了被關注,迎來了自由,但「文化在社會轉型中卻越來越滯后,越來越迷亂,越來越失去公信力」。作者層層設疑,一針見血地指出文化在發展中遇到了一個「大陷阱」,不僅讓「好好一段中國文化史,被它困住了」,而且「一批批真正的中國文化創造者被渦旋在裏邊逃不出來」。但作者對此又並未絕望,「有時我又會產生一點依稀的樂觀」,那就是廣大民眾對文化的崇敬和守護。作者揮動如椽大筆對當代文化作了不同於他見的細緻反思,其情真,其理切,其據實。(胡傑)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尋覓中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尋覓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