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王審知接掌福建

第39章 王審知接掌福建

福建古代被稱為閩越,是閩越、山越人的聚集居住區。後來隨着大量中原移民的遷入,閩越和山越人逐步被移民漢化,和中原移民共同成為福建的主體民族。

到了唐朝末年,福建山區還是有相當數量的原土著居民沒有受到漢化影響。由於他們大部分居住在山區,因此被唐朝政府稱之為洞蠻。武夷山區的黃連洞蠻是其中一支人數眾多的少數民族部族。

原福建觀察使陳岩便是建寧人,他在起兵初期,依靠黃連洞蠻人的幫助,驅逐了黃巢軍隊,成功佔據了福州城。陳岩病死,范暉繼任福州觀察使。黃連洞蠻是少數幾股繼續支持范暉的力量之一,只不過建州在被徐歸范佔據之後,黃連洞蠻也失去了救援范暉的機會。

王潮在統一福建的過程中,沒有對黃連洞蠻的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黃連洞蠻對王潮不感冒,但沒有立刻表現出不服管束的態度,而且又是居住地深山老嶺之中,大家短期內似乎相安無事。

到了乾寧元年,黃連洞蠻終於不甘寂寞,出兵攻打汀州城。對於黃連洞蠻這類小角色,王潮自然不會放在眼中。他立即派遣大將李承勛,率一萬大軍征討黃連洞蠻。黃連洞蠻只是少數民族鄉團武裝,無非仗着人多,欺負一下防禦薄弱的汀州城。在李承勛的援軍兵臨汀州城時,早就嚇得四處逃散。

李承勛率兵追擊,到達漿水口,大破黃連洞蠻,徹底打擊了黃連洞蠻的囂張氣焰。從此黃連洞蠻一蹶不振,再也不敢挑頭鬧事。黃連洞蠻平定,福建再也沒有敢於抗衡叫板的勢力,王潮終於可以放開手腳,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對福建進行治理。

如何治理福建,王潮早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和套路,總體可以歸結為八字「保境安民、發展經濟」,具體措施則是創立四門義學、招還流亡、堪定租稅、派遣官吏巡查各級州縣、勸課農桑、交好鄰道。

在唐朝末的亂世當中,如果哪個藩鎮勢力能做到王潮的措施,那他統治的區域對普通平民來說,那真是世外桃源。王潮打算讓福建成為唐朝末年的一個人間樂土,在他的治理下,福建終於徹底告別了戰亂。百姓安民樂業,經濟快速發展。連許多中原一帶的名士,也來到福建避難。

王潮在福建的所作所為自然引起朝廷的關注,王潮雖然很有想法,對唐朝政府還是一貫的順從臣服,該進貢的一份不少,該稱呼的一字不少,這讓李曄十分滿意。要知道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多少藩鎮能夠把唐朝政府當回事。

乾寧三年九月,唐朝把福建升級為威武軍,王潮任威武軍節度使,檢校尚書左僕射,個人榮譽和官爵再次升級。正當王潮準備在威武軍節度使的位置上大展鴻圖時,疾病不合適宜的入侵了王潮。王潮只有五十二歲,還不到六十歲,福建的美好幸福生活才剛剛開始,他卻要告別自己的家鄉父老。

乾寧四年冬,王潮病危,臨終前安排三弟王審知為威武軍節度使的接班人,等於是把福建的軍政大權全部交付於王審知。後事安排完畢,王潮潸然而逝,結束了他五十二歲的生命。

對於福建威武軍節度使的接班人,王潮在病危時刻存在着多種選擇性。王潮畢竟已經五十多歲,幾位兒子諸如王延興、王延虹、王延豐、王延休等早已成年,按照慣例應該從兒子中間選擇一個。

即使王潮對自己的兒子都不滿意,他還有王審邽這個二弟。論資排輩,也應該輪到王審邽,無論如何輪不到最小的王審知。但王潮獨具慧眼,毅然將軍政大權全權交付於王審知。王審知在後來二十多年的時間裏,將王潮的霸業成功的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後人逗嘆服於王潮知人善用、卓越遠見。

在「拜劍選舉」中大放異彩的王審知不經意間已經躍升為福建的二號人物,在軍民中的威望和魅力僅次於王潮。原本就被上天指定為領導者,只不過由於王審知的高風亮節,王潮才成為了領導者,大家都想當然地認為王潮的接班者必然是王審知。

王審知也非常的爭氣,平時表現非常良好。無論在軍隊中,還是在百姓們中,都頗有好評。諸如攻打泉州、攻打福州、安撫豪強等重大事件,王審知都是當仁不讓地居功至偉。王潮主政福州后,福州街頭出現了一首非常有趣的童謠。

福州城的這首童謠是,「潮水來,岩頭沒,潮水去,矢口出」,潮水自然是指王潮,岩頭暗指陳岩,矢口合起來是「知」字,暗指王審知,全句意思是,王潮來了,所以陳岩沒了,等王潮去了,是王審知。

乾寧初年,王審知擔任福州觀察使副使之職。在一次廟會之上,一位坐禪的僧人突然指著人群之中的王審知說道:「金輪王第三子降人間,專生殺柄」。所謂童謠、所謂高僧,當然只是一場表演。這場表演的總導演也許不是王審知本人,在王潮還健在的情況下,王審知導演這種戲,純粹找死。應該是王潮和王審知兄弟再次一起導演了這場大戲,目的是為王審知的順利接班營造政治輿論和聲勢!

在王審知表現極其良好的同時,王潮的那幾位兒子的表現就只能用平庸來形容了,平庸者在亂世之中是無法生存的。至於王潮的二弟王審邽,雖然不至於用平庸來形容,但他的優點卻是吏治,對軍事一竅不通,在軍隊之中沒有威望,完全無法和王審知相提並論。

一切一切的社會民間輿論都指向王審知,大家似乎都一致擁護王審知為王潮的接班人,在這種歷史潮流的引導下,即便王潮有所想法,也不敢選擇王審知以外的其它接班人。

對於王潮的選擇,福建上下幾乎無人反對。但有一個人反對王潮的選擇,那就是王審知本人。王審知在得到王潮的任命后,堅決不敢受命,而是推舉兄長王審邽為新的威武軍節度使接班人。

王審邽哪裏敢接受弟弟的推舉,固辭不受,又把皮球踢給了王審知。表演也不能太過火,王審知稍加推卻之後,最終接受了任命,自稱福建威武軍節度留後,福建的第一次政權交替總算是順利地完成。

但王潮任命的有效範圍僅限於福建,出了福建,壓根不會有人去理睬王審知,所以王審知必須得到唐朝政府的正式認命。儘管李曄在宦官和藩鎮兩大勢力的夾縫中艱難生存,但只要唐朝這塊金字招牌還在,那麼皇帝的話語有時也會有些效應的。

在這一點上,王審知繼承了兄長王潮的政策,韜光養晦、低調做人、積極進貢、尊重皇帝,由此博得了皇帝李曄的欣賞。

光化元年,王審知為自己的謙遜態度得到了豐厚的回報,被唐朝正式任命為福建威武軍節度使、授金紫光祿大夫、右僕射,正式成為福建的最高軍政長官。王審知的運氣也着實非常不錯,在他從兄長王潮手中接過福建這個地盤的頭幾年,他的四周沒有強悍的鄰居們來威脅王審知的生存。

福建的北邊,是浙東觀察使董昌的地盤。董昌原本和王氏家族關係不好,在王潮派遣王審知攻打福州時,作為范暉的兒女親家,董昌還派兵援助范暉。在王審知的所有鄰居當中,要論關係險惡,董昌是排名第一,而且也是當前唯一可能威脅王審知的外部勢力。

然而,董昌卻在乾寧二年稱帝,結果遭致眾叛親離。在錢鏐的努力積極下,董昌兵敗身死。錢鏐成為浙東主人,但和淮南楊行密鏖戰不休,自然也無暇顧及南方偏遠山區的王審知。

福建的西方,是嶺南東道。比起福建,嶺南更加貧窮落後。從福建至嶺南,到處是荒蕪人煙的崇山峻岭。嶺南節度使也不是個美差,數年之間已經連續輪換,哪有閑工夫去關注東方的福建。

西北邊則是群雄割據的江西,鍾傳割據洪州一帶,盧光稠和譚全播佔據虔州,危全諷和危仔倡兄弟佔據撫、信兩州。割據勢力頗多,但由於實力都不夠強悍,各自混戰不休,自然談不上對王審知構成威脅。

至於福建的東邊,那是一望無際的波濤。如此輕鬆和諧的環境,王審知必須充分抓住有利時機,保境安民,發展經濟。福建人煙罕至,王審知手中掌握的軍隊仍然是以那支光壽軍為核心力量的軍隊。即使加上原福建的軍隊,王審知福建軍的實力仍然是處於劣勢狀態。

王審知認識到福建軍隊的真正實力,所以即使面對實力並非強大的嶺南東道和虔州,王審知也不敢盲目開疆擴土,而是老老實實低調做人,紮緊籬笆,當起固守的山大王。

西岩山,位於浦城縣以西,雄崌於浦城西部,是福建西北的重要軍事要地,控制着由浙東、江西進入福建的要道。王審知知道西岩山的重要性,因此派遣軍隊駐紮在這裏,仿效軍屯,開墾農田,平時為民,戰時為兵。

經過王審知的經營,西岩山「屹起平地,俯瞰數千里」,成了閩西北的一座堅固軍事要塞,成為福建軍抵禦來自北方、西方外部軍事入侵的前沿要塞。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木匠王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木匠王爺
上一章下一章

第39章 王審知接掌福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