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耶律德光繼位

第172章 耶律德光繼位

述律平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斷腕,讓這一行為的價值實現最大化。不久她在自己砍手的地方興建「義節寺」,寺中修了一座「斷腕樓」,並且樹起石碑,詳細記載此事,歌頌自己的義烈貞節,永傳後世!

再說契丹國的太子耶律倍,隨着那些與自己交好的宗親、大臣們一個個人頭落地,越來越接近孤家寡人的他,也越來越心驚膽寒。他仍然是太子,但不能繼位;他仍然是東丹王,但回不了東丹。先是叔叔們挨着個上了西天,然後又死了耶律迭里,現在連康默記、耶律鐸臻都被逼殉葬!如果自己再不知趣,再不主動迎合母親的話,那母老虎一毒起來,未必不食子!

於是等阿保機的靈柩葬入木葉山,大勢已去的耶律倍也正式向母親和弟弟投降,主動上疏道:「今天下兵馬大元帥,不但是先皇的愛子,而且不論功勛、德望,皆當世無雙。中外之人都將天下的希望寄托在大元帥身上,應該讓大元帥繼承大統!」

看着大兒子服軟,述律平很滿意,不過還不夠,要讓所有的大臣都認輸,心服口服地接受自己的安排,那才是真正的徹底的勝利!為了達到這個全勝的目標,述律平決定撿出早已被阿保機扔進擲紙簍的契丹傳統,舉行一次有全體大臣參加的選舉。

這一天,述律平召集群臣、宗室、各部族,讓長子耶律倍和次子耶律德光騎着馬,立於大帳之前。然後,述律平彷彿很為難似的對眾人說:「這兩個兒子,我都非常喜愛,讓誰繼位都覺得虧欠了另一個,所以始終拿不定主意。這樣吧,就由你們來決定。你們支持誰當皇帝,就上前抓住誰的馬韁繩。最後看誰馬前的人多,就由誰來當皇帝。」

聽著述律太后那無比真誠的語氣,在場眾人最近見識了太多老同事們的死亡和逃亡,早已不是傻瓜,都知道這位兇悍嗜殺的大媽,還有一句沒直接說出口的話:你們誰要是想去和耶律迭里、耶律鐸臻、康默記作伴,就儘管站到耶律倍的馬前去!

眾人想想,康默記他們現在呆那地方,雖然無疼無苦無煩惱。但是能晚點兒去還是晚點兒去吧。於是眾人的選擇驚人之一致,都爭先恐後地奔到耶律德光的馬前,熱烈擁戴大元帥為新主!而耶律倍的馬前,一個人都沒有。在這次全票對零票的選舉之後,耶律德光正式繼位成為契丹的第二任皇帝。太後述律平在名義歸政,但仍掌握著相當大的權力,基本上太后指東,皇帝不敢往西。

耶律倍總算被放還東丹國,繼續當他的人皇王,但東丹囯已經不是他來時的東丹國。首先遷都了,東丹首府由距契丹皇都兩千裏外的天福城,搬到了千餘裏外的東平府,離老媽和弟弟近了。另外,為了保護大哥的安全,貼心的弟弟耶律德光親自精挑細選了一批武士,充當耶律倍的護衛,擠走人皇王原先那些不夠專業的衛兵。這樣一來,耶律倍有沒有更安全不好說,但述律平與耶律德光的心裏,肯定覺得安全多了!

耶律德光繼位三年後,在太後述律平的壓力下,孝子耶律德光被迫立自己的三弟,老媽最喜歡的小兒子耶律李胡為皇太弟,同時把自己以前的職務「天下兵馬大元帥」給了這個弟弟。這樣一來,那位朝野公認、能力低下的紈絝子弟也臨駕於大哥耶律倍之上!如果將來不出意外的話,他還將接手原本應該屬於耶律倍的至尊之位!

處於半軟禁狀態下的耶律倍感到了極度的憤慨與絕望:讓給老二倒也罷了,老三算什麼東西?他也配!於是耶律倍決定出走,離開母親和弟弟給他安排的大牢籠。他找了個借口,要去渤海釣魚,然後乘身邊衛兵不注意,乘船渡海,奔往大海的彼岸。在他臨走前,還在海邊的一塊木牌上留下了一首詩,抒發自己的憤慨: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

耶律倍一行渡過渤海海峽,最終在登州上岸,投奔後唐,時間已是天成五年的十一月,李嗣源當皇帝的時間已經超過了李存勖。敵國的前皇位繼承人來投奔,這對後唐而言,是給了本方一張在與契丹博弈時,可以打出去的王牌,當然是件大好事。

李嗣源大喜,以天子儀衛迎接耶律倍來洛陽,並賜名「東丹慕華」,授職懷化節度使。後來又賜他姓「李」,改名李贊華,改任虔州節度使。不過也就如此,這張大牌就是一直沒用。

契丹國內部,持續時間很長的權力鬥爭,終以耶律倍一派的全敗而告一段落。也正因為這原因,契丹國自興起以來那咄咄逼人的擴張速度,在這幾年略有減緩。不過,除了勸說盧文進反正之外,李嗣源並沒有抓住這幾年的時間,或是南征,或是北伐,象前任一樣快速擴大後唐的疆域,為天下重歸一統做出努力。甚至連契丹軍隊反攻平州,他都沒有派兵去救援。

對於李嗣源這位在戰場上摸爬滾打了大半輩子的馬上天子來說,對外如此溫柔愛和平,當然不是因為怯戰。畢竟李存勖輕鬆滅掉前蜀,接着自己也亡國的教訓還歷歷在目。何況李嗣源自身皇權的合法性還要遠遠弱於李存勖,對國內的統治能力,大大低於大亂開始前的李存勖。李嗣源對外不是不願強硬,確實是不能也不敢強硬,國內的局勢不可能給他有前任一樣多的犯錯機會。

李嗣源是天下大亂的受益者,但親身經歷其間的他,深知其中生死一線,最後的成功是有多麼僥倖。他不能指望自己會一直僥倖下去,如果不能儘快讓天下恢復安定,那混亂的局勢,同樣極有可能將他那遠比李存勖更為脆弱的權力根基頃刻摧毀!

於是,李嗣源的治囯,與之前的李存勖相比,出現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折。李存勖的政策是積極擴張,追求擴大版圖,一統天下,同時讓皇權無限膨脹。而李嗣源的政策是內斂的、收縮性的,儘可能維持原狀,與民休息。同時警惕自己的權利慾,向藩鎮勢力做出有限退讓,緩和與他們的矛盾,一切以穩定為要務。

然而,天下之勢不如李嗣源所願,一直有各種各樣的攪局者前赴後繼,挑戰着他所希望的安定。雄踞成都的西川節度使孟知祥,就是一個讓李嗣源感到很不安的潛在威脅。

孟知祥是李克用的侄女婿,李存勖的堂妹夫,與上任天子關係密切,且素有賢名,知人善任。另有傳言說,李存勖失蹤的幾個兒子,很有可能就是逃到孟知祥那裏去了。光是這些情況,已經讓人很不安了,更要命的是,除了個人能力外,孟知祥同時掌握了非常雄厚的實力,有錢有糧有軍隊。在平滅康延孝之亂時,孟知祥就已擁有騎兵三千,步兵二萬四千,軍力不弱。

得知李存勖身死的消息之後,孟知祥馬上佔領了前蜀的武庫,得到武器盔甲二十萬套,然後放開手腳大擴軍。他增設左右沖山等步軍三十營,編製兵力二萬六千,沿長江增設左右飛棹等水軍六營,編製兵力六千。他提拔李仁罕、趙廷隱、張知業等人為大將,分別統領。至此,西川鎮步、騎、水三軍齊全,擁兵共計五萬六千之眾,已很接近當初伐蜀的總兵力。

當初,為解決中原大災而使李存勖面臨的困難,李繼岌和郭崇韜除了刮前蜀國庫外,還向蜀中富民攤派,強令他們捐資助餉,得到了大量的金銀、絹帛,總計折錢約五百萬貫。這筆錢除了部份犒賞軍隊,部分輸送中原外,還剩下兩百萬貫留在成都,成了支撐孟知祥擴軍的小金庫。任圜曾一度接替被殺的郭崇韜掌管蜀中事務,深知內情,回到洛陽,就將這個情況告知了李嗣源。

李嗣源一想,要強削西川已經擴充的兵力,容易撕破臉,不如來個釡底抽薪,拿走孟知祥的錢袋。孟知祥沒了錢,自然就沒法維持這麼多的兵力。於是,李嗣源任命太僕卿趙季良為三川都制置轉運使,負責將蜀中多餘的錢物轉運中原。其中第一個重要事情,就是孟知祥手中的那兩百萬貫。

趙季良,就是當初反問李存勖「殿下打算什麼時候平定河南?」的魏博總錄,長期從事稅收工作,是個很有見識,很有能力的財政官員。碰巧的是,趙季良與孟知祥也有交情,是老相識,由他負責辦這件事,可能阻力會小一點。

沒想到事關錢財,老朋友的面子也不管用。趙季良帶着李嗣源的詔書來到了成都,孟知祥聞知大怒,說道:「前蜀的庫府,是以前王家人留下的,可以運往中原。但是西川百姓繳納的稅賦,是要用來養活十萬鎮兵的,一文錢也別想拿走!」

當然,老朋友的面子在拿人錢財以外的方面,還是很有用的。孟知祥直接勸趙季良留下來幫自己,別回去了。趙季良竟然一口同意,於是孟知祥保薦趙季良為西川節度副使,當自己的副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木匠王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木匠王爺
上一章下一章

第172章 耶律德光繼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