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許德勛大勝吳軍

第2章 許德勛大勝吳軍

話說徐溫一死,徐知詢只得趕回金陵奔喪。因此短時期內,徐知誥還是繼續掌控揚州大權。這時徐知詢已經趕到了揚州城,並上表要求楊溥儘快稱帝。但是父親病死的消息卻傳來,作為親生兒子,徐知詢有義務趕回金陵奔喪,但身邊還有一個危險的徐知誥存在,本來應該要把徐知誥的隱患解決。

但是父親的突然死亡,讓徐知詢頭腦一片混沌,不知所措。他居然沒有處置徐知誥,就稀里糊塗地趕回了金陵府。徐知誥毫髮無損,繼續在廣陵城發號施令。

徐溫一死,讓很久沒有發話的楊溥開始說話。當了七年的吳國國王,楊溥一直生活在徐溫的陰影下。他沒有自主權、也沒有發言權,事事都要聽徐溫的操縱指揮,內心的鬱悶和憋屈是難以形容。徐溫一死,楊溥感覺心情無比舒暢和愉悅。舒暢和愉悅之下,楊溥終於發話說道,既然你們一直強烈要求我稱帝,那我就答應你們,當皇帝得了。

武義七年(927年)十一月,楊溥在文明殿正式登基稱帝,和中原的唐主李嗣源平起平座。徐溫剛死,徐知詢和徐知誥兄弟還在爭權,難得楊溥可以擅自做主。楊溥隨即頒佈了一系列措施,先是改元乾貞,大赦天下,然後立兄長楊濛為常山王,弟楊澈為平原王,楊隆演之子楊玢為建安王等。

徐氏兄弟的賞賜也是不能少的,吳國的軍政大權還在徐知詢和徐知誥手中,兩人都不能得罪。徐知詢是徐溫臨死前指定的繼承人,當然要繼承徐溫的官爵。徐知詢被封為諸道副都統、鎮海寧國軍節度使兼侍中、輔國大將軍、檢校太尉、守中書令、金陵尹。徐知詢繼承了父親徐溫的所有頭銜,吳國的文武都很清楚,徐知詢即將成為第二個徐溫。

按照徐溫的臨終遺訓,徐知詢要取代徐知誥在揚州的地位。至於如何安排徐知誥,徐溫並沒有提及。但徐知誥一直呆在揚州城中,因為皇帝楊溥並不打算把徐知誥趕走。在楊溥心中,徐知誥謙遜恭敬、待人友善、樂施好善。即使要當傀儡,他也情願在徐知誥手下當傀儡,比被徐知詢控制要強。如果把徐知誥趕出了揚州,那麼徐知詢便可以順利成章控制吳國的軍政大權。這種局面,楊溥並不願意看到。

楊溥非但沒有為難徐知誥,相反還封徐知誥為都督中外諸軍事、潯陽公。徐知誥獲取了徐溫的部分權勢,繼續掌握廣陵城的兵權。

到了乾貞元年(927年)底,吳國的內部力量分為了三大勢力。第一勢力自然是徐知詢,徐知詢繼承了父親徐溫的全部遺產,成為徐家一族的掌門人,他控制着金陵、潤州、宣州、常州、歙州、池州等州,力量最為強大。

第二勢力,徐知誥以及他的同夥。徐知誥的控制範圍僅限於揚州一帶,實力遜於徐知詢。但他在揚州的根基頗深,深得揚州軍民百姓、元老武將們的擁護。

第三勢力自然就是以楊溥為代表的楊氏家族。雖然是吳國的皇帝,但楊溥所能掌控的兵力十分有限,只有兄長楊濛、弟弟楊澈等握有少量兵力,在三大勢力中,楊溥的實力最為薄弱。至於吳國其它州城勢力,已經不能影響大局。

三大勢力隨後開始爭權奪利,當然楊溥沒有和另外兩人爭鋒的資本。他們只能無奈旁觀,等待奇迹的出現。爭權奪利的雙方,主要是徐知詢和徐知誥。徐知詢佔盡地盤、軍力的絕對優勢,但他卻不是個能夠成就大事霸業之人。

徐知詢為人昏庸、怯懦,對自己的幾位弟弟尖酸刻薄,關係十分不睦。而且也不善待下屬,搞得徐氏家族的成員對徐知詢十分不滿,並不看好徐知詢,也不願意全力相助他。

原徐溫的手下如駱志祥、王令謀、徐知諫等,早已站在了徐知誥這邊。就連之前對徐知誥十分痛恨的徐玠,也開始更換門庭。徐玠原本一直是徐溫的絕對心腹,但他狡詐多端、善於趨炎附勢,察覺徐知詢成不了大器,於是暗中投靠了徐知誥,把徐知詢的一舉一動全部偷偷告訴了徐知誥。

嚴可求一直是徐溫家族的鐵桿擁護者,徐溫死後,他繼續輔佐徐知詢。但徐知詢不懂得收買籠絡人心,也沒有厚待嚴可求,搞得嚴可求心灰意冷。徐知詢對此還一無所知,繼續把自己當成吳國的頭號權臣,為人處事十分狂傲。

揚州的徐知誥,一直是徐知詢的潛在威脅。但徐知詢對此卻毫不在乎,自認為手握重兵、身居重地,要幹掉徐知誥,只是舉手之勞而已。

徐知誥卻完全相反,他顯得十分低調、穩重。徐知誥對待楊溥,還是一如既往的謙遜和恭敬。徐知誥知道,儘管楊溥是個傀儡,但這塊吳國皇帝的招牌卻十分值錢。曹操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控制了漢獻帝,徐知誥因此決心向曹操學習。

徐知誥留在揚州城,有楊溥在前面作擋箭牌,很多事情相當好辦。就算徐知詢興師問罪,從道義上來說,他徐知誥也能佔據上風。於是徐知誥一邊把自己的地盤牢牢控制好,一邊挖徐知詢的牆角。

對於痛罵過自己的徐玠,徐知誥不計前嫌,把徐玠招入帳下,當成心腹幕僚。對於徐溫的死忠心腹嚴可求,徐知誥明白,沒有爭取的可能性。那麼退而求之,讓嚴可求保持中立,不再為徐知詢出謀劃策,就算是成功。徐知誥把女兒嫁給嚴可求的兒子嚴續,和嚴可求結成兒女親家,大大緩和了與嚴可求之間的敵對關係。

雙方還沒正式交手,徐知誥在人和方面已經佔盡優勢。儘管徐知詢佔據天時、地利,但鹿死誰手還很難說。這段時間,是楊溥最幸福、最愉悅的時光,乘着徐氏兄弟爭鋒相對,楊溥難得在一些軍政大事方面有了一些發言權。

唐天成三年(928年)二月,楊溥冊封兒子楊璉為江都王、兒子楊璘為江夏王、兒子楊璆為宜春王、侄子楊玢為南陽王。徐溫死後,唐廷的重臣安重誨打算勸說李嗣源出兵攻打吳國,但遭到了李嗣源的拒絕。

楊溥派遣通事舍人劉傳忠出使後唐,想緩和同唐廷的關係。但安重誨鐵了心要和吳國作對,以吳國抗禮、遣使窺覘為理由,拒絕了吳國的好意,雙方關係徹底斷絕,轉變為敵對關係。和唐廷搞壞了關係,楊溥便把目光對準了馬殷的楚國。

天成三年(928年)四月,楊溥和徐知誥商量之後,派遣右雄武軍使苗磷、靜江統軍使王彥章率兵攻打岳州,希望能以此戰的勝利,來建立起自己的威望。

他們見楚軍剛剛在嶺南和南漢大戰,而且被打得大敗而回。因此兩人認為馬殷已老,手下已經沒有什麼名將,正是奪取打擊楚國的大好機會。

面對吳國的再度大兵壓境,馬殷感到壓力巨大,立即召集群臣商議應對之策。馬殷說道:「吳國楊溥想趁着我們嶺南兵敗之際,大舉來犯,想給他建立威望。諸位有何高見?」

高郁說道:「殿下,不必擔心。這吳國的名將不是已死,就是被冷落。雖然他們氣勢洶洶而來,我看要戰勝他們並非難事。我建議請許老將軍和王將軍率軍迎戰,必能馬到成功。」

馬殷聽完,朝許德勛問道:「許兄弟年事已高,本來不應該再辛苦你。但是大敵當前,不知兄弟是否願意再次披掛上陣?」許德勛說道:「殿下,當年長沙的黃忠黃漢升,年過六旬,依然在定軍山殺了曹軍大將夏侯淵。許某雖然不敢和古代名將相提並論,但願意效法他,為殿下再立心功。」

馬殷大喜,即任命許德勛為主帥、王環為副帥,以劉彥瑫為先鋒,率兵趕到岳州,在洞庭湖迎戰吳軍。許德勛已經征戰沙場四十多年了,從昔日一名蔡州軍團的下級軍官起步,踏踏實實地打好每一場戰爭,終於位極人臣,成為楚國的權貴重臣。但許德勛並不打算就此躺在功勞薄上休息,他打算繼續在戰場之上,展示他的軍事才能、發揮餘熱。

大戰前夕,許德勛召集全軍,鼓舞士氣道:「吳軍這次的進攻,本就準備不足,不過想乘我們不備而偷襲。如果我們大軍正面迎敵,他們肯定做鳥獸而散。我們必定能讓他們大敗而逃!」

於是許德勛先下令將正面作戰的水軍埋伏在角子湖附近,又命令王環率領二千餘艘戰船埋伏在楊林浦,斷絕吳軍的後路。

第二天早晨,吳國的軍隊經過荊江口,朝岳州進軍。當吳國的水軍行進至道人磯之時,和楚國的水軍迎面遭遇。許德勛迅速下令,戰棹虞侯劉彥瑫率三百輕舟繞到吳軍背後,而自己則率水軍主力迎戰吳軍。

吳國水軍遭受兩面夾擊,大敗而逃。但後路又被潛伏在楊林浦的王環堵截,無處可逃。經過一晝夜的激戰,楚國水軍大敗吳國水軍,斬首、俘獲無數。甚至把吳軍的主將苗璘、王彥章也一併生擒活拿了,取得了一場酣暢淋漓、毫無爭議的勝利。

楊氏的吳國和馬氏的楚國之間,從最早的淮南軍和蔡州土團白條軍的淮南、浙西爭奪戰開始,再到後來淮南同楚國之間的多次戰爭,雙方大大小小交戰數百回合,基本上是平分秋色,誰也沒佔到多大便宜。

按照吳國的一貫作風,道人磯之戰慘敗之後,必然會稍作休整,然後報復性地再次發動戰爭。他們非得在戰場上打敗楚國一次,找回一些面子才肯罷休。這次卻沒有發生這樣的事情,吳國方面在慘敗后一個月,主動派遣使者到楚國,要求談判。

一向以江南頭號強國自稱的吳國,因為一次戰爭的失利,便向楚國服軟,似乎有些難以想像。這是因為吳國新的掌權者徐知誥,不是狂熱的好戰之人。他的目標是奪取楊吳的江山社稷,如果因為和楚國陷入了無休止的戰事而影響了他的目標,實在得不償失。

既然徐知誥主動拋出了要求和平的橄欖枝,馬殷也選擇了接受。馬殷畢竟歲數大了,也不想整天打來打去,他此刻想得最多的就是安享幾年太平日子,他早已厭倦了打打殺殺的日子。

天成三年(928年)五月,楚國和吳國很快達成協議。自岳州道人磯之戰以後,兩國之間再也沒有發生過大的戰事。既然已經是講和,那麼吳軍的兩位戰俘苗璘、王彥章留着也就沒有意義,馬殷下令釋放他們。

負責釋放苗璘和王彥章的,就是俘虜了他們的許德勛。許德勛送別苗璘和王彥章到長沙城外時,對他們說道:「楚國雖小,但舊臣勛將都還在,你們吳國不要再來打我們的主意了。如果你們不甘心,那也要等到以後楚國的小馬們內鬥時,你們再出兵不遲。」

許德勛當然不是吳國的間諜,而且對楚國和馬殷也十分忠心。他之所以說出這番話,是因為他已經察覺出馬殷的幾個兒子已經在勾心鬥角,他對此十分不滿。馬殷的兒子大多不成器,許德勛的兒子許可瓊的人品一樣有大問題。因為許可瓊後來成了一個可恥的叛徒,大丟了許德勛的臉面。這是后話,略過不提。

雖然馬殷不想打仗了,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天成三年(928年)六月,高季興又得罪了洛陽的後唐皇帝。李嗣源大怒,下詔給馬殷,要求馬殷配合唐軍一起攻打荊南。

在吳軍在道人磯和楚軍大戰的同時,高季興也沒閑着,他以荊、歸、峽三州稱藩於吳國,正式宣佈歸附吳國。有人主動來歸附自己,吳國皇帝楊溥自然大喜,當即冊封高季興為秦王。

高季興的這種行為,完全是不把洛陽的唐廷放在眼裏,這自然激怒了李嗣源。李嗣源這才下詔給馬殷,要他出兵滅掉高季興。

對於李嗣源的詔令,馬殷也只能聽從。當然沒必要完全遵循他的旨意,可以做做樣子,有個交代就行。因為馬殷接受了王環上次的建議,高季興和荊南的存在,對於楚國來說,並非壞事。馬殷在李嗣源使者的催促下,只得再次出兵。

馬殷早已決定讓自己的幾個兒子上上戰場,加以歷練。之前安是馬希瞻,接着是馬希聲。這次馬殷決定安排來次子馬希范,充當了監軍,以便積累一些行軍作戰的經驗。

大將許德勛再次受命,率軍征戰荊南。荊南軍和楚軍在沙頭遭遇。以荊南的軍力,當然不是楚軍的對手。此次的荊南軍主將是高從嗣。他是荊南的雲猛指揮使,高季興的侄子。高從嗣驍勇有力,經常單槍匹馬、衝殺於陣前,屢立戰功,是荊南軍中的猛將,因此深得高季興的喜愛。

高從嗣知道野戰或是混戰,荊南軍不是楚軍的對手。於是他突發奇想,打算仿效古代名將,要單打獨鬥戰勝楚軍大將,以鼓舞士氣,震懾楚軍。高從嗣狂妄自大,單槍匹馬直到陣前挑戰,指名道姓要馬希范出戰。

馬希范平時愛舞文弄墨,吟詩作對才是他的強項,舞刀弄槍卻不是他的所愛,再說他一直過着安逸的生活,也沒上過戰場,自然不會接受和高從嗣的挑戰。但是如果楚軍就此服軟,沒人敢出來應對高從嗣的挑戰,士氣肯定會受到打擊。

此時決勝指揮使廖匡齊挺身而出,迎接高從嗣的挑戰。廖匡齊拍馬舞刀,衝到了高從嗣面前,舉刀就砍。高從嗣揮槍相迎。兩人馬打盤旋,在戰場上大戰了數十回合。廖匡齊終究技高一籌,賣個破綻,一刀斬殺了高從嗣。

廖匡齊,就是韶州刺史廖爽之子,楚國天策府學士廖匡圖之弟。當年高郁對馬殷曾說過「馬得料而肥」的話,馬殷才接受了廖爽一家的投降,楚國也因此增添了一文一武兩位人才。廖匡圖學文,以善文辭而被封江南觀察判官,後來進入天策府,是十八個學士之一。廖匡齊則學武,屢立戰功而升為了決勝指揮使。廖匡齊能當上楚國的決勝指揮使,自然是武藝超群的將領。高從嗣最終為自己的狂妄自大,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高從嗣是荊南的猛將,居然被楚軍中沒有什麼名氣的廖匡齊在陣前斬殺,整個荊南軍隊士氣頓時低落。荊南軍無心應戰,慌忙撤了回去。高季興很快得知侄子高從嗣被殺而亡的消息,嚇得大驚失色,立即派遣使者來到長沙,請求和談。

馬殷本就不打算徹底消滅高季興,所以也就順水推舟接受了高季興的和談要求。馬殷下令許德勛見好就收,停止對荊南的進攻。

楚國撤兵后,高季興趁著楚軍不備,派兵偷襲了岳州,俘虜岳州刺史李廷規而去。馬殷得報,勃然大怒,準備再次發兵攻打江陵。大軍正要出發,卻見到李廷規從江陵回到長沙。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木匠王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木匠王爺
上一章下一章

第2章 許德勛大勝吳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