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徐知誥建國南唐

第13章 徐知誥建國南唐

李從珂命令馬軍都指揮使宋審虔、步軍都指揮使符彥饒、河陽節度使張彥琪、宣徽南院使劉延朗帶千餘騎兵到白司馬阪,巡行戰地,準備駐守。忽見晉軍渡河而來,約有五千餘騎,登岸先驅。符彥饒等相顧駭愕,一起對宋審虔道:「那裏不能作戰?何苦在此駐營,首當敵沖!」說着,便即馳回。宋審虔獨力難支,也只得退歸。李從珂見四將還朝,尚是痴心妄想,與議恢復河陽,四將面面相覷,不發一言。

那警報如雪片傳來,不是說敵到某處,就是說某將迎敵,最後報稱是胡兵千騎,分兵扼守澠池,截住了西行要路。李從珂方仰天嘆道:「這是絕我生機了!」於是返入宮中,往見曹太后、王太妃,潸然淚下。王太妃不等他說出話,已知不妙,便對太后說道:「事已萬急,不如暫時躲避,聽候姑夫裁奪!」太后說道:「我子孫婦女,竟然到了這般地步,我還有何顏求生,妹請早自為計!」王太妃搶步趨出,帶了許王從益,竄往球場去了。

李從珂奉著曹太后,以及皇后劉氏、次子雍王重美,並都指揮使宋審虔等,攜傳著國寶,登玄武樓,積薪自焚。劉皇后回顧宮室,對李從珂道:「我等將葬身火窟,還留宮室何用?不如一同毀去,免入敵手!」李重美在旁,諫阻道:「新天子入都,怎肯露居!他日重勞民力,死後還留下怨恨,何苦出此辣手哩!」於是就在玄武樓下,縱起火。一道煙焰,直衝霄漢。霎時間火烈樓崩,諸人魂歸地府。傳國玉璽也從此失蹤。

李從珂一死,都城各將吏,開城投降,解甲待罪。石敬瑭急忙率兵入都,暫居舊第。命劉知遠部署京城,撲滅玄武樓余火,禁止侵掠,使各軍一律還營。所有契丹將卒留館天宮寺中,全城肅然,莫敢犯令。從前竄匿的市民,數日皆回,悉復舊業。石敬瑭隨即下詔,促朝官入見。文武百官,俱在宮門外謝恩。

石敬瑭車駕移入大內,御文明殿,受群臣朝賀,用唐禮樂,大赦天下。只有李從珂舊臣張延朗、劉延浩、劉延朗三人,罪在不赦,應正典刑。劉延浩自縊,兩延朗皆被處斬。石敬瑭追謚李從珂為閔帝,改行禮葬,閔帝妃孔氏為皇后,袝葬閔帝陵。

石敬瑭為明宗皇后曹氏舉哀,停朝三日,拾骨安埋。又覓得德妃及許王從益,迎還宮中。德妃請求出家為尼,石敬瑭不肯答應,引居至德宮,令皇后隨時省問,事妃若母。

石敬瑭封李從益為郇國公,廢故主李從珂為庶人。又取出李從珂膂及髀骨以獻,命用王禮安葬。李從珂享年至五十一歲,稱為廢帝。總計後唐,自庄宗起,至廢帝止,四易主,三易姓,只過了十三年。

石敬瑭仍用馮道同平章事,盧文紀為吏部尚書,周瓌為大將軍,充三司使。符彥饒為滑州節度使,萇從簡為許州節度使,劉凝為華州節度使,張希崇為朔方節度使,皇甫遇為定州節度使,余鎮多沿用舊帥。追贈皇弟敬德、敬殷為太傅,皇子重英、重裔為太保。改興唐府為廣晉府,唐庄宗晉陵為伊陵。又送契丹將士歸國,送回李贊華喪,封贈燕王。前學士李崧、呂琦,逃匿伊闕,晉主聞他多才,赦罪召還,授呂琦為秘書監,李崧為兵部侍郎,兼判戶部。接着擢升李崧為相,充樞密使。桑維翰兼樞密使。

左拾遺張誼上書說道:「契丹有援助立朝的大功勞,應該表面上與他敦信修好,內部認真加強邊境上的戒備。我們不能放鬆警惕,因而開啟他的興兵侵犯之心。」石敬瑭認可了他的建議。

石敬瑭給契丹國主耶律德光,以及述律太後上尊號。任命馮道為太后冊禮使,左僕射劉煦為契丹主冊禮使,配備着鹵簿、儀仗、車輅,送至契丹行禮;耶律德光極為高興。石敬瑭事奉契丹很恭謹,上表稱臣,叫契丹之主耶律德光為「父皇帝」。

每當契丹的使者來到,石敬瑭在別殿拜接契丹的詔書和敕令。每年除了要輸送金帛三十萬之外,各種吉凶慶弔,季節饋贈,玩好珍異,運送的車馬接連於道路。而且對於述律太后、元帥太子、偉王、南王、北王、韓延徽、趙延壽等諸大臣都有賄贈這些人稍有不如意的,便叫來責備、索取。

石敬瑭無奈,往往用謙卑的語言謝罪。晉朝的使者到契丹,契丹驕橫倨慢,語多不遜。使者回朝,向石敬瑭報告,朝廷內外都感到羞恥。石敬瑭卑恭地對待契丹,從來沒有怠慢過,因此,石敬瑭在位的時期,同契丹沒有發生過嫌隙。然而所輸送的金帛,不過是幾個縣的田租賦稅。往往託詞說民間睏乏,不能滿額送到。契丹主多次制止晉國上表稱臣只叫他寫信時自稱「兒皇帝」,像家庭之間行禮一樣。

契丹遺派使者到洛陽,接趙延壽的妻子、唐明宗的女兒燕國長公主北歸。

不久,契丹派遣使者奉獻寶冊,加尊石敬瑭為英武明義皇帝。石敬瑭認為大梁是船車所匯聚的地方,便於漕運,即在汴州建立東京。又把汴州立為開封府,把東都洛陽立為西京,把西都長安歸為晉昌軍節度。

契丹主耶律德光,聽說晉主已經得國,當即北還,經過雲州。節度使沙彥珣出迎,為德光所留下來。城中將吏,奉判官吳巒,管領州事,閉城拒寇。耶律德光自至城下,仰呼吳巒道:「雲州已讓歸我屬,奈何拒命?」言未已,忽有一箭射下,險些兒穿通項領。幸虧閃避得快,才將來箭撇過一旁。

耶律德光大怒,立命部眾攻城,城上矢石如雨,反擊傷許多番兵,一連旬日,竟不能下。耶律德光急欲歸國,於是留部將圍攻,自己帶領親卒,奏凱而回。吳巒固守至半年,不敢稍懈。但苦於城孤糧竭,不得已遣使到洛陽,請求出兵相助。

石敬瑭不便食言,一面致書契丹,請他解圍,一面召回吳巒,免得他作梗。契丹兵果解圍引去,吳巒奉召入都,石敬瑭令為寧武軍節度使。還有應州指揮使郭崇威,也恥臣契丹,挺身南歸。十六州土地人民,悉數割與契丹。中原外患,從此迭發,差不多有三百年。

盧龍節度使盧文進,自思自己為契丹叛將,恐怕契丹向晉索捕,於是棄鎮奔吳。徐知誥方謀篡國,引為己用,當時中原多故,名士耆儒,多動身南來。徐知誥預使人招迎淮上,贈給厚幣。既至金陵,即縻以厚祿。

徐知誥盛暑不張蓋操扇,曾經對左右道:「士眾尚多暴露,我何忍用此!」士民為所籠絡,相率歸心。他因生時曾得異征,有一赤蛇從梨中出,走入母了劉氏榻下,劉氏就此得孕,滿月而產。不久被楊行密所掠,令拜徐溫為義父,徐溫又夢得一黃龍,所以格外垂愛。為此種種徵兆,徐知誥靠了養父的餘烈,拉攏人心,日思篡吳。

但是,吳王楊溥尚無失德。徐知誥苦於無隙可乘。於是請歸老金陵,留下兒子景通為相,暗中卻囑使右僕射宋齊邱,勸吳王溥遷都到金陵。吳人大多不願遷都,楊溥亦無心移徙。於是遣齊邱往諭知誥,罷遷都議。徐知誥計不得逞,再令屬吏周宗馳詣廣陵,令吳王傳禪。

宋齊邱以為未可,請斬周宗以謝吳人,因命宗為池州刺史。既而節度副使李建勳,及司馬徐玠等,屢陳知誥功業,應早從民望。吳國國主於是召宗為都押牙,封徐知誥為東海郡王,不久又加封尚父、太師、大丞相、天下兵馬大元帥,進封齊王。

徐知誥復忌吳王弟臨川王濛,誣他藏匿亡命,擅造兵器,竟降濛為歷陽公,幽錮和州,令控鶴軍使王宏監守。濛突出殺宏,奔往廬州,欲去依附節度使周本。周本的兒子將王濛執住,解送金陵,為徐知誥所殺。徐知誥於是開大元帥府,自置僚屬。閩越諸國,皆遣使勸進。

那時吳王楊溥已成累贅,樂得推位讓國。把乃父傳下的土地人民,悉數交給,即遣江夏王璘奉冊寶至金陵,禪位齊王。徐知誥建太廟社稷,改金陵為江寧府,即皇帝位。改吳天祚三年為升元元年,國號大齊。吳國自楊行密建國,歷二世、四主,共四十六年。

徐知誥追尊他的父親太祖武王徐溫稱武皇帝。遣派右丞相徐奉送上尊號的冊文去進詣吳主楊溥,稱言,受禪老臣誥謹拜稽首,上皇帝尊號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宮室、乘輿、服御都照舊,宗廟、正朔、徽章、服色都仍按吳國制度。徐知誥又冊立徐知證為江王,徐知諤為饒王。任用吳太子楊璉領職平盧節度使、兼中書令,封為弘農公。

齊國國主徐知誥在天泉閣宴請群臣,李德誠奏稱道:「陛下應天順人,只有宋齊丘不愉快。」因而把宋齊丘阻止李德誠勸進的信拿出來作為證明,齊國主徐知誥拿着信而不看,並說道:「子嵩是我三十年的老朋友,必定不會負我。」宋齊丘頓首拜謝。

齊國主徐誥上表讓皇楊溥,請求更改東都江都的宮殿名稱,都是從神仙經書中取名的。楊溥經常穿着道士羽衣,習練辟穀修仙的法術。吳國宗室建安王楊珙等十二人都降爵為公,但加授了官職,並增了食邑,以示安慰。

齊國國主徐知誥任用吳國前同平章事張延翰及門下侍郎張居詠、中書侍郎李建勛都任同平章事。讓皇因為徐知誥仍用上表,寫信表示不能接受,徐知誥又上表致謝,但楊溥仍不改變。

齊國主徐誥加授宋齊丘為大司徒。宋齊丘雖然任左丞相,但不能參預政事,心裏怨怒,聽說齊國主徐誥所作詞中稱是「布衣之交」,便抗辯說:「我當老百姓時,陛下是刺史,現在當了天子,可以不用老臣了。」回家請求治罪,齊國主徐誥手詔向他致謝,但也不再改變授官命令。時間長了,宋齊丘不知怎麼辦為好,便上書建議把讓皇行移到其他州府,並疏遠吳太子楊璉,斷絕與他的婚姻;齊國主徐誥沒有聽從他的意見。

齊國主徐知誥冊立王后宋氏為皇后,任命諸道都統、判元帥府事徐景通為諸道副元帥、判六軍諸衛事、太尉、尚書令、吳王。齊國的吳王徐景通改名為徐璟。徐知誥又賜楊璉的妃子號為永興公主,這位妃子聽到別人稱呼她為公主,便流眼淚而推辭。

齊國主徐知誥立他的兒子徐景遂為吉王,徐景達為壽陽公;任命徐景遂為侍中、東都留守、江都尹,率領留司百官到東都去。

齊國德勝節度使兼中書令西平恭烈王周本因為不能保存吳國,愧恨而去世。齊國主徐知誥又任用侍中吉王徐景遂參判尚書都省。宋齊丘自己陳說丞相不應當不參預政事,徐知誥答覆說省署還沒有準備好。

吳國的讓皇楊溥堅決辭讓,不肯住在舊宮。多次請求之後,才遷徙別處居住。李德誠等極力主張,這樣辦最好。齊國國王徐知誥把潤州牙城改名為丹楊宮,任用李建勛為迎奉讓皇使。又任左宣威副統軍王輿為鎮海留後,客省使公孫圭為監軍使,親近官吏馬思讓為丹楊宮使,把讓皇遷徙到丹楊宮。

宋齊丘再次陳說自己被左右所架空,徐知誥大怒。宋齊丘得知之後,回到自己府第,穿起白衣等待治罪。有人說道:「齊丘是舊臣,不應因為小過失而把他拋棄。」徐知誥說道:「齊丘有才幹,但是不識大體。」便讓吳王拿着手詔召喚他。

有人獻毒酒方給徐知誥,齊國主徐誥說:「違犯我法律的自有正常刑罰,要這個幹什麼!」群臣爭着請求更改府寺州縣的名稱中有「吳」和「陽」字的。留守判官楊嗣請求改姓羊,有人對徐知誥說道:「陛下自然是應天順人的,事情不是有意抗逆的,而諂邪之人專門抓住這些事更改討好,這都不是當務之急,不要聽從他們。」徐知誥認為很對。

天福三年十一月初十,吳國讓皇楊溥去世。齊國主徐誥停止上朝二十七日,追謚讓皇為睿皇帝。這一年,齊國主徐誥徙封吳王徐璟為齊王。

齊國群臣江王徐知證等幾次上表請求齊國主徐誥恢複姓李,建立唐室宗廟,南唐主准許。群臣又請求上帝王尊號,齊國主徐知誥說道:「尊號是一種虛美,並且不是古制。」便沒有接受。此後,他的子孫都依照這種做法。不受尊號,不用外戚輔理政事,宦官不準干預國事,這都是其他國做不到的。更改齊國太祖徐溫的廟號稱為義祖。

徐知誥為李氏父母舉行哀悼,同皇后一起披麻戴孝,值守於祭堂,像初喪之禮一樣,早晚拜祭達五十四天。徐溫的親子江王徐知證、饒王徐知諤請求也披麻戴孝。李建勛之妻廣德長公主假借喪服到祭堂哀哭盡禮,如同父母之喪一樣。

齊國主徐誥下詔書,國事委授齊王具體決處,只有軍事問題要上報國主知道。徐氏的兒子徐知證、徐知諤,請徐知誥回復往日的姓名。徐知誥佯為謙抑,只是說不敢忘徐氏恩。經百官多次申請,才恢復原姓李氏,改名為昪。

齊國國主徐知誥更名為李昪,也就是當年楊行密在攻陷徐州時收養的那小孩。當年由於楊偓等人容不了這個孩子,楊行密把他送給了徐溫撫養,幾十年過去,竟然成了一國之主。

齊國國主李昪下詔,令百官討論把徐、李二姓的先人合起來同受祭享的禮制。宋齊丘建議把義祖徐溫的靈位放在第七室的東側。李昪命令把唐高祖李淵的靈位放在西室,唐太宗李世民居其次,義祖徐溫再其次,都作為肇始之主。群臣說道:「義祖是諸侯,不適於與高祖、太宗同樣祭享,建議在太廟正殿之後另行建廟祭祀他。」齊國主李昪卻說道:「我從小託身給義祖,如果不是義祖有大功於吳國,朕怎能開創今天的中興之大業?」群臣不敢再說什麼。

李昪想要把自己世系的始祖定為唐高祖的兒子吳王李恪,有人說道:「李恪是被唐高宗誅殺的,不如以鄭王李元懿為始祖。」李昪便命有關部門考核二王的後裔,因為吳王的孫子李褘在歷史上有戍守邊疆之功,李褘的兒子李峴又當過宰相,於是以吳王為祖。

說是從李峴之後,經過五世而至於李昪之父李榮。他們的名字,都是有關部門所杜撰出來的。李昪又覺得自唐初至今,已然經歷十九個皇帝,長達三百年,覺得自己的世系才經過十世太少。有關部門奏稱:「三十年為一世,陛下出生在唐僖宗文德年間,已經五十年了。」於是,便依從了他們。自此,齊國正式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木匠王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木匠王爺
上一章下一章

第13章 徐知誥建國南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