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朝廷討伐東西川

第180章 朝廷討伐東西川

到了十月,分兵略地的東川各偏師先後拿下合、蓬、巴、果等州。十一月,西川將領張武所率的偏師沿長江而下,連克瀘州、渝州,兵鋒直指涪州。趙季良判斷的不錯,只要朝廷的討伐大軍不能入蜀,蜀中仍忠於中央的藩鎮雖多,軍力卻都比較弱,兩川叛軍如入無人之境。

然而,就在兩川叛軍高歌猛進之時,董璋口中萬無一失的劍門關卻出事了。十一月,石敬瑭統率的朝廷討伐軍越過大散關,會合山南各軍,進駐利州,從正面危脅劍門。十一月十三日,趁著劍門三千守軍的注意力被吸引到正面,石敬瑭分出一支善於攀爬的精銳小隊,由階州刺史王弘贄帶隊,翻山越嶺穿過人頭山,繞道劍門關之後,偽裝成東川援軍奇襲劍門,一舉拿下了這個蜀中第一天險!

王弘贄的偏師立下大功之後,不顧疲勞,再接再勵,又一舉南下,乘敵不備攻克劍州,等待大軍到來。此時,駐紮來蘇村的西川軍僅一千餘人,主將龐福誠與部下商議道:「朝廷的軍隊已奪取劍門,如果再讓他們佔領劍州,開進到了平原地帶,那兩川都將將陷於險地。所以我們即使兵少,也要去救援劍州。」

當夜,龐福誠率軍到達劍州城下。此時,劍州城內有王弘贄部,城外有後續到達的討伐軍安設的大營,數量比西川軍多得多。但龐福誠毫不畏懼,他把區區的一千人馬又分成了兩部份:一部份潛伏在大營正面,一部份由自己率領悄悄爬上北山,繞到大營之後潛伏。

等到大營中燈火漸熄,多數人進入了夢鄉。龐福誠突然率軍高聲吶喊著殺下山,正面埋伏的軍隊一起吶喊呼應。朝廷討伐軍驚醒,發出前後到處都有敵人,黑暗之中又不知道敵人究竟有多少,驚慌之下,竟放棄大營,全軍退往劍門關。

城中的王弘贄部因為連續翻山戰鬥,十分疲勞,發現城外友軍逃走,不知道敵人來了多少,也不敢孤守劍州,便城內放了一把火,全軍退往劍門關。這樣龐福誠以微弱的兵力,靠虛張聲勢,嚇退朝廷的討伐大軍,又奪回了劍州。

在成都,孟知祥得知劍門失守的消息之後,氣得大罵道:「董璋這個笨蛋,果然把我給害了!」十一月二十一日,孟知祥緊急集結了五千精兵,命牙內都指揮使李肇率領急援劍州,並對他說道:「你要倍道兼行,只要搶先進入劍州,死死地釘在那裏,北方來的軍隊就沒什麼可怕的!」

孟知祥的話雖是這麼說,但要對抗石敬瑭的統領的朝廷大軍,光靠李肇的這五千人肯定不夠。西川軍的主力此時尚在圍攻遂州,所以孟知祥同時派人急赴遂州前線,命留李仁罕部繼續圍城。趙廷隱部一萬人馬則立即掉頭北上,支援劍州方向。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要士兵們離開已修築好的溫暖營房,到北邊與強大的敵人對抗,很多士卒都非常沮喪,不願前行。趙廷隱便流着淚向部下們訓話道:「現在北邊來的軍隊聲勢浩大,那些人可不是善茬。如果咱們不能奮力作戰,把他們打回去,就等著家破人亡,妻子兒女都變成人家的奴隸吧!」果然,士兵們的同仇敵愾之氣被激發了出來,軍心重新振作。

孟知祥還擔心,朝廷可能分出一支偏師,沿陰平故道入蜀,又派將軍李筠率軍四千趕赴龍州,封住陰平道的南口。果然不出孟知祥所料,石敬瑭早已分出一支軍隊出文州,想沿着三國時鄧艾走過的道路,出其不意,突入蜀地。因孟知祥已有準備,這支偏師受挫北歸。

與此同時,董璋也急了,他急命王暉率軍三千奔往劍州,與龐福誠、李肇、趙廷隱會師。接着,董璋本人也率東川大軍進至劍州東南的木馬寨,與劍州守軍互為犄角,兩川聯軍重新構築起一道防線,阻止了朝廷大軍的南下。

十二月三日,石敬瑭所率的討伐軍陸續到達劍門關,完成集結。十二月六日,向劍州發起進攻。劍州守軍並沒有閉城固守,諸將中兵力最多的趙廷隱沿城下後山佈陣,引誘石敬瑭來攻。他另派五百名弓箭手設伏於路側山道,李肇、王暉兩部在河橋佈陣。

石敬瑭以步軍主力進攻趙廷隱,以騎兵搶奪河橋,實現側后迂迴,然而卻都碰了壁。步軍進了埋伏了弓箭手的射程,兩面受擊,道路不夠寬闊。大軍無法展開,無從發揮兵力優勢,只得收兵撤退。撤退中人多路窄,不少士兵墜落山崖,損失數百。騎兵攻擊河橋,狹窄的道路使騎兵也沒有了速度,在李肇部強弩連射中也敗下陣來。交戰到日暮,石敬瑭引兵後撤,趙廷隱會集各軍追擊,朝廷軍又一次被擊敗,只能再次退回劍門關。

石敬塘對於這次出征,本就有些心不甘情不願,現在又打了敗戰,大軍無法入蜀就地征糧,所有糧秣只能依賴關中和漢中盆地供給,再翻山越嶺遠程輸送。往往出發時的一石糧,到劍門已不足一斗,軍民勞苦,怨聲載道!

現在的情況顯而易見,平定兩川的難度要比打服南平、平滅王高多了。地方軍方面,武信節度使夏魯奇帶去的人馬太少,被困遂州,自身難保。寧江節度使西方鄴正好病死了,剩下沒反的蜀中各藩鎮,再沒有一個能打,可為內應的。朝廷方面,雖然身經百戰,但還是第一次擔任主帥的石敬瑭,表現很讓人失望,拿下劍門,卻仍不能入蜀。

十二月十三日,李嗣源與群臣商議石敬瑭送來的戰報,以及關中物資損耗的報告,不禁嘆息道:「還有誰能為我做事?看來我只能親征了!」這話的弦外之音讓安重誨非常不安。正因為他一番扇風點火的操作,才使得原先的兩川割據演變成了今天的兩川反叛。如果討伐兩川的戰爭不能打贏,要追究責任的話,他肯定是第一個中招。

這一年多來,安重誨越來越清晰地感覺到,李嗣源對他的信任正在一步步下降,兩人深厚的友情正在一天天消逝。這個時候,不能不主動站出來承擔責任!於是,安重誨自告奮勇道:「臣執掌樞密,卻使得國家軍威不振,這是臣的失職!臣願親往劍門督戰,以期扭轉戰局。」李嗣源正等著安重誨這句話,當即同意。安重誨向李嗣源叩頭辭行,這一刻,他可能不會想到,這是他和李嗣源間的訣別,幾十年友誼的終點。

李嗣源對老友安重誨的信任正一步步下降,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大部份原因在安重誨身上。安重誨的人生哲學就是:與人斗,其樂無窮!他的戰鬥力實在是太強了,通常都是到處樹敵,多線開戰。

就在後唐朝廷半秘密、半公開地籌備着討伐兩川時,作為朝廷主要負責人的樞密使安重誨,卻還在一心二用。在他的工作日程中,有一個與平定兩川不相上下的大事情:他要好好修理一個和自己有過節的人。

這位被安重誨列入打擊黑名單的目標,是一個很有份量的人物,對付起來有相當的難度。因為他同樣是李嗣源最鐵桿的心腹,論同皇帝的親密程度,甚至可能比安重誨都有過之。他就是李嗣源唯一的養子,追隨義父數十年,出生入死,屢建戰功的李從珂。

安重誨與李從珂的矛盾,源自五年前發生的一次鬥毆。那時,李嗣源在鎮州擔任成德節度使,經常召集親信部下們聚餐。在一次酒宴上,李從珂與安從誨喝多了,彼此吵了起來。結果越鬧越僵,從動口發展到動手。論動起手來,平常只是動筆動口的文人安重誨,怎麼能是衝鋒陷陣的沙場猛將李從珂對手?要不是周圍的人攔得快,安重誨見機不妙逃得快,弄不好他當晩就可能被打成殘疾。

第二天,李從珂酒醒,十分後悔,主動去見安重誨賠禮道歉。安重誨雖然表面上接受了道歉,但小肚雞腸的他已將這筆賬記下了。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而已。

這一年,李嗣源已經六十三歲,繼承人的問題解決已是迫在眉睫。李嗣源的合法繼承人,自然只能從他的兒子中挑選。李嗣源有五個兒子活到成年,他們分別是:李從審、李從榮、李從厚、李從璨、李從益。

其中長子李從審,似乎是個很不錯的繼承人,此人忠勇沈厚,摧堅陷陣,人罕偕焉。但很可惜,他已經讓元行欽給殺掉,不可能再參與皇位的角逐。李從璨、李從益皆是庶子,且年紀還小,所以真正有競爭力的,只有同為夏皇后所生的兩個兒子:李從榮與李從厚。

按照哪年齡來看,最優先的自是李嗣源次子秦王李從榮。與父親的個性截然不同,李從榮更喜歡舞文弄墨,經常與身邊幕僚作詩應和。由於身份高貴,時時享受左右的肉麻吹捧,讓李從榮自以為自己的詩才獨步一時,得意洋洋地編著了一部《紫府集》,收錄了他的詩作竟達一千餘首。光論詩歌數量,已經和李白、杜甫差不多了。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木匠王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木匠王爺
上一章下一章

第180章 朝廷討伐東西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