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筆記 味覺(四)

美食筆記 味覺(四)

美食筆記味覺(四)

【改變味覺的心理效應】

白熊效應:越想着不能吃,反而越想吃。

無論是飽足感還是飢餓感,與其說是天生的本能感受,不如說是後天學習的結果。

因此,從小父母就嚴格控制小孩的食量,以避免小孩吃太多,這是有問題的做法。因為這麼一來,小孩就體會不到飢餓或飽足的感受,反而更容易暴飲暴食,甚至可能一直持續到長大成人。

雖然好吃的東西吃太多也會胖,不過在人類歷史上,過去可是看不到對肥胖的恐懼,反而是人類在飢餓狀態下學習求生存,覺得能吃就是福。

擁有充足食物來源的喜悅是生物共通的感受,然而現代人對於吃這件事,卻經常抱持着罪惡感,最常見的就是女性想要瘦身,更因為「不吃就不會胖」這種短視近利的想法,而經常進行節食(忍耐型減肥)。

在心理學中,有所謂的「白熊理論」。實驗時告訴受試者「不要想白熊」,結果就算進行的是和白熊毫無關係的實驗,受試者也會忍不住去想白熊。當然,在進行相同實驗時,如果不特別告訴受試者「不要想白熊」,受試者就不會想到白熊。

經實驗證實,這個現象也適用於減肥。根據實驗的結果,越是正在進行節食減肥的人,只要一有時間就越會想到吃這件事。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越是想着不能吃,腦中就越擺脫不了吃這件事。這種現象亦符合佛洛依德說的「趨避衝突」(Approach-Avoidance-Conflict),意即,對於食物有「想吃」的正面情緒,同時又產生「吃了會胖,不能吃」的負面情緒的話,人就會感受到衝突糾葛,進而影響心理健康。

很多人都表示,消除精神壓力的有效方法就是大吃大喝。靠大吃大喝來消除「想吃」又「怕胖」,所帶來的精神壓力,這樣的人大概也不少。這種人會因為「我真是沒用」的罪惡感,而陷入負面情緒,然後又因為精神上的壓力,於是又開始自暴自棄、大吃大喝。如果這種惡性循環一直持續下去,甚至可能引起飲食障礙症。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惡性循環,從小養成「吃不是一件壞事」的觀念非常重要。

有報告指出,現代女性過度意識自己的橫向體型,明明體重適中,卻堅信自己過胖。這大都是因為,自己身邊有的人很瘦,又看到這些人被大家稱讚很漂亮、身材很好,於是就深信自己過度肥胖。體重(kg)除以身高(m)平方就是BMI(odyMassIndex)值,一般認為的理想BMI值為22,但最近年輕女性的BMI平均值,卻比理想值低一成左右。所以,我們必須在社會上大聲呼籲過度肥和過度瘦身不是一件好事,請大家務必培養正確的觀念。

我們也必須培養自制力,也就是「東西再好吃也能適可而止」的能力。稍微離題一下,心理學中有一個知名的棉花糖實驗。實驗者將棉花糖放在兒童面前,然後對兒童說「如果在我回來之前,你能忍住不吃掉這顆棉花糖,等我回來后,就會多給你一顆棉花糖做為獎賞」,然後實驗者就離開房間兒童們的反應各有不同,有人會一直盯着棉花糖看,有人會遮住眼睛故意不看棉花糖,也有人會去舔或咬棉花糖。不過,報告指出,最終能忍住不吃的兒童,長大後會成為比較有自制力的大人。

可以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兒童,可能會因此產生自信,讓自制力更好。反之,吃了棉花糖的兒童長大成人後,則是可能在相同的場合反覆失敗。也就是說,可以忍住不吃自己喜歡的食物這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具有重大的意義。即使東西再好吃,也能將食用量控制在適當的範圍,這不僅僅表示,我們能感受飽足或空腹的感覺,同時也是一種精神自律。所以,當兒童不過度食用好吃的食物時,用稱讚的方式,便能建立起兒童自尊心。同理可證,大人也是一樣。明明在減肥卻忍不住偷吃,或是自暴自棄大吃大喝的人,就會覺得「我真是沒用」而喪失自信。

綜合以上所述,透過飲食,不僅有益身體健康,也能幫助我們保持心靈健康。特別是被人稱讚之後,所產生的自尊心(也稱自尊感情),將會成為一個人後續人生的重要支柱。吃到好吃食物的喜悅,以及忍住不吃好吃食物的心理,兩者都會深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希望大家都能理解這一點。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唐人街的廚仙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偵探推理 唐人街的廚仙
上一章下一章

美食筆記 味覺(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