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引子

「湍湍河」自西而東,浩浩湯湯、奔流入海。

大河之西段,位於北岸的崖壁上有一穹形石龕。在龕中的石壁上隱藏着一幅幅神秘而又神奇的岩畫——「灸葯圖」。因該圖是以陰陽爻符和奇異圖文繪寫的一部《醫養經典》,所以說它神秘;又因該圖長期隱跡於石壁之中,只有遇到有緣之人方能顯現,否則任是千年萬年它總是只隱不顯,所以說它神奇。

據傳,灸葯圖乃中華醫祖岐伯天師為有緣之人所留。歧伯天師乃上古人氏也。其經天爺授意、神王相助,隨與黃帝合編了《黃帝內經》,故而被譽為中華醫祖。

岐伯天師為尋求治病救人的仙草靈藥,一日,他沿湍湍河溯流而上。遊走中,天師仰望高崖,見有祥雲繚繞、仙鶴摶摶。天師奇之,即雲步前往;仙鶴即喜鳴列陣,引天師至一崖凹處。但見,一穹形石龕嵌藏其中;龕中石壁有『還魂』『靈芝』等奇葯仙草長出。

天師見之,頗感神奇!即欲俯身細觀。怎知壁上的靈芝、還魂等奇葯仙草竟倏爾沒入岩中,變作了一道道的陰陽爻符和圖文岩畫。細辯之下,皆為「天書藥方」。

天師愕然,少傾乃悟道:「序也!續耶?壁上既有藥方,然不可無砭術、針術、灸術等醫養之玄機、妙理。吾當續之;亦為那『天緣神授之人』留之。」言畢,岐伯天師即一邊續畫,一邊自語道,「世有天緣、地緣、人緣。得天緣者,必得天意神授之夢;而得夢者,便是那天緣神授之人。吾尊天爺(即老天爺)授意,留圖於此。數千年後,由天緣神授之人遇之,且以此濟世後人。」

所謂天緣神授就是命里與天有緣的人,可於夢裏或是在某種機緣中得到天爺的秘授或是被植入一種思想方法,或是一種技能。據說許多名人、偉人多有這種神奇際遇。

果然數千年後,有李家先人得一奇夢,又因此夢覓得灸葯圖。可見李家先祖便是那天緣神授之人。

受此灸葯圖啟發,李家先祖不斷窮通各種病理、藥理,並在他們一代又一代的研究、探索、實踐中發現:「病,養重於醫。」

其先祖認為,「病」無非是由邪、毒、賊害等三種情況生變而來;又因這三種情況之一變、二變、三變之生化克合而成多樣性。

李家先祖還特意在其《醫養錄聞》中用圖繪的方式,形象地說明了邪、毒、賊害相互間的不變、簡變和易變的生化克合關係。其中兄弟倆過虎山的三幅插圖最是生動形象解說了邪、毒、賊害的三種生變關係。

此圖中把兄弟倆的和諧關係比作「五臟六腑」,把兄弟倆失和喻為「有邪」,把老虎比作「毒」[此毒為廣義之說,指世間一切可乘邪(隙)而入致病因素。]。首先,這第一幅描繪的是,兄弟倆齊心協力過虎山,虎伏不動(喻無邪)。而第二幅則是兄弟倆生隙失和,一路爭吵,虎躡其後,(喻有邪)。到了第三幅卻是兄弟倆纏抱廝打,老虎撲而食之(喻賊害)。[邪和毒的定義在後來的中醫學中似和醫養堂的解說有了很大的不同,包括對「三焦」的理解。李時深一直認為「三焦」是經絡中具有將腑臟內外之訊息瞬間彙集、焦融、切換(三者合稱為「焦切」)為脈息或將脈息焦切為「神元訊息」之樞。「三焦」相對於肉眼是無形的,所以直到這位老者仙逝也不認同「三焦」是對腑臟上、中、下部位的有形劃分之說法。他曾讚歎西學研究方法,卻不滿西學只知有地不知有天的思路。他認為自然乃是天地一體,故任何學問都應有天地間可見或不見的觀念。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研究的對象應該是既要有形的,又要有無形的,不應只是那些看得見摸得着的。]

《黃帝內經》有「治未病」一說。未病就是毋使臟腑生邪。「邪」即「隙也」,畫中兄弟就是因生隙而為虎所害。所以,歷代的李家郎中經常會對那些不知愛惜身體的人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您呀,再不注意,這『縫兒』可就要長蛆啦!」此處的「縫」也就是隙(邪)。可見,要使之無隙(邪),調養好身子,最是關鍵。說到底,調養好身子就是要調養好臟腑[這裏的臟腑作廣義解,即身體的所有部位。——作者注]。總之,臟腑和諧,便可令邪(隙)祛、毒伏,賊害不妄至。

因而,醫養堂始終認為,治病應以「調」和「養」為根本,而且養勝於治。也正因如此,李家先祖把治病的地方稱之為「醫養堂」。而這久負盛名的醫養堂就坐落在「湍湍河」南岸的「灸里鎮」。

千百年來,醫養堂的子孫一直為百姓提供著獨到而又精湛的醫養服務。可當國家、民族遇有危難之時,他們中總能有人投身到治國救民的事業中去。

古人云:「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又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

所謂:「人病須醫養,國病亦須醫養。」當日寇賊害我中華大地時,醫養堂的子孫及親友們多毅然地投身於抗日救亡的偉大事業之中,以他們的行動詮釋了「上醫治國」與「上兵伐謀」這二句話的應有之意,極好地演繹了這部《上醫上兵》的傳奇故事。

不過,故事得從清末說起。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上醫上兵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上醫上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