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管理時代

●經驗管理時代

●經驗管理時代自從人類社會有了兩個及以上的人為了共同目標而在一起形成組織時,就產生了管理活動,諸如家庭、教會等組織。在管理實踐中,一些人的靈感、夢想和訣竅,都留在了管理的歷史記錄之中。

1.摩西出埃及的管理思想

摩西帶領希伯來人出埃及的途中,利用宗教來進行管理。諸如神向摩西公佈他的戒命,共十個短句,刻在兩塊石板上,十戒的內容可概括分為兩大類:第一至四條戒命是強調人與神的關係,如拜獨一的真神,禁止敬拜任何偶像、不可妄稱神的名和安息日等。第五至第十條戒命是關於人與人的關係,如孝順、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證和不可貪戀別人所擁有的(包括妻子、房產)。十條戒命並不是詳細的律法規條,卻包括了整個宗教、道德和社會和平所必需的基礎,奠定神的子民的信仰及法律根源。

在帶領眾人出埃及途中,開始時摩西大小事物都親自管理,事無巨細。他的岳父葉忒羅建議他選出可靠的人來替他處理事物,選出五十夫長、百夫長、千夫長等人,大事才向摩西報告由摩西親自處理。

《聖經》中的這個例子是有關管理思想的最早記載,葉忒羅可以說是人類最早的管理諮詢人員了。他建議摩西採用的,就是人們現在常用的授權原理和例外原理,同時也體現了現代管理當中的管理寬度原理。可見,早期的管理實踐為後來管理學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其中的基本思想是:

(1)制定法令,昭告民眾;

(2)建立等級,授權委任管理;

(3)責成專人專責管理,一般問題由下屬處理,領袖處理最重要的政務。

2.金字塔和法老的管理體系

人類文明誕生於尼羅河谷,那麼,管理就是和人類文明一起誕生的。2500年前,古希臘人列出了當時世界七大奇觀。如今,七大奇觀中只有為首的金字塔經受住了千年歲月的考驗留存下來。難怪埃及有句諺語說:「人類懼怕時間,而時間懼怕金字塔。」

誰會寫字、計算和讀書,誰就屬於古埃及的上層社會。國家各階層的等級,在總理大臣之下是官吏和祭司,再下一個等級是書記員,他高於商人和手工業者,等級的最下層是佔全國人口85%的農民和工人,是他們修建了宮殿、廟宇和法老的墓碑。金字塔是其中埋葬的法老的身份象徵,金字塔造的越來越高,越來越雄偉,就是法老相互攀比的證明。最大金字塔的建造者是公元前2500年統治埃及的胡夫法老。他登基伊始,還是年輕人的時候,就開始讓人設計修建他的陵墓。由於修建陵墓的地方吉薩周圍只有沙漠,所以必須從遙遠的採石場運來石料,總數大約有二百萬塊,每塊最大的達三噸重。它們被從採石場拖到尼羅河邊,然後用船運往吉薩。從尼羅河畔到修金字塔的工地之間必須先修一條道路,光是修路就用了十年時間,金字塔的修建持續了23年之久。從後來發現的手藝人駐地遺址上,我們可以得知,當時大約有4000人參加了胡夫金字塔的修建工程,再加上洪水期5萬到10萬農民工。他們只是用體力、撬棍和纜繩,把金字塔修到146米的高度。它的地基為230米見方,相當於今天十個足球場大小。

在建造金字塔的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包括建築師、製圖員、木匠、採石工人、雕塑家和畫家等。因為在現場要為這些人員提供住宿、食物和發放工資,更為重要的是,要保證各個崗位和環節上的人和工資要符合金字塔的建造標準,於是產生了交響樂隊的指揮——管理者,當初的稱呼是「書記員」,他們受過培訓,有很高的地位,拿較高的工資,他們的責任就是負責監督個人、材料和生產過程,接受計劃並且對計劃的結果負責。

埃及法老有一套高度發達的金字塔型的管理體系,我們用下圖表示:法老首席執行官……財政商業宗教事務農業A省B省C省……法老集統治者、軍隊的指揮官和最高級別的教士三種職位於一身。在它的下面是首席執行官,他負責解釋法老的政策、決定並把它們付諸實際行動。在首席執行官下面是各種管理部門,這從兩條線劃分:一條是從職能上劃分,不同的部門負責不同的任務,如財政、商業、農業、宗教事務、採礦、修建紀念碑等;另一條是地域上的劃分,全埃及從地理上劃分為多個單元,稱為「省」,每個省由省長負責管理。每個省長下轄自己的職員,負責不同職能的專門人員,所以部門結構在省一級也基本上按照類似於國家的方法設置。首席執行官有自己的總部,總部成員輔助他,負責各省和各部門之間的聯繫。

如今,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在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其行政管理體系都可以看到古埃及法老的基本思路與框架。

3.中國兩千年的官僚體系

中國古代早期的管理歷史記載是散亂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紛爭的各個王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他組織和建立了官僚體制。秦朝的思想家韓非子是這種官僚體制背後的政治和哲學力量,韓非子的管理理念是法制和等級制,在這種制度中,每個人都有明確的任務和職責,清楚自己的等級、向他彙報的下屬的等級和姓名,以及自己需要彙報的上級及其姓名。儘管國家機構的高層管理人員主要來自貴族,但較低層官員的任命主要通過他們的才能,並且得到薪俸。秦始皇官僚體制的基本思想體系和機構簡單描述如下:

(1)皇帝制度: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自稱「始皇帝」。

(2)中央:三公九卿

三公:在中央設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個最高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的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太尉負責掌管全國軍務。

九卿:丞相之下設有九卿,分別掌管國家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九卿是指低於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位官職的諸卿,習慣上稱為九卿,但是實際數目不止有九個。重要的有奉常,掌宗廟禮儀;郎中令,掌宮廷警衛;太僕,掌宮廷車馬;衛尉,掌皇宮保衛;典客,掌少數民族事務及外交;廷尉,掌司法;治粟內史,掌全國財政;宗正,掌皇室親族事務;少府,掌皇室收支。

(3)推行郡縣制:秦統一后,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郡縣制,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或是縣長,縣以下設鄉、里為基層行政機構。郡守和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秦中央集權的特徵:

皇權的特徵:

(1)皇帝獨尊:成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徵。

(2)皇位世襲:「家天下」的皇位繼承製是君主權力集中的另一體現。

(3)皇權至上: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都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也都由皇帝任免;軍隊的調動以虎符為依據,虎符由皇帝控制、發給。

中央機構的特徵:

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職,在地位、職位和權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操縱在皇帝手中。

地方行政的特徵:

(1)地方上主要官員郡守縣令等,直接由皇帝調遣,並且官位不世襲。

(2)地方官員只有俸祿,無封地,只有地方行政權,絕對服從於中央。

皇帝中央政府宰相奉常郎中令太僕衛尉典客奉常廷尉治粟內史宗正到1911年清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被推翻,始於秦始皇的官僚體制的實踐和結構得以不斷完善。科舉制度的推出,強化了按才能選拔官員的制度,行政官員在中國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聲望。

4.中世紀的管理——中世紀第一個大型公司式組織的出現

到了歐洲的中世紀,大量的歷史記載使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誰在從事管理工作及管理的整體概貌。在這個時期,出現了兩種新的公司形式,它們對管理起著主導作用,並且一直影響到我們今天的管理。一種是大型國際化多種經營貿易公司,主要出現在13世紀的意大利;另一種是修士會,主要是本篤會和西多會。

大約在公元510年,離羅馬不遠的地方住着一位隱士,名字叫努爾西亞的本尼狄克(BenedictofNursia,後來被稱為聖本篤)。其時,羅馬落入蠻族之手,政治權威和宗教權威都已墮落不堪。本篤年輕時被送往羅馬的學校接受古典教育(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他撰寫的《規程》處處體現了古典希臘哲學對於人的自然的洞察),對羅馬的荒淫無度感到震驚,在經歷了一場信仰轉變后,做起了隱士。因其修行得法,聖潔之名遠揚,被邀擔任一所修會的會父。他銳意整頓,但改革熱情不久就受阻,有人甚至在酒中下毒,想毒死他。原因在於,當時的修會沒有嚴格的院規,沒有真正的權威,修士也大多是自由自在的獨修者,不願受約束和管教。本篤只好回到岩洞,但他的門徒蜂擁而至。於是,他開始在羅馬南部80英里的卡西諾山創辦自己的修會,並親自寫下修會規章制度,要求每個自願加入修會的修士嚴格遵循。就在這樣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的混亂而無序的時代,本篤修道規程出現了,而他的修會也成為人們建立有秩序生活的中心。本篤吸收的最初一批修士甚至有來自羅馬富貴家庭的學子,當然也有曾經的奴隸,也就是說,從一開始,本篤就根本不容忍按貧富來作社會階層的劃分。到了9世紀,《本篤規程》已經成為西方大多數修會的規程,直到如今,世界上依然有約30000名修士或修女遵循《本篤規程》生活,而本篤會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跨國公司」之一,也是真正意義上的「長青基業」。至於從這份至今已有近1500餘年歷史的經典中汲取生活智慧的人,那些類似於佛教之「居士」的在俗修習者,更是不計其數,遍及各界。在大學,《本篤規程》也是經典研讀課程中的「大書」之一,繼續滋養著年輕學子的靈魂和日常生活。

《本篤規程》分為73項條款,規定了修士們的職責。規程首先提出了目標:修道士的工作就是致力於上帝的榮光。其餘的規程具體論述了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其中不僅規定了工作、用餐、祈禱和休息的時間,而且列出了每一個修道院內部的等級和命令傳達的鏈條。處於最高等級的修道院院長,他監督和指導修道院的事務;在他的下面是次一級的官員,諸如司庫;然後是全體修道士組成的修士會。修道士需要遵從院長的命令,但是這些命令要在修士會中加以說明,而且修道士可以對院長的決定發表自己的看法。在本尼狄克之前也有一些成文的修道院規則,但一直沒有被廣泛接受,《本篤規則》簡單而且容易遵從,所以立刻取得成功,並且很快被其他修道士團體所採納。

大規模的修士會除了名稱之外,其實就是地道的公司。在履行宗教職能的同時,它們還是大型的企業。據估計,在16世紀宗教改革時期,修道院控制着歐洲所有可耕種土地的1/4到1/3,此外還大規模地涉足製造業和貿易。每個修士會都需要自給自足,那些背上債務的修士會就會被無情地關閉,就像今天任何一家公司關閉其虧損的子公司一樣。所以修道院的院長和他的管理層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商業決策。

本篤會和西多會是當時兩個最大的公司,他們的管理模式受到廣泛地模仿。皇家宮廷把修士當作知識與經驗的源泉,經常把修士會的高層管理者任命到他們自己新組建的政府中。修道院的管理實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行政管理的發展,尤其在英國和法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管理與管理者:給經理人的管理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管理與管理者:給經理人的管理課
上一章下一章

●經驗管理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