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蒙宋之戰之襄陽之守2

第150章 蒙宋之戰之襄陽之守2

29.4.3襄陽憾事

這一回說到,失屏障西北囂張,降堅城東南將傾。

AD1266年,結束了與阿里不哥的爭鬥坐穩了大元汗國皇位,又平定了漢世侯李璮之亂,順勢廢除漢世侯制度的忽必烈躊躇滿志,聽取了南宋降將劉整的建議,(這劉整也算是能人了,是孟珙舉薦的牛人,與賈似道不對付,被逼反。投降忽必烈以後就像開了掛一樣。不但謀划,還親自訓練水軍,作為破解襄樊地勢的絕招。另外,從西方歸來、在地中海大出風頭的漢將郭侃也上書建議攻取襄陽。果然看得最準的、下手最狠的,還得數自己人!)再次攻打襄陽,作為打破宋蒙對峙的突破口。(在之前,襄陽城已經在蒙古人的兵鋒下屹立數十年了。一次是第一次南侵闊出南下,碰得灰頭土臉;一次是第二次忽必烈親自南下,避襄陽而攻旁邊鄂州,同樣無功而返。襄陽為南宋唯一門戶,想必已成為南北的唯一共識!)相信在漫長的歲月里,北國胡虜,包括金國,對南宋的叩關第一站---襄陽,不知發起了多少次戰鬥。襄陽銅關鐵城的名聲傳遍天下。此番忽必烈從頭再來,發動了第三次南侵,即以此為攻擊點。當然,三路分兵還是要依樣畫葫蘆的。以東路主帥董文炳出淮,西路主帥汪良臣出川,東西兩路為佯動,以都元帥阿術(速不台之孫、兀良哈台之子,將種也)為中路主帥,率領蒙軍,以劉整率領漢軍佐之,直取襄陽。

AD1267年,襄陽之戰正式拉開序幕。此戰很快淪為了長期困守戰。(因為蒙古不善攻城,並且呂家軍戰力並不弱。)為了奪取襄陽這一戰略要地,忽必烈調集阿術、阿裏海牙、劉整、張弘范、史天澤等一大批名將進行圍攻。根據史天澤的意見,蒙古軍在襄陽城南筑起了長圍,堵死了襄陽以南的陸路交通,截止AD1269年,蒙古軍基本上完成了對襄陽長期圍困的軍事部署,襄陽和樊城變成了兩座孤城。

當時守襄陽的,金庸筆下是呂文德。(其實城內是呂文煥。呂文德坐鎮鄂州取犄角之勢。但兩地都在一個範圍內,且呂文德為主將。)要說此人,與賈似道互為表裏,貪贓枉法,但對蒙古還是堅決的,也是有一套的,說白了就是一軍閥。(大宋想盡辦法防軍閥防了一輩子,最終還是把性命交到了軍閥的手裏。可見人治再美也是不可長久的。)呂文德守襄陽這麼多年,蒙古大舉南下雖然只有三次,平日裏騷擾總是不斷的。呂文德沒有功勞也算有苦勞,可惜最後一把讓蒙古忽悠了,平白設了榷場,讓蒙古人從容設置據點,成為日後堡攻的起點,也成為呂文德悔恨的起點。(呂文德人雖然跋扈,軍事上還算有兩把刷子,自他鎮守襄陽以來,蒙古兵不得寸進。但與他作仇的劉整卻看他看得清清楚楚,呂文德人稱黑炭團,劉整說「南人唯憑恃黑炭團一人而已,然其可以利誘也。請以玉帶賄賂之,於襄陽外設置榷場,以便徐圖之。」)從AD1267年起,蒙古一面在襄陽、樊城四周築城,以切斷城中糧食的補給,一面得劉整操練水軍,向襄陽緩緩逼近。結果如劉表般在北軍兵臨城下時驚懼而亡,呂文德是悔恨交加而亡。這呂文德的繼承人是他兄弟呂文煥,可比劉表的接班人劉琦劉崇牛逼多了,在蒙古精兵的瘋狂圍攻下,堅守了六年之久。

蒙古人在襄陽周邊採取築壁建壘的方式,長期圍困。如果當年能夠從高空俯瞰,可以看到,南北夾漢水而建的襄陽、樊城,旌旗獵獵,城牆上堆滿了各式守城武器,而在兩城外圍,是一個環狀的長達數十里的塹壕柵壁,元軍重兵駐紮;再往外,縱深數十里,是元軍一個又一個要塞,連珠紮寨,星羅棋佈,要斷絕襄陽跟外界的一切聯繫。這一點,在擅長堡攻的史天澤到來之後,更加明顯。(史天澤就是用堡攻圍困濟南,擒殺反叛的李璮。)當然,長時間的圍困,要說南宋政府不救,也不是事實,怎奈沖不進去呀。張世傑、夏貴、李庭芝等知名將領,均有率軍支援襄陽之舉,但是除了水軍送進物資外,陸軍雖有斬獲,但均為達到衝破長圍的目的。(現在屢屢傳說,賈似道屏蔽上聽、見死不救,也不是史實。但是蟋蟀宰相有躺平現象,救援不積極,甚至以此作為清除異己的緣由,就十分可惡了。其實,賈似道不救襄陽、幫助忽必烈,對他有什麼好處?他如果想投降忽必烈、幫助忽必烈損害南宋的利益,有一千個一萬個辦法,總比躺倒六年強!我以為,這人既想保住自己既得利益、又對國際局勢沒有辦法而已,糾結了、混亂了,就是個懦夫、小人,但不是漢奸。)呂文煥也屢屢遣將突圍,成效不大。但是忽必烈遣軍十餘萬,名將無數,頓於襄陽城下,卻也沒有太多辦法。

襄陽能在無敵蒙古前支撐那麼多年,與其獨特的地形有關。襄陽樊城雙城夾漢水,而草原民族沒有水軍,雙城矢貫相接,漢水保證後勤源源不斷,故蒙古縱然橫行天下,在襄陽前並沒有太多辦法。此次,蒙古調整策略,步步為營,誓取襄陽。叛將劉整操練的水軍截斷漢水,張順、張貴兄弟先後敗亡於漢水突破,襄陽的陷落已大勢難挽了。何況,還有西征阿拉伯帶回的回回炮,火器水平也已不弱於宋軍。當時,呂文煥守襄陽,范天順守樊城,范天順是混賴范文虎的兒子(這范文虎是有名的禍害,在哪邊就坑哪邊)。這呂文德、范文虎都不是東西,這呂文煥、范天順倒都是一等一的豪傑,可見南枝北枝論無所不在。

AD1273年,蒙軍對樊城展開最後攻勢。經過激戰,蒙軍燒毀了樊城與襄陽之間的江上浮橋,樊城徹底孤立。劉整率戰艦抵達樊城城下,用炮轟開西南角,蒙軍悍將李恆、李庭等首登入城。范天順自殺,更加顯得范文虎當漢奸的鄙下。宋將的拚死反抗激怒了蒙軍,為了震懾襄陽,蒙軍在樊城陷落後將樊城內的軍民全部屠殺乾淨。蒙古入宋屠城不多,除了闊端屠成都、拖雷當初借道宋境搞屠城外(實在看不出這個所謂郭靖安塔有什麼可取之處),也就樊城有屠城吧。(後面還有常州。但與蒙古人在北中國、中亞動輒千萬人級別的屠殺是不能比了。)呂文煥無力回天,為免一城百姓慘遭屠戮,只能投降。

整個襄陽攻防戰,就是天王山勝負手,這是一場長達六年的圍繞一個地區的賭國運,南宋與蒙元雙方,都無所不用其極。在這場攻防戰中,漢世侯功不可沒。所謂漢世侯,就是北地漢家豪傑。自從金國佔領中原以後,沒有能力精細化管理,於是遍地塢堡、漢人武裝自保遍地、與五胡亂華時如出一轍。在金國統治的匆匆幾十年間,這些平民武裝迅速組合、分化,形成了三撥,投宋的、投金的、投蒙的。投宋的比如忠義軍諸頭領,他們投宋后與朝廷相互猜疑,因為雙方都有完備的組織體系與大義在手,所以雙方誰也不服誰,最後是一地雞毛、兩敗俱傷,幾乎沒有一個有好下場。北歸的被南宋朝廷稱為歸正人,從辛棄疾到張世傑,受到另眼相看是必然的,但是若說是朝廷單方面的責任倒也未必,從李全到國用安,全是首鼠兩端、足踏兩船的角色,只能說,黨爭是滲透到宋人骨子裏的東西。。。投金的比如封建九公,在金國滅亡后煙消雲散,或者改換門庭。投蒙的就是漢世侯。比較出名的比如,史天澤史家,嚴實父子,張柔、張弘范父子,郭侃祖孫三代,董文炳三兄弟,汪世顯汪德臣汪良臣父子,(有人說汪家祖籍蒙古汪古部,但在金國世代當差,一般算在漢世侯里。)其它如李璮、張榮之類,就比較後來了。並且在李璮之亂后,事實上已經被剝奪了漢世侯之位,他們仍然像狗一樣,為主子盡心儘力,在襄陽之役里發揮重大乃至決定性作用!(這老幾位,此次南征,幾乎全員到齊,出謀獻策、衝鋒陷陣,無所不用其極。也許是李璮之亂剛過,諸位狗狗急於表現,免被打成李璮餘黨吧。看,當狗狗也有內卷啊!)當然,至於南宋降將,比如劉整、呂文煥、范文虎等,就更等而下之了。所謂四等人分法,北人尚在南人之上。(有人曾經洗白蒙古的四等人分法,認為沒有形成法律,蒙古哪有什麼法律,札撒罷了。將治下國民分三六九等,也不是蒙古人發明的,金國早這樣,蒙古人不過是繼承金制罷了。這也是賈相爺不願投降的原因吧,堂堂師相,皇帝也是股掌之物,據說度宗求賈相某事給他下跪,叫這樣的人物去當四等人?)從當時情景看,南宋投元的,儘是武人,文人極少,據說忽必烈與宋將們探討過這一問題,問他們為什麼投降,宋將們解釋,宋朝重文輕武,文人打壓武人,忽必烈大笑,就你們這德行,文人們看不起你們也是順理成章的啊。。。。(「正如所言,則似道輕汝也固宜!」)

襄陽既失,則國之屏障盡去。呂文煥後來一路招降宋軍,實乃順勢而為了。不過雖說呂大節有虧,但與劉整之窮凶極惡也不可相提並論。(卻說後來,劉整窮凶極惡地引兵衝殺在前,卻聞呂文煥招撫而立下首功,悲嘆「首帥止我,顧使我成功後於人,善作者不必善成。果然。」活活氣死了。蒙古人不地道啊,讓我立不了首功,有本事的人未必爬得最高啊!這叫什麼?這叫目的性太強!)孤守襄陽期間,身後有賈似道、范文虎等不斷地坑害,實非戰之罪也。如同方先覺,你可以諷刺他們「見說李陵生,不若張巡死!」但不能強求他們取道德高限,何況他們的忍辱偷生,是以避免大規模人道危機為目的的,也沒有返身惡狠狠地殺向同胞,與那種主動投效、惡毒獻策、兇狠殺人還是有區別的。

蒙古攻宋近五十年,實是當時天縱的蒙古強兵攻取各國所沒有它例的,這也足夠南宋驕傲了。事實上,蒙古是足足熬掉了大宋最強的一代人方得其手,包括趙葵、孟珙、章夢飛、余玠、王堅、高達等,至於後來的陸秀夫、文天祥、張世傑、李庭芝輩,只能歌頌一下他們的氣節罷了;當然,蒙古還不是也不過崛起了一代人,包括黃金家族以及四傑、四獒罷了,短短百年未到,已經輪到讓人感嘆脫脫、王保保們的無力回天了。

在圍困襄陽期間,忽必烈也幾乎到了極限,帝國經濟到了崩潰邊緣。AD1271年,忽必烈倉促改元,從汗國改為元朝,給子民打氣,裝腔作勢搞點中華禮法,無非是告訴手下漢人,咱一夥的。但最後到底還是脫不去草原膻氣!

29.4.4謬史氏曰

五十年不能下的名城,可稱得上是一個世界守城史上的奇迹,更何況是在攻無不克的蒙古軍團面前。是為記。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人間百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人間百戰
上一章下一章

第150章 蒙宋之戰之襄陽之守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