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蒙古戰爭之宗王之爭3

第163章 蒙古戰爭之宗王之爭3

80.3.4元廷內鬥

這一回說到,草原內鬥成傳統,兄弟爭紛貫全局。

AD1307年,元成宗鐵木耳駕崩於大都玉德殿。與其父真金太子一樣,皇太子德壽早夭,且亦無其他子嗣,因而皇位出現空缺。按照蒙古舊制,暫由正宮皇后卜魯罕攝政,舉行忽里台大會,另選新君。卜魯罕后和左丞相阿忽台準備擁立鐵木耳的堂弟、信奉伊斯蘭教的安西王阿難答,乃召其入京輔政;而右丞相哈剌哈孫則試圖擁立海山兄弟。(海山與兄弟愛育黎拔力八達是鐵木耳的侄子,同屬忽必烈兒子真金太子系,而阿難答則是另一系、真金太子的兄弟所出。此時雙方都在外地擁兵,海山在漠北掌握嫡系草原軍隊,阿難答在唐兀惕掌握著伊斯蘭軍隊。但河套的阿難答離大都近得多。)阿難答與同夥明裏帖木兒於五月先至京師。時海山還在漠北,右丞相哈剌哈孫密遣使北迎海山於漠北,南迎海山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和其母答己於懷慶(今河南沁陽)。

之前的三月間,海山已率軍自金山前線東返和林,召集漠北諸王勛戚大會,誅殺與阿難答通謀的合赤溫后王也只里,與會宗親大臣合辭勸進。海山這時已獲悉答己與愛育黎拔力八達先至大都,決計在和林窺視動向。(還是得有軍隊,兄長海山掌兵在外窺視,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入大都與阿難答對峙!)愛育黎拔力八達母子到大都后,在李孟、哈剌哈孫的幫助下,發動宮廷政變,一舉扳倒了卜魯罕、阿難答、阿忽台等人。至此皇位在海山兄弟間搖擺,諸王闊闊出、牙忽都及愛育黎拔力八達的師傅李孟等人都勸愛育黎拔力八達不顧海山,自己登位。兄弟倆的母親答己也屬意於愛育黎拔力八達,寫信勸海山,沒想到海山一看信就毛了。親率大軍,進逼大都!

雙方很快達成妥協,皇位先歸海山,兄終弟及,弟弟死了再交還給哥哥一系。五月,海山抵達上都,會聚宗戚大臣,舉行忽里台大會,一方面處死卜魯罕和阿難答,另一方面則確認海山的皇位繼承資格。五月二十一日,海山即位於上都,為元武宗。元武宗打仗行當皇帝不行,也沒幹幾年就掛了,AD1311年按照約定愛育黎拔力八達上位,為元仁宗。(估計太后也支持,這是學杜太后搞金匱之盟啊。)按照這種約定的必然套路,元仁宗上位后就不想把皇位交回去,於是在權相鐵木迭兒的慫恿下就立了自家兒子碩德八剌為太子,把海山的兒子周王和世和圖帖睦爾流放到南境,並誅殺武宗舊黨。(又搞出一對塑料兄弟,又是急則共赴緩則相爭的局面。而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的毀約,讓很多人很不爽,比如突忽魯等,陪伴周王和世出鎮,走到陝西,就與陝西行省宰相阿思罕密謀作亂起兵,兵鋒一度直逼河東,大都震動,後來叛軍內亂相攻而敗,周王和世逃亡察合台汗國。再比如一生只知盡忠海山不知有它、海山侍衛出身,一直陪他出生入死,現任同僉樞密院事的燕帖木兒,當時也是大都的方面大員了,但他把不滿藏在心裏。)

元仁宗也沒有活多久,AD1320年就死了,(果然溫柔鄉是英雄冢,南朝花花世界是催命鬼,中原醇酒美人是閻王貼,元朝幾乎沒有活得長的皇帝,除了第一個忽必烈與最後一個元順帝,果然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然後就是其親兒子碩德八剌上位,為元英宗。這個人更慘,至治三年(AD1323年)八月五日,元英宗從上都向南出發,夜晚駐營於距出發點三十里的南坡店。作為權相鐵木迭兒一黨,鐵木迭兒一死面臨清算。光祿大夫、阿速衛統領鐵失與知樞密院事也先鐵木兒、大司農失禿兒、前平章政事赤斤鐵木兒、前雲南省平章政事完者、鐵木迭兒子前治書御史鎖南、鐵失弟宣徽使鎖南,典瑞院使脫火赤、樞密院副使阿散、僉書樞密院章台、衛士禿滿及諸王按梯不花、孛羅、月魯鐵木兒、曲呂不花、兀魯思不花等發動政變。趁元英宗熟睡時,闖入皇帝行幄,以阿速衛兵為外應,先殺拜柱,鐵失手弒英宗於卧床之上,史稱「南坡之變」。

然後這幫亂臣賊子擁立了漠北掌兵權的晉王也孫鐵木兒為帝。(相對於之前的真金一系,也孫鐵木兒為旁系。雖然他後來清算了謀弒的那幫人,但他的皇位畢竟是謀逆的產物。所以他沒有廟號,一般稱為泰定帝。當然從陰謀論的角度講,南坡之變,也孫鐵木兒想完全擺脫干係也難,畢竟謀逆之人也有可以選擇擁立其它人。)泰定帝也孫鐵木兒也沒活幾年,AD1328年就完了。丞相倒剌沙立其子阿速吉八,在上都即位,是為天順帝。(也沒有廟號。)一切到這裏還很正常,然後就開始出么蛾子了。

當年元武宗海山的侍衛、如今的留守大都握有兵權、僉樞密院事燕鐵木兒,與居守大都的西安王阿剌忒納失里等策劃舉事。八月四日,率族黨阿剌帖木兒及心腹17人持兵刃入興聖宮,召百官至,宣佈「祖宗正統屬在武皇帝之子,有不順者斬」,當即縛平章政事烏伯都剌、伯顏察兒、左丞朵朵、參知政事王士熙等有異議者下之獄;與阿剌忒納失里共守內廷,封府庫,收百司印,召百官聽命。同時迎立海山之子。先謀立武宗長子周王和世為帝,后以路遠改立懷王圖帖睦爾。與此同時,在上都的中書左丞相倒剌沙與梁王王禪、遼王脫脫等宗室、右丞相塔失帖木兒、知樞密院事鐵木兒脫、御史大夫紐澤等大臣結成擁護泰定帝太子的一派,處死企圖在上都起事響應大都的諸王滿禿等,出兵分道討伐大都,於是「兩都之戰」爆發。(所謂「兩都之戰」,就是上都開平與大都燕京之間的戰爭,此戰,耗盡了大元為數不多的最後一絲元氣,從此大元開啟末路模式。)

圖帖睦爾在伯顏護送下,(這前一個元初伯顏沒謝幕多久,后一個元末伯顏又出現了,這元朝真短啊。)急趨大都,先遣使升燕鐵木兒為知樞密院事。八月二十六日至京,燕鐵木兒奉天子車駕郊迎,遂入居皇宮。燕鐵木兒雖然聲稱同時奉迎武宗的太子,但和世琜多年僻居西北,底細不明。九月初八,不待和世琜至,他就率領諸王、大臣勸請圖帖睦爾即位。十三日,圖帖木爾即位,為元文宗,封燕鐵木兒為太平王,以太平路(令安徽當塗)為食邑,賜金、銀、鈔及平江路(今江蘇蘇州)官田500頃,又加授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錄軍國重事、中書右丞相,仍前知樞密院事。

上都軍由梁王王禪、諸王失剌、也先帖木兒等分別率領,進向居庸關、古北口和遷民鎮(今山海關),湘寧王八剌失里、諸王忽剌台等率另一路軍繞道山西進向紫荊口,對大都地區形成四面進攻的態勢。九月初,燕鐵木兒親率主力擊退逼近榆林(居庸關外)的王禪軍。不久,因上都諸王也先帖木兒、平章禿滿迭兒所部遼東軍突破遷民鎮關口西進,復奉旨前往薊州堵截,十六日軍至三河縣,得報王禪軍已破居庸關,乃留一部軍守薊州,自率主力迅速回師西向。二十日,與敵前軍遇於榆河,激戰卻之,追至紅橋北,於是兩軍隔江橋立營。后數日中,與王禪軍兩次會戰於榆河北白浮之野,設計命將卒乘夜鼓躁,鉦鼓號角齊鳴,敵營驚擾,自相踏踐、射擊,敗走。二十五日,追襲王禪軍於昌平北,殺敵數千,降者萬餘;次日,敵軍潰散,王禪逃入北山,遂收復居庸關,命將守之。

二十七日,獲悉上都軍攻破古北口,進掠石槽(懷柔西南),即遣弟撒敦領兵急往迎擊,自率大軍繼至,轉戰至牛頭山(懷柔南),俘其駙馬孛羅帖木兒等,上都軍萬餘人降,殘部潰散,被逐出古北口。二十八日,上都也先帖木兒、禿滿迭兒軍攻佔通州,逼近大都,燕鐵木兒又麾師馳救,十月一日黃昏趕至,立即乘敵休息直搗其營,敵不及應戰,退到潞河東,二日後宵遁,乃渡河追擊,進駐棗林(通州東南);五日,上都軍復集來攻,激戰破之,斬其陽翟王太平,敵死傷慘重,北遁。上都諸王忽剌台軍於九月末攻入紫荊關,十月初進犯涿州,於良鄉南打敗大都軍,據盧溝橋而陣。七日,燕鐵木兒率軍兼程西進,人馬皆且行且食,急趨良鄉,在盧溝橋作戰的大都軍遂聲言燕鐵木兒軍將至,上都軍懼,退走;后此路軍曾攻下冀寧(太原),而上都已敗,退至馬邑,湘寧王八剌失里、諸王忽剌台等皆被擒。十一日,上都禿滿迭兒軍復入古北口,燕鐵木兒率軍御之,大戰檀州(密雲)南,敵敗,其萬戶以所部軍降,禿滿迭兒遁走遼東。十三日,齊王月魯帖木兒與東路蒙古元帥不花帖木兒(燕鐵木兒叔)率軍包圍兵力空虛的上都,倒剌沙等出降,兩都之戰至此以上都的失敗結束。(此次內戰,上都方面擁有較多諸王、大臣的支持,兵力頗強,其四路軍均曾先後攻入京畿,但缺乏統一指揮,未能配合,而燕鐵木兒則集中精兵由自己直接統率,又富於謀略,勇決善戰,雖往來平治救援,均能以優勢兵力各個擊潰敵人,保衛了大都的安全。贏得兩都之戰的勝利,太平王燕鐵木兒功不可沒,也權勢更盛。)文宗下詔:「今後朝廷政務及籍沒田宅賜人者,非與燕鐵木兒議,諸人不許奏陳。」加號「答剌罕」,使子孫世襲其號;許兼三職署事。十二月,置龍翊衛,分領欽察衛士,以燕鐵木兒兼都指揮使。

而此時,元武宗海山的大兒子和世、圖帖睦爾的大哥也已經在前往大都的路上。他自從託庇於察合台汗后,於天曆元年(AD1328)底東至金山。嶺北行省平章潑皮、出鎮北邊的武寧王徹徹禿相繼西馳奉迎。天歷二年(AD1329年)正月末,和世在事先沒有告知圖帖睦爾的情況下,僅僅經過扈行的察合台宗王以及在場的其他漠北諸王、大臣合議,就在和林之北即皇帝位。是為元明宗。(又是兩帝並立,如兩都之戰故事;又是兄弟相爭,如武宗仁宗故事。卻是好玩。)

顯然,和世一心以為自己可以重演乃父武宗在皇弟「肅清宮闈」之後從漠北南返即位的歷史故事。而剛經歷過兩都之亂的大都,顯然沒有力量立即開啟另一場兩都之亂。圖帖睦爾一方選擇了妥協讓位,四月,攜帶玉璽北迎和世的燕鐵木兒一行至行在入覲。這個左右大都局勢的蓋世功臣,現在要當面試探一下新君對他的態度。和世雖然宣佈「凡京師百官,朕弟所用者,並仍其舊」,對燕鐵木兒「仍命為中書右丞相,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錄軍國重事、監修國史、答剌罕、太平王並如故」,但是卻削去了他手中的大部分兵權,沒有將圖帖睦爾原授的知樞密院事一職重新委任給他。

到五月下旬,圖帖睦爾自大都北行、親迎和世的前後,雙方還是達成了又一次兄終弟及的金匱之盟。出發后第三天,他在途中「置江淮財賦都總管府,秩正三品,隸詹事院」。這個機構初建於元朝滅宋之後,掌宋謝太后、福王獻納產業及賈似道等人田地所納賦稅,原隸屬皇后中宮,於大德八年(AD1304年)罷廢。圖帖睦爾在此時恢復江淮財賦府的建制,並將它改隸東宮官署詹事院,顯然是為自己日後以皇太子身分控制這筆重要的財產資源預作準備。

遜位的圖帖睦爾用了一個多月,才走完從大都到上都這段沉重的路程。在上都停留或有二旬,再取原路趨赴旺忽察都(在今河北張北縣境,是為大都至上都驛路的大拐角處,武宗時建行宮於茲,故名中都),與和世會面。八月一日,和世抵達旺忽察都。次日,圖帖睦爾見大兄於行宮。和世設宴待皇弟及諸王、大臣。兄弟歡合的場面前後未滿五天,和世即於八月六日「暴崩」。圖帖睦爾「入臨哭盡哀。鐵燕木兒以明宗后之命,奉皇帝寶授於帝」,遂簇擁圖帖睦爾疾驅還上都,一路上「晝則率宿衛士以扈從,夜則躬擐甲胃繞幄殿巡護」。八月十五日,圖帖睦爾在返回上都的第六天再次勿匆即位,是為文宗。明宗和世在天歷之變中暴卒的詳情,可以想見。(後來和世之子妥歡貼睦爾(元順帝)親政后,為撤文宗廟主詔告天下曰:「文宗稔惡不悛,當躬迓之際,乃與其臣月魯不花、也里牙、明理董阿等謀為不軌,使我皇考飲恨上賓。」詔中沒有提燕鐵木兒,但《元史·燕鐵木兒傳》則謂其「明宗之崩,實與逆謀」(此系據權衡《庚申外史》)。胡粹中《元史續編》卷十載:「聞故老言:燕帖木兒奉上璽綬時,明宗從官有不為之禮者,燕帖木兒且怒且懼。既而帝暴崩,燕帖木兒聞哭聲,即奔入帳中,取寶璽,扶文宗上馬南馳。」可見他參與謀害明宗之事在元末廣為流傳,且合乎情理,當是事實。唉,皇位面前,兄弟情算個球。時人詠之:當年鐵馬游沙漠,萬里歸來會二龍。周氏君臣空守信,漢家兄弟不相容。只知奉璽傳三讓,豈料遊魂隔九重。天上武皇亦灑淚,世間骨肉可相逢?史稱天歷之變。)

元文宗再次即位后,更加倚重燕鐵木兒。詔追封其父祖王號;以燕鐵木兒既為右丞相,乃不置左丞相,使獨掌政務,詔告天下,謂其功勛卓著,「宜專獨運,以重秉鈞」,「挾震主之威,肆意無忌」,讓中書省臣奏請賜給自己安豐等路封戶,龍慶州之園池、水磑、土田,嘉興、平江等處田地,佔有了大量財富;取泰定帝後為夫人,先後娶宗室女達四十人,「後房充斥,至不能盡識」,「一宴或宰十三馬」,荒淫、奢侈至極。

至順三年(AD1332)八日,元文宗死,遺詔立元明宗之子。(這是心生愧疚還是為了制衡燕鐵木兒?因為他一立自己兒子,這個兒子就死。)為了便於控制朝政,燕鐵木兒乃立明宗次子,年僅七歲的懿璘質班,十月四日扶之即位,是為元寧宗。元寧宗僅做了四十三天皇帝就死了。於是文宗后臨朝,燕鐵木兒又與群臣議立元文宗子燕帖古思。文宗后不同意,主立元明宗長子妥歡貼睦爾。(年紀大的不好騙。文宗后還是為了制衡燕鐵木兒。)妥歡貼睦爾時年十三歲,至順元年(AD1330)被元文宗流放於高麗大青島,第二年又被遷居廣西靜江(今桂林)。燕鐵木兒派人迎他入都,並親至良鄉迎接,陳述迎立之意,妥歡貼睦爾因年幼且畏懼,「一無所答」,燕鐵木兒疑忌,深恐妥歡貼睦爾即位之後追究元明宗被害之事,所以遷延不立達六個月。在皇位空缺期間,一切軍國重事均決於燕鐵木兒,實際上擁有皇帝之權。後燕鐵木兒以荒淫過度身死,妥歡貼睦爾才得於至順四年六月即皇帝位於上都,即元惠宗(元順帝)。燕鐵木兒雖死,但其家族勢力仍舊把持朝政。順帝以其弟撒敦為左丞相、子唐其勢為御史大夫。后至元元年(AD1335)三月,又立其女伯牙吾氏為皇后。同年六月,均為右丞相伯顏所殺,至此,燕鐵木兒勢力才在元朝政治舞台上消失。(所以惡人還有惡人磨。元末大奸臣伯顏也是做過好事的。)好了,連元末帝也出來了,一部元朝內鬥史也該落幕了。

80.3.5謬史氏曰

總的來看,元朝建立者忽必烈在西北的軍事行動,並沒有獲得很大的成果,反而屢屢引發西北宗王起兵稱亂。為削弱元廷對西北的軍事壓力,海都一再進攻嶺北。而當戰火燒到嶺北的時候,要同時維持遠離中原根據地的西域和嶺北這兩個地區的戰事,對忽必烈來說確實力不從心。嶺北是「祖宗根本之地」。保住嶺北對保持號令諸藩兀魯思的大汗地位至關緊要。為了集中力量確保嶺北,元廷被迫收縮它在西北方向的戰線。都是忽必烈雄心惹的禍,顯然他的本事配不上他的雄心。到後來元廷自己內亂,就更顧不得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人間百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人間百戰
上一章下一章

第163章 蒙古戰爭之宗王之爭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