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蒙古戰爭之甘附驥尾3

第172章 蒙古戰爭之甘附驥尾3

80.6.4蒙古式微

這一回說到,仰蘇俄桀驁無馴,入現代費拉不堪。

至於進入現代之後,就更加提不起來啦。並且這一段提起來國人並不輕鬆。。。自從蒙古人與滿清結成滿蒙一家后,再次入關,就是以統治者自居了。自從徹底消滅准格爾蒙古之後,滿蒙共治主要體現在漠南蒙古與漠北蒙古了。清朝之後對待蒙古的辦法就是:「分封以制其力」;「南不封王,北不斷親」;「崇釋以制其生」三大政策。外松內緊,緊緊縛著蒙古這隻老虎。當然,要說誰是把蒙古變成現在這副模樣的最大功臣,還得說是現代科技,馬克沁一響,窮凶極惡也變得能歌善舞起來!

在其後的清朝歷史里,蒙古人的存在感是蠻低的,晚清出名的就是一個僧王僧格林沁,帶領三萬蒙古精騎,經常出來刷戲份。比如,AD1854年起,率軍接連大破太平天國的北伐軍,咸豐五年(AD1855年)正月,僧格林沁整軍再戰太平軍,破東連鎮木城,太平軍冒死衝突,僧格林沁盡殲之,生擒太平天國北伐軍統帥天官丞相林鳳祥。六月,又在山東馮官屯剿滅太平天國副帥地官丞相李開芳部,生擒李開芳。僧格林沁在兩年之中,大小數百戰,全部殄滅北伐軍,因此威名震於海內。(長毛小丑成就蒙古精騎最後的輝煌!)

但是露一大臉后又現一大眼。AD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僧王先在大沽口抗敵,接着指揮蒙清騎兵在通州八里橋,與英法聯軍會戰,步騎戰史上里程碑意義的一戰展開。(也是蒙古精騎天下無敵歷史的徹底終結篇。如果說長筱合戰算是以步克騎的開端,八里橋則為騎兵無腦衝鋒戰術蓋上了最後一塊裹屍布。)9月21日,僧王親率蒙古精騎三萬、清軍五萬,衝擊英法聯軍八千人,蒙古精騎在僧王的指揮下,奮不顧身地向英法聯軍的陣地衝去,在炮火與排槍的攻擊面前人仰馬翻,場面十分慘烈,最終傷亡殆盡!僧王隻身逃回京師。(這是蒙古騎兵集團衝鋒在歷史上的謝幕之戰!用袁老師那充滿誇張的肢體語言表達的話,就是,聯軍方面傷亡,達,68人,其中死亡,竟達,2人!數字為舉例別當真!但也差不了多少!這還僅僅是炮火加後膛槍打出的戰果。馬克沁還沒有上吶!所以歐洲一直有空心步兵方陣破馬隊的傳說!)

八里橋似乎也讓僧王沾染上了霉運,從此僧王一蹶不振,當然也有可能是蒙古精銳打光了沒本錢了。但是不管怎麼說,觸怒聯軍、焚毀名園的黑鍋,咸豐帝無恥地讓僧王背上了,一擼到底。但是自古名將如美人人間不許見白頭!幾年後中原捻軍四起,僧王復用,僧王仍然兢兢業業地四處趕殺捻子,但是時代不同了大人!弓騎無敵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AD1865年,僧王貪功中伏,被捻軍重重圍困于山東的高樓寨,僧王冒死衝出,逃到吳家店,終因不支被無名小卒斬殺!可以這麼說,終清一朝,蒙八旗、甚至漠南蒙古本部,對清廷還是死忠的。不惜給清廷當敢死隊、炮灰,但是戰局已經不是他們所能想像的了!當然,就算清廷自身,也正一步一步走向滅亡。(如不是英國人赫德給清廷續命五十年,只怕僧王隕落之際,就已經是國破族亡時代了!)

且說蒙古本部是蒙古左右翼即漠南蒙古,然後漠北蒙古是清中期才迫於情勢歸附的,(漠北喀爾喀蒙古又分成四部,原先是三部,自從那個額駙策凌對抗准格爾蒙古的戰爭中立下大功,就開始獨領一部了。策凌身上重複體現著清廷的蒙古政策,「分封以制其力」,「南不封王,北不斷親」。即漠南蒙古同化,漠北蒙古羈縻。這政策在自身強盛時沒有問題,但在衰弱時就百病叢生了!)本身附着力就不強,到了清朝末年,各種分離主義思想就開始了,搭著沙俄的有心推波助瀾,杭達多爾濟等外蒙的蒙古王公,乘着AD1911年辛亥革命就開始搞搞事了。他們與俄軍一起包圍了清朝庫倫辦事大臣衙門,徹底清除了清朝在外蒙的勢力。

AD1911年12月1日,蒙古獨立分子成立蒙古國,擁立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圖爾克為博克多汗。(這應該是一個密宗活佛,這是個政教合一的政權。)以土謝圖汗部盟長、左翼后旗札薩克鎮國公察克都爾扎布為首的「臨時總理喀爾喀事務衙門」在庫倫(今烏拉巴托)成立。從而成立了大蒙古國政府(國際未承認)。外蒙古獨立后,策動呼倫貝爾地區總管勝福、車和扎、成德等王公於AD1912年1月中旬發動呼倫貝爾獨立,響應外蒙古。(但是很顯然,這一時期沙俄向東擷取領土的胃口越來越大,蒙古是橫亘在沙俄面前的又一獵物罷了。當時及其之後的一系列事件,幾乎都能看到俄國人無孔不入的影子。從這個角度講,沙俄才是蒙古狂飆精神的繼承者。)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沙俄自顧不暇,蒙古國相對於中國,迎來了一個短暫的窗口期!因為之後蘇聯成立后,在對外擴張上更加地變本加厲!

而當時的中國,自從滿庭退位、民國開張,亂鬨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實在是顧不過來!(更何況,在一般民族主義眼中,只要漢人十八省,比如孫大炮就是這麼想的!)不過在北洋軍閥爭鬥之餘,還是有人對蒙古事務發出足夠訊息。當時北洋高層,一文一武站了出來,為蒙古高原留在中國境內,作著最後的努力!盡人事聽天命!(說實話,當時中國百廢待興、千頭萬緒,聰明人都往油水大的地方跑了,得有多失意、多邊緣化,才會去處理蒙古問題啊!)文的叫陳毅,(別想偏了,那個陳毅這時還在幼兒園。這個陳毅是陳士可,中央政府駐外蒙的代表都護使。)武的叫徐樹錚!(這是北洋名將,號稱三造共和。AD1918年在中央爭權失敗后,擔任中央政府西北籌邊使。)這兩個人其實都幹得不錯,文做到了文的極限,勸服外蒙實權人物回歸,(外蒙的王公和喇嘛兩派圍繞撤治條件問題明爭暗鬥,尤其是喇嘛不願失去既得利益,對撤治頗為抵觸,導致撤治延宕不決。中央政府駐外蒙的代表都護使陳毅則周旋兩方之間,商定了《外蒙善後條例》63條方案,準備由外蒙王公呈報中央政府批准。)武做到了武的極限。(打平蒙古無敵手。其實沒有蘇俄撐腰,進入近現代的蒙古就是個戰五渣。贏他也沒有什麼好得意的。)偏偏文武加一起就是個禍害!(所謂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俱得則失之!)

一件事,只能一個套路,也許兩條路都能到,當時想到只能選其中一條。陳毅與徐樹錚就是同時走上了兩條道,到最後前後失據、左右為難、裏外不是人。(陳毅是搞兩派和解,徐樹錚是搞兩派一齊打壓。陳毅悵然去職,而徐樹錚也不斷抽調軍隊回國內戰,隨後自己也被內鬥不斷的北洋政府免職。而一旦徐樹錚這個煞星離去,蒙古自然是情緒反彈,連陳毅當初的協定也沒有人在乎了。於是局勢糜爛、不可收拾。時間是AD1920年。)陳毅與徐樹錚回國后,結局都不好。徐樹錚後來死在了「倒戈將軍」馮玉祥手裏。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人間百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人間百戰
上一章下一章

第172章 蒙古戰爭之甘附驥尾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