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波希戰爭之波斯歸去1

第46章 波希戰爭之波斯歸去1

8.3.1題記

本篇述波希之戰。凡一戰:

名稱第三次波希戰爭,時間BC479,地點普拉提亞,對陣波斯軍馬多牛斯對希臘聯軍帕薩尼亞斯。

8.3.2普拉提亞

這一回說到,斯巴達人起重兵,普拉提亞決大戰。

在大片《三百勇士》的最後結局,無數希臘重裝步兵集結在普拉提亞,呼叫着列奧尼達的名字,沖向瑟瑟發抖的波斯人,以作為整部影片的呼應,三百勇士的血沒有白流。當初,我是忽略這一幕的,後來才知道,這才是波希戰爭的最後一戰,希臘人取得了徹底的勝利!(說起普拉提亞,在波希戰爭中也不算陌生了。在第一次波希戰爭的馬拉松里,就有普拉提亞人的身影;接着在第二次波希戰爭中,底比斯因為與雅典爭奪對普拉提亞的影響力與控制權失敗,而導致底比斯倒向波斯。然後波斯南下,干服普拉提亞。整個波希戰爭史,始於普拉提亞而終於普拉提亞,也算是很圓滿了。)

我們把目光回到薩拉米斯大戰結束之後,薛西斯大帝退走後,相對希臘聯軍的戰力,留下的波斯大軍仍然佔上風,所以波斯鐵騎仍然在希臘大地上縱橫。薩拉米斯的大勝,海軍僅僅保住了雅典躲在薩拉米斯。薛西斯大帝的姐夫、狂熱的侵希分子馬多牛斯依然率領波斯大軍以及希臘已投誠城邦,比如色薩利及底比斯,逼向希臘聯軍路軍集結的科林斯地峽。在斯巴達王克里奧布洛圖斯的領導下,以斯巴達和科林斯為核心的陸軍在10月初依仗地利擊敗了攻打地峽長城的波斯陸軍,再一次取得了抗戰的勝利。薩拉米斯戰役的勝果也得到了鞏固。(斯巴達雖然是王權政治,但雙王制王者不斷。所以一個列奧尼達倒下后,另一個克里奧布洛圖斯站出來。)

馬多牛斯退守色薩利,與希臘群雄對峙。而當時的希臘雙雄,斯巴達懾於列奧尼達的隕落,在科林斯地峽築起高大的長城,龜縮於牆壁之後,決不出城牆一步;雅典陸軍實力只能配合海軍行動,雖然回到了雅典城,但也只能幹看着波斯鐵騎在希臘大地上橫行。(雅典人其實希望與斯巴達海陸配合,將戰火燒到外線去,把波斯人趕出希臘;斯巴達人反正國土都在科林斯地峽之後,只希望防守就好。於是兩邊戰略爭執就爭執了一年,有點像二戰期間,美蘇之間的戰略分歧。)

薩拉米斯海戰以後的一年間,馬多牛斯(瑪爾多紐斯)充分利用波斯騎兵機動性強的優點,指揮軍隊幾次南下侵襲雅典及其他希臘城邦,在阿提卡半島縱橫捭闔,目的在於破壞當地的經濟生產,迫使希臘人屈服。BC479年7月,波斯軍隊兵再次臨雅典城下,迫使雅典人再次棄城,舉國遷往薩拉米斯島。馬多牛斯派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一世勸降雅典人,提出相當優厚的停戰條件。(所以我們熟悉的亞帝其實是亞歷山大二世,他的倆兒子分別是亞歷山大三世與亞歷山大四世。沒想到亞帝祖先是干帶路黨的。)

此次,情況又一次異常緊急,選擇擺在了斯巴達人面前。雅典如果投降,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半島陷落,那麼斯巴達所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也休想保住。此時,斯巴達的雙王是克里奧布洛圖斯與帕薩尼亞斯(普薩尼亞斯),(列奧尼達死後,因兒子太小無法征戰,帕薩尼亞斯應該是前王克里奧墨涅斯之子,代王攝位。)在雅典使團的勸說下,野心勃勃的帕薩尼亞斯願意提兵出關,與波斯人決戰阿提卡。於是斯巴達集結了五千斯巴達公民重步兵,五千邊民重步兵和三萬黑牢士輕步兵。斯巴達的伯羅奔尼撒盟友們也紛紛出兵北上,追隨盟主行動(伯羅奔尼撒同盟事實上已經形成)。走到埃琉西斯,又有雅典的八千重步兵加入了聯軍隊伍(由我們不該忘記的、雅典的正義者阿里斯提德親自率領)。鑒於波斯箭雨造成的心理壓力和實際傷害,雅典還特別準備了一支由斯基泰雇傭兵和克里特人組成的弓箭手部隊,以便在關鍵時刻上陣。(有點美蘇合擊,對法西斯最後一戰的味道。)

佔據雅典的馬多牛斯得知斯巴達大軍已經開拔,立刻將雅典付之一炬,然後揮師北上,越過希泰隆山來到普拉提亞平原,在阿索浦河北岸沿河列陣,以逸待勞。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半島地形狹窄破碎,非常不利於騎兵活動,馬多牛斯選擇寬闊的普拉提亞平原作為決戰地點,就是打算充分發揮波斯騎兵的機動性,並背靠盟友底比斯作戰。(普拉提亞城邦正是屬於底比斯的勢力範圍彼奧提亞地區,當初因為在底比斯與雅典之際搖擺,引起底比斯與雅典的翻臉。)

此戰,底比斯人一如既往地支持着波斯人,和色薩利人一起幫助波斯人繼續作戰。波斯人已經彙集了波斯、米底、斯基泰、印度、埃及、巴克特里亞和北部希臘等地,合計戰兵七萬左右,號稱三十萬。波斯騎兵至少有一萬人,由德高望重的騎兵將領馬西斯提歐斯率領。波斯軍隊另一位資深將領阿塔巴茲因為反對同希臘人決戰而態度消極。馬多牛斯在阿索浦河北岸修建了一座異常堅固的大營,然後將波斯軍隊沿着河岸向南排列,左翼是他親率的波斯本部軍隊,中央是阿塔巴茲率領的來自巴克陲亞、米底亞和印度的藩邦軍隊,右翼是希臘僕從部隊。波斯陣線綿延將近十公里,佔據了好幾個可以涉渡的河段。馬多牛斯的戰役計劃非常明確,他打算利於阿索浦河這個天然屏障固守,引誘希臘聯軍發動進攻,然後擊其半渡。

BC479年8月中旬,來自二十四個希臘城邦的軍隊陸續翻過希泰隆山,在山腳下匯合。這次希臘軍隊的集結規模之大空前絕後,總共十萬八千七百人,這大概包括希臘能夠上戰場的所有青壯年男子。主帥帕薩尼亞斯非常穩重,他明白波斯騎兵的威力,因此很注意選擇地形。希臘聯軍先在希泰隆山北坡佈陣,以保護自己的側背。斯巴達軍團組成右翼,雅典軍團在左翼遠端,中間是其他希臘城邦部隊。希臘聯軍的重裝步兵按照慣例排成8行縱深,重裝步兵後面是輕裝步兵,整個陣線長約五公里。這時雙方陣線大約相距十公里。

馬多牛斯的騎兵統帥馬西斯提歐斯,發現希臘陣線中央的那些小城邦隊列不很嚴整。當即就把騎兵分成了若干支隊,對方陣發動了衝擊。聯軍抵擋不住,開始後退,如果不是希臘陣營居高臨下的地勢,波斯騎兵就可能在此形成突破。關鍵時刻雅典軍團派來三百重裝步兵和一批弓箭手增援,穩住了陣線。同樣使用複合弓的斯基泰人和克里特人,用手裏的強弓射殺波斯人的戰馬。馬西斯提歐斯身先士卒,混戰之中戰馬中箭狂跳,將他摔下馬來,結果近旁的雅典士兵一擁而上,大軍的主要將領,第一仗的第一陣就完蛋了。

其他的波斯騎兵一擁而上,希望奪回指揮官的屍體。希臘人則紛紛從左右翼向中央陣線靠攏,抵禦波斯騎兵。結果在近戰中,波斯騎兵無法迂迴運動,連人帶馬成為巨大的靶子,損失慘重,不得不後撤。波斯騎兵失去主帥,又搶回屍體失敗,不得不倉皇退卻。波斯陣營得知馬西斯提歐斯死訊,悲慟不已,全軍哀悼。(還是馬拉松那一套,中間凹陷,兩翼合圍,卻百試百靈。)

斯巴達軍團佔據山脊組成右翼,其他希臘軍隊向西依次排列,而左翼遠端的雅典軍團將左側緊緊貼著一條小河以保護側翼。希臘聯軍的新陣地距離波斯陣線僅僅兩公里之遙。此後雙方隔河對峙,整整七天沒有任何行動。瑪爾多紐斯想盡辦法引誘希臘聯軍率先進攻,他先送信給普薩尼亞斯,要求各自帶十個最勇敢的武士陣前單挑,遭到拒絕;他又寫信給普薩尼亞斯,侮辱斯巴達人膽小如鼠,總是讓雅典人拯救希臘,普薩尼亞斯依然無動於衷。(按照神諭,誰進攻誰吃虧。事實證明,誰進攻誰吃虧。雙方都以靜制動。)

波斯大軍在底比斯人的引導下,截斷希臘聯軍的水道、糧道,到第12天,鑒於運糧隊被波斯騎兵擋在山區以南,軍陣中的食物和水源即將耗盡,聯軍決定退到希泰隆山腳下,普拉提亞城邦前面的高地上構築新防線。那裏水源更充足,地勢更高,有利於抵禦騎兵。

BC479年8月27日清晨。波斯主帥馬多牛斯發現希臘聯軍放棄陣地,呈行軍隊形散佈在平原上,認定希臘人已經敗逃,於是下令全線追擊。波斯騎兵一馬當先,步兵緊跟其後,亂鬨哄地渡河追來。馬多牛斯親率五萬多波斯軍隊向斯巴達軍團直撲過來,希臘僕從部隊則向雅典軍團逼近,阿塔巴茲率領波斯藩邦部隊謹慎地拖在後面。

希臘聯軍主帥帕薩尼亞斯看到波斯軍隊追來,立刻命令部隊在一塊略微隆起的平坦高地上結陣。波斯騎兵眨眼功夫就衝到近前發起進攻,並試圖向斯巴達陣營的側后迂迴包抄——這是波斯騎兵典型的戰術。希臘聯軍的重裝步兵結陣完畢后,向零散追來的波斯大軍發起了長矛兵密集衝鋒,這在古代是無解的。近萬斯巴達重裝步兵組成縱深八行、正面寬一千多米的密集陣,緊跟其後的是兩萬以上希洛(斯巴達黑牢士)輕裝步兵,這樣斯巴達步兵方陣的厚度達到三十六行,衝擊力驚人。

追擊的波斯人也根本無法阻擋。果然按照神諭的說法,誰先進攻誰先死。當波斯主帥馬多牛斯在槍戟似麻林的希臘經典密集方陣前撞下馬來,絕望地閉上了眼睛之際,普拉提亞,大局底定!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人間百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人間百戰
上一章下一章

第46章 波希戰爭之波斯歸去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