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際吸引的因素

二、人際吸引的因素

二、人際吸引的因素正如弗洛伊德為幸福所開的處方:愛與工作。生活的品質主要由兩大因素決定:我們如何體驗工作以及我們與他人的活動關係。

社會科學調查的結論一致認為,人在有朋友、家人或任何人為伴時是最快樂的。支持性的社會人脈也能減輕壓力:當一個人可以依賴別人情緒上的支持時,就比較不容易被疾病所擊倒。在我們害怕的事情當中,被排除在人際關之外,不消說是最為嚴重的一樁。我們是社會動物,周圍一定要有人,才會覺得有意義。對於古羅馬公民而言,被放逐城外,是僅次於直接處死的重刑,無論擁有多麼龐大的資產,一旦被逐,就不許再與同胞接觸。人類演化的過程證明,保持在同類中能相互照應的距離,存活的機會就會大增。人類越是依賴知識,那麼共同分享學會的一些知識對我們就越有利。英文中的「idiot」獃子一詞源自希臘文,原來的意思是「獨處的人」

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賴性使人際關係成為我們生存的核心,人類自古以來就存在最基本的吸引——男女之間的吸引。人與人之間的依賴來自我們是社會動物,來自我們有一種強烈的歸屬需要——與他人建立持續而親密關係的需要,當我們有所歸屬時——當我們感到被一種親密關係所支持時——我們會更加健康和快樂。

到底是什麼讓我們彼此喜歡?也就是產生人際喜歡的因素是什麼?社會心理學家埃里奧特·阿倫森將其總結為回報理論。阿倫森提出,通過查看社會成本和收益,我們通常能夠明白為什麼人們會彼此吸引。簡言之,回報理論認為我們最喜歡的人是那些給予我們最大回報,而只需要我們付出最少成本的人。社會心理學家發現了四個可以預測人際吸引的強有力的回報來源是接近性(Proximity)、迷人的外表(Physicalattractiveness)、相似性(Similarity)以及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大多數人選擇的朋友夥伴和愛人能夠為我們提供這些因素的組合,而且社會成本相對低廉。

1.接近性

研究顯示,經常見面能夠增進關係。在大學宿舍里,學生們更有可能與隔壁的同學,而不是隔壁的隔壁的同學成為好朋友。接近原則還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人最後娶了鄰家的姑娘,或嫁給了鄰家的小伙兒。接近性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因為在得到相同回報的情況下,我們需要付出的成本(時間和便利)最少。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尋求安全感的傾向,接觸交往得越多,大家之間的熟悉程度就會增強,相互之間的信任感就會增強,從而帶來的是內心的安全感和舒適感。因此,人們之間交流互動得越多,他們吸引和喜歡上對方的幾率就會更大(Reis,Maniaci,Caprariello,Eastwick,&Finkel,2011)。

所以,想增強你們之間親密關係,最好的辦法就是多與你的朋友和家人互動交流。不要只停留在社交軟件上的溝通互動,盡量多走動走動,減少大家之間的空間距離,面對面地聊天互動,用心去了解和關心對方。

2.外貌吸引

即使人們總是說「不能以貌取人」「人不可貌相」。但事實上,「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外在的形象會影響我們的人際交往,那些迷人的外表的確會吸引人。腦科學的研究表明,我們的大腦存在一個特定的區域會對迷人的面孔做出反應(Chatterjee,Thomas,Smith,&Aguirre,2009)。當我們看到迷人的面孔時,大腦的特定區域就會變得非常活躍,並引發我們的積極情緒;而當我們看到那些不那麼好看的面孔時,這部分的腦區就會與消極的情緒(如厭惡)相聯繫(Principe&Langlois,2011)。即使是嬰兒也會產生同樣的反應(Partridge,2010)。同樣地,研究進一步表明,漂亮的人還具有其他方面好的品質。如聰明、機靈、開朗、活潑等,於是我們就把好的個性品質與美貌相互對應起來,形成一種習慣性的思維(漂亮的月暈效應)。有研究認為,從表面上看男性比女性更為重視對方的容貌,而實際上女性比男性對容貌更為看重,原因是一種投射心理(指的是自己怎麼想的也認為別人也是這樣想的)。研究者認為,正是由於女性非常重視男性的容貌,所以女性認為男性也會重視自己的容貌,所以女性就非常注重自己的容貌了。

在交往之初,容貌的作用較大,但隨着相互認識的加深,容貌的作用則不斷降低。迷人的外表指的不單單是一個人的容貌,還有的是一個人的體態、衣着打扮、風度、氣質等等,這些我們都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培養和修飾的。因此,在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中,我們也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以良好的精神面貌示人,提升自己的人際吸引力。

3.相似性

亞里士多德認為,朋友就是這樣的一些人,他們與我們關於善惡的觀點一致,他們與我們關於敵友的觀點也一致。我們喜歡那些與我們相似的人,以及那些與我們有着共同追求的人。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們通常覺得和有共同態度,興趣價值觀及經歷的人交朋友會收穫更大。相似原則還可以解釋,學習目標以及對音樂、酒精和藥物具有相似態度的人交朋友。另外結婚時間比較長的夫妻也會出現態度的重新調整。因為他們在逐漸改變對各種問題的看法,以使自己的觀點與伴侶的觀點趨於一致。在共同的目標和活動中,會自然而然地生產樂趣。一個人和你有相似的興趣、態度或者價值觀時,兩人之間就會擁有更多的「共同話題」,而他(她)也能更加理解和認同你的想法和決定,因此我們會更喜歡那個和我們相似的人。而那個和你「志同道合」,有「共同點」的人,更有可能會成為你的親密好友。

也許那個和你有「相似點」的人「可遇不可求」,一個人的背景、人生觀、價值觀、外貌……都是不可改變的東西。但我們可以培養多種的興趣愛好,多以一顆學習的心去認識和了解新的事物。在與別人相處和交往時,我們就可以以興趣愛好為出發點和「共同話題」,繼續了解對方。當然,我們也需要有一顆包容的心去接受對方和我們不一樣的地方,未必需要做到認同,但我們可以做到的是接納、包容和尊重。

4.自我表露

在剛認識你的新朋友時,人們一般都會談論一些「安全」的比較寬泛的話題,例如天氣、愛好、運動、新聞、共同的經歷等等,但一般情況下很少會分享更個人的和私隱話題,甚至一些真實的想法。

當兩人的關係越來越親近的時候,所分享的個人的信息和真實的想法就會越來越多,我們稱之「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這種「自我表露」是雙向的,是建立在彼此的信任和親密關係上。因為此時我們更相信對方,更願意也更希望用這種的「信息交換」來維持雙方間溝通的平衡和滿足各自情感的需要(Bauminger,Finzi-Dottan,Chason,&Har-Even,2008),所以閨蜜之間總是會「無話不談」,她們懂得彼此之間的心意。自我表露是指把有關自我的信息,自己內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給對方。自我表露是一個強有力的「信任」表徵,具有很強的象徵性,可以增加他人對自己的喜歡。自我表露具有擴散效應,可以引發對方也做自我表露,從而增進相互的了解、信任以及感情上的接近。但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一方過早地「自我表露」,而另一方卻沒有準備好,以同樣的方式進行回應時,雙方對話和交流很容易就會陷入一個尷尬的場面,使雙方都覺得不適和無聊,以致交往無法順利地進行下去。

好朋友和愛人之間會分享關於自己的私密細節。自我表露,不僅使人們更深入的了解彼此,而且傳遞出信任的信號。當你看到人們交換信息和彼此生活的細節時,你便可以猜到,他們對彼此的吸引力會越來越大。

除以上四個因素外,還有兩個因素影響人際吸引:

(1)有才能的人。研究表明,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有才能的人容易受到人們的喜愛。可能的解釋是因為人們與有才能的人在一起,可以得到更多的指導,少犯錯誤,覺得更安全些。但是,才能這一吸引力是相當複雜的。

實驗:阿倫森等研究者讓被試者聽四個人的講話錄音,這四個人是:A.一個能力超凡的人,B.一個犯過錯誤的能力超凡的人,C.一個平庸的人,D.一個犯過錯誤的平庸的人。然後要被試者對四個人的可接受程度進行評價。結果表明:犯過錯誤、能力超凡的人被認為是最有吸引力。犯過錯誤的平庸的人被認為最無吸引力。而沒犯錯誤的能力超凡的人的吸引力排第二。

(2)需求、氣質的互補性。人們需求的互補性是指雙方在交往過程中獲得互相滿足的心理狀態。當雙方的需求或個性能互補時,就能形成強烈的吸引力。例如一個有支配性格的人容易和被動型的人相處。這是因為彼此之間可以取長補短,互相滿足對方的需求。一般而言,人際吸引中的互補因素,其作用多發生在交情較深的朋友、戀人、夫妻間。

實驗:心理學家克切霍夫等人研究了從朋友到夫妻關係的過程中不同的人際吸引因素所起的作用。結果發現,在初交時,距離因素、外貌因素及社會資源(如經濟地位、職業、學歷、文化背景等)都是構成人際吸引的重要因素;結交后兩人的態度、信仰、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等方面的相似顯得更為重要;在友誼和婚姻階段,雙方在人格特質上的互補,在需求上的互補,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還有一位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在對25對結婚有一定年限的夫妻中,夫妻之間需求的互補性是婚姻關係得以持久的基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情商與生產率:給管理者的心理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情商與生產率:給管理者的心理課
上一章下一章

二、人際吸引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