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蒙古戰爭之宗王之爭1

第161章 蒙古戰爭之宗王之爭1

80.3.1題記

本篇敘蒙古諸汗之間戰爭。凡二戰:

名稱東西道蒙古之戰,時間AD1269年,地點西域,對陣大元汗國軍對蒙古西道諸汗國軍。

名稱東道蒙古叛亂之戰,時間AD1286年,地點遼東,對陣大元汗國軍對蒙古東道諸汗國軍。

80.3.2東道諸王

這一回說到,萬國億民俱服塵土,五色四夷皆歸大汗。

在成吉思汗還在世的時候,分封諸侯,所謂五色四夷,(沒辦法地盤太大,只能萬里封汗,否則根本管不過來。都是自己作的。還搞非黃金家族不得封汗的把戲,大概是學白馬之盟吧。)成吉思汗四大嫡子,被封在蒙古本部及以西,這一脈的黃金家族,後世出的諸王,被稱為西道諸王。

其一為長子朮赤兀魯思,長子一般離本部最遠,所以額爾齊斯河以西,蒙古馬蹄所及之處,均歸長子一脈。包括塞米巴拉金斯克、阿克莫林斯克、阿克約賓斯克、烏拉爾斯克、阿台和花剌子模,以及伏爾加河以西地區。後來朮赤兒子們以此建立欽察汗國(金帳汗國)與白帳汗國。

其二為察合台兀魯斯,大致從回鶻到不花剌和撒馬爾罕,包括伊犁河流域、伊塞克湖、楚河和怛羅斯河流域,喀什噶爾與河中地區。(基本與以前的喀剌汗王國鼎盛時期的疆域相仿。)後來大蒙古帝國分裂后,察合台孫子阿魯忽建立了獨立的察合台汗國,在後來又分裂成東西察合台汗國。

其三為儲君窩闊台兀魯斯,巴爾喀什湖以東,葉密立河和塔爾巴哈台,黑也兒的石河和烏倫古河流域,大概是所謂七河地區。後來大蒙古帝國分裂后,窩闊台孫子海都建立了獨立的窩闊台汗國。(窩闊台領地最小,大概考慮到他將來要繼承汗位,領地太大沒用。但這也造成後來汗位從窩闊台系轉到拖雷系后,窩闊台的子孫們騰挪不開,並在諸汗國中最先覆滅。)

其四為所謂斡赤斤守灶的拖雷兀魯斯,即蒙古本部,包括土兀剌河、斡難河和怯綠連河一帶。因為後來這一系當了大汗,接着這一系的忽必烈當了大元皇帝,這一塊也就算是大元汗國的基本盤了。(從這個角度講,大元汗國到底算不算中華正朔,也不是沒有探討的餘地。元朝雖然建都大都在漢地,應該與大遼定都南京一樣,基本沒什麼人說大遼是正朔吧。)

其實西道諸王還應加上旭烈兀的伊爾汗國里的諸王。這個不是成吉思汗封的,而是拖雷系蒙哥上位后,假公濟私派親弟弟旭烈兀撈取戰功,打下波斯、中東一帶,後來蒙古爭取汗位,旭烈兀不願回去摻和,就地建立了伊爾汗國,建都桃里寺。

同樣成吉思汗的四個弟弟,別勒古台(異母弟)、哈撒兒、哈赤溫、帖木哥斡赤斤,則被封在本部以東。其一哈撒兒系,在蒙古本部東北部額爾古納河,闊連海子和海刺兒河一帶,即北至北山(外興安嶺),東達蒙可山、哈刺溫山(大興安嶺),南抵闊連海子(呼倫湖)、捕魚兒海子(貝爾湖),西到石勒喀河、斡難河。建立汗國。其次子移相哥為忽必烈衝鋒陷陣。

其二哈赤溫系,封王,沒有封汗,也沒有建立汗國。其三帖木哥斡赤斤系,也建立了汗國,在東北遼東滿洲一帶。(東道諸王比較在歷史上出鏡的,就是帖木哥斡赤斤一系。其孫子塔察兒在各種大事件中極為搶眼,因為擁立忽必烈而被立為東道諸王之首;塔察兒的孫子乃顏又跳反。)其四別勒古台系,封王,沒有封汗,也沒有建立汗國。

事實上,成吉思汗還有四個公主,亦有封地,延安公主扯扯亦堅,趙國公主阿剌海別吉,鄆國公主圖滿倫(就是造史上最大屠城記錄的),高昌公主也立安敦。分別領有衛拉特地區、華北一帶、畏兀兒地區、杭愛山一帶。

卻說忽必烈與察合台後王阿魯忽兩面夾擊干敗了阿里不哥,坐穩了大元汗國的皇位。阿魯忽打得好算盤,先站阿里不哥與忽必烈大打出手,然後再叛阿里不哥,等於把察合台汗國給整獨立了,察和台汗國當從此起算。(其實拖雷系掌權時,蒙哥、忽必烈、阿里不哥都想在察合台汗國搞事,蒙哥支持察合台後王哈剌旭烈,哈剌旭烈死後其妻兀魯忽乃稱制;相應的,阿里不哥支持察合台後王阿魯忽上位察合台汗國;而忽必烈支持察合台後王八剌。阿魯忽通過橫跳及娶了兀魯忽乃獲得察合台汗國的統治權,AD1266年阿魯忽死後兀魯忽乃之子木八剌沙上位。因未經忽必烈同意,忽必烈派八剌回國奪取汗位。)與此同時,自從窩闊台的孫子海都在窩闊台系被清算、自己被分封至蒙古以西的海押力(今哈薩克塔爾迪·庫爾干爾),勢力日盛,成為窩闊台系諸王的首領。(蒙哥汗死後,海都支持新汗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爭奪汗位,終告失敗。但海都希冀大汗之位屬於窩闊台後代,遂積蓄實力,聯合欽察汗國,圖謀與忽必烈爭奪蒙古帝國大汗寶座。成吉思汗曾經說出,只要窩闊台有一個吃奶的後代,都比其他人優先繼承,因此他不斷反忽必烈。)

事實上自從阿魯忽上位后,就與欽察汗國的別兒哥開戰爭奪地盤,而在這之前,伊爾汗國與欽察汗國已經打得不亦樂乎,忽必烈已經徹底失去對西島諸王的控制。(所以說,忽必烈爭奪汗位造成了蒙古帝國的徹底分裂。伊爾汗國與欽察汗國沒怎麼加入奪汗大戰純粹是因為他們自己忙不過來!)忽必烈派八剌到察合台汗國上位還有一個緣故,就是想讓他制衡窩闊台系的海都,平衡西道諸王的勢力。沒想到八剌與海都沒打幾仗,就與海都搞到一起去了,並認海都為宗主,於是海都稱汗,正式與忽必烈並列。(畢竟窩闊台家就剩一塊肉也是天生的大汗吶。手動斜眼。)

至元六年(AD1268年),海都、八剌和欽察汗國君王在塔拉斯河會盟,召開忽里台,公開反對忽必烈和伊兒汗國,並商議以海都為盟主。會盟各王指稱忽必烈汗已經被漢族同化,言明要對忽必烈用兵以恢復蒙古人的游牧本性。從此,雙方不斷發生戰爭。元軍雖始終佔上風,卻無法徹底擊敗海都。於是乎,忽必烈雖然贏了阿里不哥,卻依然失去了所有的西道諸王地盤。(伊爾汗國也是作為大元汗國盟友的存在了。)那麼在他的東方基本盤呢?東道諸王也不省心吶!

先說忽必烈自內戰之後就沒有消停過。AD1268年,三路南下攻宋,AD1273年攻克了近五十年未撼動的襄陽,標誌着南宋滅亡的開始。隨後三路齊發,AD1276年攻克臨安滅宋,AD1279年崖山之後無中華。同時地,忽必烈又籌措跨海東征,於AD1275年與AD1281年兩次進犯日本。(據說有消耗南宋降兵的意思。這麼以來,喪師辱國的范文虎非但沒有罪,而且還是善體聖意了!)同時,忽必烈還數次派兵攻打安南、緬甸,經略中南半島。其中,AD1277年第一次遠征緬甸;AD1283年唆都從海路攻打占婆;AD1284年第二次遠征緬甸;AD1285年,派脫歡王子進軍安南;AD1287年再征安南;同時AD1287年第三次遠征緬甸;直到AD1293年忽必烈臨死前還派兵去爪哇。。。(真是個停不下來的小機靈鬼。忽必烈如此窮兵黷武,事實上大多並無結果,攻日本損兵折將,幾乎全軍覆沒,因為多是南宋降軍,我幾乎懷疑他不是為了攻取日本,而是為了出送掉這點降軍。就像後來豐臣秀吉有樣學樣,有了一大票降軍后,送到國外半島去消耗。再後來,那誰誰建國後手裏有了一大票降軍后,送到同一個地方去消耗。都是小機靈鬼。。。攻安南也不順,皇子脫歡雖劫掠中南半島,但沒有滅掉越南陳朝,最終不勝當地其擾,回軍路上被襲,偏師速客禿全軍覆沒。看起來越南自古的游擊戰不弱。)

忽必烈晚年可謂諸事不順。西邊愈演愈烈,東邊基本盤東道諸王也來湊熱鬧。本來,帖木哥斡赤斤后王一系塔察兒,是忽必烈的堅定支持者。(塔察兒是在中國本土用兵最多的蒙古諸王。從滅金都元帥起,每次蒙軍南下,塔察兒就擔當東路主帥。可惜戰績不敢恭維。以至於蒙哥皇帝大為惱怒、當面斥責。這也造成了塔察兒一頭扎進忽必烈的懷抱,與蒙哥皇帝對着干。)可是鐵桿察合台的孫子乃顏,卻是個徹頭徹尾的反忽必烈分子。西道亂了以後,乃顏與海都「潛與通謀」,反狀日益明顯。北京宣慰使亦力撒合察其有異志,秘密奏請防備。鑒於治理遼東政事的宣慰司「望輕」,至元二十三年(AD1286年)二月,元廷罷山北遼東道、開元等路宣慰司,將遼東的地方行政機構升格為東京等處行中書省。東京行省雖然不到半年就撤銷了,但卻導致「東路諸王多不自安」,成為誘發乃顏之亂的契機。至元二十四年(AD1287年)四月,乃顏聯合成吉思汗弟哈撒兒后王勢都兒和合赤溫系諸王哈丹禿魯乾等舉兵反元。元朝中央政府與東道諸王之間的戰幕就這樣拉開了。

之前忽必烈曾派伯顏等人窺覘乃顏動靜,掌握了叛軍活動的可靠情報。同時又下詔「馳女真、水達達地弓矢之禁」,並以其「連歲飢荒,移粟賑之,仍盡免今年公賦及減所輸皮布之半」,力圖緩和東北土著的不滿情緒,拆散其與叛軍的聯合。當乃顏發難的消息傳來后,忽必烈立即籌辦征討事宜。他一方面調兵遣將,「以不魯合罕總探馬赤軍三千人出征」,作為平叛的先遣隊伍;另一方面,由於蒙古軍與乃顏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忽必烈聽取葉李、伯顏等人採用漢軍的建議,驛召左丞李庭至上都,(李庭卻不是漢世侯,而是女真人,在滅南宋之戰中一直先登,勇不可擋。忽必烈這統御之術也是沒誰了。)統諸衛漢軍一起出征。同時,積極整頓內部,遣也先傳旨諭北京等處宣慰司,凡錄乃顏所部者禁其往來,以防止潛在的叛軍進行活動。又派人打入敵方,派阿沙不花等遊說諸王,「納牙悅許之,於是諸王之謀皆解」。(當時忽必烈正為西道諸王而煩心,乃顏之反,可說是對他釜底抽薪一擊。)

忽必烈於至元二十四年(AD1287年)五月自上都出發,其統率之軍隊為博羅歡麾下之五部軍前鋒和李庭所部漢軍,另有玉昔帖木兒所率軍隊分道並進,六月三日抵達撒兒都魯(今內蒙古奈曼旗南)。元朝官軍在這裏先後與叛王將領黃海、塔不台遭遇。叛軍號稱十萬,實則六萬,元軍在數量上居於劣勢,忽必烈卻乘象輿貿然臨陣,企圖以大汗之氣場威臨叛軍,使其自動投降。但叛軍強弓勁射,全力攻擊象輿。忽必烈被迫下輿乘馬,並以漢軍前列步戰,迷惑叛軍。塔不台懼中伏引退,忽必烈採納李庭之建議,組織敢死隊於夜晚炮轟叛軍陣地,結果叛軍大亂,倉皇敗退。元朝詩人王惲對這次戰役描述道:「橫空雲作陣,裹抱如長城。囂紛任使前,萬矢飛攙槍。我師靜而俟,銜枚聽鼙聲。夜半機石發,萬火隨雷轟。少須短兵接,天地為震驚。前徒即倒戈,潰敗如山崩」。

隨後,另一支平叛軍隊即玉昔帖木兒所領的蒙古軍與忽必烈的大部隊會師。李庭欲率漢軍追擊乃顏,被忽必烈阻止。這時候,乃顏已東撤到大興安嶺西側的不里古都伯塔哈(譯言「有鷹的孤山」)。元軍在玉昔帖木兒指揮下追蹤乃顏,以求與之決戰。玉昔帖木兒以欽察將領玉哇失為前鋒,突騎先登,陷陣力戰,以後軍繼之。叛軍潰散,乃顏出逃,至失列門林之地為元軍生擒。忽必烈立即處死了乃顏。據馬可波羅說,乃顏是按照蒙古人處死貴族時不見血的傳統來受刑的,即經捆綁后裹進氈毯壓死。其妻也被處死,兩人屍體被仍進河裏。一般認為這條河是西拉木倫河。

乃顏雖被擒殺,但其餘黨勢都兒、哈丹等仍在活動。玉昔帖木兒領軍又折回哈拉哈河,掃蕩呼倫貝爾草原。元軍溯亦迷河(今伊敏河)而上,北至海剌兒河(即海拉爾河),又東逾大興安嶺北端蒙可山,追剿乃顏殘眾至嫩江。至元二十四年(AD1287年)九月,玉昔帖木兒師還。忽必烈本人在元軍擒殺乃顏時,已從哈拉哈河逾大興安嶺緩緩東行,此後即經由遼東班師。元軍在至元二十四年(AD1287年)的軍事行動雖然取得很大的成功,但未能完全鎮壓東道叛王。逃竄到嫩江、黑龍江地區的合赤溫系諸王哈丹禿魯干,索性以該地為其新地盤,率余部繼續與元廷相對抗。

至元二十五年(AD1288年),忽必烈命皇孫鐵木耳(即後來的元成宗)、大將玉昔帖木兒再度出征。戰火從大興安嶺山麓一直延燒到高麗境內。直到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哈丹在鴨綠江源兵敗自殺,元朝才最終撲滅乃顏之亂的餘燼。

乃顏死後,參加叛亂而為元軍俘虜的斡赤斤后王部眾多被籍沒,有些還被強行徙置江南,東道諸王勢力大衰。元廷還在「乃顏故地」立肇州城(在今黑龍江肇州西南、松花江畔),遷西北吉里吉思等部東居,又組織當地各族部眾在該地區開墾。但是,未直接參與叛亂的斡赤斤系諸王所部,並沒有被元廷全部褫奪。塔察兒長子乃蠻帶(乃麻歹)還率部參加了乃顏死後元軍討伐哈丹禿魯乾的戰爭,故他被允許繼承斡赤斤后王之位,並在元武宗至大元年(AD1308年)受封為「一字王」壽王,兩都之戰中的遼王脫脫即是其孫。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人間百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人間百戰
上一章下一章

第161章 蒙古戰爭之宗王之爭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