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後漢系列之三分歸晉1

第21章 後漢系列之三分歸晉1

9.6.1題記

本篇述歷史上三國歸晉事。凡兩戰:

名稱晉吳之戰,時間AD260,地點荊州,對陣晉軍羊牯對吳軍陸抗。

名稱滅吳之戰,時間AD263,地點江東,對陣晉軍王杜兩軍對孫皓吳軍。

9.6.2滅吳之戰

這一回說到,送藥酒陸羊傳佳話,鬥智略王杜下江南。

三國之中,蜀是第一個被滅的,魏倒是第二個。當然這只是名義上的。魏國一從大將軍曹爽當不成富家翁,(高陵之變。話說曹家名字連起來也是奇葩,曹操曹仁曹真曹爽,正所謂「操人真爽」。)二從曹髦出兵攻打司馬昭,基本已經涼涼了,後來的曹奐不過苟延殘喘、仰人鼻息罷了。

這曹髦上陣又是一件奇葩事。高貴鄉公出身的曹髦自然高貴,見不得司馬兄弟的飛揚跋扈,幹了一件與自古弱君強臣相處模式完全不同的吊事,皇宮起兵攻打大司馬府。用自身的笑話來替後世類似博弈參考者去除了一個錯誤選項,(元子攸刺爾朱榮好歹算同歸於盡吧。另,成濟的下場,也給後世處於同樣境遇的人除了一個錯誤選項,別給人賣了還幫着數錢!)還留下了一段「當殺耶當縛耶」的典故。大好帝皇,在匹夫眼中也就是個粽子。

自司馬炎上台後,自然魏統晉繼、水到渠成,也給了曹丕的「朕知之矣」的開頭以一個完美的結尾。當時天下,只剩一個偏安東南的吳國,一統江山,也是順理成章的。這一場南北大戰,也算是大晉開國之戰,《演義》竟只用短短一章就交代了,相比於整篇的120章,已及赤壁用的整整10章,這個只能用徹底爛尾來形容了。四大名著也有挖坑填不上的時候啊。

這晉朝平吳之事,倒引出四位國士,正如滅蜀之戰,魏蜀雙方也引出四位國士,鍾會、鄧艾、姜維、諸葛瞻(顯然諸葛瞻稍弱,但靠他爹的名聲算加分項)。這晉吳雙方的四位國士,分別是羊祜、陸抗、杜預、王濬。有趣就有趣在,這八位國士,各有立場,並非完全以家國立場為轉移。當時這晉吳雙方的四位國士,從國別分,羊牯、杜預、王濬是晉國的,獨陸抗一人是吳國的,這也符合當時天下大半歸晉的歷史現狀,人才也是按勢力所佔比例分配的。

江南陸家,也是世家,俗話說:陸忠顧厚,說得就是上海的陸家、顧家,以至於現在你去看上海,什麼陸家宅、陸家嘴、陸家灣應有盡有。自陸伯言出將入相,「連清人」建功立業,上海陸家就足以與淮南陸家分庭抗禮(陸遜是《三國志》內唯二獨立列傳的,另一個是諸葛亮),陸抗系陸遜長子、家學兼文武,自然奮烈當強(陸抗應該也加上他爹的加分項。其實陸家可說的事情極多,比如「雲中陸士龍」,據說是有史以來第一對,陸機陸雲等等,因與吳晉之戰無關,就不說了);另一邊,羊祜也是個可講之人,「世事難料、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生艱澀、且讓他人二三分。」大俠楊過,因着這個幾乎同名之人的千古教誨,改了自小形成的桀驁乖戾的性格,終成大器。(其實羊祜的「祜」念「護」,金庸顯然讀成「估」,念白字了,楊過的「過」在吳語中正是讀「估」。這也難免。另一個常讀錯的就是王濬的「濬」,有念「睿」的,其實「濬」是「浚」的異體字,這「浚」字讀錯的就更海了去了。南宋張浚與張俊傻傻分不清,不就是都把「浚」讀成「俊」了嗎?「浚」應該讀「巡」。咬文嚼字沒多大意思,就此掲過不提。我是鼓勵讀白字的。)

陸抗、羊祜,此二人正是勍敵,並且他們也知道對手知道自己不好對付。聰明人的對抗就好辦多了,沒有必要做一些吃力不討好、還吃相難看的事。所以雙方均以靜制動,表面上還以親善之態相互來往,哪怕心裏mmp。也搭著兩人的名氣太響,否則我總覺得,反間計可以試一把。這個裏通外國套不上,這個養寇玩軍之罪總是逃不掉的。(陸抗、羊祜互通有無,相互信任的故事應該是歷史常識了吧,所以這裏就不詳述了。)從博弈論角度講,陸抗、羊祜互相親善而不是玩對抗,實在也是兩人相處的最優解了。

如果是陸家是江南世家,那麼羊祜可算是幾個大族的集成了。他外公是蔡邕,那麼與蔡文姬不遠,好人妻的曹丞相也很欣慰;自己是夏侯霸的女婿,那麼與張三爺也是親戚,夏侯霸這一系的女婿倒不弱哇;他姐姐還是司馬師的皇后,簡直可以與鬼畜王司徒家並列。這種人還特么「不如意事常八九」,真不知道小民屌絲該怎麼活啊。羊祜與陸抗對抗了好久,正是棋逢對手。但是正如終究一個家族終抗不過多個家族,等到兩人死後,南北的情勢就急轉直下了。

就像伐蜀有兩士爭功,這次北邊又拿出兩個大牛,杜預、王濬,其實還有東線的王渾也不弱,門第比王濬還高,水平也不過比杜預、王濬稍遜,但問題是,南邊自陸抗死後,連王渾這一等的貨色也拿不出來啊。(我有一個大膽的看法,如果不是三國的太婦孺皆知,杜預等人的知名度當不至於像今天這麼低。月明掩星,大致如此。余幼讀演義,常被左一個諸葛右一個司馬左一個周郎又一個陸郎晃得目眩神迷,比及讀到杜預、張華、賈充之流,都被一筆帶過,便以為其不入流也。直到世說、後漢書,方知其晉初人物不輸於漢末也。也是,每一個新朝代的建立,都需要一批傑出人物,世上哪有什麼撿漏的事。哪怕「得國之易、莫如楊堅」,他手下還有平陳十老哩。)

杜預、王濬都是羊祜一手提拔的能人。尤其是杜預,(我看他在現代文史界可能還不如另一個同音的蜀帝杜宇出名呢。)如果自古英雄可以排等級的話,他絕對可以排進第一流的;如果以文武雙全作為標準的話,那麼杜預是唯二進入文武兩廟配享的人。(另一個文武廟雙享的又是諸葛亮。作為千古名臣、古今完人,原諒我一直把葛公拿出來做對比標準。)那是什麼概念?文武兩廟祭奠的是誰?說明杜預文可追孔孟先師,武不讓呂望、張良啊。文治方面,都說關公讀春秋是讀聖賢書,但人杜預是注春秋的,怎麼比?《春秋左傳正義》,當我第一次知道這本書是一個軍將所著時,說實話,我是崩潰的。武功方面,領一軍而成滅國、統一之功,已經不弱於歷史上任何一個名將了。(據說大唐薛仁貴寫了一本書,《周易新注本義》,這個明顯是模仿秀了。)

這同樣是一場兩倍於敵的滅國行動。(我總結過,在中國滅國不是軍事行動,而是政治行動,因為你把滅國大軍交給人去滅國,你自己的手裏要有更強的力量才能齁住。)甚至是三倍的力量。最西邊的王濬,中間的杜預,最東邊的王渾。三人手裏均擁有滅國之力。其中王濬最老,偏偏官位最低,還是個憤青,天天叫囂著打東吳,不遂志則認為杜預倚仗名聲才氣比他強打壓他,王渾倚仗官職門第比他高打壓他,反正牢騷不斷。(憤青看來不論年齡啊。)

這杜預是個近聖賢的聰明人,自然不能與憤青一般見識,從博弈論角度講,退避三舍,盡量用腳與憤青博弈是優選策略,因為他們不是一個好的博弈對手。雖然官位比王濬高,但客客氣氣地協助他,讓他露臉,所以後來幾乎沒有牽扯進任何狗屁倒灶的事情中去,大家都是明眼人,後世還是把滅吳第一功記在杜預名下。當時杜預、王渾已經把吳國打得差不多了,但真正完成對吳致命一擊的,還得說是王濬。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人間百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人間百戰
上一章下一章

第21章 後漢系列之三分歸晉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