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經籍

第八節 經籍

第八節經籍

秦世焚書之令,未必真能盡天下之書,已見第十九章第三節。劉歆移大常博士,謂漢興天下惟有易卜,未有它書,乃不審之辭也。或其時王室藏庋甚微耳。《漢書·藝文志》曰:「秦燔滅文章,以愚黔首。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迄孝武世,書缺簡脫,禮壞樂崩,聖上喟然而嘆曰:朕甚閔焉。於是建臧書之策,如淳曰:劉歆《七略》曰:外則有大常、大史、博士之藏,內則有廷閣、廣內、秘室之府。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對儒家之書言。皆充秘府。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大史令尹咸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成帝紀》:河平三年(前26),光祿大夫劉向校中秘書,謁者陳農使,使求遺書於天下。師古曰:言令陳農為使。下使,使之求遺書也。竊疑以陳農為都使,其下當更有分使。不然,一人安能遍行天下邪?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最其指意,錄而奏之。會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歆於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事亦見向、歆本傳。《敘傳》云:班斿與劉向校秘書。《後漢書·蘇竟傳》,言王莽時與劉歆等共典校書。今刪其要,以備篇籍。」蓋至武帝之世而藏書稍備,成、哀以後而校理始精。《班志》大凡書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此數諸書頗互異,顧實《藝文志講疏》曰:《論衡案書》:六略之錄,萬三千篇。沈欽韓說:輯略匯別群書,標列恉趣,若志之小序,實止六略耳。《廣弘明集》載《梁七錄》引本志,二百作三百。總核前載家數,多八十一,篇數少九百九十四。又載《七略》曰:書三十八種,六百三家,一萬三千二百一十九卷。較班《志》多七家。班自注入三家,省兵十家,足以相證,而篇數則難考。《隋志》誤言七略大凡三萬三千九十卷,《通考》同。《舊唐志》復言《漢志》載三萬三千九百卷,不足論矣。然總可見漢世王室藏書之大概也。

後漢藏書之處,時曰東觀。《後漢書·安帝紀》永初五年(111)《注》曰:《洛陽宮殿名》曰:南宮有東觀。和帝嘗幸東觀,覽書林,閱篇籍,博選藝術之士,以充其官。《本紀》永元十三年(101)。安帝時,和熹鄧皇后秉政,博選諸儒劉珍等,及博士、議郎、四府掾史讎校。見《后紀》。事在永初四年(110),見《紀》。劉珍見《文苑傳》。事又見《宦者蔡倫傳》。歷代名儒,從事校讎者甚多,如竇章、融玄孫,見《融傳》。賈逵、班固、馬融、蔡邕、皆見本傳。融又見《劉珍傳》,邕又見《盧植傳》。盧植、本傳。馬日、楊彪、韓說、皆見《盧植傳》,《三國志·袁術傳注》引《三輔決錄注》:馬日與楊彪、盧植、蔡邕等典校中書。孔僖、本傳。傅毅、《文苑》本傳。劉、見《劉珍傳》。高彪《文苑》本傳。等是也。《儒林傳》云:「光武遷都洛陽,其經牒秘書,載之二千餘兩。自此以後,參倍於前。及董卓移都之際,吏民擾亂,自辟雍、東觀、蘭台、石室、宣明、鴻都諸藏,典策文章,競共剖散。其縑帛圖書,大則連為帷蓋,小乃製為滕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裁七十餘乘。道路艱運,復棄其半矣。《王允傳》:董卓遷都關中,允悉收斂蘭台、石室圖書、秘緯要者以從,既至長安,皆分別條上。經籍具存,允有力焉。后長安之亂,一時焚盪,莫不泯盡焉。」此東京圖籍聚散之大略也。

魏之三祖,皆好文章,其所採集,當較廣博,惜史無可征。《三國志·蜀志》云:先主定蜀,承喪亂曆紀,學術衰廢,乃鳩合典籍,沙汏眾學。許慈、胡潛,並為博士。與孟光、來敏等,典掌舊文。直庶事草創,動多疑議。慈、潛更相剋伐,謗忿爭,形於聲色。書籍有無,不相通借。《許慈傳》。可見其所藏之少矣。東吳孫休,頗稱好學。嘗命韋曜依劉向故事,校定眾書。亦有東觀。孫皓時華核嘗為其令,皆見本傳。

漢世藏書,亦頗秘惜。《漢書·百官公卿表》:元鳳四年(前77),蒲侯蘇昌為大常。十一年(前67),地節三年。坐籍霍山書泄秘書免。師古曰:「以秘書借霍山。」顧亭林曰:「師古說非也。蓋籍沒霍山之書,中有秘記,當密奏之,而輒以示人,故以宣洩罪之耳。山本傳言山坐寫秘書,顯為上書獻城西第,入馬千匹,以贖山罪。若山之秘書,從昌借之,昌之罪將不止免官,而元康四年(前62),昌復為大常,薄責昌而厚繩山,非法之平也。且如顏說,雲坐借霍山秘書免足矣,何用文之重辭之復乎?」案顧說是也。觀東平思王求書不與之事,見第五節。可見漢世之秘惜,多屬無謂。然臣下之得受賜書者,則為異數矣。《漢書·敘傳》言:班斿與劉向校書,每奏事,斿以選受詔進讀群書,上器其能,賜以秘書之副。時書不布,自東平思王以叔父求大史公諸子書,大將軍白不許。案成帝賜班氏者,恐亦不能甚多,《敘傳》乃班氏自誇之辭,不足信也。《後漢書·竇融傳》:光武賜融以外屬圖及大史公《五宗》、《外戚世家》、《魏其侯列傳》,此乃意存風諭。章帝賜東平憲王以秘書列仙圖、道術方,則為異數。明帝賜王景以《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圖》,亦非常典也。是時惟《五經》刻石以共眾覽,已見第二節,《三國志·明帝紀》:大和四年(230),詔大傅三公以文帝《典論》刻石,立於廟門外。

《漢書·景十三王傳》曰:「河間獻王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當時獻書,多有賞賜。《後漢書·孔融傳》:魏文帝深好融文辭,募天下:有上融書者,輒賜以金帛。繇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里。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等。是時淮南王安亦好書。所招致率多浮辯。獻王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皆經、傳、說、記七十子之徒所論。」此文疑有竄易,非《班書》本文。古「有」「或」同音相借,二字連文,顯非古語。下文辭尤錯亂,《老子》豈七十子之徒所論邪?然河間、淮南藏書最富,則無足疑也。《後漢》私家藏書,當以蔡邕為最多。《后書·列女傳》:曹操問邕女琰曰:「聞夫人家先多墳籍,猶能憶識之不?」琰曰:「昔亡父賜書四千餘卷,流離塗炭,罔有存者。今所誦憶,裁四百餘篇耳。」《三國志·鍾會傳注》引《博物記》云:蔡邕有書近萬卷。末年載數車書與王粲。粲亡后,相國掾魏諷謀反,粲子與焉。既被誅,粲所與書,悉入王業。《王粲傳》:粲徙長安,蔡邕見而奇之。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邕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可謂有大公之心矣。魏武帝破南皮,閱王脩家,有書數百卷。向朗年逾八十,猶手自校書,刊定謬誤。積聚篇卷,於時最多。亦士夫之好收藏者也。魏武帝破袁紹,盡收其輜重、圖書、珍寶。見本紀建安五年(200)。呂布之破也,大祖給眾官車各數乘,使取布軍中物,惟其所欲。眾人皆重載,惟袁渙取書數百卷、資糧而已。《三國志》本傳《注》引《袁氏世紀》。則雖軍中亦有圖書,可見好尚者之眾。然無書而口相傳授者仍甚多。《三國志·賈逵傳》云:自為兒童,戲弄常設部伍。祖父習異之,曰:汝大必為將率。口授兵法數萬言。曹操欲使十吏就蔡琰寫所憶書,琰繕送之,文無遺誤。其所孰誦,亦不少矣。《後漢書·王充傳》云: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荀淑傳》:孫悅,家貧無書,每之人間,所見篇牘,一覽多能誦記。亦以其時習於口耳相傳,故其記憶之力特強也。班固被召詣校書郎,弟超與母隨至洛陽,為官傭書以供養。先主遺詔敕後主曰: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三國志·先主傳注》引《諸葛亮集》。劉梁少孤貧,賣書於市以自資。《後漢書·文苑傳》。闞澤為人傭書,以共紙筆。此皆當時所謂寫書者。印刷未興,移謄非易,此稸書者之所以難也。

《三國志·魏文帝紀》曰:帝好文學,以著述為務。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諸儒撰集經傳,隨類相從,凡千餘篇,號曰《皇覽》。《楊俊傳注》引《魏略》云:王象受詔撰《皇覽》。從延康元年(220)始,撰集數歲成,藏於秘府。合四十餘部,部有數十篇,通合八百餘萬字。此事蓋以象為主,而桓范、《曹爽傳注》引《魏略》。劉劭,亦參與焉。《陳群傳注》引《魏書》:正始中,詔撰群臣上書,以為《名臣奏議》。此為官纂書籍及編類書之始。《後漢書·張奐傳》,奏所定《尚書章句》,詔下東觀,則私家著書之呈進者也。

愛好古物之風,亦始於漢。梁孝王有雷尊,直千金,戒後世:善寶之,毋得以與人。《漢書·文三王傳》。河間獻王得善書,必寫與之而留其真,則亦不徒好其書矣。然作偽及附會之風,亦已萌櫱。《後漢書·竇融傳》云:南單於於漠北遺憲古鼎,容五斗。其旁銘曰:「仲山甫鼎。其萬年。子子孫孫永保用。」夫苟仲山甫物,何繇而入漠北邪?《光武十王傳》:建初三年(78),賜東平王蒼及琅邪王京書曰:「今魯國孔氏,尚有仲尼車輿、冠履。」《注》云:「孔子廟在魯曲阜城中。」伍緝之《從西征記》曰:「魯人藏孔子所乘車於廟中,是顏路所請者也。」《鍾離意傳注》引《意別傳》曰:「意為魯相,到官,出私錢萬三千文付戶曹孔訢修夫子車身。入廟,拭幾席、劍履。男子張伯除堂下草,土中得玉璧七枚,伯懷其一,以六枚白意。意令主簿安置幾前。孔子教授堂下床首有縣瓮。意召孔訢,問其何瓮也?對曰:夫子瓮也。背有丹書,人莫敢發也。意曰:夫子聖人,所以遺瓮,欲以縣示后賢。因發之。中得素書。文曰:後世修吾書,董仲舒。護吾車,拭吾履,發吾笥,會稽鍾離意。璧有七,張伯藏其一。意即召問伯,果服焉。」車而知為顏路所請,已奇矣。瓮中素書,不尤極弔詭之致邪?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咪咕公版·秦漢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咪咕公版·秦漢史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節 經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