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分封必亂

第172章 分封必亂

第一百七十二章分封必亂

所謂封建,就是由君主分封國土給王室或功臣,而且可以世襲,受封者在封地內享有統治權,這是實封。

另外還有一類是虛封,不給封土,只封給貴族封號、俸祿和特權,兩種都叫做分封制,今日探究的主要是實封。

而郡縣則是由中央把國土分成郡和縣,任命郡守和縣令去治理,而且有任期,不世襲。

周朝是典型的封建制,那麼,秦朝就是典型的郡縣制。

蒙稷知道,要論歷史發展,從封建到郡縣,是一個必然過程,不過這其中的利弊反覆,就是一個兩千年經久不衰的話題了,常有人說秦之速亡與不分封有關,以此為開端,曾經在後世引來無數爭議,朱多謝學者真多這個問題張開國曠日持久的論戰。

蒙稷重生於這個時代,他站在這個歷史拐點上,心裏思考的卻不是如何替大秦想一個萬全之策,而是如何利用這個最好的歷史節點將最適合的國家政策帶到這一世。

無疑,郡縣制度是要比封建制度先進一百萬倍的,只有一個大一統的國家才是最有凝聚力的,大一統的國家形態才是最先進最文明的國家形態,在大秦之後的歷史無數次證明了這一點。

前一世的歷史,大秦在三世子嬰的手上滅亡,大秦推翻之後天下並沒有安定,秦亡之後,各路義軍擁戴楚懷王為共主,滅秦后,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自封霸王,劉邦被封為漢王。

當然,各路義軍擁戴的楚懷王後來被不講武德的項羽給滅了,再後來,項羽和劉邦展開了楚漢爭霸,劉邦和項羽的楚漢爭霸最終在垓下之戰以劉邦勝利而結束,之後劉邦開始稱帝,大漢時代來臨,不過大漢在政治上卻是一次倒退,因為他們採用的是封建分封制。

劉邦為了穩固剛平定的天下,大封諸侯,分封功臣,為燕王臧荼、韓王信、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趙王張驁和長沙王吳芮,當然了,當然了,這裏的韓王信和韓信是兩個人,那個時劉邦手下有兩個韓信,也都被封過王。

劉邦是個狠人,也是個足夠不要臉的君王。劉邦實行分封,不過劉邦更相信同姓王,也就是所有的封王都是劉氏一脈,為了提防這些異性王,劉邦斬白馬起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漢朝初期實行的分封制和周朝時期的分封制還有所不同的。漢朝實行的分封制是郡國并行制,就是分封制和郡縣制并行實行,是漢朝取代大秦之後進行的制度優化。

人才濟濟的大漢朝吸取了秦朝郡縣制的弊端和教訓,秦朝的郡縣制雖然能夠有利的實現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但是剛開始的郡縣制是有不少弊端的,過度集中會導致政治體制運行不善,比如出現個人專權的情況,如趙高的「指鹿為馬」。因此大漢朝將秦朝的郡縣制和分封制進行了一些調和。這措施很想剛剛祭酒所講的「一國雙規」

讓分封的諸侯國和郡縣相互交錯,出現互相制衡的局面。地方郡縣的行政管理方面還是由中央政府進行管轄,雖然中央對於諸侯國的控制力度相對不大,但是可以通過郡縣和分封的諸侯國互相形成肘致,最終而利於治理。

臭不要臉的劉邦等想等著天下穩定之後也將異姓王慢慢剔除,改封劉氏宗親為王,所以才訂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

不過劉邦還是太傻太天真了。漢朝剛建立不久就有了諸侯王反叛的情況。因劉邦對異姓王並不怎麼信任,為了漢朝的江山能夠長久,就開始剷除異姓諸侯王。劉邦分封了八個有功的異姓諸侯王,其中有七個異姓王都被劉邦誅殺或廢掉。這時候開國功臣韓王信(不是韓信)因受到劉邦的猜忌,見勢不妙害怕被殺,就和匈奴約定共同攻打漢朝,開始起兵造反。

劉邦稱帝僅僅一年,韓王信就和匈奴一起攻打漢朝,諸侯王韓王信開始了反叛,直到幾年後韓王信和匈奴再次攻打漢朝才兵敗被殺。

楚王韓信也被劉邦的夫人呂雉誅殺,並且誅了三族。之後淮南王英布開始恐懼,同年夏天,梁王彭越也被劉邦殺了,英布開始集結軍隊,起兵造反,漢朝建立不到十年,就有幾位諸侯王先後造反。

除了異姓王造反之外,同性王也沒有劉邦預想的那樣忠誠。來自同姓王的反亂依舊不少。

濟北王劉興居叛亂,淮南王劉長叛亂,漢景帝即位后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導致七王之亂,不過隨着七國之亂的平定,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已被清除,但是天下諸王仍然威脅著統一,直到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后,在漢武帝晚年才解除了諸侯的威脅,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加強。

不僅僅是漢朝,西晉分封導致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明代初期的分封制導致靖難戰爭和明成祖篡位。

歷史上凡是實行分封的朝代,到最後的結果都一樣:諸王叛亂,天下分崩離析。

西晉初年,晉武帝認為曹魏削弱所封諸王的勢力,導致孤立而亡,於是大封同姓諸王。公元256年,晉武帝恢復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個同姓王,以郡建國,之後不斷擴大宗室諸王的權力,諸王可自行選拔和任用國中的文武官員、收取封國的租稅。諸王都在朝廷擔任要職,既有行政權力又有數量可觀的軍隊。這些手握重權的藩王,就為了破壞西晉統一的導火線。

武帝在時,在他的督導和控制之下,政局尙能安穩。後來武帝去世,晉惠帝繼位,惠帝痴獃,不能理政。因為外戚集團與賈皇后紛爭而發生「八王之亂」,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甬、東海王司馬越等八王互相攻伐,斷送了西晉的大好江山。

最可氣的八王混戰時期,使用了野蠻人雇傭軍,這些雇傭軍反客為主,佔領了中原,這就是歷史上的「五胡亂華」。

五胡是指在西晉時期塞外眾多游牧民族,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這些野蠻人被雇傭,參與戰爭,但保存了實力,他們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大舉叛亂,後來滅亡西晉。在中原陸續建立幾十個野蠻人的國家,與南方漢人國家對峙。

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在華北地區建立的國家達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后北方被前秦統一,中國呈現出南北朝對峙局面。

淝水之戰後,前秦滅亡,北方再度陷入戰亂。群王混戰,一直到鮮卑北魏統一北方。這段時期為「永嘉之亂」、「中原陸沉」、「中原淪陷」,這是中原文明的災難,有人認為可以與羅馬帝國滅亡相比,是歷史上外族對此對華夏文面造成沉痛而又持久的打擊,而這一切的根源都因為最初制度的不合理。

分封必亂,搞不好就是大亂、長亂,皇帝也會被取代是分封最直接的體現,明朝就是這樣的。

明代初期,朱元璋為了確保明王朝的長治久安,實行了分封制。他總結了宋元兩代宗室衰弱、孤立無援的歷史教訓,認為非親子弟不足以鎮撫而捍外患,於是,從公元1369年到1391年間,朱元璋先後分封皇子二十四人及從孫一人為藩王,駐守全國各地,以拱衛京師。

不過到了明朝,很多人已經深深的知道了分封的危害,一些有遠見的官員就曾建議朱元璋不要分封,洪武九年,平遏訓導葉伯巨上疏說:「分封逾制,禍患立生,援古證今,昭昭然也」,他強烈建議朱元璋停止分封,限制諸王之權,對這一正確建議,朱元璋不僅置之不理,反而以離「間吾骨肉」的罪名將葉伯巨囚死獄中。

此後,百官噤若寒蟬,無人再敢議論建藩之事。

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是為惠帝,因次年改元建文,所以也被稱為建文皇帝。建文帝見諸王兵權在握,飛揚跋扈,十分擔心,為了政權的穩固,便採納了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進行削藩。

由於諸王多次違法,削之有名,所以削藩最初進行得比較順利。

朱允炆首先廢周王橚為庶人,又以偽造鈔幣和擅殺的罪名,遣使逮捕湘王柏,湘王自焚而死。接着又廢齊王為庶人,幽代王於大同。

可是明惠帝削藩,對勢力最大的燕王朱棣震動很大。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封為燕王,常年駐守邊塞,多次出征蒙古,軍功卓著。太子死後,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棣早已經心中不滿。

有一次,朱元璋出語「風吹馬尾千條線」讓朱允炆對句,朱允炆對「雨打羊毛一片膻」,朱元璋聽后認為調子低、少氣度、無抱負。恰好朱棣在側,立對「日照龍鱗萬點金」。朱元璋大為高興,連聲稱絕,從此對朱棣倍加寵愛,朱棣的政治野心從此也日益滋長。

朱元璋死後,朱棣即明目張膽地在封地內築城屯田,招兵買馬,加速了奪取中央政權的步伐。當惠帝削藩將要指向他時,他就在謀士姚廣孝的策劃下,在北平誓師,以「清君側」為名,率軍南下,號稱「靖難軍」,於是發生了一場燕王和惠帝爭奪最高統治權的戰爭,史稱「靖難之變」。

後來朱棣率領燕軍渡江進通京師,京師陷落,朱允炆下落不明,歷時四年之久的「靖難之變」結束。

朱棣進京后,齊泰、黃子澄均被滅族;建文帝的近臣文學博士方孝儒被滅九族后,其朋友門生也作為一族被殺;兵部尚書鐵玄因在濟南曾大敗燕軍,亦被族誅,攀連被殺者數萬人,稱為「瓜蔓抄」。朱棣在血腥的屠殺中登上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是為明成祖。

大周、漢朝、晉朝、明朝,凡是實行分封的朝代都遭遇過封王作亂,血淚歷史說明分封制度是國家的定時炸彈,是一種不合時宜的制度,是天下大亂的根由所在。

不過,蒙稷不能給祭酒於桃去講這些故事,作為穿越者蒙稷知道這些事情,可是這一世的這幫傢伙哪裏知道這些一千多年以後的事情啊,漢高祖劉邦這一會兒還在咸陽城巡邏呢,這一世他是沒有機會搞什麼「白馬之盟」了。

蒙稷需要用一個今天在場的人都知道的事情來說服大家,一個大秦的故事。

「本王請問祭酒先生,先生博覽群書,不知道可曾經讀過《秦記》裏面的蜀候卷?」

蒙問好祭酒之後於桃微微點頭,沒錯,這本書他的確讀過,這是記錄大秦歷史的書,作為儒家必須要清楚大秦歷史上發生的事情,畢竟現在是大秦的天下,要想討好當權者,怎麼能不知道大秦的歷史故事。

「《秦記》中記載,惠文王九年,以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從石牛道伐蜀,蜀王自於葭萌拒之,敗績,巴蜀遂歸於秦。越明年,文王封蜀王之子通國為蜀侯,以陳壯為蜀相。后六年,蜀侯通國與陳壯反,惠文王令庶長甘茂、張儀、司馬錯復伐蜀,陳壯知道自己不是大秦銳士的對手,所以殺蜀侯來降大秦,但是大秦哪裏吃這一套,秦劍飲血,文王下令遂誅陳壯,絕滅開明氏。

秦惠文王十七年,惠文王封秦公子惲為蜀侯,以蜀地戎伯尚強,乃移秦民萬家實之。二十七年,張若城成都,此間倒也相安無事,可是到了至昭襄王十四年,蜀侯惲入秦祭祀山川,屬侯使臣獻肉於秦王,秦王沒有吃,而是將這塊肉給了身邊的近臣,沒想到的是,這塊肉里有毒,近臣吃下只有就當成暴斃,秦王懷疑疑蜀侯惲欲反,大怒,於是命令使惲自殺,並誅其臣共計二十七人。

可是,這還沒完。

昭襄王十五年,王復封公子綰為蜀侯。至三十年,又聞蜀侯綰欲反,大秦銳士再度征戰蜀地,秦劍所到之處,反賊血流成河。之後王上廢蜀侯國,置蜀郡,使張若為郡守,後來到了秦孝文王又以李冰為蜀郡守,自從巴蜀之地行郡縣之後,再無反亂,去年陳勝吳廣謀反之時候巴蜀安然,咸陽城糧倉內的糧食半數乃是巴蜀來的,郡縣制和分封孰優孰劣,飽讀詩書的祭酒先生難道不清楚的嗎?」

於桃已經面色慘白,滿身虛汗,他知道,今天自己完蛋了。

「堂堂儒家,當年孔夫子之學到了汝等手中居然拿變成了阿諛奉承,察言觀色,拍馬溜須之學,我想剛剛祭酒在心裏一定無數次揣摩過本王的心思吧!」

「撲通!」祭酒於桃直接癱坐在地上。

「不僅如此,你么這些儒生利用私立學校的講堂,大肆宣揚大周分封之禮乃是正宗,反對大秦郡縣,多洗在課堂上公然說『依法治國、科技強國』乃是誤國之言,天下分封,恢復周禮才是王道正統,真是食古不化。

最可氣的是你們居然利用紛紛亂世,聯絡反王,意圖到反王身邊謀得一官半職,憑此光大門面,陳勝吳廣手下的於從就是你的師兄,若不是大秦銳士滅了陳勝吳廣,我想祭酒先生早就跑到陳楚當官去了吧!」

蒙稷說完之後於桃知道,自己今天要面對的不僅是儒家勢微,很可能腦袋要搬家,沒錯,於桃和他門下的一部分學生曾經參與過反王舉事,很多反王舉事的禮儀祭祀就是他們搞的策劃。

於桃也暗地裏派出自己親信的學生去聯絡陳勝吳廣和懷王手下之人,為自己將來登上朝堂提前佈局,齊郡田氏的身邊很多謀士就是於桃的得意門生,他以為自己做的天衣無縫,殊不知這一切早就被蒙稷掌握了。

「早在當初在陳楚的時候霸刀營就搜出了你和陳勝吳廣的密信,後來陳述滅亡,你們這幫傢伙不僅不收斂,反而繼續和田氏合作,暗中聯絡沼澤之內的懷王,還有沒有王法!」

蒙稷氣勢洶洶的說着,憋在他心裏許久的火焰終於要在今天爆發。而在一旁的史官則是刷刷點點,將今天的一切記錄在案。

「來人,將這些聯絡反王的腐朽儒生給我押如大牢,和田氏反賊一起嚴加審訊,本王絕對不冤枉一個好人,也不要放過一個壞蛋,我要讓天下人看看,這些儒生乾的好事!這幫鼓吹分封的愚儒本就是別有用心,本王要讓天下人知道,分封必亂!鼓吹分封者,必是包藏禍心!」

「諾!」

蒙稷說完,韓信、張良、百里玄策大手一揮,門外的秦軍執劍進入行宮大殿,將大殿內外的三百儒生悉數收押。

這幫儒生哪裏見過這樣的架勢,匡衡嚇得直接就尿了褲子。

「史官記錄:百家議會,最終形成共識,分封必亂,大秦乃是大一統的帝國,天下郡縣,依法治國,科技強國之路線不可動搖!」

蒙稷說完,堂后的史官手中的毛筆飛速的記錄。

「轟!」

忽然,蒙稷府邸住處傳來一聲巨響,接着一道火光衝天而起,黑漆漆的濃煙才能夠蒙稷所在的院落冒了起來。

看樣子是蒙府着火了,可是不知道為什麼,蒙稷的嘴角微微上翹,好像很開心的樣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爭霸大秦我有王者系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爭霸大秦我有王者系統
上一章下一章

第172章 分封必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