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國殤墓園(二)

第七十八章 國殤墓園(二)

第七十八章國殤墓園(二)

姚強一行八人來到國殤墓園景區,都手捧菊花,懷着無比崇敬的心情,緩步前行。首先經過一個紀念廣場,廣場靠南有一座2013年8月落成的滇西抗戰紀念館,館內珍藏滇西抗戰文物8萬多件,建築面積9492平方米。紀念館東側高高的台基上矗立着一座警鐘亭,亭內懸掛着一口大鐘,頂端塑有一對飛翔的和平鴿。亭額上藍色的「警鐘」二字,十分醒目,給人以戰爭與和平的警示與思索。紀念館西側建有一面133米長的中國遠征軍名錄牆,牆上鐫刻着103141名參加滇西抗戰的中國遠征軍和盟軍將士名單,以及協同參戰部隊、地方抗戰游擊隊與參戰傷亡民眾人員姓名。名錄牆下,擺滿了遊客獻上的白色與黃色的鮮花,表達了人們對先烈們的崇敬與懷念。

走過遠征軍名錄牆繼續西行,即進入國殤墓園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兩塊碑誌,一塊是雲南省政府1987年所立國殤墓園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標誌碑,另一塊是國務院1996年11月20日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碑誌。西邊碑上「國殤墓園」四字是由辛亥革命名將、朱德恩師李根源先生題寫,陰刻描藍,格外奪目。墓園佔地88畝,整體格局莊重大氣。園內主要建築佈局以中軸對稱、台階上升形式,進門先是一大草坪,中間一條松柏掩映的石板甬道直通向北的公祭廣場,由公祭廣場拾級而上便是忠烈祠。「忠烈祠」三個字由國民黨元老書法大師于右任先生手書。祠堂為歇山頂,重檐翹瓦、古樸凝重、肅然屹立。祠堂正面懸掛着孫中山先生像,遺像兩側是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名聯,上方「天下為公」四字作為橫批;遺像下刻着「總理遺囑」;蔣中正、衛立煌等在祠內亦都有題詞。祠堂的立柱上懸掛着何應欽及遠征軍二十集團軍將領們的題聯;正門兩側有保護國殤墓園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佈告」、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的《騰衝會戰概要》、民國32年9月騰衝縣長張問德的《答田島書》和辛亥革命元老、愛國志士李根源先生的《告滇西父老書》等多塊刻石碑記;兩側牆體上鑲嵌著20餘方刻滿陣亡將士名字的碑石,名單共有9618人。

「9618」這個數字,對於現在有些選號碼的人來說可能是個吉利數字。然而,在這裏的每一個數字都是血淋淋的。為了趕走侵略者,僅此一役就付出了近萬條生命的代價!我輩當思今天和平與幸福生活多麼的來之不易啊!

忠烈祠後面有個小團山烈士墓群,這裏葬著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下轄的第53軍、第54軍烈士的遺骨。山頂立有一座10多米高的紀念碑,碑身上刻着「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光復騰衝陣亡將士紀念塔」幾個大字,是由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題寫;碑基上刻着「民族英雄」四個大字,是李根源先生題寫。紀念碑莊嚴、雄偉,高高挺立,如一把利劍,直插雲霄。

由忠烈祠上來,有兩條路通往山頂,據說設計者寓意西面一條代表滇緬公路,東邊一條代表通往城西松園的公路。由西邊的一條上山路,是條筆直的石階路直插山頂。路西邊埋葬的是第53軍的烈士,路東邊埋葬的是第54軍的烈士。共有3646快小石碑,每一塊石碑下葬著一名陣亡官兵的骨灰罐,碑上刻着他們的名字。這些石碑分72排整齊排列,從山頂輻射到山腳,佈滿了小團山坡。這些漫山遍佈的小石碑,高不盈尺,在古樹蓊蔭蔽覆下,靜靜而立,有的已被雨漬蒼苔所覆蓋。下山時姚強試圖仔細看清他們的名字:上士排長周天成、上士班長江玉清、上等兵黃明海、上等兵搶手張富春、一等兵張克祥、二等兵楊發金……姚強無法一一記住他們的名字,但是他們不惜生命,為國捐軀的豪情壯舉卻永銘於心。「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屈原《國殤》中的詩句,在這裏似乎可得到最好的詮釋。

此時,姚強抑制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亦詩吟之:

風吟壯歌來鳳山,霧鎖忠魂疊水畔。

遠征廿軍烈士魂,小團山坡已長眠。

當年鐵蹄入滇緬,馬革裹屍騰越撼。

忠烈祠壁刻英名,腳下倭冢魄難返。

詩的末句「倭冢」,是在國殤墓園門內右側一墓碑,碑文「倭冢」兩字為李根源先生所書。冢內埋的是日軍148聯隊藏重康美少將等兩名(亦說四名)軍官。葬時將倭寇的屍體做反綁跪姿狀、面朝小團山的中國陣亡將士墓而埋,以示永久謝罪。

據說,建倭塚有三層解釋:一是示意侵略者的慘敗;二是賠罪;三是體現人道主義,雖然你是侵略者,但也給一席之地,使之入土為安。後來藏重康美在日本的後人曾來祭拜過,認為此冢是對他們祖先的侮辱,試圖與當地交涉,欲出大價錢換取屍骨帶回國,但遭到了義正詞嚴的拒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北京里的小百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北京里的小百姓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十八章 國殤墓園(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