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秀才遇見兵

第142章 秀才遇見兵

第4章秀才遇見兵

★★★又是三更一萬啦,兄弟姐妹們,求月票、推薦票★★★

楊充呆了一呆,這才忍着氣道:「大人,學生說過了,楊旭身為生員,受聖人教化,卻有違孝道,有乖親情,不知尊卑長幼,破壞綱常名教,不配為聖人門生,為維護綱常,警示大眾,應當削其功名」

讀書人把功名視做第二次生命,楊充逐人出宗門,掘人祖墳,還要奪人家的功名,真可謂是用心歹毒之極,夏潯這功名得來容易,而且他也自知不可能在科舉上繼續有什麼展,古代的經史子集他根本沒甚麼研究,他會背幾詩,可歷史上從仕作官的人沒有一個是靠作詩爬上去的,做詩可以揚名,但最終還是要靠做章,真學問。他壓根就沒想過科舉入仕。若不科舉,這秀才功名雖有好處卻也有限,他並不在乎,所以聽了楊充惡狠狠的話,神態從容,並無怒意。

吳不殺聽了楊充的話,翻翻白眼兒道:「削其功名?那不歸本將軍管吶,你該去應天府或者禮部才是。」

楊充氣往上沖,忍不住道:「大人楊旭是軍籍,正是剛由應天府把案子轉到大人案前吶。」

「對啊」

吳不殺兩眼一亮:「楊旭是軍籍,可他又是生員,我們軍的漢子,居然也有人考功名,成了讀書人了。」

吳不殺激動起來,與有榮焉地看了楊旭一眼,和顏悅色地道:「楊旭,方才楊充所言,你都聽到了,你有什麼解釋?」

夏潯平靜地道:「回稟大人,楊充所指控的,只是他的一面之詞。楊旭與族人交惡,乃至被逐出宗門,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並非楊旭乖張無禮。」

夏潯把他從青州回到秣陵鎮以來的所有事,源源本本地說了一遍,說道:「因此上,楊旭才與族人生了嫌隙。本來,囿於自己的身份,楊旭頗想息事寧人,可誰知其後不久,族人便商議修祖祠、建義田,而秣陵鎮全族上下百餘戶,卻要楊旭一人承擔絕大部分所需錢款。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這分明是族人有心刁難,此後,便是楊旭被逐出宗門,父母棺槨竟在不通知本人的情況下,強行遷出祖墳,這不是欺人太甚麼?現在他還反咬一口,天理何在?王法何在?」

楊充搶著道:「大人,將楊旭一房逐出宗門,這是全族父老公議做出的決定。至於他父母棺槨被強行移出祖墳,卻非學生祖父所授意,而是族親父老痛恨楊旭所為,自匯聚起來,做出的行動。」

徐增壽靜靜地聽着,忍不住說道:「縱是族人自行為,總是有失厚道,不近情理。令祖父身為一族之長,雖不知情,難辭其咎。楊旭所為,雖然難免不睦親族之嫌,從你雙方所述,原因卻不止在楊旭一方。一個巴掌拍不響,你楊氏族人所作所為,是否盡到了為人長者、為人親族的責任呢?如今楊旭已被你們逐出宗門,父母棺槨也被強行遷出,縱有千般不是,這也夠了,再要奪人功名,用心何其歹毒?」

吳不殺連忙拱手道:「徐大都督所言有理,楊充,你聽到了?」

「徐大都督?」

楊充目光一閃,忽地反應過來,徐大都督,可不就是山王府的三少爺?

楊充雖然有些畏懼,此時卻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再說勛戚功臣家族,每多跋扈之人,但山王府的家教卻非常好,子弟門人很少有仗勢欺人的,反正自己將來走科舉一途,不需沾他徐國公的光,如果懷抱大義,仗義執言一番,說不定還能得一個大大的聲名,這與他今後的仕途可是大有助益的。

於是楊充立即亢聲道:「徐大都督?可是山王府的小公爺?據學生所知,大都督與楊旭甚有交情,上一次因楊旭怒殺耕牛一事,我楊氏族人曾舉告楊旭,當時就是大都督從斡旋,保全了楊旭。將此殺牛大案不了了之,這一次僅僅是審問一個小小生員,用得着大都督當朝一品的官員出面聽審么?大都督不嫌此舉有公然包庇之嫌?」

徐增壽大怒道:「豈有此理,殺耕牛案,是應天府審的,此案例如今已載入大明律附錄案例之,詔示天下。與間經過,與本都督有何相干?」

楊充膽子漸大,冷笑着反唇相譏道:「若非大都督出面,應天府敢冒天下之大不諱,斷他無罪么?」

「你……你……」徐增壽吹鬍子瞪眼,可是對一個背後站着未來的帝師,轅門外國子監諸多學子助威的太學生,還真不能因為他出言頂撞就動手揍人。

「三哥」

一個很清脆的女孩聲音忽地響起,聲音不大,很脆很甜,只是因為徐增壽正在怒,滿堂上下盡皆屏息,這一聲輕微的呼喚才被人聽見,但是這一聲輕喚只響了一次,然後便寂然無聲,聽到聲音的人下意識地四下尋去,這大堂上全是軍伍的漢子,以及原被告雙方,再就是兩個應天府的小吏了,哪有什麼女孩子,一時間不免又以為自己聽錯了。

徐增壽把身子往後靠了靠,抵在猛虎下山的屏風上,就聽後邊一個很輕很輕的女孩兒聲音道:「三哥好笨呶,你在堂上問案,卻被給人家問住了。」

徐增壽老臉一紅,尷尬地咳嗽了一聲。

屏風後面,正是徐茗兒,徐家的小小姐。她剛從北平回來,在徐家,她的兄弟姐妹行里,三個姐姐早就出嫁了,大哥是國公,又是徐家長子,自幼性情嚴肅莊重,不易親近,二哥幼年早夭,她只聽說過有這麼一個二哥,根本不曾見過的,四哥也承父蔭做了官,現在放着外任,不常在京,所以她和三哥徐增壽最親。出去跑了一趟,把小姑娘的野性兒跑出來了,在家待着無聊,就跑到三哥衙門裏玩,結果正好撞見這樁官司。

一聽說是楊旭的案子,茗兒的興趣來了,非要纏着她三哥來聽審,徐增壽最寵這個小妹子,受不得她的央求,只得把她安排在屏風後面,徐茗兒蹲在後邊,聽見老楊家這麼欺負人,氣得鼓鼓的,最後又見這楊充指她最親近的三哥濫用職權,干預司法,就更加不悅了。

「三哥啊,咱大明律法規定,嚴禁告赦前罪,禁止以赦前事相告言。這個楊充犯了法呢,打他板子,叫他胡說八道。」

「唔?」徐增壽兩隻眼睛咕嚕嚕亂轉,以手掩口,小聲道:「真的假的?有此一說?」

「當然啦,」徐茗兒在屏風後面飛快地講了幾句,然後又道:「皇大爺明令天下:除不可赦的「十惡」大罪以外,一經判決,不論輕重,以後不得以前事相告言,否則治罪。尤其是這樁案子,可是皇大爺親自審閱修訂載入大明律的喔,他犯了法了,而且是冒犯天子,打他屁股打他屁股」

茗兒說的皇大爺就是朱元璋,朱元璋和徐達是兒女親家,徐達的三個女兒嫁了朱元璋的三個兒子,論輩份,茗兒得叫朱元璋大爺。徐家與皇室關係密切,茗兒也常去宮走動,她從小生得粉妝玉琢的惹人喜愛,朱元璋也常把她抱在膝上,逗她開心的,從小她就叫朱元璋為皇大爺,並不稱皇上。

而大明律,也確實有這麼一條,就是已經判決了的案子,你若不服可以再告,但是嚴禁你告別的案子,卻把以前已經做出判決的案子搬出來糾纏不清。如果是朝廷大赦的案子,也是依此辦理,判決了就是判決了,絕不允許你告其他案子的時候再把這些陳芝麻爛穀子都搬出來,夾纏不清地理論。

朱元璋其實骨子裏是相信以法治國的,同時他也很注重禮制教化。明初的一家一本,普法工作做的比任何一個朝代都細緻,為了防止一些百姓化水平低,看不懂國家律法,他在後面附了許多真實案例,將判決結果和為什麼這麼判都寫得很詳細。

他很愛民,關注民生,同時也很注意法律的權威性,治理國家,太過傾向於哪一邊都不好,必須注意它的均衡展,正是出於維護法律的權威性和尊嚴性的考慮,他才做了這麼一個規定。其實類似的規定在唐律也有,朱元璋是借鑒吸收,去蕪存精而已。

楊充見徐增壽掩口不言,還當自己指斥其非,徐增壽有些心虛了,便微微冷笑道:「大都督,為山王府和大都督的清譽着想,這楊旭既與大都督有舊,大都督是否該避避嫌疑呢?」

徐增壽捧腹大笑起來:「哈哈哈……,楊充啊,當今皇上頒天下萬民,一家一本,似縣學、府學、太學這樣的地方,更將我大明律法列為必讀的章。可惜啊,你們這些聖人門徒,只知道之乎者也,四書五經,什麼有助於你們科考做官,就看什麼,卻把我大明刑律視若無物。」

徐增壽說到這兒,臉色一沉,伸手抓起「驚虎膽」,往案上重重一拍,戟指喝道:「當今皇上明令天下:除不可赦的「十惡」大罪以外,一經判決,不論輕重,以後不得以前事相告言,否則治罪,你不知道嗎?來人啊,打他屁股呃……拉他下去,打二十大板」

「什麼?」楊充又驚又怒,說實話,他雖有涉獵,卻真沒通讀過,確實不知道還有這麼個規矩。兩個如狼似虎的軍校早看這個子曰子曰的傢伙不順眼了,他們惡狠狠地撲上來,像拎小雞兒似的,提了他就走,楊充真慌了:「豈有此理,豈有此理,我是原告,我是原告啊……」

楊充一被拖出去,屏風後面就跑出一個明眸皓齒、清麗動人的小姑娘,穿一襲滾銀邊的蔥白斜綾小襖,紈色靴裙,手裏捧一張細白瓷的果盤兒,上邊是一盤「三月紅」的鮮荔枝,甜甜地笑道:「喂大騙子,吃不吃荔枝?」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錦衣夜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錦衣夜行
上一章下一章

第142章 秀才遇見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