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長安三萬里》的劇情背後,一個令人細思恐極的細節

關於《長安三萬里》的劇情背後,一個令人細思恐極的細節

就是電影中似乎無所不在的階層歧視和階級固化。或者說繁華盛世背後的巨大危機與矛盾

這也是我在1998年開始在西陸BBS練筆,寫天寶末年的安史之亂架空小說《幻之盛唐》,到十六年後些黃巢農民起義軍的架空小說《唐殘》,一直在反思和琢磨過的問題;

首先,是電影中提及的幾位歷史名人的背景,李白什麼的商人之後,沒有什麼好說的,但實際上他交遊遍及天下,大半輩子都沒有缺錢過;就算倒霉了還有足夠得力的友人幫襯。

比如詩聖杜甫,他可不是什麼草根出身,而是號稱「城南韋杜,離天兩尺」的少陵杜氏的子弟,比鄰而居的城南杜氏和韋氏,有唐一代合起來出了三十五位宰相;貞觀之治中房謀杜斷的杜如晦,就是杜甫的先人。

又比如詩佛王維,他也是五姓七望中太原王氏的重要支系,祖上出過皇后、宰相不計其數,其中包括高宗、玄宗的中宮;

還有座位主角的高適,出自《氏族志》頂流的渤海高氏,地地道道的世家子弟;雖然電影里描述的很落魄,但實際上擁有家族繼承的大莊園作為托底,而能夠在一次次失意落魄之後,在故里操練、耕讀不綴;所以,才視入幕為官自墮身份。

但是,在權相李林甫為首,代表既得利益官僚體系面前,當初唐太宗通過科舉給寒門庶族打開的一線上升渠道,早已經被變相關閉了。就連這些出身古老家門的世家子弟,也同樣是上進無望,最後要靠玉真公主的門路才能問答帝前。

要知道,放在古代背景下,這就是被大多數士人所不齒的「幸進」之途;嘲笑為終南捷徑;那就問題來了,究竟是什麼樣存在,讓這些出身名門、家世顯赫的頂層世家子弟,要自墮身份去走這條路呢?

答案就在天寶年間的那次恩科中,包括杜甫等人在內,海內數萬士子居然無一人中舉;而李林甫代表的朝堂,給出的理由是「野無遺賢」;然後年老昏聵、怠於政事的唐玄宗,也毫不猶豫接受了這個結果。

要是放在後世其他朝代,那是不知道多少人要抄家滅族的重大政治事件;在天寶年間,就這麼被君臣上下一起裝聾作啞的糊弄過去了。所以,盛世榮華之下,積累了太多的怨恨與矛盾;

就算沒有安史之亂,也會有其他的人跳出來,試圖打破這個禁錮的秩序。然後就是中晚唐的藩鎮割據;但是這些時代更替不休割據藩鎮,為什麼能夠在大唐中樞的打擊下,始終頑強的堅持到最後,

難道因為民心么?當然不是,更因為太多在野讀書人無處可去了;入幕藩鎮來對抗朝廷,反而成為了一條出路。但是,朝廷中樞的上升渠道淤塞和階級固化,也越發變本加厲,甚至連表面上象徵性的公平都懶得維持。

於是,龐大的官僚體系與世家大族,盤根錯節的大唐朝廷,最終迎來了黃巢這個落第的掘墓人。「天街踏盡公卿骨,內庫燒成錦繡灰」的根子,也許就在開元天寶年間,對於盛世的讚頌聲聲中,開始埋下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唐奇譚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唐奇譚
上一章下一章

關於《長安三萬里》的劇情背後,一個令人細思恐極的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