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二十章 真相大白

番外第二十章 真相大白

從李元芳開始正文卷番外第二十章真相大白「聖駕至!」

萬眾期待的一刻到來,兩側鐘鼓齊鳴,太常寺樂各自起舞,羽葆傘幢隊列齊出,場面煊赫熱烈至極。

隨着聖人大輦出現在宮道上,臣民迎輦而拜,齊聲高喊:「臣等恭迎陛下,吾皇萬年!」「外臣恭迎聖人,唐皇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萬歲之言,具體是從什麼時期開始興起的,已經無人知曉,但這個世界反正不是武則天流傳起來的,反倒是各國覲見時,有外臣使用了這般禮節,如此露骨熱烈的表達,還完全是出自狂熱與敬仰。

此時亦是同理,有小國使臣甚至直接叩首,神色虔誠,真心崇拜。

「免禮!」

帝輦之上,伸出一隻綉著金紋的長袖,修長的手掌從中探出,輕輕向上抬了抬。

待得近了,眾人才得以見到這位深居簡出的皇帝真容。

千秋節是天子過壽,並非國家祭祀,李弘並沒有穿戴最隆重的天子袞冕,畢竟那冕上旒珠垂遮視線的感覺並不好,太過莊重的打扮,也不利於節日慶典。

他的一身常服固然華貴,但於天子而言,又有幾分樸素,不見高高在上,懾人雄姿,反倒有幾分閑散自在,淡泊之態。

「聽說唐皇這些年來沉迷於修道,不理政事,今日所見,不是傳言啊!」

大唐臣民見怪不怪,各國使節眼神交流之間,則隱隱露出憂慮之色。

如果這位普天之下最有權勢的存在,真的沉迷於得道成仙之中,那對於周邊各國來說,其實是一件很不願意看到的光景。

畢竟大唐是文明的燈塔,且一向講理,所滅的國家雖多,但都是取死有道,這些年間愈發強盛,卻沒有主動侵犯鄰國,皆拜這位仁德的聖人所賜。

倘若李弘不理朝政,亦或是換成新皇登基,如今各國的和平之勢,或許就會隨之改變了。

「神完氣足,內外兼修,李弘倒是沒有辜負真勁之法!」

就在使臣暗暗擔心之際,小黑打量著這位熟悉而又陌生的大唐天子,眼神也頗為複雜。

她原本以為,當年李彥所創的功法,在李弘調理好了病弱的身體后,早就荒廢了。

那並不奇怪,身為一國之君,且是有所作為的一國之君,必然耗費大量的精力在政事上面,積勞成疾的都有不少例子,根本無法專心練武。

久而久之,想不荒廢也難。

但現在所見的李弘,不僅體態氣血毫無人到中年的衰敗,溫潤如玉的眸子斂起精芒,竟有幾分返璞歸真之相。

原來還不能確定,唐皇是否沉迷修道,但現在所見,絕非偽裝。

「終究還是走上了這條路么……」

小黑的感情有些複雜。

一方面,她不希望李彥的心血付之流水,盼著大唐能夠一直繁榮昌盛下去,所以之前發現敵人對於大唐的陰謀詭計時,才會那般賣力地查案。

但另一方面,她也清楚,李弘身為皇帝,不可能是毫無自身慾望的木偶,二十年的時光,足以讓一個雄心勃勃的聖明君王,變得懶政怠政,轉而去追求自己的慾望。

這也是為什麼當年李彥離去之前,只是給出了建議,而非事事安排。

擁有至高權力的一國君王,是外力約束不了的,越想要對方按照自己的計劃執行,越是會事與願違。

而現在,更不會有人能夠約束九五之尊的慾望了。

小黑感慨之際,又有聖輦抬出,上面所坐的,首先是皇后裴氏和太子李成器,後面則是跟着其餘的嬪妃、皇子和公主。

李弘後宮人數很少,連帶着子嗣也不多,反倒是一眾弟弟,雍王李賢、英王李顯、冀王李旦,各自帶着一大家,喜氣洋洋地前來過節。

在禮官的唱和之下,聖人一家與李唐皇室,正式入殿。

李弘坐下,環視群臣,溫潤的聲音傳出:「佳節良辰,具餐以享,諸位用膳吧!」

群臣行禮:「謝陛下!」

千秋節不是第一次舉辦,太過繁雜的禮節早就被刪去,氛圍也刻意向家宴靠攏,有種君臣同樂,內外親和之感。

最為特殊的,莫過於不讓大家全程餓著肚子,先行用膳。

隨着宮婢若穿花蝴蝶,將美食珍饈奉上,場中的氛圍輕鬆起來,不少臣子都開始享用。

畢竟起了個大早,一路餓著肚子侯在宮外,這個時候舞姿妖嬈,歌喉悅耳的伶人,吸引力反倒比不上熱騰騰的羊肉鹿脯。

就連李弘都笑着對左右列席的皇后道:「別餓著,吃吧!」ωωw.

皇后裴氏本就出身武將之家,頗具豪邁之氣,聞言不客氣地開動,太子的神情則似乎略有恍惚,顯得有些心不在焉。

李弘的心情很愉悅,看着端上來的齋飯素食,對着太子道:「當年你師父也是喜歡先填飽了肚子,再議正事,可惜你那時還小,來不及聆聽你師父的教誨……」

太子身軀微震:「父皇說的是,兒臣明白了。」

李弘點點頭,拿起酒壺,親自倒了杯清酒,品了起來。

聖人的姿態固然足夠放鬆,下方的臣民卻不可能真的胡吃海喝,用了些吃食,有了幾分氣力,馬上開始嚴陣以待,準備接下來的環節。

李弘起身,舉起酒杯:「功於華夏,造於黎民,此乃朕登基之初的心愿,幸得卿等精誠效忠,今國泰民安,共享盛世,諸位同飲!」

群臣齊賀:「昭昭有唐,天俾萬國!盛哉陛下,盛哉大唐!」

話音落下,身着各色服飾的使臣正式入內,獻上賀表與供禮。

排在第一個的皮膚微黑,所學的漢話也有一股古怪的發音:「天竺使臣瞿曇逸,代天竺五王恭賀唐皇聖壽,進獻錕鋙石,願唐皇陛下如日月高懸,嘉時永享!」

錕鋙石即金剛石,也就是後世所熟知的鑽石,歷史上的天竺,在十八世紀前,幾乎是鑽石的唯一來源地。

唐朝的外來鑽石,就都產自於天竺,當時波斯人由於和唐人貿易頻繁,並且朝貢過金剛石,還被史籍誤載為金剛石產地,現在則沒了中間商賺差價,直接進貢。

李弘微笑頷首,又看向太子:「皇兒以為如何?」

太子起身回答:「我大唐德行四海,正道致遠,方有天竺五王,恭順聖意,遠來朝賀,盼聖德所至,天竺子民亦享太平。」

這話說得漂亮,實際上大唐的外交準則,向來是恩仇分明,國若犯我,必有嚴懲,國若順服,可得賞賜。

而天竺之所以這麼乖順,也是恩威並濟的後果。

這個時期的天竺國,原本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王國,每個王國都有自己的國王,因此稱為五王,偏偏王玄策奉太宗之命出使天竺時,使節團在北天竺遭受攻擊,幾乎全員覆沒,王玄策一人逃出,以一紙檄文召令近處各大唐藩屬國派兵出征,最終創下了一人滅一國的輝煌戰績。

實際上,王玄策率領的聯合軍隊一路橫掃,所滅的國家,遠遠不止一國,北天竺是受打擊最大的,中天竺、東天竺也慘遭波及。

最終的戰果,在正面擊潰敵軍,坑殺了敗兵后,「遠近城邑降五百八十所,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頭匹,天竺震懼」。

那是五十年前的事情,而後威脅更大的,是雄踞高原的吐蕃王朝,結果二十年前,吐蕃又被滅了。

天竺瑟瑟發抖,畏懼之下,原本一盤散沙的各國被迫結盟,五王共出一支使節團,當然真要開戰,指不定又是貌合神離,一盤散沙。

所幸大唐對於喜馬拉雅山脈那頭的國家,根本沒有多少興趣。

山川屏障,炎熱潮濕的印度半島會引發水土不服,是一方面的因素,安西都護府的經營,才是國家更重要的百年大計。

天竺既然知趣,就以安撫貿易為主,它盛產的象牙寶石,亦是一筆不錯的財富。

眼見唐皇和太子都面容和煦,天竺使臣喜不自禁地退下,獅子國使臣趕忙接上。

一個個小國使節依次上前,奉上賀表,恭賀聖壽,進獻禮物,間或也有小小的抱怨。

對於這些地緣小國,大唐承擔大國責任,時常調解矛盾,不偏不倚,因此極受敬服,不止一次制止了兩國戰亂。

好處是,進一步提升了國際威望的同時,接壤地區多有他國子民前來入戶,以成為大唐人為榮耀。

邊境州縣若是無法繼續接納,會向安西之地轉移,人口的遷徙紅利,是原本地廣人稀的安西都護府能夠大力發展的必要條件。

而如果說這些國家,只是邊境小民盼著越境投靠,那麼當輪到東瀛使臣覲見時,就是噗通一聲跪倒在地,涕淚交加:「聖人如大日高懸天中,卑小下國渴於恩輝沐浴已久,還望唐皇陛下成全吶!」

諸國側目,不知情者莫名其妙,覺得這舔得也太誇張了。

事實上並不誇張,那個曾經膽敢與百濟聯合攻唐的島國,早就不敢抄襲李治的天皇之稱,連日本這個國名都不敢稱呼,自稱瀛州王。

最根本的原因,是朝鮮半島的統一,金礦銀礦的挖掘,與大唐移民對於貴族階層的吸引,導致了日本國內政局的崩潰。

短短二十年間,這小小的島國不知道發生了多少場內鬥,曾經那些貴族階層還沒有退路,現在哪怕爭鬥失敗了,只需拍拍屁股,攜帶大筆金銀,成功入戶大唐就成,此刻殿內有些個子矮小的低品官員,便是其中一員。

這些人改了名字,行為早已漢化,再過個兩三代后,連身高相貌也都看不出來了,眼神里則流露出冷光,輕蔑地看着東瀛使臣,心中都不希望聖人答應。

聽了這份懇求,李弘再度轉向太子,露出徵詢之色。

太子開口:「東瀛自漢時,便是屬國,何須併入我大唐?各國子民,只需心向良善,便是教化,毋須私心暗度,多論是非!」

東瀛使臣急了:「太子殿下,吐谷渾亦可歸順大唐,我瀛州也早有恭順之心,為何不許?為何不許啊!」

確實,當年最後一代吐谷渾王,舉國入唐,也是震驚諸國的消息。

畢竟作為藩屬,還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直接放棄,那就是連皇室都沒了,除了被滅國,誰又願意?

偏偏那位吐谷渾小王子心甘情願地做了,而大唐則順利接受吐谷渾之地,與吐蕃舊土連成一片,徹底掌握青藏高原的廣袤土地。

但海外倭國,很抱歉,現在想要歸屬大唐,都是不被允許的。

李弘父子都愛民,但愛的是大唐子民,仁慈之心並不泛濫,一旦東瀛併入,都是大唐人了,誰去挖礦?誰去擔着過海的風險,一遍遍的運送金銀?

所以一個願意亡國,一個則不願對方亡國。

當然,這樣的局勢不會一直持續下去,等到海軍壯大,可以橫行海域之際,就能順理成章地將周邊島嶼全部納入管轄,否則過於放縱,也會出亂子。

倭國使臣懇求不得,淚流滿面地退下,終於輪到了大食。

大食行省總督蒲希密和拜占庭學者列昂提上前見禮,一絲不苟地完成使節該做的任務。

過程十分平淡,唯一令兩人關注的,是李弘再度詢問了太子的意見,由他發表了一番對於大食的看法。

不僅是他們,大唐臣子的神情都有些微妙。

現在並非太子監國,為何事事都垂問太子,讓其出面?

答案很快揭曉。

當各國使臣賀壽獻禮完畢,李弘緩緩起身,說出了一番石破天驚的話語:「朕誕膺天命,以撫四方,日昃坐朝,憂勤庶政,至今已有二十餘載,今英華已竭,深求閑逸,欲傳帝位於皇太子成器!」

伴隨着這位聖人溫潤的聲音傳於殿內,場中一下子安靜下來,群臣猛然怔住。

禪位?

陛下要禪位給太子?

「咦!」

就連樑上懶散等待的小黑,背脊都一下子挺立了起來。

李治當年都病成那模樣了,還死死霸佔著皇位,九五之尊的位置,至高無上的權力,誰捨得放下?

如今的李弘更是春秋鼎盛,聖體安康,無病無災,哪怕近年來沉迷修行,國家政事依舊在太子監國和百官輔佐下順利執行,表面上沒有絲毫動蕩之兆,確實是一派國泰民安。

為何要禪位?

楊再威是驚訝程度最低的,畢竟事不關己,大唐皇帝是誰與他並無干係,第一時間觀察的,倒是群臣的反應。

然後就發現,一眾紫袍高官內,唯有狄仁傑最是鎮定,那不僅是身為宰相的城府,還有瞭然於胸的安定。

賈思博的神色則有了一瞬間的波動,卻又露出並不意外的反應。

李弘並沒有給予群臣討論的時間,甚至按了按手,讓不由自主站起的皇室成員都坐下,笑聲滿面地道:「樂起!」

皇家大饗,飲食還在其次,最主要的正是歌舞戲演,如今內侍傳令,早在中央舞台準備的太常寺,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開場的大麴,正是新編的《聖壽樂》,標準的雅重辭曲,宏大華麗,單單歌者便過百人,若算上一批一批登場的歌舞伶優,人數更是逼近千人。

主題雖然還是歌太平,頌聖主,但在框架下還有了創新,歌者多重疊唱,舞者身形起伏,一股難以言喻的美感撲面而來,令人心醉。

各國使臣基本聽不懂,卻漸漸地沉浸在這種端莊的音樂氛圍中,大唐官員則猶自思索剛剛那晴天霹靂般的消息。

主戰派回過神來,大喜過望。

他們本來就希望太子登基,興起對大食的戰事,但又懾於當今聖人的威望,如今聖人主動禪位,豈不是兩全其美?

但有幾位官員的神情,則發生了瞬息間的變化。

有種濃濃的後悔。

早知如此,何必要費盡心機地設計?

「李弘這一退,確實大大地消弭了國內的矛盾……」

「可有些事情,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相比起內外官員的心思,小黑的視線再度轉到了蘭瑪珊蒂上。

此時這位扮作內侍的舞姬,已然混入一群道士之中,披上道袍。

《聖壽樂》不是唯一的大麴,僅僅是作為此次千秋節的開場,結束后就輪到這群道人登台,上演祭祀大麴《神樂》。

而蘭瑪珊蒂能混入這群人中,可見袁氏確實是幕後的設計者,如今已是到了圖窮匕見的最後時刻。

小黑目光微動,身形一閃,飄然而下。

一旦讓神女降臨的戲碼,在千秋節中上演,即便事後拆穿是假的,也會引發軒然大波,於國有百害而無一利。

這個道理,相信上官婉兒不會不明白,之所以放任,肯定有別的原因。

但她不願意繼續耗下去了。

弄清楚真相,再做出選擇,總比這般被動等待要好。

「姐姐何必着急呢?」

小黑一動,婉兒的聲音立刻傳來,但她並不理會,掐了一個隱身咒,眨眼間消失在主殿中。

片刻之後,楊再威的耳畔就響起了小黑的聲音:「你那邊如何了?」

楊再威嘴唇輕顫,傳音道:「賈思博不是參與者,但似是知道內情,正在拖延時間……」

小黑道:「蘭瑪珊蒂與其幕後者的陰謀,沒能瞞過大唐的高層,卻被有意縱容,最終真相如何,猶未可知,我準備先查清楚他們到底要做什麼,再做出應對。」

楊再威微微頷首,朝後一退,不見了蹤跡。

半刻鐘后,賈思博側頭,才發現身後已是空無一人,這位宰相併不詫異,只是喃喃低語着:「沒有用的,這是執念,誰都阻止不了的執念啊!」

小黑聽不到賈思博的自言自語,也不會在意這些雲里霧裏的話,她先是在大殿轉了一圈,然後直接來到了蘭瑪珊蒂的身後,貼近了觀察。

蘭瑪珊蒂一無所覺,先是垂著頭等待,但終究忍不住,趁著眾人不注意,看向大殿之上,眼神中透出清晰的恨意。

小黑注意到,此女敵視的目標,不光是唐皇李弘,還有李唐皇室中的英王李顯。

事實上,此女的母親,正是李顯的妻子韋氏,即歷史上的韋后。

只不過相比起歷史中那位至少風光過一陣的執政皇后,這個世界的韋氏,既沒有與李顯同甘共苦的經歷,後來又因為口出惡言,怒罵武后,直接被李顯休妻。

韋氏心高氣傲,險些瘋癲,好不容易在家族的安排下再嫁,與第二任丈夫生下了女兒,風光早已不在。

主要是京兆韋氏在世家衰敗的大趨勢下,受到了重點關照,有一脈甚至鋌而走險,參與謀反,結果自不必說,被內衛直接緝拿,人贓並獲,家族子弟統統入獄。

韋氏最初沒有受到牽連,但她本就有抱怨之心,常常在家中謾罵皇室,聽了這個消息后驚怒交集,竟是一病不起,臨死之前,安排女兒逃走,兜兜轉轉之後,最終成為了大食舞姬。

「娘,經歷了十多年的困苦折磨,女兒終於重回舊土,有了報仇的機會!」

「這一次,孩兒定讓整個李唐皇室,從此不得安寧,更要使這唐人的天下,再陷無盡的戰火,你九泉之下,得以安息!」

蘭瑪珊蒂身軀輕輕顫抖了一下,強忍住心中的期待,低下頭去,握住拳頭。

在漫長而煎熬的等待中,第二場大麴準備。

《聖壽樂》的舞者退場,《神樂》的道士魚貫入場,蘭瑪珊蒂深吸一口氣,舉步入內,卻是朝下走去,進入了高台內的暗道中。

準確的說,這不算暗道,而是正常的表演通道,讓舞台的演出效果更上一層樓,結果被有心人利用。

但當蘭瑪珊蒂即將到達指定位置,腳步猛然停下。

因為前方接應她的人,已經軟軟倒在地上,正中則是一位白髮道人負手而立。

蘭瑪珊蒂臉色變化:「袁氏族人的圖謀,果真瞞不過真武觀主!」

「袁天罡」轉過身來:「你們瞞不過的人很多,不僅僅是老道……」

蘭瑪珊蒂冷笑一聲,已然冷靜下來,反唇相譏:「明人不說暗話,在我面前,閣下何必還要裝成百歲老道呢?正如我接下來所扮的神女一樣,都是欺世盜名的把戲罷了!」

「袁天罡」看了看她:「此言不無道理,既如此,貧道就以真面目示人吧!」

說罷,伸出手掌,在臉上揉捏起來。

並沒有揭下什麼人皮面具,但五官已然隨之變化,露出了廬山真面目。

忽略被特意染白的發色,他的真容果然十分年輕,別說百歲老者,或許連四十歲都不到,完全是靠着精湛的功力和高明的易容,才有了仙風道骨的模樣。

但跟進來的小黑,目光卻是一凝。

這個人太眼熟了……

怎會是他呢?

蘭瑪珊蒂顯然不認得,心頭驚疑,倒是不敢刺激對方了,稍稍服軟:「是小女子失禮了,還望觀主寬宏,伱我如今同舟共濟,待得神女天降,萬眾敬服,以後的大唐,便是你我的天下了!」

「袁天罡」失笑:「袁氏或許會作此不切實際的想法,但你出身高門貴女,十數年的顛沛流離更增閱歷,總不會如此天真,不過是仇怨滿懷,回來複仇罷了!」

蘭瑪珊蒂的眼神冷了下來,再度威脅:「依觀主之意,是準備迷途知返?一個假冒相士袁天罡,妄傳真武法旨的人,搖身一變,要成為大唐的忠臣了?」

「袁天罡」道:「這就毋須閣下操心了,貧道確非袁天罡,但貧道也有些與眾不同的身份,可保無恙。」

蘭瑪珊蒂哼了一聲,滿臉不信:「願聞其詳!」

「袁天罡」眼中露出與氣質極為不符的促狹之色:「貧道出家之前,有俗世姓名,姓慕容,單名一個復字,只因故國吐谷渾曾被吐蕃人所滅,家父家母一心復國,才取了這個名。」

蘭瑪珊蒂愣住,片刻后不可置信地道:「主動棄國的吐谷渾王?怎會是你?」

吐谷渾汗國最後一代國君,大唐弘化公主與慕容諾曷缽最小的兒子,慕容復。

而弘化公主本就是李治的親姐姐,按照血緣關係,這位與當今的唐皇李弘,還是表兄弟。

當然,他最關鍵的身份,是那個人的弟子。

小黑已然通過相貌看出,哪怕長大了,但依舊能辨認。

之前當真是忽略了,沒想到是你小子!

好好的吐谷渾國王不當,出家成了道士,最後跑來假扮袁天罡?

怪不得婉兒放心讓當真武觀主,若論世上最親近的,除了她,也就是這位李彥當年在出使吐蕃時收下的二弟子了。

「可如果『袁天罡』是慕容復的話,這場錯綜複雜的案子背後,莫非……」

小黑拋下對峙的兩人,身形飄出,尋找楊再威。

然而當她見到楊再威之際,卻發現了又一位熟人。

楊再威的氣,正在與一人遙遙相接。

那人並不在百官之內,也不在禁衛守備之中,而是位於入宮的長安子民里。

觀禮百姓並不是亂選的,除了各大坊市的名額外,還有高壽老者,耄耋之年,同慶聖壽。

尤其是九十歲以上的老人,鮐背之年,在古代都是活生生的祥瑞,能夠得到皇帝召見。

此刻一位獨臂老者,便坐在木製輪椅中,神光內蘊。

「啞叔?」

之前在涼州,小黑還特意去李彥的故居看了看,發現樹下並沒有啞叔之墓,推測對方可能還在人世,但萬萬沒想到,居然會在千秋會見到。

這位可不比袁天罡,是貨真價實的百歲高齡。

唯識勁有駐顏之效,七八十歲時,啞叔如同中年一般,現在臉上也不可避免地爬上了皺紋,說明他已然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即便如此,啞叔的嘴唇輕動,正在傳音述說着什麼。

楊再威聆聽,先是震驚,旋即變為遲疑,最終點了點頭。

當小黑再度傳音詢問,這位面冷心熱,一直以來追索真相的人,竟然低聲道:「抱歉,我幫不上忙了!」

小黑心頭一悸。

啞叔、李弘、上官婉兒、慕容復,這四位當年與李彥最為親近的人,時隔二十年,在千秋節上齊聚一堂。

到底要做什麼?

一個不可思議卻又似乎合情合理的猜測湧上心頭,小黑脫口而出:「對方打動你的,是登神之路,再啟飛升么?」

既然對方猜出來了,楊再威便不做隱瞞:「武道之路已盡,這是最令我動心的邀請,世上若真有人能完成此事,也非他們莫屬!」

此番回唐,目的就是與最強的內衛大閣領上官婉兒印證絕學,堪破前路的迷障,而引動天地元力,重現昔日飛升壯舉,無疑是最佳的選擇,沒有之一!

「果真如此!果真如此!」

小黑震驚於這群人的志向,卻更擔心他們入了魔障:「二十年前,當着各國使節,真武聖君登天成神,二十年後,大唐天子與真武弟子想要效仿此道……卻有沒有想過,那登天之路,可能只是獨屬於一人的成就,後來者根本無法模仿?一旦失敗,又會造成何等嚴重的後果?」

楊再威回道:「這條飛升之路,九死無悔,聖人既有勇氣嘗試,當然也考慮過了失敗的可能!」

「所以大食舞姬蘭瑪珊蒂,才能施展陰謀,一路到此……」

所有線索竄連,小黑徹底明悟。

太子顯然是知情者,宰相狄仁傑也是知情者,賈思博估計是瞧出了端倪,而他們都無法阻止李弘。

因為正如之前禪位所言,英華已竭,即將走向人生的下坡路。

人到中年,正是氣血鼎盛之際,一旦再往後拖,成功的機會只會越來越小。

必須是現在。

也唯有現在。

完成近些年來,越來越深的執念!

所幸李弘並不是一意孤行的任性,甚至連飛升失敗的後果,都考慮到了。

禪位太子,是確保大唐政局的穩定。

但還不夠。

萬一飛升失敗,以最壞的結果論,說不定會當場身死,由此造成巨大的動蕩。

想要國內以最快速度穩定下來,不僅需要繼承人,還要有一個罪人,作為大唐臣民發泄怒氣的目標。

而這個目標,還不是無謂的樹敵,得符合這些年的戰略,主戰派磨刀霍霍的對象。

普天之下,唯有大食。

連接這個目標的,就是唐人的罪女,大食的第一舞姬。

從大食王都大馬士革的舞姬身死之案,到使節團萬里迢迢來唐,於國都長安千秋佳節的幕後種種,自此真相大白。

小黑看向舉杯微笑一身輕鬆的李弘,再望向舞台密道一心復仇的蘭瑪珊蒂:「原來從始至終,你與大食,都是為唐皇飛升之夢兜底的替罪羔羊罷了!」

無彈窗相關

_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從李元芳開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從李元芳開始
上一章下一章

番外第二十章 真相大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