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第二百四十二章

第二百四十二章

兗州向河北求援,請注意,是請求河北援助,兗州的使者希望河北能把糧食、戰馬等軍用物資折算成價格后暫時先賒給兗州,等日後兗州有錢了再還,因為過去的長達三年多的戰爭,已把兗州的府庫一掃而空,兗州沒錢了,即使河北敞開了供應物資,兗州也買不起。

禮部的外交人員很乾脆的就拒絕了兗州的奢望,賒帳?中原的戰爭看不到結束的跡象,兗州什麼時候才能還上這筆帳?大家雖然是盟友,但生意歸生意,這種明擺着賠本的買賣河北不會幹。禮部人員很陰險的指點兗州使者,兗州在長達四百年的大漢歷史中,一直是中原富庶之地,人文薈萃,區區十幾年的戰亂不可能就耗盡了百年的積累,兗州有錢,錢在哪裏?兗州的財富都集中在世家豪門的手裏,只要這些豪門肯捐助,別說三年戰爭消耗,就是十年也沒問題。

禮部人員說的是大實話,再窮也窮不了豪門,再苦也苦不了地主,不管戰爭打到什麼程度,世家豪門的糧食照收,奢侈的生活照過,不會受影響,因為那點子稅收對他們來說只是九牛一毛。河北為什麼能在戰爭結束后迅速恢復元氣,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平均了地權,把土地從豪門手裏收繳了回來平分給老百姓,同樣多的土地,因為納稅的土地多了,所以河北的財政收入自然就跟着猛漲。其實戰爭前後河北的總產出是一樣的,只不過以前大多數糧食都流入了私人的府庫,而現在則全部變成了政府的收入,區別就在這裏。

兗州的使者聽了這話唯有苦笑,向世家豪門征重稅,那怎麼可能?把兗州的官員名單列出來,有幾個不是世家豪門出身?曹操敢這麼干,第一天發佈命令,第二天兗州全境都會造反,曹氏家族第三天就要滾出兗州,曹操的統治離不開這些官員,官員自己向自己征重稅來支援朝廷,天下間有這樣的事?除非曹操打算徹底打破舊模式,全面學習河北模式,但就是想這麼干,現在時間上也不趕趟啊?

禮部的人員不鬆口,擺出一副沒商量的架勢,兗州的使者也很識趣,告辭而去。出了禮部,兗州使者直奔大將軍府,求見大將軍夫人曹氏。兗州人員也早有備用方案,正常道路走不通,那就直接走上層路線,大家各顯神通,曹夫人為大將軍生出了世子,那是有功勞的,由曹夫人吹吹枕頭風,或許比雙方的外交溝通要來得容易。

第二天,大將軍李曉接見了兗州使者,對兗州窘迫的現狀,李曉表示了理解,對雙方的友誼,李曉也進行了高度讚揚,對兗州現在的困難,李曉提出了兩個解決方案。第一,河北出兵中原,直接在軍事上對兗州進行援助,條件就是河北打下的地方將由河北治理,當然,只限於敵人的地盤,友軍的地盤河北人決不會進入一兵一卒;第二,同意兗州的賒借,但鑒於兗州目前的狀況,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根本無力償還這筆龐大的債務,所以必須有抵押,而抵押品就是兗州在黃河以北的土地,這包括兗州在黃河以北的土地,以及青州在黃河以北的土地,總之一句話,兗州政權退過黃河以南。

兗州的使者愣住了,讓河北出兵中原那是絕對不可能的,這种放虎兕出閘的事曹操不會答應,再說兗州在軍事上並沒有輸給三劉聯軍,所差者不過後勤接濟不上而已,完全沒有必要把河北兵放進來。至於把黃河以北的土地抵押給河北,兗州使者估計曹操也不會同意,擁有黃河以北的土地,兗州對河北就在戰略上佔據了優勢,如果日後兩家翻臉開打,不管是兗州北上,還是河北南下,戰爭首先會在這片土地上爆發,這就給了兗州在後方從容調兵備戰的時間,這麼具有戰略意義的要地,曹操能放手嗎?況且這片土地的面積也不算小,東郡、平原好幾個縣都在黃河以北,兗州付出的代價未免也太大了。

「晉王,」河北人的胃口太大了,兗州使者勃然大怒,不由撕開了臉皮說話,「請恕我直言,三劉聯軍自認是漢室正統,連我兗州建安朝都稱之為偽朝,更況河北乎?若兗州敗於敵手,三劉聯軍就直接兵臨河北城下,正所謂唇亡而齒寒,河北坐視兗州陷入危亡而不救,實乃引火**之舉,何其不智?若自南而北論,兗州實乃河北之屏障,中原之戰實為兗州在替河北擋三劉之兵鋒,我們不需要河北出兵,但是河北卻竟連一點物資也要吝嗇,甚至以此為要挾,此舉實令人心寒。」

李曉對使者鋒利的言詞不以為意,後世的權利和古代的權利相比,最為顯著的區別就是更不要臉。古人也懂得厚黑學,也不是不知道拳頭比嘴巴好用,但古人更加講究顏面,更注重搶佔道義的制高點,因此不管是對內的國計民生,還是對外的軍事征伐,都會引經據典的給自己的行為尋找千秋大義,因為哪怕是最為昏聵的皇帝,也不願意在史書上留下什麼污點。就像後世的美國攻佔伊拉克和阿富汗,借口那叫一個爛,再比如某些官員提出「改革時老百姓要忍受陣痛」、「教育產業化」的口號,這樣的行為若是放在中國的封建古代,簡直難以想像,古人絕對比現代人更加要臉面,雖然事是一樣的干,但借口絕對花樣百出,微言大義擺在當頭,讓老百姓就是想罵也一時找不到反駁的理由。

「失禮了,李曉還沒請教貴使的尊姓大名。」雖然這個使者說話很不客氣,但李曉倒是十分欣賞,外交人員嘛,關鍵時刻就得拿出這樣的氣勢,哪怕是撒潑耍賴,只要能達到目的,那就是一個優秀的外交家。

兗州使者道:「不敢勞晉王垂問,在下穎川陳群,草字長文。」

居然還是個名人,李曉頗有些詫異,在三國演義里,這個陳群是著名的權利家,曾提出九品中正制,後來成為了魏國重臣。不過演義是演義,其人真正在歷史上做過什麼貢獻,具體有什麼本事,李曉也不是很清楚,在這個時空這麼久,李曉也知道三國演義這本四大名著之一很不可靠,誰如果把它當真正的歷史看,那就要上惡當。

「長文先生,難道我河北出兵中原直接援助兗州不是最大的誠意嗎?長文先生說我河北與兗州乃唇亡齒寒的關係,誠然如此,但我河北表現出自己的誠意,甚至願意把子弟兵投入戰場,兗州確又推三阻四,不願接受,這又是何道理?河北的財富取之於民,自當用之於民,我雖然身為晉王,卻也無權將河北百姓的財富肆意揮霍。長文先生,大家將心比心,難道我河北的做法還不夠仁至義盡嗎?難道非要將我河北百姓的膏腴雙手奉上,這才稱了兗州朝廷的心?那請問兗州朝廷又將我河北百萬子弟兵置於何地?」李曉語帶威脅,逐條反駁陳群方才的質問。

見慣了後世權利風雲的李曉抱定不見兔子不撒鷹的原則,國與國之間,只存在利益和計算,沒有感情這一說,別說曹操不過是他的便宜岳父,就是親生父親,這時候不放點血出來,李曉也決不會讓步。

陳群早就備過功課,知道這位反賊出身的大將軍言詞向以直白為名,說話直接,從來不拐彎抹角,有點**裸的利字當頭的性格,有了這樣的心裏準備,因此也拋棄了文人那一套虛偽,直接道:「那大將軍的要價未免也太高了一點,我兗州很難接受。再怎麼說曹公也是大將軍世子的外祖父,大家說到底都是一家人,還請大將軍瞧在世子的面子上,再殺一點價。」

聽着這樣很有現代氣息的話,李曉的臉上不由露出一絲笑容,外交就是談判,既然是談,那就沒有一成不變的條件,就有殺價的餘地,現在看來,這個陳群已經露出一個優秀權利家的潛質,至少在適應談判對手上面,這份隨機應變就很難得,要是換一個只知道滿口之乎者也的夫子,只怕根本就不懂應該和怎麼的對手說什麼話這個外交方式。當下拿過地圖,在青州和兗州在黃河以北的分界線上一筆劃下,手指東西兩塊土地上點着,道:「如果兗州需要我河北出兵,那我河北的條件不可變動。如果兗州只需要我河北的物資供應,那麼這樣,雙方都各退一步,或者是兗州的東郡這一塊,或者是青州的平原這一塊,貴方必須讓出一塊,這是我河北最後的底線。」

陳群很是不甘心,和李曉繼續爭論了很久,見李曉始終不鬆口,也明白這確實是河北的底線了。但是這樣的大事做為外交使者陳群是無法作主的,甚至連書信三言兩語都很難說的清楚,陳群當即告辭而去,快馬返回兗州,當面將自己的這趟出使的成果稟報曹操。

曹操聽完了陳群的工作報告后,氣得當場就摔碎了一枚玉如意,大罵李曉薄情寡意,不講人情,是養不熟的狼崽子。土地和物資,猶如魚和熊掌,曹操兩樣都捨不得。

陳群對曹操的怒火十分理解,但是不以為然,雖然在談判桌上爭的很兇,但陳群明白,人家河北的做法屬於正常行為,換誰誰會大方的把大筆的物資白白送人?哪怕是像歷史上的宋襄公和被假途滅虢的虞公這樣的著名傻子在世,只怕也不會遂了曹操的意,曹操有這樣的想法才是天真之極,你可以犯傻,但別把人家晉王想的那麼傻,晉王要沒有這樣的手段,也不可能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裏登上大漢頭號霸主的寶座,一個女人,不可能左右一個英明君主的想法。

曹操發泄完了怒火,決定再派使者出使河北,這次不派別人,而是由世子曹昂親自出馬,曹操決定把親情牌打到底,曹操也清楚現在的兗州沒有什麼討價還價的本錢,也只有雙方的婚姻這一點救命稻草可以抓住了。

曹昂的身份非比尋常,高調的使者團也引起了河北高調的反應,這一次張燕出城迎接兗州使者團,並親自出席談判,以示對曹昂的尊重,這讓曹昂很鬱悶,因為在張燕面前這張親情牌就打不出去了。

河北接待的規格很高,張燕也很熱情,但是談判的底線卻一點也不肯讓步,雙方唇槍舌劍的大打了數場口水仗,沒有結果。在其中一次的談判中,張燕更說了一句與談判無關的話,曹昂莫名其妙之餘,心生警覺。

張燕說的是兩年前河北豪強叛亂的事,當年叛亂,渤海郡乃是亂中之源,張燕說雖然叛亂在當時被迅速撲滅了,但罪魁禍首卻逃脫了,直到經過兩年的明查暗訪,追根究底,才終於又發現了此人的蹤跡。現在這人正在向平原郡方向逃亡,河北軍隊緊追不捨,如果一旦抓捕不利,讓案犯逃入平原,還希望兗州能幫助追堵,或者是允許河北軍隊越境抓捕。

曹昂聞言大驚,別人不知道,他還不知道當初挑動河北豪強作亂的是誰嗎?河北叛亂被平息后,董昭也不知所蹤,由於河北並沒有發佈董昭被捕的消息並問罪兗州,所以兗州上下都認為董昭肯定死於亂軍之中,現在張燕重提此事,那是什麼意思?難道董昭並沒有死,而是落入了河北的手裏?莫非張燕是在威脅自己,如果兗州不同意河北的要求,那麼河北就要放出董昭,追究此事?

曹昂望向李曉,李曉面沉似水,微微點了點頭,曹昂心裏頓時一片冰涼。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龍城飛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網游競技 龍城飛將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二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