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禮部

第721章 禮部

第721章禮部

~

嘉靖四十二年深冬,轉眼間,沈默到禮部上班,已經兩個多月了,和上司同僚間,相處的極為融洽。

其實想不融洽都難,因為禮部尚書嚴訥和左侍郎李春芳,都是朝廷有數的老好人,加上沈默這個向來好脾氣的右侍郎,有這三位堂官坐鎮,一時間禮部上下一團和氣,被京官們稱為『菩薩滿堂』,雖有戲謔之意,卻也着實成了中下層官員嚮往的地方。

當然,禮部能一團和氣,也跟其職責有關——大體可分三部分,一是負責考吉、嘉、軍、賓、凶五禮之用,這也是禮部之名的來由;二是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三是負責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都是些斯文至極的事情,所以才能保持心平氣和。

要是換成負責全國工程的工部,或者負責錢糧收支的戶部,或者負責全國刑名的兵部;負責官吏任免的吏部;負責全國軍事的兵部,再或者專門告狀彈劾的都察院……你就是想心平氣和,也不可能啊。

在禮部的三大塊事務中,嚴訥總攬全局、主抓『禮』儀,這也是禮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不小覷這些後世看來無用的東西,因為在這個年代,禮,是立國之本!

《禮記》云:『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師服云:『禮以體政』;孔子說:『為國以禮』;晏嬰說:『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左傳》引君子曰:『禮經國家,定社稷』;女叔齊云:『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荀子云:『國之命在禮』。

可以說,以禮治天下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人們堅信『國之治亂繫於禮之興廢』。所以荀子說:『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隕社稷也。』

為什麼會這樣說?因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裏,以賢智勇,以功為己。』按沈默的理解,便是以禮為綱,可以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使人們懂得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並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他們在家族內的身份和社會、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範,這就是禮。

所以說,禮和禮治,是這個儒家社會的構築基石和行為準則,而禮部,作為管理和踐行一國禮制的最高部門,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也正因為禮部尚書,都精通一國禮法,並有豐富的禮治經驗,所以才會成為入閣為相的前提條件。

所以說,在袁煒病故,內閣獨相的形勢下,嚴訥幾乎一定會成為大學士的,因此袁部堂於公於私,都不大過問吏部的日常事務了。

至於二把手李春芳,負責的是對番邦與外國的交往,這差事也算是禮的一部分,勉強稱之為『外禮』,但大明泱泱大國,向來只把眼睛放在自身,所以其重要性與『內禮』遠遠無法相提並論,甚至可以說,是不受重視的。但因為袁煒死後,李春芳變成了青詞寫得做好的一個,皇帝須臾離不開他,所以也只能象徵性的領了這差事,但真有外事的話,還是得拜託沈默幫忙。

剩下的,都是沈默的差事,或者說,幾乎禮部的所有事務,一下子都壓在他肩上。除了要管理包括國子監、庶常館、各級州府縣學在內的全國學校機構、各級科舉考試外,他還兼著翰林學士……沈默本想辭去此職,但嚴訥不接,李春芳也不接,都讓他能者多勞。

沈默算是看出來了,這兩位都是懶極了的翰林官出身,信奉的是那套無為而治的黃老之道,至於自己,雖然這幾年沒幹正事兒,但早年間畢竟掙下了『幹吏』的名頭,又在南巡中大大出彩,這次落在他們手裏,那還不是小長工進了地主家,不用你用誰去?

如果僅這些也就罷了,沈默閑了這些年,早就渾身骨頭鬆了,何況下面還有那麼多的司、廳、局,有的是郎中、主事、員外郎聽他調遣,何必事事親躬?恰好他的長處就是調配指揮,無論多繁冗的差事,都能層層剝繭,條理清楚的分配下去,就是事情再多點,也不耽誤回家吃飯。

~~~~~~~~~~~~~~~~~~~~~~~~~~~~~~~~~~~~~~~~~~~~~~~

但這並不說明沈默心裏就不煩,恰恰相反,他最近比較煩、很上火,極憋悶……只是從不掛在臉上罷了。而他煩惱的源泉,則來自一個曾經崇高無比,現在卻屈居在禮部門下的衙門——宗人府。

宗人府掌管皇族屬籍和纂修玉牒的衙門,專管皇族宗藩事務,洪武三年,沿元制設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名宗人府。設宗人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並正一品,由親王充任……順便一提的是,後來的成祖朱棣,只能在其中擔任右宗正,才能排到老三,就知道其最初的地位有多顯赫了。

但不要崇拜它,它只是個傳說,經過了靖難之役,當年的右宗正當上了皇帝,而原本的皇帝朱允炆則下落不明,皇族間親密無間的關係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監視提防、打壓鉗制。所以此時,宗人府這樣一個地位崇高,可以號令皇族、甚至對皇帝指手劃腳的機構,自然成為了皇帝的眼中釘、肉中刺,必定要大加削弱的。

從朱棣開始,歷代皇帝先是取消了親王領宗人府事的規定,改由勛舊外戚領宗人府事;後來更是直接將宗人府歸於禮部管理,徹底將這股超然的勢力消弭無形。

這下皇帝是放心了,可禮部的堂官們就鬧心了……宗人府管的是什麼?宗室啊!這些人雖然沒什麼權力,可各個都以天潢貴胄自居,脾氣大、架子大,火氣更大——因為經過百多年條件優渥的繁衍,宗室人數已經是開國時的好幾千倍了,可國家還是得奉養啊,對財政的壓力之大,甚至超過了軍費。

換成誰當皇帝,都想在這件事上,日朱元璋的先人板板,哪怕那也是他們自個的先人,這狗屎政策實在是太狗屎了,更不行的是,再狗屎它也是祖制,想改沒門。

所以歷代皇帝和他們的大臣,都致力於削減這方面的開支,雖然不能大張旗鼓的削藩,但可以零敲碎打、積少成多啊。比如說,只要親王、郡王無子,一死就會除藩,犯了罪也會被直接貶為庶民除藩,甚至連正常可以繼承王位的,都會無故拖延數年,因為手續沒完成,就不用發俸祿……至於連沒有封地的奉國、鎮國、輔國將軍和中尉們,就更加沒有保障了,拖欠苛扣祿米的事情時有發生,換了誰都得怨氣衝天。

說句實在的,現在宗人府,就是給宗室們出氣用的撒氣桶,每天都有人在那裏拍桌子罵娘,一言不合便拳腳相加,甚至要死要活。偏偏你還打不得也罵不得,只能笑着賠不是,哄著這些爺,鬧心程度堪稱天下衙門一絕。

這麼有礙和諧的部門,自然不能放在禮部衙門裏,所以宗人府並不在東江米巷中,而是被發配到宣武門以南的菜市口南大吉巷衚衕里,可謂是眼不見心不煩。

如此惹人厭煩的差事,嚴訥和李春芳二位『仙長』自然不會去管的,欺負沈默初來乍到,不由分說便交到他肩上。

官大一級壓死人,自己又是初來乍到,沈默只能苦笑着接過這個燙手的山芋,勉強也能應付過去。

不過總體來說,在當時滿朝風聲鶴唳,官員朝不保夕的情況下,這三位仁厚長官,為禮部官員撐起了一片溫暖的避風港,使他們不論原先派別,都得以躲過徐閣老的大清洗,確實是人人羨慕的世外桃源。

~~~~~~~~~~~~~~~~~~~~~~~~~~~~~~~~~~~~~~~~~~~~~~~~~

但有道是,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濕鞋,到了臘月里,沈默還是被拖入了風口浪尖,『罪魁禍首』正是他的同年好友、告發伊王的功臣林潤。

因為一切都坐在明處,嘉靖沒法貪污他的功勞,加之他與沈默同年,自然也是徐閣老的學生了,所以在大清洗后的大提拔上,素有直名的南京右僉都御史林潤,竟被廷推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成為言官系統的三把手……順便提一句的是,鄒應龍為右副都御史,還在他之下。

得以進階高位,林潤士氣大振,進京后不久,便上了一道《議宗藩祿米疏》,此疏一大白於天下,就如巨石投水,激起軒然大波!

這道奏疏的大意是:『今天下之事,極弊而大為可慮者,莫如宗藩!因為今日宗室繁衍,歲祿不繼,宗藩祿米所支比過去多出數百倍。如河南開封,洪武中惟一個周王府,至嘉靖初郡王已增三十九,將軍至五百餘,中尉、儀賓不可勝計,舉一府而可知天下。今距嘉靖初又四十餘年,所增之數又不難推知。』乃是直接向宗室藩王開炮,直指天下第一大弊!

究竟這弊病嚴重到什麼程度了呢?『計天下財賦每年供京師糧食四百萬石,而各處王府祿米多達八百五十三萬石,超過供京師之糧一倍以上。如山西存留米為一百五十二萬石,祿米則為三百一十二萬石;河南存留米八十四萬三千石,王府祿米一百九十二萬石。以此二省論之,即便田賦糧全征,也不夠供王府祿米之半,況且吏祿、軍餉皆出其中。因此形成郡王以上猶得厚享,將軍以下至不能自存,饑寒困辱,勢所必至。有司困於難供,宗藩苦於不給。於是議論紛紛,莫衷一是。』也就是說,國家的全部收入,要有大半供給王府,而御用、吏祿和軍餉這些國家開支的傳統大頭,卻只能在剩下的一半中權宜,國家怎能不疲敝至極呢?

但如何解決呢?林潤說『臣以為宜令大臣和科道集議於朝廷,然後頒論諸王,示以勢窮弊極,不得不通之意。令戶部全計賦額,以十年為準,大約兵荒、蠲免、存留費用幾何,王府增封幾何,祿米及諸費幾何,令宗藩曉然,知賦入有限,而費出無窮,共陳善後之策,然後通集眾論,請皇上定奪,以為萬世不易之規。』

他也沒有好辦法,建議大家湊到一起開會解決……

嘉靖也許是被宗室擺了一道、險些連命都丟了,也想狠狠治治這幫蠹蟲,所以便將林潤的奏章明發朝中,命百官進行討論,看看誰有什麼好辦法。而那廂間,宗室藩王們也不是任人宰割的主,紛紛派人進京活動,堅決抵制這種不可饒恕的『倒行逆施』。

而宗人府作為連接朝廷與宗室的紐帶,自然成了眾人矚目的焦點,處在十分微妙的境地中。

這幾日,沈默已經接連接待了十幾波皇室宗親……沒有皇命,藩王是不得離開封地的,但這不妨礙他們把子弟派到京城來奔走聯絡。這些世子爺普遍脾氣不好,見不著正主只好拿宗人府的官員出氣,肆無忌憚的打罵羞辱,唯恐事情鬧不大。

沒辦法,沈默只好親自出面,安撫這些大爺們,又是請吃飯、又是請聽戲,這才沒被燒了衙門。

「少宗伯,這樣下去不行啊,」跟着沈默來到禮部,已經升任員外郎的王啟明,愁眉苦臉道:「那幫爺們兒太能花錢了,這才幾天啊,咱們的招待費就已經見底了。」

「錢的問題不用操心,」沈默手捧著個懷爐,目光盯在一本賬冊上,漫不經心道:「先把這些大爺們穩住了才是第一。」

「怎麼,您老又要自個掏錢墊上?」王啟明可知道,這位家裏太有錢了。

「想得美,我家裏已經不做生意了,坐吃山空立地吃陷,哪有餘糧打發他們。」沈默耷拉下眼皮道:「從他們年底應發的祿米里出。」

「啊,到時候還不鬧翻了?」王啟明大驚小怪道:「您這叫,叫飲鴆止渴。」

「少廢話。」沈默將那小暖爐擱下,翻一頁道:「船到橋頭自然直,到時候再說到時候的。」

「得了,反正您老說了算。」王啟明應下來,又轉個話題道:「大人,下面人這幾天都在求我,跟您打個商量……」

「什麼事兒?」沈默提起筆,從那賬本上摘抄着什麼,還是沒抬頭。

「是這樣的,今年冬天奇冷無比,還沒進臘月呢,就下了好幾場雪,這柴火的價錢打着滾的往上翻。」王啟明小聲道:「弟兄們想問問,能不能多發點柴火票,就算少發錢也行啊。」柴火票是官員的一種福利,就是憑票領取一定數量的柴禾,而且是質量很高的官柴。

「賬算的不錯啊,」沈默不動聲色道:「什麼值錢要什麼……」

「嘿嘿,」王啟明恬著臉笑道:「您總不能看着弟兄們挨凍吧。」

「嗯,知道了。」沈默終於抬頭看他一眼,道:「不過這事兒我做不了主,得部堂大人說了算,等有機會我跟他說說,看看能不能行。」

「您別推呀……」王啟明仗着是他的老臣子,軟磨硬泡道:「扣那些宗室的祿米您都不跟部堂商量,怎麼給咱們發點柴火票,還用得着商量了。」

「好你個王啟明,揣著明白裝糊塗是吧?」沈默又不看他了,繼續寫字道:「趕緊滾蛋,別在這礙眼。」前者那是背黑鍋,後者那是市下恩,性質能一樣嗎?

王啟明無奈的嘆口氣,心說,大人現在是越來越不好說話了,哪像原來,求求就求出來了。只好懨懨的施禮告退,回去后好幾天都躲著大夥,唯恐他們問起,那柴火票的事情。

誰知才過了兩天,禮部的同僚們,便紛紛找上他,卻不是問罪,而是一個勁兒的道謝起來,王啟明一問,原來是早晨部堂大人過來,發了五千斤柴火票……禮部本來就人少,這下過冬都夠了。嚴部堂還告訴他們,這五千斤柴火票,是沈侍郎利用關係,在內廷惜薪司用平價買的呢。

王啟明這個奇怪啊,心說大人這是何必的,害得我這幾天不敢見人。

他正琢磨著,有人叫他道:「老王,少宗伯叫你呢。」

他趕緊顛顛的過去沈默的籤押房,一臉恭敬道:「少宗伯,您找小得。」

「嗯,」沈默點頭道:「幫我發幾份請柬,今晚我要請客。」

「是。」

——

分割——

今天還有一章……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官居一品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官居一品
上一章下一章

第721章 禮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