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丟失的那桿槍

第二百九十三章 丟失的那桿槍

打仗的事很簡單,停火后的交涉卻是瑣碎耗時的。

按察使司的姚棻之前被放回去和督標綠營交涉,使得清軍投鼠忌器,停止了進攻;過江后,廣東巡撫圖薩布的兩位幕僚和布政使許祖京又被派去和包圍海幢寺的撫標清軍去交涉。

等差不多到了早上七點,圖薩布的幕僚回來了,說包圍海幢寺的清軍已經退走。趙新這才讓鄭家的人帶着北海鎮士兵和廣東巡撫圖薩布啟程前往鯉魚門;那位犧牲的士兵遺體也一併被帶走,準備到了鯉魚門后再火化裝殮。

帶着圖薩布的作用是保證一行人能順利通過黃埔和虎門,要知道虎門那裏可是有四座炮台的。至於鄭家本身,趙新並不擔心會搞什麼花樣,畢竟鄭一、鄭七他們還都在北海鎮手裏。而鄭連昌在看見虛浮大人後是禮送回廣州還是裝麻袋扔海里,那就隨他去吧;以趙新的估計,鄭連昌十有八九會派人禮送圖薩布回廣州。

兩艘衝鋒艇被西瓜艇拖走了,趙新覺得手下人去了香港島后沒準能用上。反正這玩意用刀一紮漏氣后就廢了,馬達發動機沒了柴油就是廢鐵一堆。

趙新和劉錚押著孫士毅等人小心翼翼的進了海幢寺后,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生怕冷不丁從哪就冒出一伙人。趙新自己倒是不怕,可劉錚要是被抓走就麻煩了,就這麼到了那三棵菩提樹下,兩人這才算鬆了一口氣。

在趙新用槍恐嚇之下,幾個幕僚攙著孫士毅飛快的離開了。等兩人迅速的查看了周圍,確認四下沒人了,趙新這才收起了武器,然後抓着劉錚的胳膊,瞬間就消失在了菩提樹下。

回到北海鎮的趙新遭到了穿越眾的一致批評。原本一場簡單的運送白銀行為搞到如此地步,五十萬兩銀子損失與否都不是大問題,關鍵是趙新自己要有個閃失,眾人以後還怎麼回去?

也許有人想稱霸天下,可問題是大多數人都是來打工掙錢的。

對這些人而言,在渡過了最初的好奇后,與其留在一個醫療和生活娛樂水平都極度落後的時代,掙了錢回去享受不是更好嗎?

面對眾人展開的「大批判」,趙新只得向大家低頭承認錯誤,表示以後一定不去南邊搞三搞四了。

趙新這次廣州之行最大的損失就是丟失了一桿北海鎮制式步槍。雖然眾人都知道憑藉十八世紀的冶鍊技術根本無法仿製,可誰也不好說滿清那邊的工匠會受到什麼啟發。

至於其他人擔憂的步槍會不會流失到洋人手裏的問題,趙新和劉錚倒是一點都不擔心。因為這會兒的洋人還不是鴉片戰爭后的洋人,他們連廣州城都進不去,更別說深入內陸了;眼下滿清的官吏跟洋人奉行的是「完全不接觸政策」。

而趙新自己認為這次最大的收穫,就是看清了滿清在廣州的統治就是個紙老虎。偌大的帝國靠着一口通商,讓西方強盜們猶如霧裏看花。直到十年後馬爾嘎尼使團的到來,才認識到表面的繁華背後是驚人的衰敗,這個龐大帝國其實不堪一擊。

丁國峰駕駛雷神號走了,南下前往鯉魚門接人。眼看又快要過年了,說什麼也得把戰死士兵的遺骨給帶回來安葬。

為了保險起見,這次隨船南下的共有一個營的兵力,另外還包括了航海學校的學生。鄭家兄弟和郭婆帶作為剛入學的學員也一併前往,眼下他們三個的身份還都是實習水手,每天在船上的工作除了打雜,還要實操學習如何使用各類航海儀器。比如六分儀、氣壓表、乾濕溫度計、風速計等。

視線轉回帶清這邊。

此時台灣天地會作亂的消息已經傳到京城,閔浙總督常青的摺子在臘月十二就遞到了乾隆案前,不過乾隆和底下的軍機大臣們並沒有重視。大家都認為林爽文等人不過是小股賊匪作亂,並非眼下急務。既然福建水師提督黃仕簡已經率三千兵馬渡海平亂,那就速剿滅逆賊就行。

十二月中旬,一封由孫士毅和圖薩布聯名的請罪摺子在抵達京城后,引發了朝野嘩然。

話說廣州那邊出了這麼大的事,廣東官場想要隱瞞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不過怎麼向皇帝請罪可就就大有講究了。

首先是令眾人最肝兒顫的「攝魂」一事。因為當時在場的就那麼點人,所以回到城內的總督、巡撫、臬台、藩台、粵海關監督這五大員很快就達成了攻守同盟,一致決定將「攝魂」之事爛在肚子裏,絕不對外泄露半個字。

其次就是那一晚的經過該怎麼彙報。為了掩飾廣州城駐防八旗的怯戰行為,孫士毅等人在和回到廣州的廣州將軍存泰一番商量后,展現在乾隆和軍機大臣眼前的事情經過就變成了下面這樣:

一開始是孫士毅從駐防八旗那裏獲悉,趙逆突然出現在廣州城內,並與白熊行相互勾連,圖謀不軌,於是便連夜調兵捉拿。然後當夜忽有數百悍匪從白熊行內殺出,抗拒官軍。因悍匪火器犀利,使得督標人馬死傷過半,督署衙門失陷。

重點來了!

就在督署衙門被賊人攻入,眾官員率領親兵侍衛節節抵抗,形勢危急之時,城內駐防八旗和南海縣義民殺出舊城,前來督署救援,一舉打退了賊匪。最終趙逆見廣州城軍民眾志成城,誓死抵抗,最後無奈,只得駕舟逃離外海。

總的來說,廣州城的這次行動被描述成了「趙逆匪幫」蓄謀已久,企圖裏應外合劫掠廣州城;而總共三十多個人的兵力規模被說成了數百人之多。

隨同請罪摺子一起到京的,還包括繳獲的那桿「連珠火銃」。

雖然乾隆對廣州城險些失守表示了震驚和憤怒,但對孫士毅等人能在此戰中守住廣州城,同時還能繳獲北海鎮的武器感到欣慰。他覺得要不是自己之前批准孫士毅加強訓練兩廣兵馬,搞不好這次廣州城就守不住了。

而以和珅為首的軍機大臣們更是一片恭賀稱頌。說什麼皇上繼聖祖世宗謨烈,發太祖世祖餘緒聖鑒燭照,勵精圖治,如今廣東練兵有成,足以證明皇上謀略無雙,等大軍北上之日,便是趙逆授首之時。

至於白熊行那些人被打跑了更是讓朝堂眾人去了塊心病,之前捏著鼻子讓名為「大阿伊努人」,實則叛逆之人登陸廣州,實在是把乾隆和滿朝文武給膩味壞了。

最令乾隆感到滿意的,是隨奏摺一起到京的那桿北海鎮連發火槍。自乾隆四十九年以來,滿清已經跟北海鎮交手多次,而繳獲武器還是開天闢地頭一回。

話說皇宮裏珍藏的各類做工精良的火槍數量不少,而乾隆本人也算是對火槍十分了解。這些火槍除了自造的,也有王公大臣和西洋人進獻的貢品。比如六世班禪就曾經進貢過藏式火槍,還有英國人送給康熙燧發火槍。

然而當見多識廣的乾隆和幾位軍機大臣仔細查看了眼前的這桿北海鎮步槍后,發現除了知道哪是槍管、哪是扳機、哪是準星照門外,其餘各處部件的用途完全看不懂,也不明白這槍該如何上彈裝葯。

由於和珅目前兼著總管內務府大臣,又掌管武備院,同時還有接觸過北海鎮的經歷,所以研究這桿火槍的事,乾隆便交由和珅來全權辦理。和珅叩首領命后,便帶着一眾侍衛護送著那桿步槍,去了東華門外北池子路西的武備院。

清代的武備院隸屬內務府,與上駟院、奉宸苑合稱內三院,主管事務就是負責為朝廷製備兵仗器械,而打造鳥槍的部門則叫做「御鳥槍處」。

武備院的一間籤押房裏,北海鎮的步槍被放在了一張桌案上,包括武備院卿舒文在內的一種官僚工匠正圍着條案仔細端詳。

在場的官員里,除了和珅就屬正三品的舒文官職最高,於是此人便替手下開口問道:「敢問中堂,這連發火銃能連打多少槍?」

和珅端著茶抿了一口緩緩道:「十數槍總是有的。」

滿清關於北海鎮武器的消息來源有很多,贖回的俘虜、派出的探子、當初攻打寧古塔時城內守軍的觀察等等,雖然確切數字不太清楚,可這些人都信誓旦旦的說至少能連開十槍以上。

而此言一出,幾個御鳥槍處負責監管鳥槍製造的拜唐阿顯得有些驚訝,不過也只是驚訝一下罷了。

為什麼只是「有些」呢?因為連發火銃對於這些人而言,實在不是什麼新鮮武器。內務府的庫房裏就有,落了厚厚一層灰。

在後世有種流言,說是康熙年間的戴梓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機槍,但是因為滿清皇帝不識貨,不懂得先進軍事技術,才導致這種武器沒有被大規模裝備軍隊。如果滿清可以重視戴梓發明的機槍,到了鴉片戰爭,早就把英國人打的落花流水了。

可是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所謂的戴梓連珠槍,其實與英國進貢給康熙的燧發20響琵琶鞘槍一模一樣;戴梓不過是仿製而已。

康熙不是傻子,這槍要是好用早就批量生產了。

以十七到十八世紀的工業水平而言,琵琶鞘槍因為氣密性太差,根本不實用,更不可能是什麼機關槍。當時的加工精度無法保證批量生產,而且做工非常複雜。既然氣密性極差,那麼威力和射程肯定無法滿足實戰,否則英國人何必用褐貝斯呢?

至於後來馬嘎爾尼使團帶來的所謂先進步槍,就連英國軍隊自己都不裝備。原因很簡單,人家送的是氣槍,根本不能拿來打仗,打麻雀倒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早中期的滿清雖然保守,但還沒傻到連先進火器都不在乎的程度;畢竟乾隆時期打了那麼多仗,軍隊的火力投射是一定要保證的。單就不加裝刺刀的燧發槍而言,其實真不如火繩槍性能穩定威力大。

批量大規模裝備的武器一定要性能穩定、質優價廉,即便到了後世各國採購制式武器時都遵循這一原則。

幾個拜唐阿在得到和珅的允許后,雙手托起了條案上的步槍,入手沉甸甸的份量頓時讓他們心中一驚。

所謂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一位拜唐阿驚訝道:「這槍居然是鋼造的!」

眾人先是用秤仔細稱了,確認全槍總重7.7斤;然後又用皮尺量了各處長度,並予以記錄在案。接下來就是分析槍身上各處的構成了。

不過這些人看了半晌,唯一看明白的就是這槍上的木頭是用樺木打造,除了槍管、刺刀、扳機、照門等部位能分辨出來,對於其他部件的功能完全是滿臉懵。

就比如這槍管吧。

滿清的眼下的制式鳥槍所用槍管,都是用雙層熟鐵鍛打成型;再上鑽床,用鑽頭使孔徑通直,然後封堵尾門,開側引火孔,之後再裝配藥池和槍機。而且為了使槍管與木托固定方便,管身外壁都要打製成棱面。

可眼前這槍管又黑又亮,外表看不到一絲焊縫,眾人便猜測肯定是用鋼水一次澆鑄成型,然後用鑽頭開孔。這讓幾個拜唐阿都是咂舌不已,心說這得廢多大功夫才能鑽出一根槍管啊!

鋼不是問題,問題是貴啊!現在的好鋼都是拿來打造腰刀兵器,誰要是拿來造鳥槍那就是敗家!

再比如槍身後面的這個能拉開的機柄,幾人仔細琢磨后覺得這裏應該就是上藥子的地方,可看了半天搞不明白火藥和鉛子怎麼放。想拿幾個銃子放裏面試試吧又不敢,生怕把這槍搞壞了。

「葯鍋呢?這槍怎麼沒有葯鍋?就算是自來火,可總得有個地方能放火石啊?」一個拜唐阿拉開機柄對着太陽仔細看了半晌,一頭霧水。

最搞的是某人不小心撥動了扳機圈裏的保險,這下壞菜了,扳機扣不動了!

和珅一見,頓時變得臉色鐵青。好不容易才繳獲一支北海鎮的武器,這要是弄壞了,沒法交待啊!

等那人滿頭大汗的終於把保險撥回原位,眾人這才長出一口氣,心說夠懸的,差點腦袋搬家。不過搞了這一下,幾個工匠頭子總算明白保險是幹嘛用的了。

問題是真要想搞明白裏面的構造原理,那就必須要把這桿槍完全拆開。這特么誰敢啊?!

和珅在籤押房裏坐了半個時辰,覺得一眾工匠頭子研究的差不多了,這才笑着開口道:「怎麼樣?都看出什麼來了?」

「回中堂,這槍除了外面的木托,都是用精鋼所造。要說用鋼打制鳥槍,一是材料貴,二是費時。要想如此槍一般管壁薄厚一致,需精心打磨方可成型。不過此槍槍管尾端並無封門,奴才現在還想不明白該如何裝葯開火。不過依奴才們推測,這子葯可能與我朝所用不盡相同。要是真想搞清楚裏面的構造,還得把外面的木托拆開才行。」

「嗯!我聽說他們用的是披銅甲的銃子,所以能打的又快又遠。」和珅聽完點點頭,這麼會兒功夫能看出這些也就這樣了。他沉吟了一會才道:「這樣本官向皇上請旨,看主子能不能允許你們把這槍拆開。一個月的時間,能不能仿造出來?」

「回中堂,若是只造一支的話,只要能測出各處詳細尺寸,應該沒有問題。」

和珅滿意的一拍桌子,笑道:「如此,我這就去回稟皇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乾隆四十八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乾隆四十八年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九十三章 丟失的那桿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