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一章 買地的啰嗦事

第四百一十一章 買地的啰嗦事

鄭文顯跟着巨盛川的掌柜進了後堂,互道了姓名,便取出了沈敬丹交給他的信。掌柜的姓張,名叫張秀仁,山西洪洞人。他看過信,馬上就變得極為熱情,先是讓人上好茶招待,又感慨了半晌沈老闆救弟弟性命之恩。

原來沈敬丹去年路過漢口探詢茶葉行情時,可巧在客棧里遇到了一個漢子發了寒熱病,也就是瘧疾。這時代的瘧疾屬於聞之色變的重症,而金雞納霜屬於宮廷御用藥物,尋常百姓根本想都別想。

一般客棧遇上這種事都是活該倒霉,恨不得客人都不知道;要是病人有錢的便安置到偏僻院落吃藥養病,沒錢的話就直接扔到郊外。沈敬丹見那漢子要被客棧的夥計扔出去,這才讓手下打聽了一下,方得知是山西來的,姓張,之前是到湖南安化辦茶去了。

想到趙新交待的事,沈敬丹就多了個心眼,掏了錢讓客棧的人找了處偏僻院落安置那漢子,又從隨身行李里取了從北海鎮醫院領的「復方雙氫青蒿素片」。

北海鎮雖然地處寒溫帶,可因為森林沼澤密佈,到了夏天蚊子也不少,再加上外出幹活的人經常渴飲生水,是以瘧疾也有發生。雖然金雞納霜--也就是奎寧可以治療瘧疾,但是副作用也很大。所以洪濤就選擇了另一時空的青蒿素片作為儲備藥品。

沈敬丹因為經常在外跑貿易,行李中便一直備着。那張姓漢子得了沈敬丹救助,一連吃了四天的葯,病情很快就得到控制,之後又吃了大夫開的大柴胡湯,七八天之後就好的差不多了。

這時沈敬丹才知道漢子叫張秀德,是山西洪洞劉府的賬房。劉府就是指的劉秉恬家,此人曾歷任軍機處章京、福建道御史,現任清廷兵部侍郎。

不問不知道,這個張秀德居然是「神拳郭永福」的徒弟,是陳繼山的師弟。當年郭永福......台,「領引征課制」全面鋪開。

乾隆時期的茶商大致可分為收購商、茶行商和運銷茶商,三者在茶葉運銷中的職能各不相同。

收購商顧名思義,是進山向茶戶收購毛茶的,然後倒手給茶行。而茶行就類似於經紀人,也有兼營毛茶加工的。就比如巨盛川這樣的,自己就做磚茶。至於運銷商就是憑着官府發出的照帖,憑藉「茶引」將把茶葉從產區運往各地的。

之前提過的晉商和徽商兩大茶幫,基本上都是一條線經營,從貿易到制茶、茶廠全部涉足,以便控制茶源。

運銷商大致有兩種,運銷「官茶」的「引商」和運銷「商茶」的稱「客販」。

茶引由戶部寶泉局統一製作,產茶各省預期請領,一年一次,年底核銷,次年重新來過。使用過的殘引必須上繳戶部。其中茶引又分長引、短引、正引、余引、腹引、邊引、土引等,兼行票法。

舉個栗子,「長引」有效期為一年,准許商人將茶葉銷往外地;「短引」有效期為三個月,只能在本地銷售。如果運茶時沒有茶引,則與販賣私鹽同罪。

而票法則是針對茶葉出口貿易。凡是向俄國販運茶葉的商人,必須到張家口理事同知衙門申請辦理由理藩院頒發的院票,作為允許其販運的專用證明。每三百箱茶葉給票一張,每張院票均姨有領票者的姓名等相關事宜。每張院票的納悅總額為1310兩,按照每票茶葉總值白銀銀六千兩計算,稅率為22%。

不管是羊樓洞還是其他的產茶區,所生產的茶葉要先讓「引商」收購,其餘部分才給「客販」運銷。

張秀仁大致解釋了一番,這才對鄭文顯道:「老兄若是要五萬擔老青茶,估計夠嗆。眼下廣州的茶葉貿易季就要到了,各家引商已經將本地出產老青茶的九成全部定完,實在......湊不出這許多。若是三、四千擔還是有的。」

鄭文顯笑着道:「張先生,其實我也是替東家辦事。臨行前他曾特意提起,想在本地開發不毛,買山植茶。如此一來,不光是茶源穩妥,地方上的茶農也可因之溫飽。」

張秀仁想了想便道:「這買山植茶倒是好事,可制茶一事極為繁瑣,沒有幾百人是開不起來茶場的,而且還要找好包裝商才行。」

清代從毛茶到產出成品茶磚,一般要經過踹、揀、焙、篩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規定。在茶葉出號前,還要對成茶進行包裝,不管是廣州還是恰克圖,洋箱茶都用錫罐或鉛桶,外裱以板箱,平均每箱可裝茶五十到七十斤不等。

而要開設茶場,聘請茶工最為重要,分為揀工、篩工、踹工、蔑工、談工、鉛匠、錫匠等區別,且工錢不等。

張秀仁道:「譬如老青茶,每幫需踹手八人,掌沖打吊二人,踹手每工錢一百六十文,打吊每工錢一百文。又另需雇幫踹人八名,每人工錢六十文……篩工每日大工錢一百二十文,也有一百四十文者不一。」

谷訤/span鄭文顯聽完腦袋都大了兩圈,他一腔心思都放在航海上,每日所思所想都是什麼時候能當上雷神號的船長,那有心思琢磨這個,於是連忙道:「還是先按東家要求,買幾處荒山好了,其餘的後面自然由東家安排人手。」

在他看來,只要能買下荒山開始種茶,讓北海鎮的觸角深入茶葉行業底層,此行的目的就算完成了。至於後麵茶場或是和其他茶行合作,那都是貿易部的人來負責。

數日後,鄭文顯在張秀仁的撮合下先是宴請了本地縣衙的衙役,接着又請了戶房的書辦,最後是縣衙的師爺。幸虧是有張秀仁全力幫忙,要不然鄭文顯肯定被狠宰一刀。

等官府......這邊都談妥了,這才在戶房書辦的引薦下見了幾個中人,購買荒山。

清代買賣田產的手續和規定大體上沿襲明制而有所增益,一般都是由業主請託中人。需要注意的是,賣田不是說一上來有人買就可以直接賣,而是先要問直系親屬、本家和族人要不要,然後再問原來的業主要不要,兩邊都不要才能賣給外人。

不先問親房直接找買主,往往會引發爭端,甚至惹出人命重案。搞的買賣雙方傾家蕩產,嚴重的甚至流放問斬。這樣的例子在乾隆時期屢見不鮮。

鄭文顯、賣主和中人三方要坐下來當面議價,最後鄭文顯一共從兩個中人手裏買了三個山頭,二百多頃,作價六千三百兩銀子,合每畝地三兩。寫完了「絕賣地文契」,畫押交納了田價銀子后,還要付畫字銀和脫業錢;這筆錢又足足花了兩千兩銀子。

所謂的「畫字銀」是賣主及其親房、族人在田地正價之外向買主索要的錢,不給就等著開打惹官司吧。

而「脫業錢」在北方也稱為「喜禮銀」或是「賞賀銀」,是要付給這塊地的上一任田主。清代鄉間俗例,凡是賣田,上首業主原有脫業錢必須要付,不給不行。

你以為到這一步就完了?別急,後面還有呢!

依照法例,完成上述之後,便要報官投稅,更改官府的田地記錄檔案,過割錢糧。畢竟人家那地上原先可能種著東西呢,得等人家收穫完才行,就算是荒山,備不住還有幾顆野果樹,這些都要說清楚。

到了這一步,鄭文顯他們帶的銀票已經花了個七七八八,可這還只算完成了第一個階段。之後還要經過找價、回贖、絕賣三個階段,才算是徹底完成了田地的買賣手續。其間稍有不當,田地的買賣就難以實現。

按說土地買賣應該也和其他商品一樣,一經出賣......,就應該歸買主所有,賣方都拿完錢了,也就無權干涉。問題是隨着田地產出或是地租額的不斷增加,地價也在上漲。比如羊樓洞這邊的因為盛產茶葉,荒山的低價也在逐年上漲。

話說作為封建社會最重要的生資料,土地顯示了與其他商品完全不同的特點,於是活賣和絕賣自然而然形成了。

當年的「東台一柱樓」案究其根源,其實就是處在活賣的贖回上。蔡家想低價贖回,徐家不同意,徐家是大鄉紳,蔡家惹不起,最終導致蔡家懷恨,繼而以寫反書的罪名謀告徐家。雖然徐家家破人亡,可蔡家最終也沒拿回地。

那麼活賣和絕賣的區別是什麼呢?說白了,只要在賣田契文上沒有註明「杜絕」的,都是活賣。

既為活賣,賣主就可以向買主找補銀錢,或叫貼補銀錢,也叫「找價」。索要找價銀的理由一般都是訴說原價太少,需要補貼。而且往往是找補一次都不行,以後只要地價漲了,還可以繼續找補。

這種情況官府一般是承認的,如果買主不交找價銀,引起糾紛,官府還要懲辦買主。

在這種鄉規約定的前提下,無論是官商還是官紳,能不勾結嗎?不勾結的話,別說是本地人了,外鄉人會被吞的連骨頭渣都不剩。

當年徐大用在蘇北買的那些鹽鹼地都是根本沒人要的,他簽的就是活契。之所以沒什麼糾紛,一是徐大用買通了官府,阜寧縣衙門的差役已經被他全部買通了;而是那些鹽鹼地這些年壓根兒就沒種過什麼東西。

你敢改善鹽鹼地,種植新作物?行啊!第二年賣主就得來找你贖回或是找價。但凡不是那種有權有勢需要十里八鄉土豪劣紳們巴結的,不給找價錢就是「無信」,不守鄉約!

封建社會裏士紳們生存基礎是什麼?鄉規倫理。不守這個沒人跟你......做生意、沒人會過來幫工幫傭。還想揭竿而起,四方景從?

這年月晉商和徽商之所以能縱橫各地,一是他們有大量子弟在朝中做官,二是經商的子弟都捐了官身。比如渠家的渠同海就是守御所千總銜,而渠映璜則是六品的直隸州同知銜。

當然了,現在商人捐官最高也只能捐到四品的候補道,而且價格巨貴。因為清廷跟北海鎮交鋒多年,耗費銀錢已達千萬,現在捐個候補道的價格是16400兩白銀,候補知府也要13200兩。

等買完地辦完了手續,時間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天。鄭文顯不敢再耽擱,他先是派了兩人回射陽湖彙報情況,以便辦理後麵茶園的事,自己則帶着林道生等人急匆匆的往廣州趕。

誰知他們在前往長沙城的路上,路過一間茶肆休息時,看見驛道上時不時就有一些手持刀劍棍棒的壯漢經過,其間還有女子。

林道生感覺好奇,便跟其中一個停留喝茶的漢子攀談了起來,結果那漢子說出了一件讓鄭文顯他們既吃驚又啼笑皆非的消息。

眼下江南各地流傳著一個消息,有一豪商開出暗花懸賞,誰能赴北地取下趙新的項上人頭,作價黃金一萬兩。

(做生意、沒人會過來幫工幫傭。還想揭竿而起,四方景從?

這年月晉商和徽商之所以能縱橫各地,一是他們有大量子弟在朝中做官,二是經商的子弟都捐了官身。比如渠家的渠同海就是守御所千總銜,而渠映璜則是六品的直隸州同知銜。

當然了,現在商人捐官最高也只能捐到四品的候補道,而且價格巨貴。因為清廷跟北海鎮交鋒多年,耗費銀錢已達千萬,現在捐個候補道的價格是16400兩白銀,候補知府也要13200兩。

等買完地辦完了手續,時間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天。鄭文顯不敢再耽擱,他先是派了兩人回射陽湖彙報情況,以便辦理後麵茶園的事,自己則帶着林道生等人急匆匆的往廣州趕。

誰知他們在前往長沙城的路上,路過一間茶肆休息時,看見驛道上時不時就有一些手持刀劍棍棒的壯漢經過,其間還有女子。

林道生感覺好奇,便跟其中一個停留喝茶的漢子攀談了起來,結果那漢子說出了一件讓鄭文顯他們既吃驚又啼笑皆非的消息。

眼下江南各地流傳著一個消息,有一豪商開出暗花懸賞,誰能赴北地取下趙新的項上人頭,作價黃金一萬兩。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乾隆四十八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乾隆四十八年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百一十一章 買地的啰嗦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