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八章 阮元的抉擇

第五百五十八章 阮元的抉擇

三天後,下值回到家中的阮元被夫人江氏告知,有一位從上海來的徐姓商人白天讓人遞了一封帖子和幾包揚州的土產,說是明日晚間在正陽樓二樓包間設席,懇請賞光。阮元聽了心頭頓時一震,姓徐、上海、揚州土產都是之前「黃升泰」掌柜跟自己說的暗號,一旦有人投貼子說出這三樣,就代表北海鎮的人來了。「老爺這是怎麼了?」看着自己丈夫愣愣出神的樣子,江氏覺得有些奇怪。「噢,我想起來了!五月節那會兒仲子兄來信,提及有個姓徐的親戚要來捐官,讓我幫着照撫一二。」阮元裝模作樣的解釋了一下,這種事能瞞着還是先瞞着,免得家人因擔心失了方寸,在外人面前露了馬腳。阮元提到的「仲子」名叫凌廷堪,安徽歙縣人,也是個在科舉上鬱郁不得志的傢伙。兩人相交有十年了,算是摯友。除了阮元,凌廷堪在揚州還有兩個關係特別好的朋友,一個是汪中,另一個叫江藩。江氏聽了恍然道:「既是這層關係,推了倒也不好,老爺還是去見見吧。」次日阮元在南書房忙到申末才離開,他先是回家換了身便服,然後才帶上貼身長隨,坐着騾車奔前門而來。清代京官夏天的下值時間是申正--也就是下午四點,冬天會提前一個小時;至於上班時間么,嘿嘿,早上五點點卯,基本上夜裏三點就得出門。正陽樓在前門外西打磨廠大街,距離前門一箭之地,是一家以經營烤肉為主的酒樓,跟後世的「烤肉季」差不多。雖說距離阮元家所在的琉璃廠沒多遠,可他並沒來過。據市井流傳,二十幾年前,乾隆白龍魚服,曾在這裏吃過一次螃蟹,由此名聲大振。之後正陽樓又添加了螃蟹宴,生意也愈發的紅火。騾車在酒樓門口停下,阮元下了車,只見面前是一溜三開間的門面,翹角屋檐下吊著五盞碩大的紅燈籠,往上仰望,三層樓蓋着歇山式頂子,看上去很是富麗堂皇。門口負責「了高兒的」夥計每天見人無數,阮元雖然只穿了件月白的竹布長衫,可那份在翰林院養出的氣度卻是掩飾不住的,於是便上前躬身親切的道:「爺您裏邊請。」後世某些所謂的「京味兒」飯館,當客人一到門口,便會有服務員高聲吆喝:「來了您哪,裏邊請。」聲音大得嚇死人。其實這都是假民俗,正兒八經的飯莊酒樓沒這麼乾的。等進了裏邊,只見一樓大廳里賓客滿堂,樓內支著六根朱紅漆柱,擺十幾張八仙桌,靠北是個戲枱子。雖說外面太陽還沒落山,可因為光線不足,還是點着二十幾盞聚耀燈,柱子上也懸著燈,照的通明徹亮。戲台上此時正有人在唱曲,不過唱的並不是時下風靡的徽腔,而是一種被稱為「子弟書」的東西。唱者手持一個八角鼓,上面鑲著銅片,一搖起來嘩嘩作響,在他旁邊另坐着一人,撥弄著三弦。那人開口之間,曲調輕鬆,聲音朗朗。「說好哇你瞞着我背地裏把秋香引,想必是你愛她那一雙尊足兒搗搭。徐爺面紅說胡鬧,夫人你竟是來刻薄咱。也看看秋香是個甚麼樣子,那不像孫大聖的姑姑豬八戒他媽。夫人冷笑說他還嘴硬,常言道情人眼內出西施這話兒可不差。徐老爺搖頭說豈有此理,偌大年紀真是沒溜兒拉瓜,信口兒開河不怕人恥笑。夫人帶笑說你莫虛發.....」一邊聽一邊走,阮元已經上了二樓,黃升泰的董掌柜已經迎了出來,兩人略一寒暄,董掌柜先讓堂頭帶着阮元的長隨去了一樓吃喝,然後才引著朝包間走去。路過隔壁的包間時,董掌柜低聲告訴阮元,為防止隔牆有耳,左右相鄰的兩個包間都包了,坐着的都是自己的人。進門一撩簾,就見當中的八仙桌上已經佈滿了菜肴,靠窗處站着一個人,聞聲正好回過頭來。此人身量不高,生就一副黑黝黝的瘦長臉,眼睛卻是炯炯有神,漆黑的小鬍子修飾得十分整潔,穿着件灰府綢長袍,套著件黑緞面的坎肩,手裏拿着一把湘妃竹扇。「在下徐大春,久仰伯元先生大名!之前常聽汪先生和江先生提起。」京城畢竟是滿清腹地,徐大用沒有用真名。阮元一聽對方說話,就知道此人不是個讀書人,於是笑着拱手道:「叫徐老爺久等,實在得罪了。」董掌柜笑道:「伯元先生這話從何說起?大家都不是外人,請坐請坐。」之後謙讓了半天,最後還是徐大用坐了主位。三人坐定后,董掌柜舉杯道:「今日伯元先生賞光,徐老兄也大老遠來了,難得一聚,有什麼話想問的,伯元先生切莫顧慮。我先敬二位一杯,預祝好事功成!」三人各自敬了一杯酒,話也多了起來。阮元這才對董掌柜道:「樓下唱的曲子實在新鮮,我竟是從未聽過。」董掌柜微笑解釋道:「這叫子弟書,眼下在京城內的旗人子弟中最是流行。頭些天《桃花扇》不讓演了,另外有好幾齣戲也停了。我估計掌柜的為求穩妥,這才另找了人。他剛才唱的是水滸里的《盜甲》,您看見他手上那鼓沒有?七個邊上各鑲嵌三枚銅片,意指七個旗色,分別代表滿、蒙、漢,他手握的帶着長穗的那端就是他所在的旗。」阮元聽了微微點頭,回想台上那人手中的八角鼓模樣確實如此。徐大用道:「老董,你說那唱曲的是個旗人?怎麼旗人都混到這份上了?這可是北京城,天子腳下啊!」董掌柜笑道:「你可真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徐大用搖頭道:「呵呵,我是真不知道,你倒是拿我打趣。」「要不是,」董掌柜說罷抬手指了指北邊,接着道:「如今朝廷用兵,又讓先前出旗的漢軍回歸八旗,錢糧開支暴漲。聽說內務府根本拿不出這麼多錢糧,只能發半數。如今旗人的生計也不好過,這才偷偷賣藝掙個仨瓜倆棗的,這事伯元兄應該清楚吧?」阮元搖搖頭道:「我天天忙着修書,內務府的事並不清楚。唉,想不到已經是如此局面!」三人又雲山霧罩的聊了一會,徐大用見時候差不多了,於是道:「伯元先生見諒,信看完了還請您還給我。趙王特意叮囑,萬事小心,以免給您惹禍。」阮元微微點頭,徐大用這才從懷裏把信取出遞了過去。等他打開一看,第一反應就是趙王殿這把字可真夠爛的,也就是個童生的水平。可他不知道的是,趙新能寫出這把字實屬不易,他都斷斷續續的練了兩年了。趙新在信里上來就點明滿清已經沒幾年可過了。他說別看乾隆調集十幾萬大軍北上外蒙,又讓阿桂統兵,對北海軍而言,那就是盤兒菜,不出兩個月就見分曉。接着他又解釋了自己不出兵切斷漕運,或者從大沽口進兵的理由,一句話概括就是為了民生安定,避免各地因恐慌導致人禍,最後倒霉的還是老百姓。趙新告訴阮元要早做打算,雖說士大夫有以「全節不貳為榮,以失節損譽為恥」的說法,但那也得分對誰。一個動不動就因言獲罪,甚至連讀書人骨頭都給打斷了的韃虜政權是不值得效忠的,所謂人君之於天下,不能以獨治也。你阮伯元在翰林院任職,所謂的「滿漢一家」究竟是怎麼回事,應該比我更清楚。乾隆一邊耗費天下錢糧跟北海鎮打仗,一邊又耗費無數白銀修圓明園,這些都是百姓的血汗,其目的無非是為了讓他一家一姓過的舒服,那些因災荒流離失所、賣兒賣女乃至被逼上絕路的老百姓怎麼辦?如今吏治腐敗,根源就在乾隆身上。最後他引用顧炎武的話做結尾:「昔者顧亭林有雲,今日者,拯斯人於塗炭,為萬世開太平,此吾輩之任也!」趙新為什麼要拉攏阮元?這事還得從兩年前大沽口那場談判說起。雖說阮元當時因為突然撞見死黨江藩被嚇了個魂不附體,可他全程參與了談判。從那時起,他就看清了朝廷根本不是北海鎮的對手,滿人早晚都會被趕下皇帝寶座。如此一來,身為顧炎武一脈學問傳承者之一的阮元,便不自覺的冒出了「華夷之辯」的念頭。當初明清鼎革之際,從崇禎、弘光到隆武、永曆這些亡國之君雖然個頂個的糊塗懦弱混蛋,可對於漢人士大夫--尤其是江南士大夫來說,漢人皇帝掌天下之權乃是天經地義的事。皇帝不行那就換,大不了「易姓改號」;可滿清來了那叫「率獸食人」,是亡天下。雖然乾隆統治的這些年已經把自己推上了「治道合一」的制高點,以「儒者師」的形象再佐以文字獄,控制思想,讓讀書人喪失了「道統」的闡釋權,可從明亡至今不過才一百五十年。當北海鎮的戰艦堵在大沽口逼着乾隆談判的時候,當趙新和王遠方兩個人攪的揚州城天翻地覆的時候,尤其是當他們發現以汪中為代表的的「新揚州八怪」在為北海鎮效力的時候,漢人士大夫心中那「心不甘情不願」的火苗開始死灰復燃。以上這些情況,獨斷朝綱五十多年的乾隆其實是一清二楚,心知肚明的。自從趙新打出前明的旗號開始,他一直在關注著江南士紳階層的動靜。但是今時不同往日,乾隆不可能對漢人大開殺戒,否則就會把漢人推向對立的一面。乾隆四十九年年底,就在阮元從天津回到京城的一個月後,他有天在逛完琉璃廠字畫店回到家時,愕然發現懷裏竟多出了一封信。等他好奇的打開一看,頓時被嚇了個魂飛魄散,因為寫信的人居然是已經投效了北海鎮的汪中汪容甫。汪中在信里先是祝賀阮元考中進士,誇獎了一番對方的才華,然後就藉著阮元在翰林院編修《石渠寶笈》一事,轉而提及了顧炎武當年寫的《與葉訒庵書》,含沙射影的勸誡阮元不要給滿清效力。當年清廷開明史館,想請顧炎武去任職,顧炎武聽到消息,就寫了這封信給正在京城作翰林院掌院學士的葉訒庵,用他嗣母王夫人反清絕食而死之事,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言外之意就是老子不去,清廷要是敢逼我,我就遵從母親的臨終遺命,以身殉之!接着汪中話鋒一轉,又向阮元大致講述了在北海鎮的所見所聞,狠狠的誇了趙新一通。說什麼有天縱之資,不輸唐宗宋祖。自逆勢於東北舉兵反清以來,處處以民生為先,實乃古今異數。總之話里話外都是勸阮元別給滿清幹了,快帶着家小來投靠北海鎮。阮元看完信,二話不說就給燒了,不過他並沒有報官。之後過了一個多月,風平浪靜,心裏一直七上八下的阮元以為事情就過去了。誰知沒過幾天,他竟然又以同樣的方式收到了江藩和焦循的兩封親筆信,內容和汪中的都差不多,特別是江藩的信里專門提到了趙新對他很是看重,這才三番兩次誠心的招攬。要知道焦循的老婆是阮元的堂妹,江藩跟阮元又是打小的交情。這兩人的舉動差點把阮元的鼻子氣歪了,心說你們可真不拿我當外人啊!不過他也有些隱隱自得,想不到自己竟能被那位趙王看上。事實上趙新除了覺得阮元年輕、思想沒有那麼頑固、容易掉頭外,更關鍵的,是因為阮元在另一時空歷史上的從政經歷和為人。此人在兩廣總督任上,最早看清了英國人的狼子野心,屬於典型的畏威不畏德;於是便增建虎門炮台,查禁行商走私鴉片。他又上摺子請求對擅入廣東內洋的外國貨船,採取停止貿易、斷其食用買辦、開炮火攻等措施加以懲創,不過這些請求都被嘉慶給否了,導致鴉片走私愈發猖獗。另外阮元收了三封信都沒有聲張,這便讓情報局看到了機會,隨後就讓董掌柜試探接觸,一來二去,阮元也知道對方是幹嘛的了,便提出要見到趙新的親筆信才行。阮元將信來回看了兩遍,這才遞還給徐大用,沉吟良久輕聲道:「蒙趙王看重,然阮某比不得容甫先生大才,又無子屏兄縱馬提槊、縱論天下的本事,不知能為趙王做何事?至於攜家眷去北海鎮之事,阮某實在有難處,還請徐老兄諒解。」阮元如今已經不是翰林院編修了,而是詹事府少詹事、南書房行走,一舉一動都在朝廷眼皮子底下。他要是敢開溜叛逃,乾隆氣炸了不說,絕對會給揚州的家人和一群故舊親朋招來大麻煩。今年二月的時候,清廷召開「翰詹大考」,阮元因為文采出眾,被乾隆擢為一等第一名,直接從七品一躍進入四品高官行列。這要是沒有北海鎮出現的話,少詹事之後就是詹事,然後外放兩任學政,再回京升遷內閣學士和侍郎、尚書。如果有機會升到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一職,那就是未來的「儲相」了,「三殿三閣」大學士絕對跑不了。在另一時空的歷史上,阮元就是這麼一步步走下來的。期間還曾歷任巡撫、總督,並在兩廣總督任上制定了對經售鴉片者予以嚴辦的政策,直到七十歲終於當上了體仁閣大學士。徐大用聽了微微一笑,客氣的道:「伯元先生多慮了,趙王不會強求您去北海鎮。只是以後朝堂上的大小動向,還希望您能跟董掌柜這邊定期通知一二。」事實上趙新並不打算讓阮元去北海鎮,他的想法是讓其當個暗子。有了這個人,滿清朝堂上的大小動向就能掌握的清清楚楚,以免乾隆父子到時候干出什麼狗急跳牆的事。阮元聽了點點頭,這點「犬馬之勞」他還是能辦到的。徐大用一看,心中大喜,沖董掌柜使了個眼色。於是董掌柜便開始向阮元逐一說明以後該如何聯繫,又如何遞送消息等細節。兩人談話之際,徐大用走到窗前,一邊搖著扇子,隨手打開窗戶望着對面黑黢黢的城牆,心想自己來北京城已經是第四天了,這才剛辦完一件事,也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回去和茶妹訂親。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乾隆四十八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乾隆四十八年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百五十八章 阮元的抉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