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火種

第106章 火種

潮州府多方角逐,李定國臨時改變作戰計劃,尚可喜,耿繼茂,線國安等人沿肇慶-高明-新會一線嚴陣以待,廣東戰事一觸即發,而遠在長沙城的孫可望則一心撲在了錢糧內政上。

「借糧」導致的信任危機依舊在延續,鄉紳地主們終於發現這個前段時間還愛才和善的攝政王原來是個狠人,但是面對遍地都是的營庄和軍戶,以及修水利的新兵們,他們也無可奈何。

隨着水利修繕結束,新兵們撤回兵營,各個武器工坊的新裝備也開始了第二輪交付,被淘汰下來的舊裝備隨即分配到了營庄中的軍戶手中,在管庄的組織和傷殘退役老兵的訓練下,軍戶家中的青壯年男子被編成了一隊隊農兵。

這樣的營庄多達數百個,其實軍戶人口多達數十萬,遍佈湖南和廣西的平原地區,與大部分鄉紳地主家的田地接壤,時刻威懾著任何抵抗力量。

在這個特殊時候,孫可望必須採取一切措施保證政權的穩定,並且不能以犧牲軍事上的擴張為代價,清廷並不會給他這個時間。

所以,儘管這種種戰時體制的措施很容易尾大不掉,最終吞噬整個政權,孫可望也必須推行,他也只有這個選擇。

當然,孫可望也不是只會來硬的,湖南廣西地區的土司力量他就不會主動去碰,願意抗清,編入軍隊的他給錢給糧給官職,不願意的只要不劫掠平民,雙方就友好相處。

但總有一些不識相不聽話的,孫可望也不介意用他們來檢驗新兵的戰力,優化訓練方桉。

與此同時,為了分化鄉紳階級,減少對方的抵抗情緒,孫可望開始頻頻前往書院,不時提拔幾個頗有見識的書生,以示恩典。

不過,最讓他心心念念的,還是那些新式學堂!

宋應星有了修繕嶽麓書院和圜丘的功績后,在孫可望的支持下,開始發揮他的才能,主管新設立的「科學院」,主持澳門傳教士與工匠們通力合作,又搜羅了許多西學家們之前編撰的書籍手冊,開始為系統培養各式工匠,農業手工業人才編寫教材,培訓老師,做各種準備。

這也就是為什麼孫可望一心引進傳教士和澳門工匠,購買外文書籍的原因了。造槍造炮國內的工匠技術並不差多少,但是理論知識,卻是差了一大截的。

雖然現在所謂的「科學院」不過區區幾十個人,孫可望也沒想過要靠他們創造出跨時代的武器來贏得戰爭,科技發展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的事情,從發明到軍事上的大規模運用更是綿綿無期。

但孫可望相信,隨着前線節節勝利,越來越多的資源可以投入,只要制度合理,激勵到位,在新式學堂,新式科舉的推行下,這個國家有那麼多資源,那麼多聰明人,必然可以突破科學的桎梏。

他要的不止是打贏這場關乎民族命運的戰爭,更要真正的改變,要把「火種」點燃,而非人亡政熄!

「宋老,您別站着,快坐下!」工坊的公事房內,孫可望扶著宋應星坐到了椅子上。

一個六十六歲高齡的老者,本來就沒幾年可活了,卻冒着生命危險,跑來為抗清盡最後一份力,孫可望對於這樣的人,心中除了敬佩還是敬佩,自然格外尊重。

「王爺,你之前要求工坊試驗的四磅炮,

六磅炮,以及八磅炮出結果了。」宋應星也是在葡萄牙工匠口中學來的這些稱呼,他並不負責具體的事情,只是因為同時身兼長沙武器局局長的官職,統籌全局。

「工匠們交給炮兵試驗后發現四磅炮在近戰中最為實用,重量較輕,射速很快,造價又合適,可以和虎蹲炮一起配合使用。」

孫可望聽到這個消息並不驚訝,畢竟這炮在歐洲陸戰中已經廣泛使用,是步兵在野戰中克敵的利器。但是看到宋老爺子那麼開心來向他報喜,他也跟着大笑起來。

「宋老,孤就說這些紅毛夷人是有用的吧!」

宋應星近來得到重用,又是他最擅長的領域,每日都幹勁十足,臉色也紅潤了許多,開懷笑道:「這些紅夷確實博學,很多沒聽過的槍炮,他們都懂。老臣也是前些日子才知道原來紅夷炮原本是裝在船上的,最重的可以達到六千多斤,原名叫加農炮,還分什麼大蛇銃,半蛇銃,鷹隼銃......

雖說這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他們說出來之後咱們的工匠也能造,但要是沒有他們這麼一說,咱們還不知道有這個東西,更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造得出來。」

宋應星越說越興奮,儼然忘記了自己只是來彙報新式武器研究成果的了:「不過,那些紅夷的書確實有很多都是好東西,很多都是咱們這沒有的,老臣近來看了他們的譯本,很多東西都是聞所未聞,着實是大開眼界了.......」

孫可望保持微笑,聽宋應星說完之後,又和他討論了幾句如何把這些技術教給更多年輕工匠學員,發揚光大的事情,然後才問自己一直想問的問題:

「宋老,火槍工坊的那幾個工匠現在做出燧發槍了嗎?」

「呃......做是做出樣品來了,可改進了五次,還是沒有達到王爺的要求,擊發率也很低,只有五六成,槍的零件太多了,造價要到九兩多十兩銀子,生產也是個大問題。

而且,就算工坊全力生產,恐怕也不能滿足王爺的要求。若是這樣,其他火器就沒有餘力生產了。」

孫可望聽罷,不由得皺起眉頭,他對槍械火炮只有耳聞,並無研究。原本想要工坊生產燧發槍,再配上刺刀,這樣火槍兵在戰場上的利用率就能成倍提高了,但沒想到快三個月過去了,還是沒能成功。

不過想想可能是自己太急了,他也記不清歐洲那邊的情況了,只記得燧發槍這個時期雖然已經有了雛形,但距離大規模軍事裝備似乎還差得很遠。

而且,現在的鍊鋼技術如果要生產出適合套刺刀的槍管,產能就跟不上,大西軍現在近二十萬將士,又不是只用生產火槍,所以生產出配上刺刀的燧發槍裝備軍隊暫時還不現實。

說到底,孫可望現在又缺錢又缺人,只能選擇最實用,性價比最好的那種武器大量生產,而成熟的火繩槍和長槍兵的組合,無疑還是當下最好的選擇。

「這樣,宋老,你現在是科學院的院長,科學院到今天也已經辦了快一個月了,你組織一些專門研究火器的學員來研究燧發槍和刺刀,制定好獎勵規則,經費不夠找劉體純要。

造槍造炮孤是行外人,但是錢糧備料,只要科學院需要,孤一樣也不會少,你們造出來之後送到工坊的試驗場試驗,合格了就送到軍隊試用,達到條件再大批量生產。

另外,學院的其他研究也一樣,要建立和工坊一樣的分級獎勵和月餉制度,鼓勵學員創新工具,武器,以及其他任何的實用技術。」

孫可望設立科學院,並不單隻是為軍事服務的,其它的技術能發展的則發展。超越時代的他不敢想,但改良一些工具,或者是花一兩年做個同時代的燧發槍,應該是沒問題的。

「等收復了廣東,咱們再在廣州或者佛山成立一個武器局,在那裏招募更多的工匠,到時候把一些比較有潛質的工匠再招入科學院來,將科學院進一步壯大。」

「王爺,之前你說要把一部分工匠遷移到常德,在那裏佈置一個火新的武器局,可是有了計劃?」宋應星聽到孫可望說起武器局,忽然想起了這件事。他是接手王應龍工作的,有些事情的進度並不是十分清楚。

長沙距離前線是在太近,把整個政權的所有工匠精華匯聚一處也並不是一個周全之舉,萬一哪天出了意外,就真的是被一鍋端了。所以孫可望打算等騰出手之後,在靠近洞庭湖和沅江的常德再建一個武器局,既可以利用水力,也有利於軍工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到時候攻下武昌也能迅速遷移過去,節省運輸成本。

「這個還要等等,等這些老工匠帶出了第一批徒弟,工匠的數量充足之後,再開始遷移。現在王尚書已經開始組織人手在常德建造工坊了,但目前是春耕時節,人手不夠,進展還很慢。」孫可望解釋道。

現在宋應星專門負責武器生產,技術發展,王應龍則是負責其它的工程建築,兩位老者扛起了這個抗清政權的工部重擔。

「是,老臣明白了!」宋應星拱手攏袖道。

「宋老,武器局就得靠你多操心了,只要我大軍在前線能打贏,韃子亡不了我們的國,咱們就能有越來越多的錢糧投到科學院,到時孤一定給宋老送來一萬個學生!」孫可望笑道。

他知道宋應星最關心,最在乎什麼,自然投其所好說話,聽得宋應星又笑容滿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伐清1652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伐清1652
上一章下一章

第106章 火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