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論功行賞

第135章 論功行賞

尚可喜,耿繼茂,線國安三人率部一路北逃,沿着惠州-潮州北部的官道,一路燒殺搶掠,輕裝前進,但粵北的山民也不是好惹的,清軍的殘暴引起了地方宗族的強烈反抗,在減員了一千多人之後,尚可喜三人才徹底擺脫了高文貴的追兵,安全抵達福建汀州府上杭縣。

而隨着李定國率領援軍抵達南雄,屯齊和喀喀木所部八旗兵也停止了攻勢,但仍舊在粵贛交界紮營不動,牽制大西軍,似乎是在等待尚耿二藩的消息。

靳統武,吳三省,徐天佑等心腹則替李定國在廣州安撫地方義軍和鄉紳大族,並竭力拖延孫可望派來的使者和官員,以爭取時間控制基層。

至於惠州方面,黃應傑和吳六奇反正之後,立馬就被張名振奪了兵權,黃應傑的軍隊被張名振吞併,吳六奇的殘兵被郝尚久吞併,以換取他共同制衡賴在惠州不走的高文貴。

廣東大戰雖然已經告一段落,並以大西軍的全面勝利結束,但其後的政治影響卻仍舊繼續。

由於高文貴的失誤,尚耿二藩最終逃跑,而張名振雖然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但也中規中矩,談不上犯錯誤。所以惠州,潮州兩地依舊還是在他的手上,孫可望並沒有任何理由可以打壓調動他。

可是,將尚耿從廣州城放出,部下又追擊不利的李定國,就不得不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了。戰場之上的失誤使得他的政治優勢被大大削弱,便是孫可望之前的籌劃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當然了,至於責任如何,又該怎麼追究,是功大於過,功過相抵,還是過大於功,相當一部分決定權在孫可望的手上,這就給了孫可望趁機插手廣東政治的機會。

為了預防這一點,在徐天佑的主持下,晉王一系的大西軍也在土地最為肥沃,但飽受兵災,已經人煙稀少的廣州府南部平原地區招攬流民,發給耕牛種子,組織起了營庄,而其他大部分地方則是一切照舊。

至於各地方的官員,在孫可望派來的官吏被滯留廣州府的時候,大西軍各級將官的家屬已經和各地方實力派達成了一致。

李定國想要以最快的速度控制廣東,遏制孫可望的染指,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出部分權力,以軍威強行獲取相對應的制衡力。

這其實和孫可望在湖南地區推廣的政策並無不同,只是廣東的地方力量十分強大,使得李定國並沒有辦法像孫可望控制湖南一樣,將整個廣東地區的地方力量徹底壓制住。

而且,由於李定國開價太高,給予廣東地方力量的自主權太大,使得孫可望原本準備的資源和條件明顯不夠,孫可望如果想要在廣東掣肘李定國,就不得不加大投入。

另一邊,廣東大戰的捷報自然還是送回了長沙,先經孫可望的手,然後再有選擇地被送到永曆皇帝的行宮。

對於李定國在廣東的各項舉措,孫可望心中早就有了全盤的計劃,他一開始先大張旗鼓地召開「內閣會議」,然後又是「全體大臣會議」,要給李定國和張名振兩位大功臣以及麾下將士論功行賞。

然後,毫無意外的,各派大臣再次吵成了一團,孫可望原本想要藉機將李定國和張名振都召回長沙的,沒想到他們都以軍務相托,就是不肯回。之後還是在孫可望的勒令下,

才分別派出了靳統武和張煌言作為代表返回長沙。

而如此拉扯了五六天之後,孫可望才正式確立了李定國和張名振的功勞,並按照最高規格,讓每一項功勞都有了不少的水分,賞賜更是豐厚,以示恩典。

李定國的爵位已經夠高了,再加封也不過是一些榮譽性的虛職,張名振原本就已經是侯爵,現在順理成章加封到了公爵,剩下的便是他們麾下各級將領和全軍將士的論功行賞了。

相對應的,孫可望也要求李定國和張名振將廣州大戰的繳獲所得上繳中央,重新分配,但兩人各有心思,只是象徵性地上交了一部分戰利品。

這正中孫可望下懷,在他的授意下,隨即有大臣冒死上諫,彈劾李定國和張名振居心不軌,但隨即被孫可望壓了下去。但是整個過程轟轟烈烈,更是傳得沸沸揚揚,朝中軍中很快便都知道了攝政王偏袒晉王的事情。

然後,又有大臣開始彈劾晉王李定國和張名振私吞戰利品,甚至是結黨營私,阻礙地方官員上任,但也同樣都被孫可望壓了下去,攝政王信任晉王,同時也極度信任張名振的風聲更甚,可謂是「一唱一和,效果斐然」。

但正所謂「三人成虎」,假的說得多了,也變成了真的,特別是李定國和張名振還真的做了其中某些事情的情況下,朝野上下更是議論紛紛。

這便是孫可望用督察司和軍法隊造的勢了,他得為之後的政治博弈打造人設和輿論基礎,才能確保人心所向。

打仗是如此,政治博弈也是如此,必須保證師出有名,高舉「正義」大旗,才能團結大多數,保證人心向著自己,才能持續推進。

畢竟,把小錯變成大錯,把沒有的事情變成對手心裏就是那麼想的,居心叵測,然後再從私德方面攻擊,詆毀對方,以偏概全,取得勝利,前提是得把自己打扮成「正義」的使者。

要是像原主那般,仗着自己權威,依靠多年來的權力慣性肆意妄為,屢屢將自己置於不義之地,遲早會有威信耗光,眾叛親離的一天。

而隨着時間來到七月中旬初,各項封賞真的要真金白銀髮下去的時候,真正的好戲才終於要上演了!

這次又有大臣彈劾李定國和張名振居心不軌,一開始大家還不以為意,畢竟已經有人彈劾過了,但很快就有傳言說這次是有切實證據的。

而高高在上,一直偏袒晉王和張名振的攝政王殿下,這一次也罕見地沒有任何錶態,朝野上下頓時疑雲四起。

於是乎,當孫可望再次拿出了永曆皇帝的聖旨,要李定國和張名振回長沙商討「東征北伐作戰計劃」的時候,兩人就再也沒有任何借口繼續逗留了。

畢竟,這個時候屯齊早已經退兵,尚可喜,耿繼茂退到福建之後也沒有任何反攻的舉措。作為軍事內閣閣員,李定國和張名振豈有不回行都,參與內閣會議的說法?

而且,當初永曆皇帝給兩人的密信中,可都有討伐孫可望的確切指令,他們也不知道孫可望是不是真的掌握了什麼證據。

更不用說,這個時候,兩人要是公然違逆皇上的旨意,就是賴在廣東不回,恐怕就算孫可望沒有證據,軍心人心也不會向著他們,廣東的地方力量到時會倒向誰,也就更難說了。

特別是,現在朝中軍中都在盛傳攝政王偏向晉王和張名振,賞賜的規格甚至超過了當初殿前軍收復湖南的時候,孫可望如今完完全全就是一副真心錯付,錯信奸臣的人設。

而隨着彈劾越來越多,涉及的範圍越來越廣,李定國也只好鬆口,一方面將繳獲的戰利品一部分上交中央,對外宣稱自然是戰鬥激烈,局勢混亂,免不得一時疏忽了!

另一方面,對於孫可望派來的大小官員,李定國也只好任用了一小部分,以堵住悠悠之口。但是營庄,督察司和軍法隊方面卻仍舊不肯鬆口。

而張名振見李定國做出了妥協,他也不想成為靶子,隨即也在北上長沙之前,有樣學樣。

但是,他只佔了二府之地,麾下一大批魯系官員需要安置,只能是在軍隊方面做出讓步,並想要藉此撈一些老兵過來,然後重金收買,以提升軍隊戰鬥力。

與此同時,這段時間,鄭成功和張名振再次勾搭上了。原本張名振想讓潮州供給鄭軍糧草,而鄭軍則是讓出部分貿易額,但鄭成功並不願意,聲稱只能用白銀購買糧食。

而隨着孫可望的步步緊逼,原本還想拉扯一番的張名振也只好答應。

鄭成功現在實力損失巨大,而孫可望根據局勢的變化,已經下令將廣東沿海的水師重新整合,並讓陳奇策,鄧耀等人作為主將,隱隱還有以兩廣安南為基地,開展海貿,爭奪鄭系海上貿易線的意思,這使得鄭成功一方面不敢和孫可望直接翻臉,一方面又趕緊加強了和張名振,李定國的聯繫。

廣東政治局勢的發展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孫可望雖然實現了將李定國和張名振大軍困在廣東,自己控制廣西,保持威懾的目的,但動作迅速的李定國和張名振卻讓他失去了控制廣東民政和貿易的機會。

不過,孫可望仍舊掌握著永曆-大西政權的最高權力,只要接下來能夠順利擊敗洪承疇和岳樂大軍,收復江西和湖北,取得對清作戰的戰略優勢,李定國和張名振這些懷有異心,想要尊奉永曆的人,他就能放開手腳整治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伐清1652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伐清1652
上一章下一章

第135章 論功行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