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法律,讚歌與遊行

第143章 法律,讚歌與遊行

王夫之第二天一早,就收到了朝中大員親自送來「攝政王手諭」,要他組織一批人對昨夜秦王府發生的「農婦案」一事進行宣傳,為全面展開反腐運動打造聲勢!

孫可望可謂是十分愛惜自己的羽毛了,做事必「師出有名」,而且高舉「為國為民」的大旗,滿嘴仁義道德,個人聲望也由此與日俱進!

如果只看他說了什麼,不看他做了什麼,設立了什麼制度,孫可望絕對是一個可以載入史冊的仁義之君!

現在朝中的異黨和幾個典型貪官都已經被打得差不多了,各個重要部門也已經完成了一輪反腐和重要官員的補充,全部都是孫可望提拔上去的人,他自然要趁此機會,更進一步,對基層進行全面的整頓。

不過,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這次反腐運動,各個案件的審判,真真切切是按著「大明律」來的,孫可望並沒有過多插手,反而是訓斥了那些妄圖揣測他的意思,隨意加罪減罪的大臣,大理寺官員更是直接被裁撤了四人。

孫可望自然知道運用特務機構,凌駕於法律之上,打擊異黨,處理貪官,效率會高得多,也更容易達到自己的目的,可對於政治體制轉型而言,終究是弊遠大於利的。

這片土地上的人治色彩太過厚重,已經嚴重限制文明的進一步發展。君權的極度擴張,更是使得法治永遠都是一個笑話。

強如朱元璋,可謂是封建帝王裏面,數一數二的開國皇帝了,原本企圖以「大誥」,「大明律」治國,但又設置了錦衣衛這一機構,以便於自己打擊大臣勛貴,鞏固統治。

最終,經過朱元璋的以身作則,證明了「大明律」就是個屁之後,大明的所謂「法治」,也直接斷送在了這位朱明王朝的創始人手裏!

當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所謂的「大誥」,「大明律」,也只不過是適用於百姓罷了,朱家子孫,大臣勛貴自然另有一套法則,朱元璋也從來沒覺得自己應該受到「大明律」的制約。

不過,孫可望和朱元璋不一樣,他不能,也沒有必要那麼做,朝中的這些人根基都不夠深,大西-永曆複合政權的核心權力在軍隊里,軍法隊自然會特事特辦!

只能說,任何的改革和轉型,都是充滿矛盾的,有的地方能改,有的地方不能改,有的地方得先改,有的地方得后改,其中的尺度,便是所謂的「政治智慧」了!

而朝中的那些人精,很快就嗅到了孫可望的意圖,心中歡喜萬分,一個個都開始研究大明律去了!

要知道,比起把性命交給一個高高在上的人,

生死只看對方的喜怒哀樂,把性命身家交給律法,明顯安全得多!

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孫可望的這個小朝廷更加穩固了,大臣做事也不再那麼畏手畏腳,生怕上面一個不高興就能找借口撤了自己的官!

王夫之看了孫可望的「手諭」之後,隨即叫來了孫可望的心腹,翰林院編修兼嶽麓書院副院長方於宣,以及好幾個嶽麓書院的同僚,準備開始籌劃此事。

現如今的嶽麓書院已然成了永曆-大西複合政權的人才集散地,不僅僅是為參加科舉的考生提供學習安身的地方,更是在孫可望的要求下,開始按照教學性質,有了固定的工匠速成學堂,軍官學堂,士兵學堂......同時,除了四書五經,大明律以外,還專門開設了農科,算數,工程,審計,冶鍊等等新科目。

當然,這些都只是在孫可望的授意下,從軍中民間,傳教士中挑選了一些人才,在小範圍地進行實驗,尚未大規模推廣,但一個培育各類新型人才,匯聚了全國精英的教育機構雛形,已然出現。

孫可望除了在這個時代首創了某些科目,給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內容提要以外,並沒有過多干涉科目內容設置的事情,他將大部分新開的科目都納入了「新科舉」中,並放低了錄取門檻,以此作為學子研究創新的最大激勵。

當然,若是工匠,農科,算數,審計之類,學堂的教育模式和後世的職業學院沒什麼區別,只是速度快了許多,幾個月就能培養一個合格的新工匠。

而且,學堂速成之後,只要合格,每一個工匠都會有人對接,直接安排進廠,成為一名月入二兩銀子,一石糧食,享受住房,子女教育福利的光榮「大明工人」。

在大西-永曆複合政權,軍戶,匠戶都不再是賤籍,而是一個不斷壯大的特權階級,一個始終堅定維護孫可望統治的基本盤!

在如此這般就業福利與政策的雙管齊下,使得不少出身貧寒,頭腦靈活,又能吃苦的人都趨之若鶩!

孫可望相信,只要工匠有尊嚴,有地位,有高薪,各級官員的特權和貪腐得到遏制,很多所謂的歧視鏈很快就會消失。

沒有什麼問題是錢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一定是錢不夠,他要的只是儘可能地搞更多的錢,推進整個體系,乃至整個文明的轉型。

當然了,嶽麓書院這麼重要的機構,完全交給王夫之,孫可望並不是非常放心,所以他把

方於宣調了過來,幫助王夫之管理書院,並確保書院永遠忠於他!

王夫之和方於宣一陣商討之後,這件為孫可望唱讚歌的事情不出意料的,又被方於宣搶了過去。

不過,王夫之向來不屑於參與這樣的事情,他有自己的堅持,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卧底身份,更是忠心於永曆皇帝。

儘管,熟讀史書的他看了《論李維羅馬史》之後,心中隱隱有了別的想法,心中既認同,但又不願意承認某些事實!

方於宣又從王夫之手裏搶了一件好差事,心裏十分高興。

要知道,現在孫可望比原來歷史上權勢更大,擊敗滿清也不再是紙上談兵,投靠他的文人官員數不勝數,方於宣的地位遠比不上之前。

所以,方於宣也比原來歷史上更加諂媚和毫無底線,組織起了幾個和他一路貨色的文人,竭力吹捧孫可望和朝廷。

在他們的眼中,如今的西南,百姓安居樂業,人人吃飽喝足,政治清廉,官員做事,將士賣命,可謂是「阜安民樂」!

而這一切,自然都是英明神武孫可望的功勞,沒有攝政王孫可望的領導,就沒有西南六省百姓的美好生活,更不用說驅除韃虜,恢復河山了!

因此,忠於攝政王孫可望,聽攝政王的指揮,擁護攝政王,便是忠君愛國,便是抗清的唯一正道!

王夫之看着這些毫無邏輯可言的歌頌溢美之詞,心中十分抵觸,他又想起了孫可望對他說的——「孤不缺唱讚歌的人,孤缺有骨氣,說真話的人!」

不過,他也不知道孫可望說的是不是真心話,根本不敢和孫可望說什麼違逆的話!

其實,這個時候的王夫之,在輾轉湘桂二省,參與抗清數次,見識了黨爭,又做了卧底之後,心態思想早已經和早先不同,只是缺個契機,一時還沒法扭轉罷了!

他心中的忠君此時更像是思維慣性,被一直以來的道德枷鎖禁錮著,就如同他怎麼也不敢看《君主論》一般。

這其實也就是他在李定國大勝,甚至是孫可望大勝之後,還十分猶豫要不要出山的原因之一了。

至於攝政王孫可望,王夫之早已經不敢小瞧了,更沒了之前的鄙夷之心,只是還不信任對方。

雖然他一直認為東學高於西學,西學的源頭其實是東學,但王夫之與一般人不一樣的地方便是他並不十分迂腐,很多時候都會認錯,會辯證批判吸收,取其精髓,去其糟粕!

王夫之搖了搖頭,放下方於宣交給他的「長篇大論」,隨即又將屋外的學生喊了進來,讓他把這些「讚歌」的文稿送回去給方於宣。他並不想摻合這些事情!

.

隨着孫可望「反腐運動」的進一步深入,西南五省各個州府縣城都有不少官員落馬,貪腐成風的地方很快面貌一新。

而這些落馬的官員都會被直接押往長沙,受大理寺和督察司的聯合審訊,根據最新版「大明律」的條例來確立罪行。

不過,這一革新之舉也使得熟知大明律的官員文人,甚至是訟棍,都成了搶手的香饃饃,但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許多混亂和錯誤,甚至是發生了不少的誤判。

而最嚴重的還是——長沙的天牢滿了!

要走程序正義,拖拉糾纏是不可避免的,但這也是有效避免冤假錯案的手段,孫可望無奈之下,只好命人徵集長沙城內的青壯年,臨時修了好幾座牢房,並調集了上千兵馬看守。

但這一切都來的太突然了,大部分人都沒有任何準備,很多事情的推進過程中都伴隨着混亂,也使得有些貪的太多,犯了死罪,流放之罪的人,利用之前的關係,很容易就逃了出去,甚至有人要去投清!

孫征淇正在縣城的街道上維持紀律,雲南貴州那邊有二十幾個大官被抓,正被關在牢車裏,從寧鄉往長沙去。

城裏的百姓有許多抱着看熱鬧的心理,紛紛上街,孫征淇便被班頭派來維持紀律了!

畢竟,這牢車裏面押送的,一個個之前可都是五品以上的大官,保不齊哪個就豢養有家丁,中途要來劫車的。

而孫征淇因為之前沒收那四十斤穀子,壞了規矩,更是斷了大家的財路,便受了班頭和其他衙役的刁難,被派來干這個苦差事了!

不過,孫征淇也只是來看看熱鬧,驅趕一下人群的而已,對於所謂反腐,他一點不看好,那些營庄貪了多少了?王縣丞貪了多少了?現在還那麼安穩,根本就沒有出事的樣子!

到基層幹了那麼久,很多東西孫征淇都明白了,他早已經不是那個隨便忽悠幾句就不知道東西南北的孫征淇了!

沒有真正的深入到鄉,派幾個所謂的欽差大臣,就想把地方這些盤根錯節的勢力清除,根本就是痴心妄想!

孫征淇倒是深入思考過這個問題,雖然最終也沒有想出什麼對策,但身處地方,它能感覺得到這種絕望和無奈!或許,只有讓那些被敲詐勒索的人來,才有可能可以遏制貪污腐敗吧!

畢竟,中央的力量再強大,也不過是一陣風,掛完就沒了,而權力是需要時時刻刻監督的。

看着眼前的牢車和密密麻麻圍觀的人群,孫征淇搖了搖頭。

他已經不打算再在寧鄉縣幹下去了,他得回長沙,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告訴他的父王,讓孫可望知道真相,徹徹底底來一番真正的大整治!

民眾依舊在看熱鬧,左顧右盼,竊竊私語,不過並沒有富裕到扔東西的人。這年頭大家都難過,吃都沒有吃,哪裏有東西扔?

而人群之外,兩個身着輕甲的大西軍士兵正緊緊盯着孫征淇,不敢讓世子殿下離開自己視線一刻。

孫征淇隨着人群移動,人群隨着牢車移動,不時就有周圍街道的人衝出來,湧入圍觀的人群,也不時有人群散去。

那兩個士兵一直跟着,不知道的人都以為是派來保護牢車的。

不過,雖然人群來來往往,不時遮住了孫征淇的身影,這兩個大西軍士兵也不是特別擔心,幾個月來的相安無事已經讓他們都都放鬆了警惕。

幾人從城西門一路跟着牢車走去,又一個路口,衝出了一群看熱鬧的人,孫征淇又一次消失在了人群和那兩個大西軍士兵的眼中。

只是,這一次,當人群散入圍觀群眾的時候,站在外圍的孫征淇卻不見了!

那兩個大西軍士兵驚得眼珠子都要掉到地上了,愣了愣之後,當即朝着孫征淇剛剛所站的地方衝去,卻還是什麼都沒看到!

這世子,又……又不見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伐清1652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伐清1652
上一章下一章

第143章 法律,讚歌與遊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