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八章:匆匆八年,恆寒降臨

第四百零八章:匆匆八年,恆寒降臨

時光飛轉,如白駒過隙,兩千九百二十個日夜匆匆而逝。

如今已是乾熙三十一年六月,大明終於不可避免地迎來了恆寒氣候,正式進入小冰期。

從去年十一月開始,山東、河南、兩淮、直隸連降大雪厚達數尺,淮東之海結冰延綿四十餘里。

即便各省地方衙門在朱高煦的安排下,早有應對寒冰暴雪的災害準備,但是牛羊豬狗牲畜凍死之數仍超過十萬,凍死的人也有兩萬餘。

此外,今年正月到四月,江南諸府縣連降大雪不斷,蘇州、常州各府縣衙門早有準備的情況下,仍然有凍死餓死者數以千計!

幸好從乾熙十四年開始動工修建的京尹、京昆、京努三條鐵路的主幹線,終於在耗時近二十年之後,已經在去年十月順利通車。

過去在緊急情況下,想把湖南、湖北產出的糧食在短時間轉運到兩江、兩淮,就只能通過船從長江。

歷史上恆寒氣候河水結冰,水路受阻,大明朝廷就只能派人從陸路運轉糧食。

但現在有了京尹、京昆、京努三條鐵路,大明便可以通過鐵路把湖廣的糧食運到河南、直隸,再轉至山東、朔方等地。

也可以把尹犁與草原上的馬鈴薯、努爾乾的大豆,通過鐵路運到直隸,再轉運到其他省府。

這三條鐵路幹線的通車,標誌着大明抗災能力得到了質的加強。

同時,裝備了破冰設備的大型蒸汽海船可以把扶南五省存儲的百萬石稻米從南海運到太倉、天津等沿海港口,再通過內陸驛站運往內地諸省。

這裏沒有打錯字,就是百萬石稻米!

扶南半島氣候炎熱,水稻一年三熟,即便受到恆寒影響,水稻也能一年兩熟,所以平均算每畝地每年至少能產稻子四石。

而扶南五省已開墾五萬頃良田,理論上一年就能產出兩千萬石稻米,實際上除去洪澇災害等自然與人為因素的影響,每年大概能產出一千五百多萬石稻米。

乾熙新政定下的大明田賦是年產出的二十分之一,再加上攤丁入畝的人頭稅,平均接近十分之一。

因此,僅扶南五省每年上繳的糧食賦稅就有一百五十多萬石。

由於乾熙新政改革了徵收賦稅的模式,又在戶部設置財稅署、稅務局,配備退役官兵擔任稅卒,專門負責收稅,所以不存在運糧又吃糧的陋習。

每個鄉鎮皆建有一座鄉稅糧倉,甲長召集百姓繳稅糧到倉,然後縣裏會派出適量的四輪馬車過來拉走七成,再存入縣城專門的縣稅糧倉,最後留下五成儲在縣倉,另外五成會被轉運至府城稅糧倉儲存起來,由戶部統一調度。

鄉稅糧倉留三成,是為了應對洪澇災害引起的當地鄉村百姓糧食短缺,以做救急之用。

縣稅糧倉留五成,是為了保證本縣治下各鄉鎮在遇到天災時能撐到戶部調糧過來賑災。

若是連續兩年沒有災,鄉、縣稅糧倉存儲兩年的舊糧會在第三年被拉走轉入府級稅糧倉,由戶部進行統一的統籌調度。

後來蒸汽機車問世,運輸稅糧的效率更高,每年征糧時朝廷派稅卒下到縣一級衙門,然後抽調縣裏警卒與鄉里的亭長、亭卒一起下鄉收糧,用一次能運載數千斤稅糧的蒸汽機車把糧食拉走。

災年之時,一石稻米加兩石碾成粉的米糠足以充當一個人一年的口糧,扶南五省上繳的一百五十餘萬石糧食,至少能救六、七十萬人的性命!

再加上還有馬鈴薯、紅薯等原先大明沒有的農作物,每年救下幾百萬災民絕對輕而易舉。

若把各種作物搭配做成「黑麵包」,甚至能讓數千萬災民在災年活下來。

這也是當年朱高煦心心念念也要兼并扶南半島的原因。

此外,為了應對恆寒,數年前墨巧司旗下、工部旗下、皇家商行旗下的技術團隊,已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蒸汽船破冰技術。

好在皇天不負有心人,研發出來的破冰技術勉強能用,只是想破幾十里長的海冰需要付出十幾艘破冰船的代價罷了。

朱高煦這麼多年的提前佈局,如今總算是派上了用場。

所以,他在得知各省災情皆得到有效救治后,懸著的心才算是放下了。

「爹,沿海海上與內陸運河結冰普遍,蒸汽船航行受阻,目前糧食主要還是靠內陸鐵路與官道運輸。」

武英殿之中,朱瞻堂坐在朱高煦御桌旁邊,肅然道:「兒建議把災民收攏起來,由官府統一調配,以工代賑,讓他們去修橋、修路,目前很多河流乾枯結凍,主要是修橋。」

「你這個主意不錯,趁著河流結凍乾枯之際,先把橋墩建好,可以省去不麻煩。」

朱高煦撫須道:「畢竟,各地農民行會與工匠行會已經運轉純熟,倒不怕朝廷以工代賑會出大的紕漏。」

既然父子倆聊到了造橋墩與農民行會,此處特地提一下大明目前掌握造橋墩的方法以及農民行會的情況。

大明為了修建京昆鐵路,可是花了大力氣,分別耗時八年、九年修了長江與黃河兩座鐵路大橋,花費銀錢數以千萬計。

當年工部為了造跨長江、黃河鐵路大橋,一眾造橋大匠們更是在圍堰法之外摸索出了兩種主要的在大河大江之中修建橋墩的方法,一為沉箱法,二為打樁法。

圍堰法是最常見的、比較簡單的,也是最原始的造橋墩辦法,但此法所需銀錢較高。

因為要先把建設橋墩的地方用土石壩等止水的結構圍起來,形成一個與外部隔絕的水坑。

再用蒸汽抽水機將水坑裏的水抽干,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和陸地上一樣情況的空地。

雖然這樣非常方便,但建設圍堰的工作量太大,並且還會導致工期延長,隨着河水不同程度的加深,圍堰的造價也會成倍增加,因此這種方法只在淺水區使用。

沉箱法,是工部眾大匠在朱高煦的啟發下創造出來的方法。

沉箱是一種有頂無底的箱型結構,由鋼筋水泥製造,井筒壁的下端有刃腳,內部設置擱板,能夠在水中漂浮,並且可以通過調節箱內存在的水量來控制沉箱漂浮或者下沉。

箱內操作室的固定氣壓被頂蓋的氣閘所控制,這樣的做法是有利於人員、材料、泥土進出沉箱,整個沉箱邊挖邊沉,當達到指定深度后,再用鋼筋混凝土將整個沉箱封死。

如此便得到一個比較完整的橋墩。

這種沉箱法在大江大河裏造橋墩對機械化程度要求比較低,並且還不影響通航。

但是沉箱內的氣壓比較高,所以箱內底部的工作環境比較艱苦,會對施工者的身體造成一定的傷害。

打樁法是用蒸汽打樁船在深水區打樁。

雖然大明的橋樑工匠往往會避開深水區去建造橋樑,但有時一些深水區卻是無法避免,所以不得不在深水區修建橋樑,這樣沉箱法的氣壓過大,就會出人命,需要用蒸汽打樁船。

造橋大匠會根據不同的河底岩石結構,設置出不同的樁,然後派出打樁船,將事先製作好的樁,在蒸汽打樁船的一次次打壓下,一點點的陷入水底的岩層中。

至於在河水中確定橋墩位置的技術,以及鋼筋混凝土樁的製造辦法,就不在此贅述了。

總之,大明在朱高煦的帶領下,通過進行各種高難度的基礎建設,以及在商業極大繁榮發展的推動下,科技水平逐步從手工業時代跨入了蒸汽機時代。

就連歷史上電氣化時代的某些發明如有線電報、電話、無線電報也相繼問世,並得以改良優化,投入實際生活應用起來。

到如今乾熙三十一年,大明已經步入蒸汽機時代,正在努力向電氣化時代邁進。

在之前的手工業時代,也就是乾熙十八年以前,大明民間的工業與商業的區別並不明顯,基本上除了官辦之外,都是地方豪商控制工業。

具體體現在市面上分散的小規模的手工工場和集中的大規模的手工工場都是由商人開辦的。

這個時候分散的手工工場是大多數,集中的大手工工場為數甚少。

商人作為早期的資產者,不僅控制着工業,而且背靠官府的地方巨賈還逐漸成為官督民辦的巨無霸級別工場主,他們就是後來凌駕於尋常富商之上的大明巨賈階層。

大明巨賈是整個大明商界當中的最富有、經濟實力最雄厚的階層。

官督民辦的巨賈控制工業,在商人階級中雄踞首位,並不意味着大明的工商業發展平平,少有起色。

當時大明工商業的發展水平已相當可觀,進出口貿易也相當發達,尤其是掛靠在皇家商行旗下的組成海外貿易的商人們,奔波於大明海外諸王藩國與附屬國、貿易國,謀求擴張市場與搶奪原料場地。

諸藩王國、貿易國之間的摩擦衝突等,其本質都是商業戰爭。

海外市場的爭奪達到如此激烈的地步,反過來也可證明大明工商業的發展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國內市場的容量已經難以滿足其需要。

此外,大明的小農經濟也在手工業時代不斷發展的衝擊下,逐漸走向衰落,乃至被新興的大型承包農業經濟取代。

這一點具體表現在永樂年間朝廷施行攤丁入畝后,很多自耕農為了賺錢,紛紛入城做工,留下一塊菜地后,把其他耕地租給了別人耕種。

攤丁入畝期間,朝廷推行戶籍改革,大量佃農從土地的單純附屬物的地位解放了出來,不再是土地的附屬物,他們有人身自由,也可以是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勞動者。

換言之,永樂時代的土地所有權就已經開始與土地經營權逐步分離,土地所有者不必是土地的實際經營者,負有經營職能的也不必是土地所有者。

ps:本月正文大結局,正文結束之後,會有番外篇。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生朱棣之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重生朱棣之子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百零八章:匆匆八年,恆寒降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