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1】

第二十五章 1】

有虞國將帝都遷到了蒲坂。

新都蒲坂西瀕黃河,南臨中條山,向東延展百里之遙,平平展展,人口密集,雨量充足,氣候溫和,土質肥美,草盛水豐,易耕易農,宜稼宜漁,交通便捷,隔河相望,南連中原大地,西接八百里秦川,地理位置極好。

蒲坂的主體工程諧和殿已經建設完成。諧和殿建於一高丘之上,整個建築上圓下方,圓的表天,方的表地,「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使人由天圓地方想到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諧和關係。諧和殿前仍然保留了帝堯時期的敢諫之鼓,殿前高高地立着表徵有虞舜帝納言進諫、鼎力革新的誹謗木。

舜帝打自施行嚴格的考核制度以後,帝國上下,正氣肅然,吏治為之一新。舜帝敬天重民的初衷落到了實處,帝國方方面面的政事都出現了興旺發達的景象。國家的疆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遼闊,東到一望無際的大海,西及遼遠的沙漠,南撫交阯,北及戎、發、息慎,方五千里,至於荒服。

舜帝把有虞國遼闊的國土分為五服,即是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

距離天子都城五百里範圍內稱為甸服。甸的意思即是王田;服的意思即是服役。所謂甸服,也就是為王田服勞役,以帝都蒲坂為圓心,將其分為一百里範圍內、一百至兩百、兩百至三百、三百至四百、四百至五百五個層次,為王田服勞役,分等第交納賦稅。

在甸服之外五百里範圍之內稱為侯服。侯的意思是等候;侯服的意思就是等候王命以奉王事。甸服之外的侯服一百里範圍內,為三等官員——相當於卿大夫類的采邑區,讓他們為天子當差辦事;兩百里範圍的,可在其中劃出一塊不超過五十平方里的土地,作為二等官員——相當於男爵類的封地,讓他們和他管轄的人民為國家擔當差役;三百里範圍的,可在此範圍內劃出一快七十到一百平方里的土地,作為侯爵一類一等官員的封地,讓他們和他轄區的人民在這裏警戒放哨,為天子提供安全保障。

在侯服五百里範圍之內稱為綏服。綏的意思是使之安靖;綏服的意思就是為王者綏靖安撫之事。舜帝在綏服三百里範圍之內設立掌管文教的官員,對在這個範圍內的人民推行文明教化;在另兩百里範圍內,則宣揚威武,保衛國家。

在綏服以外五百里範圍之內稱為要服。要者,既有結誠信以維護該地區和平的意思,也有要約羈不使失和、避免兵戎相見的意思。要服在距離京都一千五到兩千里範圍之內,其內是綏服,其外是荒服,正處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與有虞國之間的緩衝邊塞地帶。因此,舜帝認為對那些居住在要服三百里範圍內的人,應當予以積極引導,使他們儘快移風易俗;對要服中另外兩百里範圍內的人,只要他們能夠作貢獻,舜帝把他們的一切賦稅都給予免除。

在要服以外五百里範圍之內稱為荒服。荒服位於五服最外層,距離都城最遠的達兩千五百里。舜帝認為荒服以外的地區,尚未進入農業文明,其風俗教化不能跟其它四服同日而語,因此,對待荒服地區舜帝採取的基本原則是:在荒服內層三百里範圍之間,居住的都是文化落後的蠻荒之人,對他們不必強行實施中原的禮節,就按照他們原來的風俗習慣治理就行;而在荒服最外層兩百里範圍的人,已經是游牧民族了,他們逐水草而遷徙不定,無論他們進不進貢,都不必介意了。

帝都新遷,一元更始。舜帝在諧和殿召集群臣議事。時間尚早,群臣尚未到朝,舜帝、禹、皋陶、伯益卻早早地到了,幾個人坐下來稍稍休息。

舜帝對三位說道:「文命、皋陶、伯益啊,大洪水的威協已經解除了,壓倒一切的矛盾已經不再是大水,而是開疆拓土、治理內政了。為了國之強盛,民之安樂,虞舜必當尊重大臣,鞭撻邪惡,廣納眾諫,有錯則糾。」

伯益說:「是啊,正因為這樣,每每討論國事,瀰漫在朝堂之上的才是一種夾雜着相互鞭策、鼓勵、批評、共患難、共太平的清新明朗的氣氛啊。」

皋陶說:「帝啊,只要我們能夠由衷地信奉仁德,治國的謀略就會成功,眾臣輔弼君王就會團結合諧,形成合力。方方面面的朝政都會相得益彰」

禹說道:「你說得一點不錯,那麼,具體怎樣實行好呢?」

皋陶說:「無論帝王或臣子,首先要加強自生修養,嚴格要求自己,謹慎從事,堅持不懈。對待上至高祖下至玄孫的同族,不論輩份高低,都要寬厚仁愛。這樣一來,人們才信任你,親朋戚友,傑才俊彥才會聚集在你身邊,願意做你的羽翼和幫手。從自己做起,就可以由近及遠,影響天下,治國遠謀。」

大禹受舜帝重用,一躍而成為百揆,擔子重了,為人處世更為老成。他十分讚賞皋陶的高論,立馬附合道:「你說得對極了,透徹明了而具體。」

皋陶補充道:「除這些之外,為君的還應該能夠知人善任,了解臣下,安定民眾。才能官盡其責,人民安居樂業。」

「哎呀,要是用你這個標準來衡量,莫說是朝庭的百官,四方的諸侯,就算是帝堯,恐怕也很難做得到啊!」禹提出疑問,稍肆停頓了一下,覺得意猶未盡,接着說道:「不錯,能夠準確把握每個人的秉性和能力,量材而用,這是大智大慧,非同尋常。我也承認,有識才的非凡智慧,有安民的大恩大德,就會受到黎民百姓的愛戴和懷念。既能知人善斷,又能仁惠施恩,我們又何必要對驩兜深懷憂慮?又何必去流放三苗?對共工一類巧言令色的偽善小人又何必害怕呢?」

皋陶見禹話中有話,提出質疑,略思片刻,說道:「啊,我的話也許比較抽象,容易看成絕對。具體地說,人行事於天地之間,他的德行究竟如何?可以從九個方面綜合評議,全面觀察,而不能僅僅憑一、二件個別的事得出結論。」

大禹問道:「那麼,你說的是哪九個方面呢?」

皋陶說:「寬容大度而又堅栗威謹;溫順柔和而又獨立自強;厚道隨和而又恭謹莊嚴;幹練多能而又審慎有序;馴順服從而又剛毅果斷;耿直不撓而又溫和委婉;簡大高放而又縝密廉約;剛烈內斂而又博學多才;英勇頑強而又行善仗義——如果一個人能顯示出這九種美德,就是一個十分完美的人。馴順而剛毅,耿直而溫和,剛烈而博學,如果卿大夫能夠以九德中的這三德為目標,每天勤勉努力,那就可以使他采邑常保,家道不衰。寬容而嚴謹,順柔而自立,隨和而恭謹,幹練而敬慎,簡大而縝密,英強而善良——如果每天能夠嚴肅慎重地做到九德中的這六德,那不僅可以助他建功立業,而且能夠使他輔佐王事,保國安家。如果能夠完全接受並全面施行九德,將九德在天下普遍推行,貫穿在一切事情當中,對才德出眾的人大膽錄用為官,官員們之間互相取長補短,踴躍向善,敬奉天時,輔弼君王,再紛繁複雜的政務也會形成統一的整體,各項事業都可以獲得成功。」

皋陶是一個以仁德為本,順應天道人心,以古聖人賢達為榜樣,輔君理民,協調萬般的賢臣,舜帝很為讚賞。這時聽皋陶論述九德,娓娓道來,就不住地點頭。

皋陶繼續說道:「君王不貪圖安逸才能擁有天下;諸侯就只有兢兢業業勤奮努力才能居危常安;對那些玩忽職守的瘟官要及時淘汰。為官的既然飲食天祿,就要輔君安民,嚴守其位。為官而昏庸無為,豈不是荒廢了上天保佑萬民的大事?」

皋陶陳述九德,又對「天命」詳細地陳述了自己的見解。皋陶說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常,對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不同等級的五種禮儀和五種不同服飾,以及制裁罪人的五種刑罰都是「上天」規定的,沒有什麼事情上天看不到,沒有什麼聲音上天聽不到。上天獎善罰惡,好人壞人都不能逃脫天命。上天的意志就是萬民的意志。上天的的舉動和下民的民願是上下相通的。虐待下民就是欺侮上天。正所謂天命難違。

皋陶似乎意識到自己有些口若懸河,問禹道:「也不知道我的這些看法正確不正確,可行不可行?」

禹道:「你的這些觀點一定可行,可以產生實績。」

皋陶謙虛地說:「其實,我既沒有什麼智慧,也沒有什麼見識,只是想盡心儘力輔弼君王。」

舜帝心裏十分明白皋陶實際上是在闡發和宣揚他舜帝的治國方略,他為重用了這樣的賢臣而欣慰。這時候,他更想進一步聽聽大禹的見地。就對大禹說道:「禹,你也談談自己的高見吧。」

大禹起身向舜帝拜謝,十分謙虛地說道:「帝啊,我有什麼好說的呢,我每天勤懇努力地辦事,一點也不敢怠慢,還怕不能把你交待的事情辦好呢。」

皋陶覺得禹過於謙虛,明知故問:「那結果呢?」

禹說道:「為了治水,我輾轉各地,陸地坐車,水行乘舟。遇到泥濘的沼澤無法行走,就坐橇板一步一步向前挪,用麻索作牽引攀緣高山,穿着釘鞋爬陡坡。長途跋涉,歷盡艱險,交通工具僅是小車、小船、釘鞋、橇橇板而已。沒有吃的,就去打獵;踏遍青山,摸山脈走勢,走遍天下,找江河起源••••••而今,黎民百姓生計有了保障,人心安定了,天下由此逐漸走向太平。」

皋陶說:「百揆勞苦功高!你平定洪水的非凡創舉確實值得我們努力學習啊。」

禹笑了一笑,嘴欱動了一下,沒有說出話來。帝舜感覺禹仍然有所顧慮,就說:「文命,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吧,你我之間,用不着顧忌什麼。」

有虞國將帝都遷到了蒲坂。

新都蒲坂西瀕黃河,南臨中條山,向東延展百里之遙,平平展展,人口密集,雨量充足,氣候溫和,土質肥美,草盛水豐,易耕易農,宜稼宜漁,交通便捷,隔河相望,南連中原大地,西接八百里秦川,地理位置極好。

蒲坂的主體工程諧和殿已經建設完成。諧和殿建於一高丘之上,整個建築上圓下方,圓的表天,方的表地,「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使人由天圓地方想到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諧和關係。諧和殿前仍然保留了帝堯時期的敢諫之鼓,殿前高高地立着表徵有虞舜帝納言進諫、鼎力革新的誹謗木。

舜帝打自施行嚴格的考核制度以後,帝國上下,正氣肅然,吏治為之一新。舜帝敬天重民的初衷落到了實處,帝國方方面面的政事都出現了興旺發達的景象。國家的疆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遼闊,東到一望無際的大海,西及遼遠的沙漠,南撫交阯,北及戎、發、息慎,方五千里,至於荒服。

舜帝把有虞國遼闊的國土分為五服,即是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

距離天子都城五百里範圍內稱為甸服。甸的意思即是王田;服的意思即是服役。所謂甸服,也就是為王田服勞役,以帝都蒲坂為圓心,將其分為一百里範圍內、一百至兩百、兩百至三百、三百至四百、四百至五百五個層次,為王田服勞役,分等第交納賦稅。

在甸服之外五百里範圍之內稱為侯服。侯的意思是等候;侯服的意思就是等候王命以奉王事。甸服之外的侯服一百里範圍內,為三等官員——相當於卿大夫類的采邑區,讓他們為天子當差辦事;兩百里範圍的,可在其中劃出一塊不超過五十平方里的土地,作為二等官員——相當於男爵類的封地,讓他們和他管轄的人民為國家擔當差役;三百里範圍的,可在此範圍內劃出一快七十到一百平方里的土地,作為侯爵一類一等官員的封地,讓他們和他轄區的人民在這裏警戒放哨,為天子提供安全保障。

在侯服五百里範圍之內稱為綏服。綏的意思是使之安靖;綏服的意思就是為王者綏靖安撫之事。舜帝在綏服三百里範圍之內設立掌管文教的官員,對在這個範圍內的人民推行文明教化;在另兩百里範圍內,則宣揚威武,保衛國家。

在綏服以外五百里範圍之內稱為要服。要者,既有結誠信以維護該地區和平的意思,也有要約羈不使失和、避免兵戎相見的意思。要服在距離京都一千五到兩千里範圍之內,其內是綏服,其外是荒服,正處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與有虞國之間的緩衝邊塞地帶。因此,舜帝認為對那些居住在要服三百里範圍內的人,應當予以積極引導,使他們儘快移風易俗;對要服中另外兩百里範圍內的人,只要他們能夠作貢獻,舜帝把他們的一切賦稅都給予免除。

在要服以外五百里範圍之內稱為荒服。荒服位於五服最外層,距離都城最遠的達兩千五百里。舜帝認為荒服以外的地區,尚未進入農業文明,其風俗教化不能跟其它四服同日而語,因此,對待荒服地區舜帝採取的基本原則是:在荒服內層三百里範圍之間,居住的都是文化落後的蠻荒之人,對他們不必強行實施中原的禮節,就按照他們原來的風俗習慣治理就行;而在荒服最外層兩百里範圍的人,已經是游牧民族了,他們逐水草而遷徙不定,無論他們進不進貢,都不必介意了。

帝都新遷,一元更始。舜帝在諧和殿召集群臣議事。時間尚早,群臣尚未到朝,舜帝、禹、皋陶、伯益卻早早地到了,幾個人坐下來稍稍休息。

舜帝對三位說道:「文命、皋陶、伯益啊,大洪水的威協已經解除了,壓倒一切的矛盾已經不再是大水,而是開疆拓土、治理內政了。為了國之強盛,民之安樂,虞舜必當尊重大臣,鞭撻邪惡,廣納眾諫,有錯則糾。」

伯益說:「是啊,正因為這樣,每每討論國事,瀰漫在朝堂之上的才是一種夾雜着相互鞭策、鼓勵、批評、共患難、共太平的清新明朗的氣氛啊。」

皋陶說:「帝啊,只要我們能夠由衷地信奉仁德,治國的謀略就會成功,眾臣輔弼君王就會團結合諧,形成合力。方方面面的朝政都會相得益彰」

禹說道:「你說得一點不錯,那麼,具體怎樣實行好呢?」

皋陶說:「無論帝王或臣子,首先要加強自生修養,嚴格要求自己,謹慎從事,堅持不懈。對待上至高祖下至玄孫的同族,不論輩份高低,都要寬厚仁愛。這樣一來,人們才信任你,親朋戚友,傑才俊彥才會聚集在你身邊,願意做你的羽翼和幫手。從自己做起,就可以由近及遠,影響天下,治國遠謀。」

大禹受舜帝重用,一躍而成為百揆,擔子重了,為人處世更為老成。他十分讚賞皋陶的高論,立馬附合道:「你說得對極了,透徹明了而具體。」

皋陶補充道:「除這些之外,為君的還應該能夠知人善任,了解臣下,安定民眾。才能官盡其責,人民安居樂業。」

「哎呀,要是用你這個標準來衡量,莫說是朝庭的百官,四方的諸侯,就算是帝堯,恐怕也很難做得到啊!」禹提出疑問,稍肆停頓了一下,覺得意猶未盡,接着說道:「不錯,能夠準確把握每個人的秉性和能力,量材而用,這是大智大慧,非同尋常。我也承認,有識才的非凡智慧,有安民的大恩大德,就會受到黎民百姓的愛戴和懷念。既能知人善斷,又能仁惠施恩,我們又何必要對驩兜深懷憂慮?又何必去流放三苗?對共工一類巧言令色的偽善小人又何必害怕呢?」

皋陶見禹話中有話,提出質疑,略思片刻,說道:「啊,我的話也許比較抽象,容易看成絕對。具體地說,人行事於天地之間,他的德行究竟如何?可以從九個方面綜合評議,全面觀察,而不能僅僅憑一、二件個別的事得出結論。」

大禹問道:「那麼,你說的是哪九個方面呢?」

皋陶說:「寬容大度而又堅栗威謹;溫順柔和而又獨立自強;厚道隨和而又恭謹莊嚴;幹練多能而又審慎有序;馴順服從而又剛毅果斷;耿直不撓而又溫和委婉;簡大高放而又縝密廉約;剛烈內斂而又博學多才;英勇頑強而又行善仗義——如果一個人能顯示出這九種美德,就是一個十分完美的人。馴順而剛毅,耿直而溫和,剛烈而博學,如果卿大夫能夠以九德中的這三德為目標,每天勤勉努力,那就可以使他采邑常保,家道不衰。寬容而嚴謹,順柔而自立,隨和而恭謹,幹練而敬慎,簡大而縝密,英強而善良——如果每天能夠嚴肅慎重地做到九德中的這六德,那不僅可以助他建功立業,而且能夠使他輔佐王事,保國安家。如果能夠完全接受並全面施行九德,將九德在天下普遍推行,貫穿在一切事情當中,對才德出眾的人大膽錄用為官,官員們之間互相取長補短,踴躍向善,敬奉天時,輔弼君王,再紛繁複雜的政務也會形成統一的整體,各項事業都可以獲得成功。」

皋陶是一個以仁德為本,順應天道人心,以古聖人賢達為榜樣,輔君理民,協調萬般的賢臣,舜帝很為讚賞。這時聽皋陶論述九德,娓娓道來,就不住地點頭。

皋陶繼續說道:「君王不貪圖安逸才能擁有天下;諸侯就只有兢兢業業勤奮努力才能居危常安;對那些玩忽職守的瘟官要及時淘汰。為官的既然飲食天祿,就要輔君安民,嚴守其位。為官而昏庸無為,豈不是荒廢了上天保佑萬民的大事?」

皋陶陳述九德,又對「天命」詳細地陳述了自己的見解。皋陶說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常,對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不同等級的五種禮儀和五種不同服飾,以及制裁罪人的五種刑罰都是「上天」規定的,沒有什麼事情上天看不到,沒有什麼聲音上天聽不到。上天獎善罰惡,好人壞人都不能逃脫天命。上天的意志就是萬民的意志。上天的的舉動和下民的民願是上下相通的。虐待下民就是欺侮上天。正所謂天命難違。

皋陶似乎意識到自己有些口若懸河,問禹道:「也不知道我的這些看法正確不正確,可行不可行?」

禹道:「你的這些觀點一定可行,可以產生實績。」

皋陶謙虛地說:「其實,我既沒有什麼智慧,也沒有什麼見識,只是想盡心儘力輔弼君王。」

舜帝心裏十分明白皋陶實際上是在闡發和宣揚他舜帝的治國方略,他為重用了這樣的賢臣而欣慰。這時候,他更想進一步聽聽大禹的見地。就對大禹說道:「禹,你也談談自己的高見吧。」

大禹起身向舜帝拜謝,十分謙虛地說道:「帝啊,我有什麼好說的呢,我每天勤懇努力地辦事,一點也不敢怠慢,還怕不能把你交待的事情辦好呢。」

皋陶覺得禹過於謙虛,明知故問:「那結果呢?」

禹說道:「為了治水,我輾轉各地,陸地坐車,水行乘舟。遇到泥濘的沼澤無法行走,就坐橇板一步一步向前挪,用麻索作牽引攀緣高山,穿着釘鞋爬陡坡。長途跋涉,歷盡艱險,交通工具僅是小車、小船、釘鞋、橇橇板而已。沒有吃的,就去打獵;踏遍青山,摸山脈走勢,走遍天下,找江河起源••••••而今,黎民百姓生計有了保障,人心安定了,天下由此逐漸走向太平。」

皋陶說:「百揆勞苦功高!你平定洪水的非凡創舉確實值得我們努力學習啊。」

禹笑了一笑,嘴欱動了一下,沒有說出話來。帝舜感覺禹仍然有所顧慮,就說:「文命,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吧,你我之間,用不着顧忌什麼。」

有虞國將帝都遷到了蒲坂。

新都蒲坂西瀕黃河,南臨中條山,向東延展百里之遙,平平展展,人口密集,雨量充足,氣候溫和,土質肥美,草盛水豐,易耕易農,宜稼宜漁,交通便捷,隔河相望,南連中原大地,西接八百里秦川,地理位置極好。

蒲坂的主體工程諧和殿已經建設完成。諧和殿建於一高丘之上,整個建築上圓下方,圓的表天,方的表地,「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使人由天圓地方想到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諧和關係。諧和殿前仍然保留了帝堯時期的敢諫之鼓,殿前高高地立着表徵有虞舜帝納言進諫、鼎力革新的誹謗木。

舜帝打自施行嚴格的考核制度以後,帝國上下,正氣肅然,吏治為之一新。舜帝敬天重民的初衷落到了實處,帝國方方面面的政事都出現了興旺發達的景象。國家的疆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遼闊,東到一望無際的大海,西及遼遠的沙漠,南撫交阯,北及戎、發、息慎,方五千里,至於荒服。

舜帝把有虞國遼闊的國土分為五服,即是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

距離天子都城五百里範圍內稱為甸服。甸的意思即是王田;服的意思即是服役。所謂甸服,也就是為王田服勞役,以帝都蒲坂為圓心,將其分為一百里範圍內、一百至兩百、兩百至三百、三百至四百、四百至五百五個層次,為王田服勞役,分等第交納賦稅。

在甸服之外五百里範圍之內稱為侯服。侯的意思是等候;侯服的意思就是等候王命以奉王事。甸服之外的侯服一百里範圍內,為三等官員——相當於卿大夫類的采邑區,讓他們為天子當差辦事;兩百里範圍的,可在其中劃出一塊不超過五十平方里的土地,作為二等官員——相當於男爵類的封地,讓他們和他管轄的人民為國家擔當差役;三百里範圍的,可在此範圍內劃出一快七十到一百平方里的土地,作為侯爵一類一等官員的封地,讓他們和他轄區的人民在這裏警戒放哨,為天子提供安全保障。

在侯服五百里範圍之內稱為綏服。綏的意思是使之安靖;綏服的意思就是為王者綏靖安撫之事。舜帝在綏服三百里範圍之內設立掌管文教的官員,對在這個範圍內的人民推行文明教化;在另兩百里範圍內,則宣揚威武,保衛國家。

在綏服以外五百里範圍之內稱為要服。要者,既有結誠信以維護該地區和平的意思,也有要約羈不使失和、避免兵戎相見的意思。要服在距離京都一千五到兩千里範圍之內,其內是綏服,其外是荒服,正處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與有虞國之間的緩衝邊塞地帶。因此,舜帝認為對那些居住在要服三百里範圍內的人,應當予以積極引導,使他們儘快移風易俗;對要服中另外兩百里範圍內的人,只要他們能夠作貢獻,舜帝把他們的一切賦稅都給予免除。

在要服以外五百里範圍之內稱為荒服。荒服位於五服最外層,距離都城最遠的達兩千五百里。舜帝認為荒服以外的地區,尚未進入農業文明,其風俗教化不能跟其它四服同日而語,因此,對待荒服地區舜帝採取的基本原則是:在荒服內層三百里範圍之間,居住的都是文化落後的蠻荒之人,對他們不必強行實施中原的禮節,就按照他們原來的風俗習慣治理就行;而在荒服最外層兩百里範圍的人,已經是游牧民族了,他們逐水草而遷徙不定,無論他們進不進貢,都不必介意了。

帝都新遷,一元更始。舜帝在諧和殿召集群臣議事。時間尚早,群臣尚未到朝,舜帝、禹、皋陶、伯益卻早早地到了,幾個人坐下來稍稍休息。

舜帝對三位說道:「文命、皋陶、伯益啊,大洪水的威協已經解除了,壓倒一切的矛盾已經不再是大水,而是開疆拓土、治理內政了。為了國之強盛,民之安樂,虞舜必當尊重大臣,鞭撻邪惡,廣納眾諫,有錯則糾。」

伯益說:「是啊,正因為這樣,每每討論國事,瀰漫在朝堂之上的才是一種夾雜着相互鞭策、鼓勵、批評、共患難、共太平的清新明朗的氣氛啊。」

皋陶說:「帝啊,只要我們能夠由衷地信奉仁德,治國的謀略就會成功,眾臣輔弼君王就會團結合諧,形成合力。方方面面的朝政都會相得益彰」

禹說道:「你說得一點不錯,那麼,具體怎樣實行好呢?」

皋陶說:「無論帝王或臣子,首先要加強自生修養,嚴格要求自己,謹慎從事,堅持不懈。對待上至高祖下至玄孫的同族,不論輩份高低,都要寬厚仁愛。這樣一來,人們才信任你,親朋戚友,傑才俊彥才會聚集在你身邊,願意做你的羽翼和幫手。從自己做起,就可以由近及遠,影響天下,治國遠謀。」

大禹受舜帝重用,一躍而成為百揆,擔子重了,為人處世更為老成。他十分讚賞皋陶的高論,立馬附合道:「你說得對極了,透徹明了而具體。」

皋陶補充道:「除這些之外,為君的還應該能夠知人善任,了解臣下,安定民眾。才能官盡其責,人民安居樂業。」

「哎呀,要是用你這個標準來衡量,莫說是朝庭的百官,四方的諸侯,就算是帝堯,恐怕也很難做得到啊!」禹提出疑問,稍肆停頓了一下,覺得意猶未盡,接着說道:「不錯,能夠準確把握每個人的秉性和能力,量材而用,這是大智大慧,非同尋常。我也承認,有識才的非凡智慧,有安民的大恩大德,就會受到黎民百姓的愛戴和懷念。既能知人善斷,又能仁惠施恩,我們又何必要對驩兜深懷憂慮?又何必去流放三苗?對共工一類巧言令色的偽善小人又何必害怕呢?」

皋陶見禹話中有話,提出質疑,略思片刻,說道:「啊,我的話也許比較抽象,容易看成絕對。具體地說,人行事於天地之間,他的德行究竟如何?可以從九個方面綜合評議,全面觀察,而不能僅僅憑一、二件個別的事得出結論。」

大禹問道:「那麼,你說的是哪九個方面呢?」

皋陶說:「寬容大度而又堅栗威謹;溫順柔和而又獨立自強;厚道隨和而又恭謹莊嚴;幹練多能而又審慎有序;馴順服從而又剛毅果斷;耿直不撓而又溫和委婉;簡大高放而又縝密廉約;剛烈內斂而又博學多才;英勇頑強而又行善仗義——如果一個人能顯示出這九種美德,就是一個十分完美的人。馴順而剛毅,耿直而溫和,剛烈而博學,如果卿大夫能夠以九德中的這三德為目標,每天勤勉努力,那就可以使他采邑常保,家道不衰。寬容而嚴謹,順柔而自立,隨和而恭謹,幹練而敬慎,簡大而縝密,英強而善良——如果每天能夠嚴肅慎重地做到九德中的這六德,那不僅可以助他建功立業,而且能夠使他輔佐王事,保國安家。如果能夠完全接受並全面施行九德,將九德在天下普遍推行,貫穿在一切事情當中,對才德出眾的人大膽錄用為官,官員們之間互相取長補短,踴躍向善,敬奉天時,輔弼君王,再紛繁複雜的政務也會形成統一的整體,各項事業都可以獲得成功。」

皋陶是一個以仁德為本,順應天道人心,以古聖人賢達為榜樣,輔君理民,協調萬般的賢臣,舜帝很為讚賞。這時聽皋陶論述九德,娓娓道來,就不住地點頭。

皋陶繼續說道:「君王不貪圖安逸才能擁有天下;諸侯就只有兢兢業業勤奮努力才能居危常安;對那些玩忽職守的瘟官要及時淘汰。為官的既然飲食天祿,就要輔君安民,嚴守其位。為官而昏庸無為,豈不是荒廢了上天保佑萬民的大事?」

皋陶陳述九德,又對「天命」詳細地陳述了自己的見解。皋陶說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常,對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不同等級的五種禮儀和五種不同服飾,以及制裁罪人的五種刑罰都是「上天」規定的,沒有什麼事情上天看不到,沒有什麼聲音上天聽不到。上天獎善罰惡,好人壞人都不能逃脫天命。上天的意志就是萬民的意志。上天的的舉動和下民的民願是上下相通的。虐待下民就是欺侮上天。正所謂天命難違。

皋陶似乎意識到自己有些口若懸河,問禹道:「也不知道我的這些看法正確不正確,可行不可行?」

禹道:「你的這些觀點一定可行,可以產生實績。」

皋陶謙虛地說:「其實,我既沒有什麼智慧,也沒有什麼見識,只是想盡心儘力輔弼君王。」

舜帝心裏十分明白皋陶實際上是在闡發和宣揚他舜帝的治國方略,他為重用了這樣的賢臣而欣慰。這時候,他更想進一步聽聽大禹的見地。就對大禹說道:「禹,你也談談自己的高見吧。」

大禹起身向舜帝拜謝,十分謙虛地說道:「帝啊,我有什麼好說的呢,我每天勤懇努力地辦事,一點也不敢怠慢,還怕不能把你交待的事情辦好呢。」

皋陶覺得禹過於謙虛,明知故問:「那結果呢?」

禹說道:「為了治水,我輾轉各地,陸地坐車,水行乘舟。遇到泥濘的沼澤無法行走,就坐橇板一步一步向前挪,用麻索作牽引攀緣高山,穿着釘鞋爬陡坡。長途跋涉,歷盡艱險,交通工具僅是小車、小船、釘鞋、橇橇板而已。沒有吃的,就去打獵;踏遍青山,摸山脈走勢,走遍天下,找江河起源••••••而今,黎民百姓生計有了保障,人心安定了,天下由此逐漸走向太平。」

皋陶說:「百揆勞苦功高!你平定洪水的非凡創舉確實值得我們努力學習啊。」

禹笑了一笑,嘴欱動了一下,沒有說出話來。帝舜感覺禹仍然有所顧慮,就說:「文命,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吧,你我之間,用不着顧忌什麼。」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千古舜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千古舜帝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五章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