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戰爭的動力是稅收

第594章 戰爭的動力是稅收

【漢末龍襄】【】

從太乙宮返回之時,劉襄的腦子裏一直在盤算鑄炮的成本,以及火炮發射之時的消耗。

彈丸可以用鐵殼灌鉛之法降低成本。

幽州并州探查出不少銀鉛、鉛鋅、銅鉛、鐵鉛伴生礦,鉛比鐵便宜得多,且密度高,重量大,這種鐵殼灌鉛的彈丸,比純鐵彈丸打得更遠。

也算是錯有錯著。

如此一來,一斤重的彈丸就從百錢降為了三十錢。

火藥是比彈丸更大的消耗。

如今不需要去市集中採買,硝石礦和硫磺礦用苦役採掘,主要的產地是洛陽新安縣附近的硫磺和并州大同附近的硝石,車師后國也發現了硝石礦,每年都會通過河西走廊運回大量的硝石。

成本降了好幾十倍,可一斤火藥仍然要兩百錢。

這麼一算,獵鷹炮一次滿裝葯發射,需要消耗兩千兩百錢。

一炮三千斤糧食,或者小半套冷鍛甲,這是吃錢的巨獸啊!

難怪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消耗是真的大。

什麼樣的目標才配得上這種級別的消耗?

得收多少稅才能讓大炮在戰場上肆意的轟鳴?

一炮八兩金,兩炮下去,一斤黃金就沒了。

用不起,用不起。

太尼瑪狠了!

能打死多少敵人不知道,反正敵人死之前,劉襄就先心疼死了。

這玩意得像現代的核武器那樣供起來,不到生死關頭最好別用。

可怎麼想怎麼不甘心。

理智告訴他這是在積累技術,但有了大寶貝,總想拿出來耍一耍,不然的話,心裏痒痒,不舒坦。

想用就得開源節流。

降低成本需要技術積累,開礦、運輸等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只能一步一步的走,急不得。

開源就是稅收了。

一個國家的戰爭消耗,必須要跟稅收掛鈎,作為大漢的皇帝,心裏沒數可不行。

現在不是打天下的時候了,不能總是用自己的私房錢補貼戰爭,這對國家來說,不是好事。

況且,為了促進商業繁榮,很多專營的商品已經逐漸的放開,他的收入也在逐年的遞減。

還富於民,活躍民間經濟,然後收商稅入國庫,大漢王朝正在慢慢的調整,軍政府的體系走不長遠,打天下和治天下畢竟不同。

劉襄預想中的稅收政策,是以商稅為主,盡量降低農民的負擔。

上下幾千年,這片土地絕大多數時間,都是以農稅為主,稅制變化不斷調整,卻陷入了同一種循環:

在王朝初創之時,統治者為了撫平戰亂造成的創傷,往往輕徭薄賦,節約民力,減輕百姓負擔,此時是王朝的薄稅期。

隨着生產逐漸恢復,社會財富增多,統治階層奢靡之風盛行,國家財政壓力加大,開始增加各類稅收明目,稱之為雜費,此時王朝進入重稅期。

百姓負擔加劇,社會矛盾越發尖銳,統治者不得不進行賦稅改革,整合稅費,降低稅率,減輕底層民眾的不滿情緒,再次進入薄稅期。….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漢末龍襄】【】

但是,這種改革,會使地方官員的「灰色收入」減少,他們必定會為了個人利益,想盡辦法的增加稅種,百姓的負擔仍舊非常沉重,王朝就會在民變中走向消亡。

以明朝萬曆年間的「一條鞭法」舉例:當時地方上的農稅高達上百種,於是朝廷要求地方將農民的田稅、徭役和其他雜費合為一條,並將實物折算為白銀,禁止地方官員另行征派。

這一舉措,在初期之時,有效的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但是,這世上的事,就怕但是。

後期,地方官員巧立名目,開始徵收「火耗」。

民間白銀質量不一,官府統一熔鑄之時,會有損耗,這部分損耗,需要由百姓分攤,稱之為火耗。

明清時期的火耗,最高的時候達到了應繳稅額的百分之三十。

所以,劉襄認為,朝廷不能直接用金銀這種沒有統一規格和固定價值的貴金屬收取稅款。

若是嫌棄銅錢太重,不好運輸,可以鑄造固定面值的金銀幣。

反正不能給地方官員留空子。

而稅種必須簡單明確,不許加征。因為種類越多,大小官吏上下其手的地方就會越多。

為了紮緊口子,劉襄在一開始就免去了口賦、算賦等等人頭稅,還有其他亂七八糟的雜費也一併廢除,只向農民收取田稅。

且明確了收取比例,桑麻田三十分之一,下田十五分之一,上田十分之一,其他的一律沒有。

農民家裏養了幾隻雞鴨,不收稅。

養了幾條狗兩隻羊,不收稅。

養了頭耕牛或者騾馬,不收稅。

用幾個雞蛋換點食鹽,或者背上一口袋糧食換半匹布,統統不收稅。

誰敢伸手,他就剁了誰的手!

把主意打在農民兜里的那幾個銅板身上,沒出息。

誰都知道農民好欺負,可這麼干,朝廷是收不上來多少稅款的,這點錢也幹不成什麼大事,卻會像沉重的大山一樣,壓得底層百姓喘不上來氣,會讓社會矛盾變得極為尖銳。

這是挖大漢的根基。

有一種論調,說是只有把底層民眾變成窮人,他們才會努力的幹活,否則國家只能養出一批懶惰之人。

純粹的胡說八道!

說這種話的人,不是壞就是特別壞,黑了心了這是。

往死里剝削、壓迫,讓底層民眾活得上氣不接下氣,除了能讓統治階級暫時得到更多的錢,還有別的好處嗎?

沒有了。

當大多數人只能為了活着而活着的時候,他們去哪獲得幸福感?沒有幸福感哪來的歸屬感?

當一個國家的絕大多數人沒有了歸屬感,那麼,這個國家,拿什麼去跟別的國家爭鋒?

錢嗎?

錢只有在社會穩定的時候才有價值。

亂世之中,它就是一堆廢紙。

千年以降,這種教訓一次又一次的上演。….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漢末龍襄】【】

城頭變換大王旗,底層百姓理都不理。

比如,幾個人就攻下了一座城;幫助侵略者進攻自己國家的首都;朝廷大軍正跟敵人苦戰,城裏百姓跟侵略者聯歡;侵略者洗劫皇家園林,百姓腳跟腳的接着搶。

怪誰呢?

仔細思考一下,怪誰呀?

一句底層民眾無知麻木,可沒說到根子上。

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仇寇。

官吏與皇帝是君臣關係,百姓與統治階級也是君臣關係,只是那些高高在上的「貴人們」,眼睛裏看不到卑微的底層民眾罷了。

農業社會,農民是國家的根基,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所以他們不斷的給農民加稅,不停的挖掘這條根基,想挖出來看一看自己是怎麼死的。

為什麼不能保護一下國家的根基呢?為什麼不能給他們澆點水、施點肥、鬆鬆土,讓他們更加壯大呢?

劉襄要培育自己的根基,所以他把收錢的目光放到了商人身上。

農業穩定江山,商業繁榮王朝,然後,用軍隊去攫取更大的利益。

這個世界很大,他已經磨好了餐刀,想要多切一點蛋糕。

用來給後人

敗家。

家業大,就能多敗一會,容錯率會更高,才能有更多的機會復興。

釜中囚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漢末龍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漢末龍襄
上一章下一章

第594章 戰爭的動力是稅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