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黃金都去哪了

第597章 黃金都去哪了

【漢末龍襄】【】

荀彧的建議,短期內會帶起一波交易大熱,但也只能持續幾年時間。

不是劉襄不看好民間的工匠技術,而是瓷器和琉璃的燒制,是有硬性標準的,窯溫必須超過一千兩百度才有可能成功,想要燒出精品,溫度得達到一千四百度。

即便大漢已經普及煤炭,難度也是很高的。

那些人頂多燒出一些原始的青瓷,或者是粗瓷大碗之類的粗劣之物。

將胎體燒透,達到質變,可不是那麼容易的,劉襄的幾個瓷窯,依靠的是預熱鼓風技術和焦炭。

或許預熱鼓風能被摸索出來,可焦炭是不對外銷售的,那是高爐鍊鋼所用的戰略物資,民間是接觸不到的。

幾年之後,熱情消退或者賠得太慘,就會有大批的人退出瓷器行業,由此帶起來的商稅增長,必然會回落。

治標不治本呀。

這個道理,荀彧清楚,可他不擅長商務之事,委實沒有什麼好的辦法。

袁渙也是個不精通商業的,他的辦法是加稅。

「涉及百姓生活之物,自然不可妄動,但絲綢、瓷器、香料、珠玉之物,動輒十倍之利,大商、富豪利欲熏心,行為愈發跋扈,致使奢靡之風大盛,當課以重稅,即能充實府庫,亦可遏制不良之風。」

這話沒毛病,如今的大漢,奢靡鬥富的風氣已經出現了苗頭。

西域商路剛開通的時候,需要重利才能引導商人去開拓行商路線。

由此誕生了一批富豪。

這批人不太安分。

現在,大漢的商隊已經踏出蔥嶺,商路連接到了安息帝國,確實需要規範一下了。

柴米油鹽醬醋,這些民生物資只收大宗交易的交易稅,是十五稅一,在漢朝來說,這個稅率並不高。

朝廷內部一直有給食鹽加稅的聲音,因為這是自古以來就證明過的,非常有效的,增加稅收的手段。

但讓劉襄否了。

東邊沿海的海鹽,內陸的鹽池,還有益州的井鹽,產量很高,成本很低,賣出之時已經提高了價格,這是朝廷專營,利潤不低,再課以重稅就過了。

大漢將近四千萬百姓,幾百萬頭牲畜,再加上製做醬料、腌制鹹魚鹹肉,每年消耗的食鹽超過兩億斤,現在市面上一斤鹽大概是兩到三錢,成本不及十分之一,朝廷在其中佔據了一半以上的利潤,每年三億多錢的收入,不能再貪心了。

他不想看到百姓吃不起鹽的事情發生,也不想看到私鹽泛濫。而食鹽漲價,也會極大的打擊漁業的發展,特別是近海捕撈,他們的主力商品就是鹹魚。

鹽漲價了,鹹魚也得跟着漲,出貨量必然走低。

利潤降低,從業人員賺不到錢,自然得轉行,惡性循環之下,近海捕撈必定萎靡。

這個行業是有不小的危險性的,不賺錢,誰干呀?

所以食鹽的稅率是絕對不能漲的,那些民生物資也不能漲。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漢末龍襄】【】

劉襄沉吟片刻,大漢的商稅極其粗糙,自己也確實沒有制定出一套符合當前經濟的商稅稅率。

這事難度不低,主要是沒有專業的人才。

「如今之商業,日趨繁榮,且一日勝過一日,商稅徵收不能再遵循舊例,需要摸索出一套符合當前形勢的章程。

曜卿所言,不無道理,各色商品確實該分類徵稅。

依朕之意,柴米油鹽醬醋,還有麻布、皮革、毛料、木器、漆器、染料、草藥等等民生物資,不增加稅率。

酒、茶、糖、香料等非必需品,可小幅增加稅率,暫定為十稅一。

至於絲綢、瓷器、玉器、寶石、珍珠等等奢靡之物,要大幅增

加稅率,暫定為五稅一。

以上非固定不變之永例,要在實際徵收之中,加以總結,最終制定出符合大漢商業流通的稅法。朝中百官盡可暢所欲言,或有啟發而未可知。」

「陛下英明!」兩人齊聲讚頌。

荀彧開口舉薦:「啟奏陛下,糜子仲精通商業,不若將此人召回中樞,署理商稅事宜。」

糜竺這些年一直在西域,致力於商路開拓,成果斐然。

劉襄對於此人還是很滿意的,當即下令:「傳詔,召糜竺回京,提為戶部侍郎,晉爵左庶長,以酬功績。」

雖然話里沒有明說,但君臣三人已經認定了這次稅改,特別是商稅改制的主事之人,就是糜竺了。

大略章程和主事之人已定,可大漢凡事都要講究個師出有名,意思就是想做事的時候,你得先佔領道德的制高點,引導輿論,否則事情難成。

所以,稅改得找個由頭。

「新年大朝會,朕會提倡簡樸,整頓朝堂、民間。那些不安生的大商富豪,派人去懲戒一番,以此為由,趁機推出商稅改制。」

劉襄想了想,這種事非常適合滿寵這個酷吏,吩咐道:「此事,由刑部尚書負責。」

袁渙笑而不語。

荀彧輕嘆一聲,陛下可真是知人善用,那些在西域攫取了巨額財富的大族子弟,碰到滿伯寧這個酷烈之人,有得受了。

不過跟他沒什麼關係,那些不知敬畏的愚蠢之輩,整治一番也好。

事情商議完畢,兩人隨即告退,身為大漢宰輔,諸事纏身,忙得很,沒功夫留下來陪着皇帝嘮閑磕。

兩人走後,劉襄對商稅的思考並未結束,無論是收割富戶,還是分類徵稅,稅款是漲了,可商業規模並未擴大。

他始終認為,做大蛋糕才是最重要的。

若想擴大商業規模,商品的製造能力,運輸的便捷性,適量的錢幣,商品的傾銷地,缺一不可。

他前世不是什麼商業奇才,更不是經濟學家,那些運營和金融套路全都不熟,所以只能做笨功夫,-在促進商業發展的基礎建設上做文章。

他相信只要自己搭建好了平台,會有大把的人才冒出來引領風潮。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漢末龍襄】【】

產能沒必要盲目增加,傾銷地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解決的,擺在眼前的就是交通和錢幣。

修路、疏浚河道、造船、開拓海路,這些年就沒停過,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各個州郡農閑之時小規模的徵發徭役,按部就班的繼續進行便好。

黃河大堤和開發兩湖還沒完成,不能再弄大工程了,步子太大容易扯著蛋!

鑄幣一直在開足馬力,每年十億的往外放錢,現在已經有七十億錢在市面上流通,再加上有將近五十萬斤的黃金輔助交易。

雖然還是缺錢幣,但已經慢慢的走出了錢荒。

話說,劉襄一直很疑惑,為什麼東漢的黃金變得這麼少了呢?

要知道西漢「多金」,是歷史學家的共識,黃金庫存數額巨大,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實屬罕見,可以說為歷朝之最。

《魏晉南北朝史》記載:「西漢初期,黃金的應用總量在百萬斤以上。」

新朝王莽整頓府庫的時候,也有七十萬斤的黃金儲備。

怎麼到了東漢,少了那麼多呢?

董卓和曹操可沒少挖墳盜墓,再加上自己抄了那麼多世家豪強,為什麼黃金只剩下不到五十萬斤了呢?

都特么去哪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漢末龍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漢末龍襄
上一章下一章

第597章 黃金都去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