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勸諫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勸諫

(阿草繼續求月票。)

鴻臚寺建於大秦成武七年十月,李之問出任鴻臚寺少卿。

此時,李之問為何許人也,在朝中已經不算是秘密了。

李之問上靖胡之策,得陛下恩遇,特許晉鴻臚寺少卿之職。。。。。。。

至於所謂的靖胡之策到底說了什麼,除了中書以及樞密院的諸位大人外,其他人卻還無緣一見。

當然,趙石在第一時間,已經看到了原本。

李之問這次所上的靖胡策與他之前的平胡策比起來,已完全是兩個樣子了。

靖胡策上,先就描述了他在草原的種種見聞。

後來,這些異域見聞,多數都被引入了國武監所著之奇談錄中。

而這並不是重點,重點是策略本身。。。。。。。。。。。

和之前相較,最大的一點不同,其實就是從對抗和防備,改為了同化。

這在後世人眼中,也許不算什麼,但在這個時代,卻足可以稱之為絕無僅有。

他和儒家所提出的教化之策,有着相似之處,卻也有着本質的區別。

頭一個,他就提到了文字。

他描述的很詳細,草原各部胡人,識字者不多,而草原胡人的文字,大體可以分為幾種。

一個,就是突厥人所遺,卻也殘缺不全,各部繼承的也多有不同,比如乃蠻人,和韃靼人。貴族之間文書往來,用的多數就是突厥文字。

這也是兩個草原大部中貴族和王族的特權,能夠書寫突厥文字的人,必定是兩部的貴族甚或是王族子孫。

但反過來,不會書寫突厥文字的人,卻不一定就不是貴族,因為貴族中間,只有那些被認為最智慧的人。才會去學習這些文字。

而據他觀察,突厥文已經散佚大半兒,這和草原戰亂頻仍以及文字傳承的規矩有着脫不開的關係。

另外,西夏文傳播於草原西方,女真文,傳於東面,至於更北邊的草原部族。多數已經沒有文字可言。

大體上。也就是這幾種問文字還存在於草原之上了,而且,經過各部刪改,也多有不同,可以說,完全無法達到用文字來交流的程度。

當然,據說,契丹文在遼東還有所流傳。女真文中也有契丹人很重的痕迹,但李之問沒去到那麼遠,真實情形也只能靠猜測了。

至於西遼,因為西邊戰亂的緣故,他也沒冒險前往,不過契丹人還有國家可言,那麼他們的文字應該保存的還算完整才對。

不過,他也聽聞,因地近西夏。又曾受封於西夏的緣故,他們現在應該是以西夏文字為主體才對。

李之問描述了這些。都是在為他的靖胡策在做着鋪墊。

他認為,若想讓胡人歸附。徹底融入大秦,首先,就要從文字上下功夫。

他舉了一些例子,突厥,契丹,女真,黨項,這些曾經立國的異族胡虜,開國的第一件事,便是創立自己的文字。

這可以說是他們的立國之本。

而漢人的文字體系如此完善,何不傳之於草原,久之,胡人書寫漢家問文字,出口的也是漢家言語,就算風俗有異,但流傳於草原,記錄以文字者,皆為漢家之學,百年過後,胡人漢人又能有什麼區別呢?

這個說的挺新鮮,趙石覺得還是很有道理的,胡人要是沒了自己的文字,其實也就不能以一個族類出現了。

北方的胡人,說實話,除了少數族裔,跟漢人長的其實並沒多少分別,黑頭髮黑眼睛,如果再說的是漢話,過的久了,徹底禁絕胡人文字流傳,誰還能分得清胡人漢人?

當然,他也不是沒去過草原。。。。。。。。。。

書生們張口閉口教化天下,到了如今胡人還是胡人,漢人還是漢人,也是有着原因的。

除了讀書人不願意去苦寒之地外,恐怕草原的環境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

草原地廣人稀,文字流傳本就艱難,想想,連吃都吃不飽,穿都穿不暖,還哪裏有心學習什麼文字?

這些艱難之處,在靖胡策中看不到,糊弄旁人也許有餘,但絕對糊弄不了趙石。

這根本不是派幾個人去草原進行文化傳播那麼簡單,如果要去做,就需要有長遠的打算,文明的碰撞,不是相互搏殺,可以一瞬間定勝負,需要許許多多的人為此努力。

而照漢家王朝的走向,很可能,這樣的任務,在文明沒有質的飛越之前,根本無法完成。。。。。。。。

不過,到底是一條不錯的路徑,可以走一走。

趙石想像了一下,當蒙古人,乃蠻人,韃靼人,以及西域諸國,不再有自己文字的話,那又是怎樣一種景象呢?

在千年之後,他們是不是還能勉強維持一個整體族群存在呢?

趙石不知道,也不會去深想,他只是覺得,這個主意其實挺不錯的。

而這還沒完。

文字之後,便是貨幣,用這個時代的話說,就是銀錢。

李之問認為,草原人崇尚貿易,對商人之尊重,絕非漢家可比。

但他們的交易手段,卻極其落後,多數都是以物易物,即便是西域各國的金沙,在草原上也不能流通。

若大秦制錢,能得胡人諸部認同,得以在草原流轉通用,也許,日後稍許金銀,便勝卻數萬雄兵。

這不是李之問在開玩笑,他舉了幾個例子。。。。。。。。。。。

最有力的一個就是,假設大秦制錢通行於草原,那麼,但有不臣,只需戰前以金銀買其牛羊,也許,不用出兵,幾個冬天過後,這個部落也就自然而然的消亡於草原之上了。

在趙石看來,幾個例子雖然都不很恰當,但也可以稱之為遠見卓識了。

用經濟手段,來控制敵國命脈,話費少許,收益卻是可觀。

趙石暗自嘆息,李之問果然沒有白費了這幾年光陰,其人之見識,勝卻無數飽讀之人。

就算是他,這些年來,也只專心於兵戈之事,沒有慮及於此,卻是浪費了老天爺的不少恩賜。

不過話說回來了,這些手段,事先若沒人提及,讓他想上幾天幾夜,也不一定能夠想得到。。。。。。。。。。。。。。。

事後諸葛,人人做得,但能超前一步的人,卻沒幾個,也就是這個道理了。

文字,金錢,然後是什麼呢?

李之問以為,然後就是通婚,但趙石一看就明白,與其說是漢胡通婚,不如說是移民。

到了這裏,反而沒什麼好說的了。

在這個上面,李之問的經驗來源於秦軍北征草原時,見到的胡人對人口的熱衷,以及胡人風俗的開放。

他覺得,教導胡人耕種,恐怕很難,但草原上的土地,卻並非不能種出糧食。

這樣一來,也就清楚他想說什麼了,最終解決之道,必然是移民。

胡漢血脈的交融,在歷史上並非沒有,但向來激烈而殘酷,輕描淡寫的兩個字,意味着許許多多人的血淚。

趙石認為,在這個上面,李之問所言,乏善可陳,李之問聰明的地方在於,他並沒有像之前那些一樣,說的那麼真切,而是做出了試試探探的誘導。

靖胡之策,共此四篇。

每一篇都意味深遠,在趙石看來,憑此,也足以流芳百世了。

他幾乎推翻了之前的平胡諸策,重起爐灶,卻更具野心,也更具全局性。

這裏面,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有許多細節處,可以完善,可行與不可行之處,也同樣眾多。。。。。。。。。。

李之問畢竟只是一個人,見識確屬難得,但以一人之見,能夠左右朝綱者,自古以來就那麼幾位。

李之問。。。。。。。。差的還遠。

作為大秦朝中,最熟悉北方諸部胡人的人,趙石已經準備好接受皇帝陛下的問詢。

但有人比他先行了一步。

十月間,同門下平章事周仿上「諫陛下胡事疏」,其實說的便是李之問所上之靖胡策。。。。。。。。。。。

周仿曰:「前朝太宗世民曾言,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唯始皇,漢武二帝,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漢武驕奢,幾絕國祚。。。。。而今陛下懷長雄之心,行再辟之智,欲效秦皇漢武耶?或得唐宗之業乎?」

開宗明義,卻沒一個字提及靖胡策,甚至連胡虜二字都不曾言及,但明明白白,卻指向靖胡策。

因為秦皇漢武二帝,都有掃平匈奴之功,他們在胡事上的作為,多為後世王朝所效仿。

而唐太宗李世民,更是滅亡了至今草原上出現的,疆域最為龐大,也最為強盛的突厥大帝國。。。。。。。。。。。。

這幾位帝王,都乃千古明君,周仿的言外之意,不用細想,也能明白個七八分。

後面周仿所述,也證明了這一點。

始皇暴虐,最為人詬病的一點,除了其他種種,最重要的便是不恤民力,移民,就是始皇帝不恤民力最有力的旁證之一。

當然,如果將其稱之為功績,也不是不可以。。。。。。。(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將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將血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勸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