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聖旨就是聖旨

第2章 聖旨就是聖旨

天亮之後,

朱厚照起床在殿裏晃了幾圈便無聊的端著下巴獃獃望着東宮院落里凋零的枯樹,

小小的腦袋在窗戶前,對着異時空的藍色天空入了迷,思緒也飛出了紫禁城。

跨越500年的時光,他其實特想知道這個年代的北京城是怎樣?

廣闊的中華大地上又是怎樣?

人們怎麼生活?

江南的女子,西北的漢子,戍邊的士卒,稚子、女童、文人才子、販夫走卒……

何不食肉糜的想,也許不是太子,每日會更精彩些也說不定。

但現在他就是太子,這紫禁城,洪武永樂、洪熙宣德,至如今的弘治,之後註定會是他的故事。

「殿下,」帶着黑紗帽的老太監躬從殿外快步走了過來,他有些氣喘,還擦了擦汗,動作略微有些誇張、

「如何?」朱厚照墊著下巴,也沒看他。

劉瑾添油加醋的說:「這些外臣當真可惡,我聽說陛下是以商量的口吻和幾位閣老提議待明年春日轉暖后,再提東宮出閣講學之事,卻沒想到閣老們跪了一地,就是不同意陛下所請。」

其實大概猜到是這樣,但真的聽了還是嘆了聲氣,

窩囊透了。

本來弘治朝的臣子們還是很不錯的,誕生了一大批有能力名臣。

但是這些個皇帝和臣子相處的關係始終讓他覺得難受。和坐牢似的。

朱厚照秀氣的眉頭落了幾分,眼神之中有幾分凝思,隨後緩緩的開口,「東宮現在有詹事府的官嗎?有的話,給我叫兩個過來。」

詹事府是專門為太子服務的官方機構,類似於教師團隊的概念。只不過其中許多官,並不是那麼實。

像大名鼎鼎的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是右春坊右諭德,屬於詹事府。但他同時也是翰林院的日講官。

太子現在還很小,也沒有正式開始讀書,所以相比於後者,前者幾乎就是個名頭,基本沒什麼事。

詹事府的一把手吳寬,弘治八年回鄉守孝,大約也要到今年年底才能回來。人都不在一切還是照常。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在。

詹事府里有專門負責記錄太子言行的小官,叫左、右中允。

劉瑾想到的也是這兩個人,「回殿下,左右中允在,殿下要見他們?」

老太監心裏有些許抗拒,皇太子開始主動接觸文臣,這可不是什麼好現象。

就如同文臣不希望太子只接觸太監。

太監也不喜歡太子和文臣走得太近,

以至於在真實的歷史中,詹事府的官員還向皇帝告狀,說太監總是找理由讓太子請假,不來讀書。

「嗯,快去!」

深秋的微風有些許涼,但吹拂在身上感覺還是很不錯的。

不久之後,身着青色官服的兩位……應該說是中年人了。

歲數不小了,官職還不算高。但是他們都是清貴翰林出身,又都在東宮,一旦改朝換代就是青雲直上。

朱厚照坐在石凳上,這兩位照例叩拜,口稱:「臣左中允楊廷和、臣右中允張天瑞參見殿下。」

楊廷和?

這名字熟悉,他忍不住多看了一眼,發現他鬢髮也有絲縷白色了。

「平身吧。你們兩位,都是什麼功名?」

楊廷和先說,他語速不疾不徐,「臣是成化十四年戊戌科賜同進士出身。」

張天瑞則回:「臣是成化十七年辛丑科一甲第三名。」

朱厚照點了點頭,彷彿他知道賜同進士和一甲第三名的區別似的。

只能糊著說:「都很好。」

言罷便讓劉瑾著人把書案抬了過來,上面是筆墨紙硯和一本《大學》。

他個頭小,只能把書案放得低些,同時讓劉瑾舉著書,翻開第一頁,照着上面歪歪扭扭的寫下八個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隨後說:「這幾個字,兩位先生誰替我讀一遍?」

楊廷和和張天瑞互相看了一眼,殿下這是要讀書?

但他們心裏都清楚,太子讀書是有很大的規矩的,絕不是他們兩個小臣在這私自就可以教的。

說句不好聽的,誰知道私下裏你們教什麼給太子?至明朝後期,就有臣子罵過一些閣老權勢過重,竟然連教授太子的內容都必須得給他們看過才行。

這些講究,他們兩個十幾年的為官生涯,不會這點敏感性都沒有。

但是皇太子這樣直接把他們兩個人召過來詢問,似乎又不能不答?

而且,太子召他們到身邊,尚屬首次,這等近身機會也是非常誘人。

楊廷和心思一動,便說:「太子詢問,不可不答。」

這是其實說給張天瑞聽的。

後面才是說給太子聽,「殿下,此句念: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朱厚照古文不通,這幾個字換成繁體字倒也認識,但沒有標點符號,聽完了他才知道如何斷句。

楊廷和讀了,他也跟着讀,之後轉向另外一邊,準備雨露均沾,「張先生,你可知道這句的意思?」

張天瑞說着便跪了下來,顫聲說:「殿下若要讀書,可奏明陛下。陛下降旨,禮部備東宮出閣講學儀,到時陛下和閣老為殿下挑選良師,必能事半功倍。」

朱厚照哪裏聽不懂這話的意思,這位先生大概是對於文臣圈子的潛規則半分都不敢逾越,於是笑眯眯的說:「張先生說的對,那張先生便先下去吧。」

張天瑞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也無法從邊上楊廷和的表情上看出什麼,但殿下已經說了,他也只能慘然應是,隨後退去了遠處,背身後還擦了擦額頭的汗。

私自教導太子,這事可大可小。

這一節,朱厚照又怎會不懂?

這根本也不是簡單的教與學的事。但他沒辦法,皇帝現在春天轉暖再讀書的旨意推不下去,被架在那邊,

為了解皇帝的套,只能再給他們一個套。

他略有深意的問楊廷和:「聖人之學不易,但楊先生飽讀詩書,定然也是讀了個通透,可願為我解惑?」

楊廷和執禮,「殿下過譽,臣不敢說通透,只是自小便習《大學》,偶有所得。不過習字讀書,自有先後。文章字字句句皆相連,只解釋半句,不免首尾難顧。不如殿下再寫,臣再教,等到一篇皆可讀順,到時候臣為殿下釋義,殿下自然能融會貫通。」

朱厚照有些訝然,這個傢伙……真聰明。

說白了,事情來的突然,楊廷和也不敢隨便亂教。

解釋含義會帶有私貨,到時候有心之人故意說你故意引導太子。

但是教怎麼讀總歸沒事,即便朝臣追究,也可說只是通讀而已,雖然仍不合禮制,但是沒有大錯……

爭取到這些時間,今天退去之後再由閣老選定太子的授業之師。

而他,既在太子面前露了臉,滿足了太子的要求,同時也不至於太得罪盯着東宮的眼睛,

主要是這個態度就是在說,我楊廷和不僅沒有故意逾越規矩,而是在太子要求的同時還盡量守規矩,我可不是想當幸進之臣!

朱厚照又問:「張先生擔心的事,你不擔心?」

楊廷和很是大義凜然的說:「殿下心向聖人之學,作為臣子豈有心懷他念,拒而不教的道理?殿下每多學一分,我大明江山便會穩固一分。與此相比,臣的榮辱得失,又有什麼值得憂慮的呢?」

朱厚照聽完已經心服口服,再追下去就沒有意思了。

就此為止,他的目的也能達到。

於是轉而說起其他。

「說起來,楊先生是不是疑惑,今日我為何這番作為?」

「殿下英明。臣,確有不明之處。」

話講到這裏,

又是到了飈演技的時候。

朱厚照嘆氣了聲,隨後表情凝重的說:「近來,父皇龍體不豫,但仍不輟朝政,堅持批閱奏疏,其中辛苦,人子不忍。無奈我無法通讀文章,不能替父分憂,深感愧疚。」

「殿下孝忠君父之心,日月可鑒。此誠陛下之福,大明之福!」楊廷和也是受儒家思想教育長大的。

一個七歲的孩子有這份孝心,他如何能不震驚動容,尤其還是太子,那更加可喜可賀。

「父皇已經下旨,我出閣講學之事,明年春日轉暖之後著即辦理。」

這話楊廷和聽着倒是沒什麼感覺。

三四年來,

這樣的話已經很多遍了。

什麼『愛卿們說的對,就這樣辦』、『很好』、『一個月後就辦』之類的,甚至連徐首輔等人都封了東宮官,最後還不是一場空?

但是表面上的話還是要說的。

「陛下聖明。」

由此,朱厚照的上一段話講完。

接着忽然轉換臉色,反正小孩子嘛,喜怒由心,「但本宮聽聽說哪怕父皇下了明年春暖以聞的旨意,還是有不少大臣想勸導父皇更改時間!甚至以血力薦!」

楊廷和聽得不明不白的,據他所知陛下還未下那樣的旨意啊。

太子為什麼聽說有人要這麼上疏了?

但人是太子,就這麼說了,他作為小臣也沒什麼辦法。

朱厚照繼續氣鼓鼓的講:「他們哪裏知曉?父皇是心疼我畏寒怕冷。我與父皇血脈相連,這點父子之情都不能成全嗎?」

說到激動的地方,太子一拍桌子,大聲喊道:「本宮話放在這裏了,聖旨就是聖旨,我是父皇的兒子,更是父皇的臣子,必將遵旨而行!所以明年,天一日不暖,我一日不出閣講學!」

楊廷和有些發懵,因為太子和他的關係沒到那種程度,突然之間講這麼多話……雖然他還搞不清楚為什麼,但顯然是另有所圖。

「楊先生,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後面是什麼?你可以教我讀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明嫡長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大明嫡長子
上一章下一章

第2章 聖旨就是聖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