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一切的開始

序章:一切的開始

這個故事開始於1971年。

1971年的港島,還不是那個國際金融大都市。

此時的它更偏向於一個低端密集型工商業城市,勞動人口從1961年的116萬人,增加到了156萬人,但絕大部分都是普工。港府統計出來的技術工人大約只有7萬餘人,工程師數量更是不足千人。這表明就算是工商業城市,此時的港島也還處於最低級的來料加工和代加工階段。

1971年的港島,麥理浩總督上位,一掃過去諸多港督的不作為和懶政,開始實施大量有益香江民生的規劃,港人稱之為「麥理浩時代」。

麥理浩施政期間,港府開始了十年建屋計劃大量建造房屋供底層市民居住;開通海底隧道及香江地鐵,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全面推行義務教育,提升香江市民的教育水平;興建葵涌貨櫃碼頭及發展金融業,強化香江的經濟地位;成立了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開始打擊黑白混淆的混沌局面。

1971年的港島,居民較前豐裕,57.5%本港家庭每月入息600元以上,16.6%每月不足400元,7.7%每月超過2,000元。而作為對比,此時入門房地產樓盤底價大約二萬餘至三萬港幣,月供一般300元起,是400呎左右的標準樓盤。

1971年的港島,本港道路之長度由1961年的500英里增至618英里,汽車登記由47,000輛增至164,378輛,還有3800輛公共小型巴士獲准在本港行走,每天載客過百萬人次。

1971年的港島,外國到港旅客已高達百萬人次,而這個數據在1961年只有220,884人次。旅遊服務業靜悄悄的開始在這座城市裏出現。

1971年的港島,工資比十年前增加約一倍。作為對比,1967年底一斤上等米1.08元,四年後的1971年一斤上等米的價格大約1.67元。普通市民食用較多的豬肉、牛肉,則是豬肉67年一斤3.96元,71年漲到8.15元。牛肉67年一斤4.57元,71年11.18元一斤。

1971年的港島,每10個家庭即有7家擁有電視機或者電話座機。而這兩個數據在1961年的時候是沒有的。那時候這兩樣東西在普通市民家裏更是罕見之物。

1971年的港島,本港人口由戰後初期只有約60萬人,短短25年間增至1971年的400萬,城市高負荷運行。港府開始有意管制人口生育,政府出資資助家庭計劃指導會以「兩個夠哂數」為宣傳口號,鼓勵夫婦節育及避孕,到1970年代中期,每對夫婦平均只生育兩名孩子,本港出生率自此下滑。

1971年的港島,華資嶄露頭角。「地產五虎」新鴻基地產、合和實業、長江實業、恆隆地產、新世界發展自這年開始陸續上市,在股市上大受歡迎。這宣告著新四大家族的頭面人物們開始登上舞台,直至20年後富傾全港。

但1971年開始的香江70年代,發展一樣遇到了各種波折。

1970年代初期的泡沫經濟引發了1973年本港股災,股市四個月跌幅達95.6%。隨後本港經濟環境亦受到石油危機與世界經濟衰退之影響;通貨膨脹與失業均屬嚴重之社會經濟問題。

自1971年開始的70年代,是本港由亂轉治,並為香江80年代的騰飛和黃金時期的到來鋪墊根基的時代。

以上這些都只是枯燥的數據,再多就有湊字數之嫌了。

真正的故事,來自這一年,一個叫程哲的重生於同名的港島年輕人的身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港島財富之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港島財富之路
上一章下一章

序章:一切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