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提前預祝退休

第358章 提前預祝退休

第358章提前預祝退休

今天會議室里的行業大佬和老闆,基本都是五十上下的年紀,少數幾個年輕一點的,也都四十掛零了,這批人都是經歷過華國電影早年的慘淡歲月的。

因此,陳一鳴所說的「不看就沒得看」理論,實在是顛覆他們的認知,觀眾要是這麼好伺候,他們過往費心費力地折騰,究竟所為何來啊?

當即台下就有一個老闆喊話質疑,「陳導,你說的我不同意,娛樂市場從來都是用腳投票,我們還能綁着觀眾進電影院嗎?

就算通過各種手段把首周票房做上去了,觀眾看完電影負面口碑一擴散,轉眼就是暴死的場面,又不是沒有這種例子。

預測未來也不能標新立異,作為過來人奉勸一句,年輕人還是腳踏實地的好。」

質疑者的話當然有其道理,過去幾年圈外資金入局的不少,也確實貢獻了好些個見光死一周遊的「史詩級大爛片」,屬於電影圈飯局必有的經典笑話,看台下老闆們或點頭或微笑的神情,就知道這番話說到了他們心裏。

不過陳一鳴並不在意,他們畢竟不是過來人,不知道現實比理論更玄幻的道理很正常。

他微笑着應道,「我這只是一家之言,不強求大家一定認同,我個人認為,對於華國電影市場的體量與增長,專家們有些過分低估了。

按照單張電影票50元計算,14億人一年看一次電影,就已經是700億的規模了,是現在的2倍還要多,妥妥的全球最大電影市場。

如果是一月一次呢?那就還要再乘個12。一周一次的話,再乘個4。

陳一鳴的理論推演有些繞,不過會議室里的眾人還是聽懂了,簡而言之,陳一鳴不看好目前的發展模式,他預言電影市場會迎來一波快速增長,但是這輪增長不持久,到達頂點后很快就會掉頭向下。

權威一點的推算,是在目前基礎上五到六年的時間翻上一倍,也就是到2020年全年票房達到500億。

我知道很多人會說不能這麼算,因為很大一部分華國人根本不看電影,比如月收入很低的打工人,大部分的農村人口,以及老年人或是低齡兒童。

在座的就有院線老闆,縣鎮佈點是不是行業大趨勢,他們最清楚。

更別提陳一鳴緊接着又說,躺不了幾天就是行業寒冬,那些躺下的將永無起身之日,這已經不是忠言逆耳了,簡直就是惡毒詛咒啊。

現在你們還認為那三類與電影絕緣的人口不會進電影院看電影嗎?家門口就有新建的影院,票價經過票補之後又是出人意料的接地氣,在國家長假經濟的推動下,不旅遊不是只有看電影了嗎?

我的估計是,隨着2016到17年新一輪大建陸續交房,行業市值將迎來一波暴漲,提前兩到三年就能接近2020年的目標。

那時候行業似乎將迎來港片黃金期的景象,閉着眼睛拍電影也能賺錢,拍多爛也會有人買單,畢竟9塊9看一場電影,光是在影院裏吹着空調坐上兩小時都值回票價了。

至於互聯網那就更明顯了,IT巨頭都在瞄準鄉鎮人口發力,因為城市網民的潛力即將挖掘殆盡,他們需要新的用戶藍海支撐他們繼續給風投說故事,只要能讓他們獲取新用戶,砸鍋賣鐵他們也願意跟到底。

咱們都是做電影的,行業景氣其實是好事,意味着更大的利潤空間和更低的項目風險,我想要提醒大家的是,目前的行業產出,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已經落後於行業增長,未來如果再來一波暴漲,國產電影的產能必將更加落後。

如果都去拍爛片了,等票價漲回到正常的五十塊時,屆時行業將如何面對觀眾正常水平的觀影需求?

不會真有人覺得地產和互聯網這種寅吃卯糧的模式可以持續,電影票會一直打骨折賣吧?」

關於在建電影院的分佈,電影局每年都有報告,翻翻就能知道,有多少在一二線大城市,有多少在五至十八線小縣城,兩者對比後者絕對是大幅領先的。

然而事實是,這幫業界精英連行業增長都沒有建立共識,還在絞盡腦汁想着拍大片跟荷里活爭奪票房,陳一鳴預言他們即將躺贏,怎麼可能讓他們信服呢?

但是這個推算是在自然增長的前提下做出的,計算公式里並沒有考慮到社會與經濟大環境的變化,我剛才說過,行業增長是有商業地產大建和互聯網資本膨脹作為背書的,誰都不能否認這兩者同樣也是支撐華國經濟增長的兩大支柱。

無論如何陳一鳴的預言也過於超前了,你小子真當自己是諸葛孔明,搖搖扇子就能後知五百年嗎?

於是台下又有人質疑道,「姑且不談你的預測對不對,這些跟你說的少拍大片又有什麼關係?大片容量大,中小製作容量小,應該在哪部分發力不是顯而易見的嗎?

你嘴裏那些被打折票和新影院吸引進來的觀眾,面對同檔期的進口大片和國產劇情片,很難相信他們會選后一個。

自相矛盾的推演,不負責任的預言,你不能仗着年輕做出點成績就來指點江山!」

陳一鳴定睛一看,我去,這不是老朋友張維平嘛,原來今天你老人家也來了啊。

當着大佬的面說的話倒是動聽了不少,至少沒像採訪里那樣三句話不離人蔘公雞。

既然老張留了面子,陳一鳴也就禮尚往來,他流暢接話道,「問題就是,不管是新觀眾,還是老觀眾,真不一定按伱說的選啊。

要我說,未來華國觀眾還真有可能支持國貨,放着進口大片不看去看國產小片。

原因也很簡單,荷里活電影是有配額的,不是全年都有的。

就算增加引進數量,國內配音力量也跟不上,大部分觀眾還是得看字幕,年輕觀眾習慣了沒問題,新觀眾看着不舒坦啊。

再一個,我剛才就說了,國產大片對標的是進口大片,特效上的對比在同一維度上,我們再如何發力,想要短期內達到同一水平,甚至退而求其次達到平均水平都是不現實的。

別忘了,拿到配額的都是荷里活每年最有票房號召力也最具技術競爭力的電影,不僅我們華國打不過,歐美棒國小日子三哥也都打不過。

而國產劇情片沒有競爭對手,就像國產喜劇片和青春片一樣,只需要關上門戶自己內卷就可以了,卷出頭你就是同檔期最靚的仔,不需要再跟荷里活大片爭票房。

可能有人會拿過往歷史來辯論,說劇情片沒有市場,觀眾根本沒有因此進入電影院的必要。

過去確實如此,但未來就不一定,因為華國電影市場是跟荷里活反著來的,在世紀初市場化改革之後,直接就進入了大片時代,不拍大片就賺不到錢。

我們忽略了一點,那就是以前華國觀眾不看劇情片,是因為那時候看電影是一件奢侈消費,同樣花1萬塊買個包包,傻子也知道買LV的不買班尼路的。

當看電影逐漸成為日常消費時,相當於消費者有了買包自由,你看街面上還會清一色背LV包嗎,肯定不會啊,如果背LV不再有優越感,我自然是想背啥就背啥。

華國觀眾並沒有經歷各種類型劇情片的教育過程,我們也未曾有意識地培育一個電影次級市場,如果真要說有的話,可能也只限於每年暑假和春節面向小朋友的動畫片。

對於一個成熟市場來說,這種狀況當然是不健康的,難得下一次館子當然只點大魚大肉,可要是下館子成為常態,肯定要有清粥小菜來配的嘛。

而且在這個配菜領域,國產電影根本沒有對手,最多也就是少量港城和棒國電影,這麼大這麼好吃的一塊蛋糕,我真的不理解為啥大家始終無動於衷。

有朝一日在大幅通貨膨脹的市場里,出現一部幾千萬成本10億20億票房的劇情片,可能大家就會有所覺悟了。

我對人性的預期比較悲觀,屆時效仿者採取的行動很可能不是用心拍片,而是糊弄一下然後大力營銷,畢竟這樣做更具操作性,風險也更可控。

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嘛,我這個文科生也是略知一二的。

搖頭的牛老哥你先別忙搖頭,等你公司如願上市了,就算你不這麼想,你手下的董事們也會逼你這樣想的,不信咱們可以打賭。

張老師我就不跟你賭了,圈子裏都知道您的脾性,拍多高成本的大片都只願意自己操盤,幾年後我怕就聯繫不上你了。」

陳一鳴這話回的有夠惡毒,等於提前預祝張老闆退休,噎得張維平滿臉通紅,當着一眾大佬的面又不便發作,只能重重地哼了一聲扭過頭去。

還是主席台上的沈明看不過眼去,主動開口岔開了話題,「意思到位就行了,指名道姓沒必要,真要按你說的,爛片靠營銷就能大賺特賺,我們這些人還有必要在這裏開會嗎?」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這個導演要謝罪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這個導演要謝罪
上一章下一章

第358章 提前預祝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