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緣合 第三十一章 登彼仙山望故土

仙緣合 第三十一章 登彼仙山望故土

與莘芊在桃源樓林間匆匆話別,余年便跟隨幾位陪伴他同游的仙人弟子上路了。

此去四方山雖說對陸英朝與齊南華而言,不過是揮揮衣袖便可抵達,哪怕余年一介山下凡夫,也不過是多費些力氣,奈何途中添了個老道士與少女,這才不得不改為折騰巴巴地步行上山。

只怪初入西城門外,陸英朝剛剛掐起法訣,原本盤算著虞縣離著四方山不過百里,讓齊南華攜著少女總歸是不妥,於是打算讓老道士父女自行駕雲上山。慢點就慢點吧,權當欣賞一路風景也是好的。

然而,幾人不知道這古怪老道士的底細,陸英朝聽張玄甫等幾位前輩講述這老道士所用符籙道法不一般,更遑論他也言明了自己乃是來自空蟬山一脈,陸英朝自然以為這位頗有些仙風道骨的老前輩至少應該懂得簡單的駕雲之術。卻不知老道士徒有虛表,看似風度翩翩的世外高人,實際上一點駕雲的本領都沒有,只好以除鏡妖的傷勢未愈作為借口,連日以來都用道法溫養自己,根本無力駕雲。

幸好張玄甫並沒有規定何時送余年上山,何況這次牽線搭橋將老道士帶往宗門,即使耽擱了些時日,也只需如實稟報即可。於是,四個人在夕陽的映照下,步履蹣跚地走向那座高山仰止的四方山。老道士走在最後,感覺到前頭陸英朝和余年不時投來疑惑的視線,看着那個面色紅潤的老道士,顯然他們對此表示難以理解。少女自然是清楚自家的阿爹哪有傷得那麼重,只是連普通的御器而行也用不清楚罷了。反觀齊南華還在和老道士有說有笑地走在一起,熟絡得彷彿認識了很久似的。

狹窄的泥土小徑兩側滿是幽綠的青草和明艷的花朵,熙攘的花香馥郁,瀰漫於春日的萬物生長之中。在這盎然的春意中,這位離鄉不久的少年腦海中,不自覺便想到了莘芊那嬌俏玲瓏的模樣,一剎那之間,余年倒有些神思恍惚,那年兩人沉醉於虞縣燈會的熱鬧和喜慶氛圍,自己便親手為莘芊插上了那支精緻的發簪,少女笑靨如花的神情在少年的腦海中縈繞,難以磨滅,一時竟是揮之不去。

然而,對比起數日前與盈袖姐離別的愁緒,現如今余年的心情已變得十分淡然。畢竟他是前往四方山虛心求學,儘管仙山遙遠,門規森嚴,但路程不過百里,所以總有重逢之時。不像盈袖姐已離開了虞縣,此前與莘芊約定山下上傳書信,況且也知其所在,日後定有相見之日。因此,現在他無需過於牽腸掛肚。

談及此,那位正朝着天底下第一道門邁步的少年,心性在半月之差堪比霄壤之別,儘管那次除妖行程僅有短短數日,然而這段時間所悟得的道理遠非以往可比,更為重要的是,他經歷了莘芊那日與盈袖姐姐的告別,聽聞了張家小哥的堅定誓言。除此之外,那秦紅娘的書信更是讓他深刻理解到,相聚之情,有或以時計,或以日計,或以年計,但都終有訣別,然而也有期盼再次相見之日,一切都遵循緣分,順應自然,也無需過於強求。

因此,生性豁達的余年,這次面對與相處彌久的少女訣別,並沒有那麼難以割捨,至少,他自己是如此認為的。

只是,這位正走在神仙大纛上的少年,神思悠然地看着四方山腳下的沿途景色,卻是不曉得幾裏外桃源樓的那襲青衣,正怔怔站在余年曾經的寢居,柔腸百轉。

路途漫漫,過得一陣子,這景色也就看膩了,余年便和身邊的陸英朝開始攀談起來,因上次在宋府見了那御劍手段,這閑談之間,少年對那四方山之道法倍感好奇。聽着他娓娓道來,便也知道這四方山如何進行道法傳授了。

原來在這道法的傳承中,四方山各派別各具特色,其中以近年來風頭最勁的落霞山為翹楚,陸英朝便是出自此脈,只是陸英朝師從他人,不過在落霞山記名而已。也有稱劍丹雙絕的雲琅峰。

提起雲琅峰,走在後頭齊南華一步踏上,與余年並肩走在一側,扭頭笑道:「當然那劍丹雙絕的名頭只在咱四方山認,畢竟也只有他們雲琅峰一脈沉浸丹道,其他也拿不出手的東西,總的來說名不副實,那擂鼓台上被我挑落的雲琅峰弟子……」齊南華故作思慮的掰了掰手指,笑道:「沒有八百,那也有一千吧!」

「這些話你敢跟着小景勝師兄當面說嗎?」陸英朝走在前面,看了兩眼齊南華,毫不留情地戳穿。又生怕余年對雲琅峰存在什麼誤解,轉而對其補充道:「齊師弟生性不羈,說話間難免有些誇張,雲琅峰劍法獨樹一幟,精妙之處不在言語之間,就算是在他們門下我也領略不到其中的真諦。」

余年也並非那愚鈍不知事之人,一瞧這光景,便知這位齊道長對雲琅峰頗有微詞,於是將話題岔開,想想趙先生提過的江湖軼事,卻絕大以俠道滄山為主,少年不由的往江湖事上提及。

齊南華摸了摸鼻尖臉上沒有任何尷尬之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接上余年的話頭,便特地評頭論足起了滄山劍宗,「雖說滄山劍宗在東雲洲佔一隅之地,山頭也小,可是百年前硬頂住了東荒魔教的進攻,那可是一場一場的廝殺出來的,尤其是他們還出了一位劍仙老祖,在後來的數十年裏,簡直就像是把東荒幾股勢力掃蕩一空,幾乎是形成了一面倒的格局,滄山劍宗現在這種熱鬧的場面可是和這位老祖有着大大的關係,和四方山那種專心修行確實不太一樣。滄山劍宗的那幫偽俠們喜歡跑江湖,插手別派的家事兒,當然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他們本質上根都是壞透了的。」

旁邊的余年聽得有些犯傻,想不到這眼看着和睦的三門之間,關係竟是如此之糟,可瞧著齊南華的模樣,又不像胡扯,甚至剛剛還唱反調的陸英朝,現在也是一言不發。

「當然啦,滄山劍宗的常姑娘的單獨算個例外!」齊南華緊抓住余年的肩膀,也不管余年介不介意,大方地一塌糊塗地分享起自己的小秘密:「在滄山劍宗這幫子渾水摸魚的人裏頭,常姑娘絕對算得上一顆良心,也不曉得這位仙子般玲瓏剔透的人兒,怎麼卻和這幫子蠅營狗苟之輩在一塊,也不覺得過得噁心,不過也好,她終究是超凡脫俗之人,又豈會被一些宵小壞了心性!」

陸英朝在前頭停下了腳步,問道:「是滄山七秀的常玥?我記得幾年前太乙山的山濟會上,你又沒上去,怎麼還惦記上了她?」

齊南華嘿嘿一笑,回想起當初太乙山上那一幕,常玥周身的潔白衣襟飄逸,右手輕握法訣,一對明亮晶瑩的美眸徑直落在了擂台之上。此刻原在她腳下白玉石板處僅有的淡淡的雲霧,隨着山風拂過,那柔和潔白的雲霧宛如最精美柔軟的絲綢般輕輕舞動,常玥的衣裳也隨之飄蕩,她的肌膚如霜雪般潔白,清麗無雙,美得讓人難以釋懷,猶如九天仙女落入凡間,令人心生熱愛之餘,竟又添幾分敬仰。

即使是他自己看向那半空中的婀娜倩影,也仍舊是心動神馳,難以自抑,實在難以想像這世間竟有如此絕美的容顏。

「太乙山的山濟會,這是什麼?」說起來,這對於江湖門派大比之事,這些個字眼余年雖從趙先生口中聽得多,卻也從來沒有能細細了解過,現聽得陸英朝口中蹦出個新鮮事,便大感

好奇。

聽到余年問起,陸英朝便孜孜不倦解釋道:「太乙山的濟山會之事,便是每四年一度,匯齊九州各派各門,抽出門下年輕一代的佼佼者。業興於勤,荒於嬉,原先是我派列代祖師為了警戒後輩,並提攜年輕弟子,傳下了這一盛事,當年東海蓬萊率先討學,原意是切磋交流道術,后逐漸擴大了規模,才變成這九州盛事,到如今已是整整第三十二屆濟山會了。」

說到最後,陸英朝面有苦澀,四方山弟子雖是濟山會的發起者,但最終拔得頭籌者,多年未有四方山弟子蹤影了,近年來更甚,例如上一次濟山會中,前四甲卻未見四方山弟子,最終也是滄山七秀的常玥與禪心寺佛子交手,當下被人傳頌。

余年道士一挑眉,自信滿滿:「若是我仙法小有所成,便也去參加那濟山會,盡心竭力,好替咱四方山爭得顏面!」

想着那美好前景,一時間余年只覺得是豪情萬丈。其實說到底,余年還是少年的天真心性作祟,也不考慮到自己究竟會不會道有所成,只知道聽得那陸英朝說起這大比之事,便不免起了那爭強好勝之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不謂仙塵客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不謂仙塵客
上一章下一章

仙緣合 第三十一章 登彼仙山望故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