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物流管理概論

第一篇 物流管理概論

第一章現代物流管理概述

第一節物流基本概念

一、物的概念

⑴物:物流中的「物」的概念是指一切可以進行物理性位置移動的物質資料。因此,固定的設施等,不是物流要研究的對象。

⑵物資:我國專指生產資料,較多指工業品生產資料。它與物流中「物」的區別在於,「物資」中包含相當一部分不能發生物理性位移的生產資料,這一部分不屬於物流學研究的範疇,例如建築設施、土地等。另外,屬於物流對象的各種生活資料,不能包含在作為生產資料理解的「物資」概念之中。

⑶物料:是我國生產領域中的一個專門概念。生產企業習慣將最終產品之外的,在生產領域流轉的一切材料(不論其來自生產資料還是生活資料),燃料,零部件,半成品,外協件以及生產過程中必然產生的邊、角、余料,廢料及各種廢物統稱為「物料」。

⑷貨物:是我國交通運輸領域中的一個專門概念。交通運輸領域將其經營的對象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人,一類是物,「物」的這一類統稱為貨物。

⑸商品:商品和物流學的「物」的概念是互相包含的。商品中的一切可發生物理性位移的物質實體,也就是商品中凡具有可運動要素及物質實體要素的,都是物流研究的「物」,有一部分商品則不屬於此。因此物流學的「物」有可能是商品,也有可能是非商品。商品實體僅是物流中的「物」的一部分。

⑹物品:是生產、辦公、生活領域常用的一個概念,在生產領域中,一般指不參加生產過程,不進入產品實體,而僅在管理、行政、後勤、教育等領域使用的,與生產相關的或有時完全無關的物質實體。在辦公生活領域則泛指與辦公、生活消費有關的所有物件。在這些領域中,物流學中所稱的「物」,就是通常所稱的物品。

二、流的概念

⑴流:物流學中的「流」,指的是物理性運動。

⑵流通:物流的「流」,經常被人誤解為「流通」。「流」的要領和流通概念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其聯繫在於,在流通過程中,「物」的物理性位移常伴隨交換而發生,這種「物」的物理性位移是最終實現流通不可缺少的「物」的轉移過程。物流中「流」的一個重點領域是流通領域,不少人甚至只研究流通領域,因而乾脆將「流」與「流通」混淆起來。「流」和「流通」的區別主要有兩點:一是涵蓋的領域不同,「流」不但涵蓋流通領域,也涵蓋生產、生活等領域,凡是有「物」發生物理位移的領域,都是「流」的領域。流通中的「流」從範疇來看只是全部「流」的一個局部;另一個區別是「流通」並不以其整體做為「流」的一部分,而是以其實物物理性運動的局部構成「流」的一部分。流通領域中商業活動中的交易、談判、契約、分配、結算等所謂「商流」活動和貫穿於其間的信息流等等,都不能納入到物理性運動之中。

⑶流程:物流中的「流」可以理解為生產的流程。生產領域中之物料是按工藝流程要求進行運動的,這個流程水平高低、合理與否,對生產的成本和效益以及生產規模影響頗大,因而生產領域「流」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⑷物流:是指物質資料從供給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運動,主要是指創造時間價值和場所價值,有時也創造一定的加工價值的活動。

第二節物流基本觀點

一、戰略說

戰略說是當前非常盛行的說法,實際上學術界和產業界越來越多的人已逐漸認識到,物流具有戰略性,是企業發展的戰略而不是一項具體操作性任務。應該說這種看法把物流放在了很高的位置。企業戰略是什麼呢?是生存和發展。物流會影響企業總體的生存和發展,而不是把哪個環節搞得合理一些,省多少錢。

二、利潤中心說

物流可以為企業提供大量直接和間接的利潤,是形成企業經營利潤的主要活動。非但如此,對國民經濟而言,物流也是國民經濟中創利的主要活動。物流的這一作用被表述為「第三個利潤源」。

三、第三利潤源說

「第三個利潤源」說法主要出自日本。從歷史發展來看,人類歷史上曾經有過兩個大量提供利潤的領域。第一個是資源領域,第二個是人力領域。在前兩個領域上,利潤源潛力越來越小,利潤開拓越來越困難的情況下,物流領域的潛力被人們所重視,按時間序列排為「第三個利潤源」。

四、服務中心說

服務中心說代表了美國和歐洲等一些國家學者對物流的認識。這種認識認為,物流活動最大的作用,並不在於為企業節約了消耗,降低了成本或增加了利潤,而在於提高了企業對用戶的服務水平,進而提高了企業的競爭能力。因此,他們在使用描述物流的辭彙上,選擇了後勤一詞,特彆強調其服務保障的職能。通過物流的服務保障,企業以其整體能力來壓縮成本、增加利潤。

五、商物分流說

物流科學賴以存在的先決條件,是所謂商物分離,是指流通中的兩個組成部分——商業流通和實物流通各自按照自己的規律和渠道獨立運動。

六、物流冰山說

物流冰山說是日本早稻田大學西澤修教授提出來的。他在專門研究物流成本時發現,現行的財務會計制度和會計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掌握物流費用的實際情況,因而人們對物流費用的了解是一片空白,甚至有很大的虛假性,他把這種情況比做「物流冰山」。它的特點是,其大部分沉在水面以下,是我們看不到的黑色區域,而我們看到的不過是物流的一部分。

七、黑大陸學說

著名的管理學權威P·E·德魯克曾經講過:「流通是經濟領域裏的黑暗大陸」,德魯克泛指的是流通,但是,由於流通領域中物流活動的模糊性尤其突出,是流通領域中人們更認識不清的領域,所以,「黑大陸」說法現在轉向主要針對物流而言。

八、效益背反說

效益背反說是物流領域中經常的、很普遍的現象,是這一領域中內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現。例如,包裝問題。這方面每少花一分錢,這一分錢就必然轉到收益上來,包裝就會越省,利潤則越高。但是,一旦商品進入流通之後,如果簡省的包裝降低了產品的防護效果,造成了大量損失,就會造成儲存、裝卸、運輸功能要素的工作劣化和效益大減。

九、成本中心說

成本中心說的含義是,物流在整體企業戰略中,只對企業營銷活動的成本發生影響,物流是企業成本的重要的產生點,因而,解決物流的問題,主要並不是為搞合理化、現代化,主要不在於支持和保障其他活動,主要是通過物流經營管理和物流的一系列活動降低成本。所以,成本中心既是指主要成本的產生點,又是指降低成本的關注點,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寶庫」的說法,正是這種認識的形象表述。

第三節物流的目標與要素

一、物流的目標

物流合理化是物流經營管理追求的總目標。它是對物流設備配置和物流活動組織進行調整改進,實現物流系統整體優化的過程。所謂物流合理化,就是使物流設備配置和一切物流活動趨於合理。合理,具體表現為:以儘可能低的物流成本,獲得儘可能高的服務。

⑴節約目標

節約是經濟領域的重要規律。在物流領域中,除流通時間的節約外,由於流通過程消耗大而基本上又不增加或提高商品使用價值,所以先於節約來降低投入,是提高相對產出的重要手段。

⑵規模化目標

以物流規模做為物流系統的目標,以此來追求「規模效益」。生產領域的規模生產是早已為社會所承認的。由於物流系統比生產系統的穩定性差,因而難於形成標準的規模化方式。在物流領域以分散或集中等不同方式建立物流系統,研究物流集約化的程度,就是規模優化這一目標的體現。

⑶服務目標

物流系統是有「橋樑、紐帶」作用的流通系統的一部分,它具體地聯結著生產與再生產、生產與消費,因此要求它有很強的服務性。物流系統採取送貨、配送等形式,就是其服務性的體現。在技術方面,近年來出現的「準時供貨方式」、「柔性供貨方式」等,也是其服務性的表現。

⑷快速、及時目標

及時不但是服務的延伸,也是流通對物流提出的要求。快速、及時既是一個傳統目標,更是一個現代目標。其原因是隨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這一要求更加強烈了。在物流領域採取的諸如直達物流、聯合一貫運輸、高速公路運輸、時間表系統等管理和技術,就是這一目標的體現。

⑸庫存調節目標

是服務性的延伸,也是宏觀調控的要求,當然,也涉及到物流系統本身的效益。在物流領域中正確確定庫存方式、庫存數量、庫存結構、庫存分佈就是這一目標的體現。

二、物流的要素

⑴物流系統的功能要素

指的是物流系統所具有的基本能力,這些基本能力有效地組合、聯結在一起,便構成了物流的總功能,完成了這個總功能,即可合理、有效地實現物流系統的總目標。物流系統的功能要素一般認為包括運輸、儲存保管、包裝等和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

⑵物流系統的支撐要素

此系統的建立需要有許多支撐手段,尤其是處於複雜的社會經濟系統中,不僅要確立物流系統的地位,還要協調與其它系統關係,這些支撐要素必不可少。主要包括:體制、制度、法律、規章等要素和行政、命令和標準化系統。

⑶物流系統的物資基礎要素

物流系統的建立和運行,需要有大量技術準備手段,這些手段的有機結合和聯繫對物流系統的運行有決定意義。這些要素對實現物流和實現物流某一方面的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要要素有:物流設施、物流裝備、物流工具、信息技術及網絡、組織及管理。

第四節物流領域

一、按物流活動主體劃分

⑴微觀物流

微觀物流或者說企業物流是伴隨着工商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而展開的,是作為企業生產經營一部分的物流活動。它是以某個企業為對象,研究個別企業在經營活動中的物流合理化問題。

物流概念首先是工商企業物流的概念,工商企業在生產和流通活動中產生了對物流的需求。這種物流活動既可以自己承擔,也可以委託專業物流企業承擔,物流企業的經營活動主要是針對市場上的物流需求。對於工商企業來說,物流經營管理的任務是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對用戶的物流服務水平,以提高產品的競爭能力,促進產品銷售等。

⑵中觀物流

中觀物流是從一個地區或部門、行業的角度來觀察的物流活動,研究一個地區或部分行業在經濟活動中的物流合理化問題,如城市物流合理化問題、煤炭物流合理化問題等。

⑶宏觀物流

宏觀物流或者說國民經濟物流,是站在國民經濟整體的角度來觀察物流的活動,研究國民經濟運行中的物流合理化問題。

政府是宏觀物流經營管理的主體,其主要任務是制定產業政策和市場法規,負責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為物流事業的發展創造宏觀環境,促進全社會物流活動的合理化和效率化等。

二、從製造業的角度劃分

⑴供應(採購)物流

為企業生產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其他產品時,物品在提供者與需求者之間的實體流動。

⑵工廠內物流

成品從實施運輸包裝時開始,到最終確定向顧客銷售的過程中,所涉及的物品的實體流動。

⑶生產物流

生產過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成品等在企業內部的實體流動。

⑷銷售物流

生產企業、流通企業,在生產、出售成品時,物品在供方與需方之間的實體流動。

⑸回收物流

不合格品的返修、退貨以及周轉使用的包裝容器,從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實體流動。

⑹廢棄物物流

將在經濟活動中,失去原有使用價值的物品,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收集、分類、加工、包裝、搬運儲存等,並分門別類送到專門處理場所時形成的物品實體流動。

三、從物流活動的範圍劃分

⑴國內物流

國內物流是指在一個國家內發生的物流活動。

⑵國際物流

國際物流是指在不同國家之間開展的物流活動。包括兩國之間或多國之間開展的物流活動。國際物流是伴隨着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分工合作出現的,隨着經濟的全球化,國際物流的重要性將逐步增強。

第二章現代物流的特徵

第一節物流的特徵

現代物流是與社會化大生產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在現代物流經營管理和運作當中,廣泛採用了代表着當今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管理技術、工程技術以及信息技術等。隨着社會的進步,物流經營管理和物流活動的現代化程度也會不斷提高。現代化是一個不斷朝着先進水平邁近的過程,因此現代物流在不同的時期也會被賦予其不同的內涵。現代物流的特徵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成本最小

物流經營管理追求的是物流系統的最優化,在成本管理上體現為,實現物流總成本最小化,它是物流合理化的重要標誌。傳統的管理方法將注意力集中於儘可能使每一項個別物流活動的成本最小化,而忽視了物流總成本和各項成本之間的相互關係。

物流要素之間存在着二律背反關係,所謂二律背反(或效益背反)是指一個部門的高成本會因其他部門成本的降低或效益的增加而相抵消的這種相關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

從上述關係的觀點看,構成物流的各功能之間明顯存在着效益背反關係。例如,減少倉庫設置的數量可以節省保管費用,但是,另一方面會由於庫存減少,而需要另外多次運輸,增加了人力和車輛成本。

二、前置時間短

在現代物流信息系統、作業系統和物流網絡的支持下,物流適應需求的反應速度加快,物流前置時間縮短。可以加強及時配送,快速補充訂貨以及迅速調整庫存結構的能力。

三、手段現代

在現代物流活動中,廣泛使用先進的運輸、倉儲、裝卸搬運以及流通加工等手段。運輸手段的大型化、高速化、專用化、裝卸搬運機械的自動化、包裝的單元化、倉庫的立體化、自動化以及信息處理和傳輸的計算機化、電子化、網絡化等,為開展現代物流提供了物質保證。

四、服務社會

在現代物流時代,物流業得到充分發展,企業物流需求通過社會化物流服務得到滿足的比重在不斷提高,第三方物流形態成為現代物流的主流,物流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五、系統化

物流不是運輸、保管等活動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彼此的內在聯繫,在共同目的下形成的一個系統,系統中的各功能要素相互作用。在考慮物流最優化的時候,必須從系統的角度出發,通過物流功能的最佳組合,實現物流整體的最優化目標。局部的最優化並不代表物流系統整體的最優化,樹立系統化觀念,是進行物流經營管理,開展現代物流活動的重要基礎。

六、專門管理

企業物流活動開始由專門的部門負責,不再是依附於其他部門,物流經營管理技術日趨成熟。

七、物流電子化

現代信息技術及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已越來越多地應用於物流信息的處理和傳輸過程。物流各個環節之間,物流部門與其他相關部門之間,不同企業之間的物流信息交換傳遞和處理可以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保持實物流與信息流的高度統一和對信息的實時處理。

八、物流信息化

現代物流可以理解為物資的物理性流通與信息流通的結合,信息在實現物流系統化、物流作業一體化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傳統物流的各個功能要素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繫,從而不能預先對物流活動設定控制。而現代物流通過信息,將各項物流功能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對信息的實時把握,控制物流系統按照預定的目標運行。及時準確地掌握信息,如庫存信息、需求信息,可以減少非增值、非效率的物流活動,提高物流效率和物流服務的可靠性。

九、物流柔性化

隨着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個性化,物流需求呈現出小批量、多品種、高頻次的特點。縮短訂貨周期,提高物流需求的不確定性。物流柔性化就是要以顧客的物流需求為中心,對顧客的需求做出快速反應,及時調整物流作業,同時可以有效地控制物流成本。

第二節物流操作流程

物流是使企業與顧客及供應商相聯繫的紐帶。來自顧客和有關顧客的信息,通過預測、銷售活動及其他各種形式傳遍整個企業,然後將這種信息提煉成具體的製造計劃和採購計劃,如同產品和材料生產那樣,被啟動的增值存貨流最終將製成品的所有權轉移給顧客。於是,該過程被看作是具有相互關係的兩種努力,即存貨流和信息流。單獨看內部作業,有助於詳細地說明將所有涉及到物流的功能和工作綜合起來的重要性。雖然這種綜合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但它並不足以保證廠商實現其目標。要在今天的競爭環境中取得優勢,廠商就必須將其綜合行為擴大,使顧客和供應商相結合。這種通過外部一體化延伸的方法,被稱作供應鏈管理。實施物流基本過程的主體,並不僅限於以贏利為目的的企業,也包括從製造產品為主的廠商等。

在所有的作業中,包括在公用事業組織內都會產生對一體化作業條件的需要。例如,零售商或批發商不需要製造環節,因此通常與實物配送和採購聯繫在一起。然而,零售商和批發商所必須完成的物流增值過程,同樣也適用於所有的製造產品或提供其他服務的公用事業組織。

一、庫存貨物流

對於一個大型的生產商來說,物流作業也許要經過上千次搬運,而在將產品交付給工業用戶、零售商、批發商、交易商或其他顧客時才達到其目的。而對於另外一些大型的零售商來說,物流作業也許從他們採購準備再出售的產品時開始,至消費者提取或交付該產品告終。由此可見,不管企業的規模和類別如何,物流是最基本的要素,需要管理部門特別注意。

物流的作業管理涉及到材料和製成品的運輸和儲存。它始於從供應商那裏裝運材料或零部件,而終於將製成品或加工產品交付給顧客。從物流的最初開始,究竟在何時、何地才能通過移動存貨而使物流過程增值呢?假定一切進展順利,那麼,材料在轉化成製成品存貨的每一步驟中都能獲得價值。也就是說,單一的零部件在其被結合進一部機器中去以後,價值更大。同樣地,機器被交付給一個買主后,也會具有更大的價值。生產組裝前,需要搬運在制品,這時,每一個組件及其搬運的成本都會成為增值過程的組成部分,只有當產品的最終物權轉移給在時間和地點上已特定化的顧客時,才會實現最終增值。

為了有助於理解,我們把物流作業劃分為三個領域:生產、配送和購買。這些部分組成了一個企業的綜合物流作業單位。

⑴生產

生產這一領域集中表現為,當在制品在製造各階段之間流動時,對在制品存貨所進行的管理。生產階段中,物流的最基本責任是參與制訂生產計劃,並安排材料、零部件和在制品存貨的及時可得性。因此,生產所關心的,完全不是生產將如何進行,而是何時、何地將要生產什麼產品。生產與配送比較,有一個明顯的不同。配送試圖滿足顧客的各種需要,因此必須適應顧客和行業需求的不確定性。而生產則涉及到生產企業控制之下的運輸需求。不過,這種因顧客的隨機訂貨而產生的不確定性和因實物配送而產生的不穩定的需求,在大多數的製造業中,並不常見。從全面規劃的觀點來看,生產外向(配送)活動和內向(購買)活動的分離,提供了專業化和提高效率的機會。

⑵配送

配送是指將製成品交給顧客的運輸過程。在配送中,顧客是營銷渠道的最終目的地,而產品的可得性則是每一條渠道參與者的營銷努力的關鍵組成部分。這是因為即使是生產商的代理人,一般也不會自己存貨,而必須依賴於存貨的可得性來承擔市場的營銷責任。因此,除非是有適當種類的產品足以在所需要的時間和地點交付,否則,這種整體的市場營銷努力會受到極大的損害。配送過程,把顧客服務的時間和空間的需求,當作營銷的一個整體組成部分,於是,配送就把營銷渠道與其顧客聯繫起來了。在一個高度商業化國家中,要支持範圍很廣的各種銷售系統,就要利用不同的配送系統。所有的配送系統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它們把生產商、批發商和零售商與營銷渠道聯繫在一起,使那些營銷渠道所提供的產品的可得性,成為整個營銷過程的綜合部分。

⑶購買

購買涉及到購買材料和安排材料、零件以及製品存貨,並從供應商處到製造或裝配工廠、倉庫或零售商店的內向運輸。根據情況,獲取過程通常用不同的名稱來識別:在生產中,獲取過程通常被稱作購買;在政府範圍內,獲取在傳統上系指採購;在零售和批發中,買進是最常用的術語。這一過程在許多情況下是指內向物流。雖然有關獲取的解釋存在着各種區別,但是,這裏所使用的購買一詞則包括了各種類型的購買。材料一詞被用於識別一個企業的內向運輸的存貨,而不論它準備再出售的程度如何。產品一詞被用於識別顧客可以購買的存貨,也就是說,鑒於產品隨時需要消耗,於是通過生產製造,使材料進入了增值過程。在生產、分揀或裝配中,產品產生於材料的增值,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特徵。

購買涉及到在需要的時候和需要的地方得到所期望的材料種類的可得性。鑒於配送所涉及的是外向的產品裝運,而購買獲取所涉及的則是內向的材料獲取、分揀和包裝。所以,在絕大多數消費產品的營銷中,雖然他們對涉及運輸方面的需求可能是相似的,或者是等同的,但是在配送和購買之間,不論是在管理控制方面或與運作失敗有關的風險方面,都有着實質性的不同。

在整個物流中有關生產、配送和購買獲取的具體作業見表2-1。

表2-1在整個物流中有關生產、配送和購買獲取的具體作業

生產

計劃、調度和支持製造作業的活動:需要制定總的日程計劃和承擔在制品的儲備、搬運、運輸以及分時間階段安排零件。其中包括負責現場的存貨儲備,以從製造作業和實物配送作業之間進行地域上的協調和最後裝配延遲的協調,並保持最大限度的靈活性。

配送

提供顧客服務的活動:收取加工訂貨,配置存貨、儲備和搬運,以及配送渠道內的外向運輸。其中包括在諸如定價、促銷支持、顧客服務水平、遞送標準、處理返回商品以及生命周期支持等領域內與營銷計劃協調的責任。實物配送的基本目的是要有助於在最低的總成本條件下,通過提供戰略上所需的顧客服務,產生收入。

購買

從外部供應商處獲得產品和材料的活動:需要制定資源計劃、尋找供給源、談判、下訂單、內向運輸、收取和檢驗、儲備和搬運,以及質量監管等,其中包括負責在諸如調度、供給的持續性、套購和投機等領域內與供應商協調和對引導新資源或新規劃的研究。購買獲取的基本目的是要在最低的總成本條件下,通過提供及時地購買,來支持生產或銷售。

在一個典型的企業內,前面所講的三個領域是互相交錯的。只有把每一個領域看作是整個增值過程的一個綜合組成部分,才能創造利用每個領域的獨特屬性的機會,並促進整個物流過程的發展。綜合物流過程的重點,在於協調整個可以增值的存貨運輸。這三個領域的結合,使在位置地點、供給源和企業顧客之間進行材料、半成品部件和產品等運輸的綜合管理成為可能。因此,可以說,物流與總的運輸和儲存的戰略管理有着密切的關係。

二、庫存信息流

在確定一個物流系統內具體位置的各種需求時,就用到了庫存信息流。信息綜合了上述三個作業領域。開發和明確具體需求的主要目的是要計劃和執行綜合物流作業。在單獨的物流領域內,有關訂貨的規模、存貨的可得性以及運輸的緊急性等方面,存在着各種不同的運輸需求,而共享信息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協調這些需求。由於這些領域所包含着的實際的物流工作,都有賴於信息來協調日常作業。因此,沒有精確的信息,在物流系統中所作的努力將會被浪費掉。物流信息涉及到兩種主要類型的流動:計劃協調流和作業流。

作業信息的總體目標是要提供綜合履行實施配送、製造支持和購買獲取等作業所需要的數據。由於計劃協調流所提供的是有關計劃活動的信息,所以需要用作業需求來指導日常的物流工作。

第三節物流運作管理

必須要先有健全合理的運作計劃,才能保證物流目標的實現。理想的工作計劃,應該是一個以不斷向長期戰略目標邁進為宗旨的短期行動。這種長期戰略目標和短期行動的結合,需要通過信息進行協調,而這種信息通常無法在標準成本和會計系統中獲得。

一、計劃的性質

戰略目標通常是關於系統修正、績效和預算的目標。每一個目標反映一組短期的物流經營管理的目標。在一個組織里,協調物流各環節的措施是運作計劃。物流運作計劃經常是短期的,就是說詳細的運作計劃一般不超過一年。在戰略計劃制定后,運作計劃通常被用來指導日常的工作。長期的戰略代表着動態的目標,而其中短期的運作計劃,制定的是某個特定時期的具體目標。提出預算和批准預算的過程對物流經營管理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高層經理特別關心總的系統績效,而不是個別的特定功能的預算。提出一個評價總系統績效的一體化預算,能使高層管理預估實現運作目的所需要的費用。這個預算也是衡量財務績效的基礎。這是因為,對運作計劃和運作控制的本質就在於協調個別的預算和總體系統績效。

1.績效目標

績效目標通常是根據未來商業活動,綜合了戰略計劃、預測和管理投入而提出的。為了發展目標和實現績效計劃,經常要求很多的跨功能的協調,而為了使物流目標符合現實,則必須將製造能力整合進市場營銷計劃中。要實現物流一體化的績效目標必須要有有效的協調。支持新產品引入和促銷所需的具體活動及物流績效,通常包括在物流運作計劃中。績效目標也許會試圖在最初分銷中取得100%的產品可得性。在促銷的前一兩周內,它可能要用特殊的支持來促銷物品,諸如兩天重新訂貨的可得性。為了避免在促銷中積累過多的必須運輸和重新分銷的庫存,最後兩周內市場營銷的績效目標應該寬鬆些。

結合績效目標及其相關活動計劃,才能建立實現特定目的所需要的結構。因此,用於配置資源和確定每天行動重點的短期戰術指導計劃,在一定程度上與戰略計劃是一致的。由於大多數試圖達到物流最佳運作的廠商都重視靈活性,因此經常會對運作計劃進行修改或更新,以適應改變着的競爭情況,而財務預算則是控制這種修改的衡量標準。

2.預算

通常,廠商有其獨特的方法,反映他們產生和批准預算的企業文化。從管理層批准資源支出,以支持所期望的績效這一意義上說,預算應被認為是一個合理的程序。然而,就像將要在下面的所有討論中說明的那樣,要想得到一個公正的和合理的預算,時常會有很大的爭論和反覆。預算程序的起步,通常由作出申請的經理提出。然後,一線管理層細化將要完成的工作,進而得到計劃所需資金。這樣的預算,就是經理為實現特定目標而對所需資源的估計。在很大程度上,預算是一個管理程序,即高層或一線經理對費用的支出水平和時間進行協商和妥協的過程和程序。自然,高層經理要求低的預算,而一線經理試圖取得可能寬鬆的預算。為了克服「預算遊戲」中潛在的偏見,許多廠商都按照業務類別做出預算。

所謂業務類別是指為一項特定活動而作的預算分配。一個預算可用以支持兩類分析:首先,一個簡單的預算,可為特定的功能或過程進行資源分配。例如,一個按收入的5%規定的運費預算,規定了運輸費用的預期水平。但是,這個簡單的預算數字,在需要改變資源的分配時,並不能指出需要改變或建議改變的方向。為此,就需要將預算與相應的對比數據進行比較,即以對比預算數值與周期實際數,或以預算數為基數把它和過去已達到的實際水平對比,這樣就可反映出不同時間、不同部門或運作單位,實際運作的相對績效,從而確認改進的方向和機會。如果按業務類別計算的預算金額是不能將「超預算」的包裹貨賬戶轉換成「未達預算」的拼車貨和整車發賬戶。當以業務基礎建立預算時,只能在運作計劃授權改變的範圍內才能進行特定帳戶間的費用轉換。

核定的預算是執行物流成本控制規劃的基礎。物流規劃控制中,常使用的預算基本類型有4種,即:固定預算、彈性預算、零水平預算和資本預算。前3種類型是用以控制直接費用的,而最後一種類型,則主要在對物流系統設計作重要調整時使用。比如在資金方面,對設備、設施、或信息技術的應用等做出的支持。

⑴固定預算

固定美元預算是對預期物流活動功能成本所作的估計。功能賬目包括了運輸、倉庫勞務和客戶服務的成本。制定銷售量計劃后,就要通過預算程序確定一個實現績效目標所需要的一定水平的費用。最終預算的目的是要為比較和控制提供一個基礎。固定的預算並不經常被使用,因為它並不考慮環境變化的影響,它追蹤複雜的信息系統來控制活動水平和成本。大多數的固定預算是按業務類別設立的。

在管理層對成本和系統進行分析時,應將注意力集中於指導和確認實際的績效水平和標準的績效水平或其他的例外情況方面。實際上,利用標準成本是為了確立實際成本應該是多少的概念,而不僅是在歷史成本的基礎上,對未來的績效水平進行預測和估算。至於對於一些須按實際發生的費用水平,確定其費用水平的特殊活動,經理們也可用事先確定的標準,決定其相關成本應該是多少,然後用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比較,從而獲知產生差別的原因。

⑵彈性預算

彈性預算是為適應運作期內非預期的運作量的增減變動而提供的一種方法。「標準成本」通常被定義為一個期望的標準。確定標準成本的步驟應該是一個協調的、部門之間相互努力的過程。它包括了物流、會計部門和工業工程人員的努力。確定標準成本指標后,用這個指標乘以預期的活動水平,在此基礎上,即可計算可批准的費用水平。當改變活動水平時,所批准的費用會自動調整到預期的活動水平。雖然彈性預算要求有嚴格的或固定的預算,但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是十分複雜的。彈性預算要求「訓練有素」的成本。標準成本可用來衡量各種物流活動,比如,接受和拒絕、訂單選擇、包裝和運輸。因此,典型的物流標準成本指標包括每小時的箱數、每次訂貨的貨品數、每公里運程的成本等。

⑶資本預算

資本預算是特別指明的,對物流資源進行重大的財務投資時,投資的金額和時間的預算。日常運作中的非計劃費用支出,會導致資金一點點的投入。儘管每年的庫存增加並不很大,但庫存周轉會在許多年裏大大減少,從而導致投入到庫存中的資本不知不覺地增加。如果對資本投資上的這種趨勢不作嚴格的控制,就會滯留大量計劃外資本。許多較重大的物流系統的變革,是在一個特定的運作期間發起、繼續或完成的。為了實現這些變革,就可能會需要一些專門的費用來建設新的設施,設置新的訂貨系統,購買或租用運輸設備,或安排一些高額的費用支出。當需要大比例改變計劃系統時,其資本預算的形成進程是比較簡單的。經過研究,只要認為合理,就可獲准並取得必要的資金。但當資金是用在研究和開發上時,就會產生更為困難的情況。在開始時,按成本利益分析,這種費用不大合理,因而通常被分配在未來的許多時間期內。

⑷零水平預算

零水平或目標預算通常是以兩種形式用來使運作控制更為方便的。主要用於認同和委託職能部門的活動。零水平的職業部門的預算,將所有的完成支持服務系統工作所需要的成本,分配或部署給功能單位。而每一個功能單位則必須對這種支持的利用情況做出判斷。另一種在於一線管理層次。一個典型的零預算的進程,是開始預算計劃時,沒有任何授權的基金,基金是從零開始逐漸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基金是根據計劃的活動水平和相關或標準的成本績效來證明它是正確的。每一元錢的開支都必須根據預期的利益做出判斷。

二、核定計劃

核定計劃是指導短期運作和測量績效的設計圖。通常,它既對目標做出陳述,也對所有組織單位或參加物流運作的隊伍表明所批准的預算細節,並將個人的工作和總的系統績效聯繫起來。把核定計劃與相關成本中心結合在一起。因為在一個特定功能上,成本的增加或減少,對於總目標是次要的,所以每一個一線經理都必須致力於對績效的協調。總成本負責的概念是物流經營管理中至關重要的方面。

三、修正計劃

一旦提出了核定的運作計劃,所預計的績效的某些方面就可能需要修正。在一個運作期的不同時間,戰術調整有時是必要的。這種修正可能是由於計劃錯誤或者由於適應和利用未預期的事件的利益而調整。由於各個經理已經參加了運作計劃的發展,並對它們有擁有權,他們將會對在其他功能領域內,每天所作的極小決策十分敏感。經理們會意識到合作是必需的,因為這樣才能對運作計劃進行重大修正和及時利用。修正運作計劃時,必須遵循兩個規則。首先,在任何偏離原計劃的修正之前,必須用文件正式記錄修正之處,並得到批准;其次,必須從總的系統績效定位,對所有的修正進行評價。該修正被一線接納,就應該讓所有的經理得到正式的書面修訂文本。

第四節物流周期

一、生產完成周期

生產完成周期提供了生產物流。生產可以被定位於廠商的配送作業與採購作業之間。生產物流支持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和維持一種有序而又經濟的材料流和在制品庫存,以支持生產計劃。把生產孤立地作為一種獨特的作業領域,這是物流經營管理中相對較新的概念。為了提供最大限度的靈活性,現在,正在對傳統的、涉及規模經濟的範例進行重新評價,以適應快速的生產轉換和更短的生產流程。嚴格的物流支持是完善這些戰略所必需的。有必要再次強調,物流生產的使命是要解決何時、何地生產什麼的問題,而不是怎麼生產。其目的是要以最有效的方式支持所有的生產需求。

配送和購買中所期望的專業化,要求有人負責在製造企業內,對存貨進行定位和定時。企業設施之間的產品、材料、半成品、零部件等的運輸和儲存表現了生產物流的作業責任。在零售商和批發商中所發生的類似活動,必須選擇運往增值鏈中下一個層次的存發。由於生產物流表現為最複雜的內部支持作業,所以在這裏要進一步進行討論。

生產與配送或購買相比較具有很大的區別。生產物流通常盯住一個企業,而其他兩種的表現領域則解決行動上的不確定性和考慮外部的顧客和供應商。即使是用合同生產來增加內部能力時,控制領域的範圍也要大於前兩個領域之和。這種物流控制的最大發現是證明,將製造作為單獨的物流作業領域來處理是正確的。

在一個典型的製造組織中,購買行為,能在需要的時間和地點提供材料和外部製造的零部件。廠商一旦啟動了生產作業,隨後廠際運送材料或半成品的行為就被分類為製造。物流作業在廠內和所需的中間儲存環節中,只限於碼頭至碼頭的運送。當產品完成生產製造后,製成品將直接分配、安排、運送到顧客倉庫或配送倉庫,然後裝運給顧客。

在進行這種配送運輸時,配送作業就開始了。當一家廠商有多家工廠為其從事具體的生產活動時,生產系統可能需要一個龐大的完成周期網絡。由專門化的工廠在最終裝配前所承擔的獨特的生產和製造階段範圍內,通常需要大量的處理和轉移來完成製造過程。正是生產物流的工作,促進了這一過程。在某種情況下,生產的複雜性也許超過了配送或購買獲取的複雜性。

與配送或購買恰恰相反,生產作業被要求在內部管理的控制下進行運輸。因此,在指揮生產物流中,由訂貨登錄的隨意性和供應商表現的不確定性所引起的變異能夠得到控制,因此作業具有連續性,安全儲備總量可以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

二、配送完成周期

配送作業涉及到處理和安排顧客的訂貨。配送是營銷和銷售作業的綜合,因為它及時和經濟地提供了得到產品的可得性。獲得和維持各種顧客要求的全過程,可以概括地被劃分成交易創建活動和實際履行活動。廣告與促銷建立交易,配送承擔實際履行活動。典型的配送完成周期涉及到6個相關的活動,它們是訂貨傳輸、訂貨處理、訂貨選擇、訂貨運輸以及顧客遞送。

配送能處理顧客需求這一事實意味着,與配送有關的作業將要比製造和購買獲取等完成周期作業的性質更加不確定。為此,要重視使顧客訂貨的產品減少配送作業上的變異以及簡化交易。首先,應盡一切努力提高預測的精確性。其次,應發起制訂與顧客協調的訂貨管理規劃,以便儘可能地減少不確定性。最後應儘可能地將配送完成周期設計得既靈活又易於對銷售企業的物流作出響應。從物流的角度來看,配送把廠商與其顧客聯繫在一起。雖然市場營銷和生產之間的接觸面可能會有衝突,但是配送能把營銷和大部分廠商在想方設法在滿足顧客時,提供盡量少的服務或產品價值。這就意味着市場營銷和銷售會通過高度的存貨維持一條大型的產品生產線,而不管每一種產品實際可能的利潤如何。用這種方式,任何顧客的需求,無論大小都會得到滿足,零缺陷服務的期望將會得以實現,而以顧客為核心的市場營銷努力也會得到支持。

傳統的製造業的宗旨是要控制成本,這是通過長期的、穩定的生產運行來實現的。雖然連續製造工藝能保持規模經濟併產生單位最低的成本,但是在這種模式工藝下,大批量生產的是單一的產品品種。這種屬於哲學問題中的內在衝突,傳統上是靠存貨來解決的。利用存貨協調作業,經常超前配置物流以滿足未來銷售需求。根據預測的需求將產品裝運到倉庫,這些產品有可能在錯誤的時間被運往錯誤的市場,這當然也是一種風險。但是,這種風險決策的最終結果通常是,在試圖有效支持顧客服務的需求中,適當地配置至關重要的存貨。需要牢記的是,配送完成周期是從製造作業流向顧客的下游所進行的作業。如果承擔配送義務的存貨定位恰當,則意味着通過物流過程能夠取得最大限度的潛在價值。動態地理解配送完成周期的關鍵是要牢牢記住,是顧客通過訂貨啟動了物流作業過程。銷售企業的物流響應能力構成了整個市場營銷戰略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三、購買完成周期

1.購買完成周期要完成以下任務來配合存貨的有效流動,這些活動或任務是:尋找貨源、訂貨安排、運輸、收受入庫。

2.在購買完成周期,一旦接受了所採購的材料、零件或再出售產品的要求,隨之而來的就是為製造或再配送而產生的儲備、搬運和運輸需求,這種需求則由其他完成周期適當地提供。由於購買作業的範圍有限,目前它被廣泛地看作是內向物流。

3.當生產中使用高價值的零部件時,通常要把重點轉移到按精確的需求進行較少量的採購,這就需要積極的物流控制。在這種情況下,材料或零部件的價值也許會證明,使用高價優質的遞送服務是正確的。購買周期類似顧客研發過程周期,但有3個重要的特點。

⑴首先,在購買中所涉及的交付時間、裝運規模、運輸方式,以及產品價值有着相當大的不同。購買一般要進行大規模運輸,它也許需要使用駁船、深水船舶、貨運列車,以及載重卡車裝載運輸。購買的典型目標是要在最低的成本條件下進行內向物流。與製成品相反,材料和零件的價值越低,意味着在維持存發轉移的成本與使用低成本運輸方式所需的時間之間存在着更大的平衡交易的潛力。既然每天在供給線上維持材料和絕大多數零部件的成本低於維持製成品存貨的成本,那麼對更快的內向運輸支付溢價費率一般就不存在什麼利益。因此,購買中的完成周期通常比那些與顧客訂貨處理有關的完成周期要長。

⑵第二個與眾不同的購買特點是,一家廠商所使用的供應商數目通常要少於其服務的基本顧客數。在配送作業中,每一家廠商僅僅是整個供應鏈中許許多多的參與者之一。那麼,購買的完成周期相對來說就更為直接一些。材料和零部件往往直接從原製造商或專業化行業批發商處購買。直接渠道的利用是購買設計物流系統的一個重要因素。

⑶最後,既然顧客訂貨處理周期是用對顧客需求做出反應的方式來處理訂貨的,那麼,隨機訂貨必須通過配送系統調節適應。相比之下,購買系統啟動了訂貨。確定何時何地購買產品的能力可以大大減少作業上的改變。

4.購買周期中的三大特點,與配送訂貨周期形成鮮明對照,它們可以更加有序地規劃各種活動。價格的漲落與供應的持續性是購買中主要的不確定因素。完成周期結構的最後一個特徵是作業的不確定性,這對物流的各個方面都至關重要。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物流企業規範化管理全書:最新管理工具、制度、表格與工作規範全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物流企業規範化管理全書:最新管理工具、制度、表格與工作規範全書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篇 物流管理概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