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老子與其他諸子

第七十六章 老子與其他諸子

道流而為德,德流而為仁,仁流而為義,義流而為禮,禮流而為刑,刑流而為兵。特么對於151+看書網我只有一句話,更新速度領先其他站n倍,廣告少道德居首,兵刑居末。孫子言兵,韓非言刑,而其源皆出於老子。我們如果知道兵刑與道德相通,即知諸子之學無不與老子相通了。

道流而為德,德流而為仁,仁流而為義,義流而為禮,禮流而為刑,刑流而為兵。道德居首,兵刑居末。孫子言兵,韓非言刑,而其源皆出於老子。我們如果知道兵刑與道德相通,即知諸子之學無不與老子相通了。老子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孔子溫良恭儉讓,「儉」字與老子同,讓即老子之不敢為天下先,孔子嘗言仁,即是老子之慈,足見儒家與老子相通。墨子之兼愛,即是老子之慈,墨子之節用,即是老子之儉。老子曰:「用兵有言,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又曰:「以守則固。」墨子非攻而善守,足見其與老子相通。戰國的縱橫家,首推蘇秦,他讀的書,是陰符,揣摩期年,然後才出而遊說,古陰符不傳,他是道家之書,大約是與老子相類。老子曰:「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老子此語,是以一個「平」字立論。蘇秦說六國,每用「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一類話,激動人不平之氣,暗中藏得有天道張弓的原理,與自然之理相合,所以蘇秦的說法,能夠披靡一世。老子所說「欲取姑予」等語,為後世陰謀家所祖,他如楊朱庄列關尹諸人,直接承繼老子之學,更不待說,周秦諸子之學,即使不盡出於老子,也可說老子之學,與諸子不相抵觸,既不抵觸,也就可以相通。後世講神仙、講符籙等,俱托始於老子,更足知老子與百家相通。

漢朝汲黯(an),性情剛直,其治民宜乎嚴刑峻法了,乃用黃老之術,專尚清靜。諸葛武侯,淡泊寧靜,極類道家,而治蜀則用申韓。這都是由於黃老與申韓,根本上是共通的緣故。孔孟主張仁義治國,申韓主張法律治國,看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其實是一貫的。諸葛武侯說「法行則知恩」,這句話真是好極了,足補四書五經所未及。要施恩先必行法做起走,行法即是施恩,法律即是仁義。子產治鄭用猛,國人要想殺他,說道:「孰殺子產,吾其與之。」後來感他的恩,又生怕他死了,說道:「子產而死,誰其嗣之。」難道子產改變了政策嗎?他臨死前還說為政要用猛,可見猛的宗旨,至死不變,而所收的效果,卻是惠字,《論衡》載:「子謂子產……其養民也惠。」又講:「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猛的效果是惠,此中關鍵,只有諸葛武侯懂得,所以他治蜀尚嚴,與子產收同一之效果。一般人說申韓刻薄寡恩,其實最慈惠者,莫如申韓。申子之書不傳,試取韓非子與諸葛武侯本傳,對照讀之,當知鄙言之不謬。

韓非之學,出於荀子,是主張性惡的。荀子以為人性惡,當用禮去裁製他。韓非以為禮的裁製力弱,法律的裁製力強,故變而論刑名,由此可知:黃老申韓孟荀,原是一貫。害何種病,服何種葯。害了嬴秦那種病,故漢初葯之以黃老,害了劉璋那種病,故孔明葯之以申韓,儒者見秦尚刑名,至於亡國,以為申韓之學,萬不可行,此乃不知通變之論。商鞅變法,秦遂盛強,逮至始皇,統一中國,見刑名之學,生了大效,繼續用下去,猶之病到垂危,有良醫開一劑芒硝大黃,服之立愈,病已好了,醫生去了,把芒硝大黃作為常服之葯,焉得不病?焉得不死?於芒硝大黃何尤?於醫生何尤?

孔子不言性與天道之原因

老子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道德已被老子講得透透徹徹,莫得孔子說的,孔子只好從「仁」字講起走了。老子學說,雖包含有治世法,但是略而不詳,他專言道德,於仁義禮三者,不加深論。孔子窺破此旨,乃終身致力於仁義禮,把治國平天下的方法,條分縷析地列出來。於是老子談道德,孔子談仁義禮,結果孔子與老子,成了對等地位。

《禮記》上,孔子屢言:「吾聞諸老聃曰。」可見他的學問,淵源於老子。至大限度,只能與老子對抗,斷不能駕老子而上之。《史記》載:「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網,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zeng),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這種驚訝佩服的情形,儼如虯髯客見了李世民,默然心死一樣。《虯髯客傳》載,道士謂虯髯曰:「此世界非公世界,他方可也。」虯髯也就離開中國,到海外扶餘,另覓生活。孔子一見老子,恰是這種情形。老子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道德已被老子講得透透徹徹,莫得孔子說的,孔子只好從「仁」字講起走了。老子學說,雖包含有治世法,但是略而不詳,他專言道德,於仁義禮三者,不加深論。孔子窺破此旨,乃終身致力於仁義禮,把治國平天下的方法,條分縷析地列出來。於是老子談道德,孔子談仁義禮,結果孔子與老子,成了對等地位。孔子是北方人,帶得有點強哉矯的性質,雖是佩服老子,卻不願居他籬下。這就像清朝惲壽平,善畫山水,見了王岩谷的山水,自量不能超出其上,再畫得好,也是第二手,乃改習花卉,後來二人竟得齊名。孔子對於老子,也是這樣。他二人一談道德,一談仁義禮,可說是分工的工作。

《論語》載: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孔子何以不言性與天道呢?因為性與天道,老子已經說盡,莫得孔子說的了。何以故呢?言性言天道,離不得「自然」二字,老子提出「自然」二字,業已探驪得珠,孔子再說,也不能別有新理,所以就不說了。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請問致的是什麼?守的是什麼?這明明是言心言性,一部宋元明學案,「虛」字「靜」字,滿紙都是,說來說去,終不出「致虛守靜」的範圍,不過說得比較詳細罷了。老子書中言天道的地方很多,如雲「天地之間,其猶橐(tuo)籥(yue)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長久,而況於人乎。」「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老子這一類話,即把天地化生萬物,天人感應,天道福善禍淫,種種道理,都包括在內,從天長地久,說至天地不能長久,就叫孔子再談天道,也不能出其範圍,所以只好不說了。老子所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孔子也是見到了的,他贊周易,名此物曰太極,曾極力發揮,惟理涉玄虛,對門人則渾而不言,故大學教人,從誠意做起走。

性與天道,離了「自然」二字,是不能講的。何以見得呢?一般人說宋儒是得了孔子真傳的,朱子是集宋學大成的,朱子畢生精力,用在《四書集注》上,試拿《集注》來研究,「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這一章,朱子注曰:「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體,其實一理也。」這不是明明白白地提出「自然」二字嗎?《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朱註:「率循也,道猶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則其日用事物之間,莫不各有當行之路,是則所謂道也。」豈不是又提出「自然」二字嗎?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所惡於智者,為其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於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如智者亦行所無事,則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苟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此章言性又言天道,朱註:「利猶順也,語其自然之勢也……其所謂故者,又必本其自然之勢……水之在山,則非自然之故矣……禹之行水,則因其自然之勢則導之……程子(程頤)曰,此章專為智而發。愚謂事物之理,莫非自然,順而循之,歸為大智。」朱注五提「自然」二字,足見性與天道,離卻「自然」二字,是講不清楚的。老子既已說盡,宜乎孔子不再說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厚黑學:全本珍藏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厚黑學:全本珍藏版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十六章 老子與其他諸子

%